新疆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II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天
孙道荣
认识老唐很偶然。
那天因为急事出门,出了地铁口,天忽然下起暴雨。朋友的店就在一百多米处,但雨太大了,没带雨伞,我犹疑着,是干脆冒雨奔跑过去,淋成个落汤鸡呢,还是等雨小一点再过去。
就在我犹疑不决时,有个人拿着一把伞,戳到我面前。
他嘴里还说着什么,风大,雨急,进出的人又多,人声嘈杂,我没听清。我想,他是见我没带伞,要卖伞给我吧。
我摇摇头,身子不自觉地往后退了退。家里的伞太多了,很多都是出门忽然遇雨,临时买的。再说,刚才出门匆忙,身上也没带钱呀,我又不会手机支付。
他还是坚定地将伞递到我面前。这人可真是怪,我心里嘀咕着。嘴上对他说,不好意思,我不买伞。
他听了我的话,笑了,说,我不是卖伞的,我看你没带伞,雨又这么大,你拿去用吧。
还有这样的好事?我不相信地打量了他一眼,他穿着雨衣,头上还戴着一个竹编的斗笠,透过雨衣,能隐约看见他里面穿的是黄色的工服,看样子是个环卫工人。
见我还是不相信,他一把将伞塞给我。
我接过了伞。我说,谢谢你。这样吧,我就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我去拿一把伞,就回来还你。他笑笑,没事,不用还我的。我撑着他给我的伞,向朋友的店走去。事情办得很顺利。回来的时候,我跟朋友借了一把伞,又带上了他送我的那把伞,我要还给他。
地铁口找了一圈,却没有看到那个人。我又在地铁站附近转了一圈,远远地看到一个环卫工人在冒雨清扫路口的一滩积水,我走过去,果然是他。
他也认出了我,一手拄着扫把,一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没想到,你还真来还伞了,一把旧伞,不值当呢。
我说,你帮了我忙,已经非常感谢了,伞嘛,自然应该还给你。
他憨憨一笑,收了伞,用劲甩了甩,然后折叠好,塞进身边的环卫车的座位底下。我看到里面,还有几把伞。便好奇地问他,你带这么多伞出门干什么?他嘿嘿乐了,说,很多人跟你今天一样,出门忘记带伞,却突然碰到大雨了。我呢,遇到了,就送给他一把。
还有这样的好人?!我就这样认识了他。
再次见到他,是个中午,晴天。从朋友的店里出来,看到一个环卫工人蹲在树底下,吃着自带的盒饭。我认出来了,是老唐。
我走过去,请他到朋友的店里坐着吃饭。他坚持不肯。我返身回到朋友的店里,搬了两张凳子过来,给他一张,我自己一张。我们坐在大树底下,随便聊了起来。
他比我年长十来岁,听口音,是江西人。一问,果然是婺源的。我还是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在雨天送伞给别人?再说,他哪来那么多伞呢?
他告诉我,他有一个祖传的手艺,就是修伞。以前在老家时,他在镇上摆了一个摊,专门给人修伞。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用的还是油布伞,笨重,但伞面大,遮风挡雨的效果很好。那时候,一般人家,也就一两把伞,坏了,绝舍不得扔掉,花钱重买一把。穷呢,哪敢浪费啊?因而,他的修伞生意也好。说是修,其实更多的是补。油布破了一个洞,或撕了一个口子,拿来让他补。老唐说,先在破洞四周刷上桐油,待桐油微干了,撕下一块他用竹料自制的油纸,封上,再刷一层桐油。等桐油收干了一点,再贴一层油纸,如此往复三四次,破洞就修复如初了,看起来就跟新伞一样。
老唐在说起这些时,不像一个修伞匠在修伞,倒更像一个民间的艺人,陶醉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他说,那时候,修一把伞只要一两角钱,但因为是个技术活,挺受人尊重的。他也靠了这门祖传的手艺,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还不错。
他说,后来,伞的品种渐渐多起来了,折叠伞 自动伞流行了,这倒没难住他,原理都差不多,他很快就掌握了修理的技术。真正致使他撑不下去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伞破了 旧了,不再找他修理,而是扔了,直接换一把新伞。他的生意,渐渐冷淡了。
有一次,一个年轻姑娘,拿了一把旧式的雨伞来找他修,伞骨差不多散架了。他对姑娘说,这把旧伞,不值得修了,修理的钱比买把新伞还贵呢。姑娘却央求他一定要修好,说这是她奶奶用过的伞,小时候,奶奶就是用这把伞接送她上学的。姑娘说,奶奶走了,我想修好这把伞,留个念想。
老唐说,人间的每把伞,都有一个故事呢。后来,修伞的生意撑不下去了,老唐就进了城,做了一名环卫工。
我扫地的时候,经常会捡到别人扔掉的伞,大多只是些小毛病,修修还能用。老唐说,我就将它们修好,随身带着,遇到下雨天,有人没带伞,我就送给他,挡挡雨。
吃过饭,老唐要继续工作了。跟他告别时,他忽然说,以前,有个来修伞的人跟我说,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
这句话,我记了大半辈子。
我也记住了,老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9期)
7.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还有这样的好事?”“还有这样的好人?!”,就细腻地刻画了“我”猜忌厌恶的心理。
B. 文中通过老唐之口补叙自己修伞的人生遭际,既是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C. 本文情节一波三折。“我”不想要老唐的伞,受用后去还伞,询问老唐为何准备这么多的伞,老唐谈自身修伞的经历。
D. 小说结尾“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的交代,照应了标题,使结构严谨完整,又卒章显志,意在引发读者思考。
8.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以“补天”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地州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闹鱼节
陈毓
一个地方名字的由来,若你琢磨,还真有意思。比如土地平阔处,名多屯、庄、里,居于山中,叫沟、峪、坪,原上,就叫硷、叫崾,在沙漠荒原,有海子、淖儿。我们村,叫鱼洞,多山,多水,多鱼。
鱼洞村有山,叫黑山,有河,叫白水江,有鱼洞两个,大鱼洞和小鱼洞。大鱼洞无论出水、出鱼都比小鱼洞多。
出鱼?没写错,是出鱼。鱼从洞里涌出,使洞成鱼洞,河成鱼河,奇不奇?怪不怪?但一件事情如果成常规,就变成平常了。据村里最老的清法老人说,自打他记事起就是这样,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大小鱼洞都要涌出来鱼,鱼来,呼啦一声就来了,鱼去,像是鱼儿统一摆一下鱼尾,呼啦,又去了。谁也说不清,谁也没法问鱼,你们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
要再见鱼,得等一年,第二年,三月三,之后九月九,鱼群再次从洞里涌出来,使洞成鱼洞,河成鱼河,我们这地方,成鱼洞村。
那些涌出来的鱼,仿佛还是去年的鱼,和去年的鱼大小一般,色泽仿佛,仿佛它们是在一个魔法中,或者,和整个鱼洞村的村民,都是在一个魔法中,人和鱼,在和一个不知身份以及居所的更为神奇的魔法师,共同来玩儿一个魔法,一个特别有趣的游戏。所以你看,来年总会到来,新的一个三月三、九月九,都会如期而至,当然,那些鱼,也回来。
鱼洞村的人吃鱼吗?
吃鱼。
他们嘻嘻哈哈,提着用葛藤或龙须草,用竹篾或者稻绳编织的背篓、竹筐逮鱼,没人贪巨恋多,没人对鱼贪婪到恨不能赶尽杀绝,恨不能把河流和鱼拦截回家,据为已有。年纪最大的清法老人曾经回忆,很久以前,是有过一个外来人教当地的一个人那么做过,结果,那个人自然获得了很多鱼,但是,那些多得的鱼都是苦的,无论用什么方法烹饪,味道都是苦不堪言,这样算下来,那一年从河里获得的鱼最少的,竟然是那个贪婪的人,因为他事实上连一条鱼都没有得到,那些苦如黄连的鱼全部倒掉,连最爱吃鱼的猫都不愿意闻一下,倒掉的鱼后来臭了很大一块地,那个人因此名声也臭了,后来人们再喊他,就给他的名字前面加一个臭字。
这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很多年以来,鱼洞村的鱼都是这样,莫名来,莫名去。鱼来,人开心地兜一篓子鱼回家,鱼去,人目送鱼,也是一副欢乐的样子。
但是,这不是童话吗?我们是有过童话盛行的地方和年代的。
现在,我们爱童话和美好的心思一点没减少,反而变得从未有过的贪恋和如饥似渴。比如,我们听见哪里有好风景,我们是要去看好风景的,不管路途有多遥远,行走有多不方便,贵在险远么,我们会说。我们听说哪里有好吃的,我们是一定要跑去满足自己的肠胃之欲的,不管吃到那些东西要费多少周折,有意思不就在这些周折和不容易里吗?天上地下,林中水里,难度越大,才越不凡呀。
没人阻挡,甚至人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于是,鱼洞村里的事情,现在再也不是鱼和鱼洞村人的事情了,那是地球这个村里的村民人人只要愿意知道、愿意参与就能知道、能参与的事情。
开发。于是路穿山而来,高可连天的桥也修通了。鱼洞村的山、水、树木、石头,甚至五谷庄稼,药材草萵子,一时都成了珍稀,据说因为鱼洞的环境好,据他们说,鱼洞村的土壤、水、空气都是和金子宝石一般贵重的东西,虽然要是给他们手上塞金子宝石,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立即用那些东西占满自己的双手,而不是再惦记鱼洞村的土壤、水、空气。其实说到底,他们下大力气做这些,最终目的就是金子宝石,因为金子和宝石是鱼洞村埋藏已久的出产,比那个鱼丰饶多了,鱼到来总有日子,而金子和宝石待在那里一动不动。人任何时候向它们伸手,它们都无力躲闪一下。
人们私底下为了金子和宝石,但面子上却是为了鱼,人们为此开发了一个节日,闹鱼节,在一年的三月三,九月九,在仲春和晚秋各举办一次,闹鱼节,就是以鱼的名义,以鱼的名字举办的一个节日,远方的人借由这个节日来,坐着火车、汽车来了。
这一年,参加闹鱼节的人是那么多,很多大人物都来了,但这一年,鱼没来。这真是不讲理的事情,叫人吃惊的事情,也是特别无奈的事情。
这一天,失落的远不止外面来的人,连鱼洞村的人都很失落,鱼洞村人的失落里还有一种难言的恐惧和不祥,因为清法老人都想不通,一个他自打记事起就存在的事情竟然叫他看到另一种结局。清法老人最后叹息,他活得太长了,人活得太久就会被羞辱。这是一句悲哀的话,人们不知道如何安慰他。
大人都觉得沉重,只有孩子们,因为这一天吃了一肚子外来商贩贩卖的和母亲的手艺不一样的食物而觉得新异。
总说自己能活到100岁的清法老人在闹鱼节后无疾而终。
那些赶来参加闹鱼节的外地人都离开了,村子里安静了一小会儿就又响起巨大的机器轰鸣。那是开矿挖山制造的声响。声音大过鱼洞村人听过的所有雷声的总和,严严地盖住了给清法老人送葬的哭声。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鱼洞村因村里有大鱼洞和小鱼洞两个鱼洞而得名,这两个鱼洞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会有鱼群从洞里涌出来。
B. 鱼洞村的人捕鱼是每次开心地兜一篓子鱼回家,而外来人对鱼洞村的鱼非常贪婪,捕了很多鱼,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但是,这不是童话吗?我们是有过童话盛行的地方和年代的”一句既意蕴丰富,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 “参加闹鱼节的人是那么多,很多大人物都来了,但这一年,鱼没来”,小说用这一描述来提醒人们,希望引起人们的反思。
8. 小说中清法老人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说明。
新疆阿勒泰地区2021-2022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父亲变成一只羊
顾振威
我悲哀而又惊愕地意识到,我七十多岁的父亲变成了一只羊,一只有着圆溜溜的黑眼睛的小羊,浑身的细毛像棉花一样洁白,像丝绸一样柔软。
父亲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羊呢 我想这与我那不孝顺的妻子有关。那天当着父亲的面,妻子毫不留情地指责∶"我看你这个老不死的,连一只羊都不如,一只羊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养你有啥用 "
父亲的眼圈刹那间红了,他悻悻地向外面走去。
尽管拳头擦得"咯吱"响,我却没有胆量把它落在妻子身上,我怕她愤怒出走,而后我又成为村里光棍大军中的一员。
当天夜里,我就听到从父亲蜗居的小房里传来了"咩咩"的羊叫声。我披衣下床,借着朦胧的夜色,透过窗户玻璃,我看到父亲手脚并用,笨拙地在硬板床上爬行着,嘴里发出压抑着的"咩咩"的叫声。
我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但我没敢破门而入,我怕父亲尴尬得想找个老鼠洞钻进去躲起来。
第二天,发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家里少了一个爹,院里多了一只羊。联想到夜里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难道……难道父亲竟然变成了一只羊 父亲像是被蒸发掉的一滴水一样,了无痕迹,而院中的羊哪像是一只羊 它既聪明又懂事,简直是善解人意,每逢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里,它就用水汪汪的眼睛看着我,亦步亦趋地跟着我,渴了不闹,饿了不躁,竭尽全力地长肉。随着时光一天天地流逝,我不得不悲哀而又惊愕地意识到,我七十多岁的父亲变成了一只羊,他想发挥最后的余热,让我尽快过上富裕的日子。
腊月一天天近了,小羊变成了膘肥体壮的大羊,妻子唾沫四溅地嚷道∶"快牵到集市上卖了吧,我看能卖一千多块钱!"
我咋舍得卖呢 我只好编出能自圆其说的理由加以搪塞。
在喜迎新年的节日气氛里,远近炸响的爆竹在我耳边"轰隆隆"地响,睹羊思人,我刻骨铭心地思念父亲,许许多多温馨感人的往事在脑海里翻滚着……
这个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绿地建筑公司竟让我火速前往,我原本想置之不理,可同村的丰产却在电话里说;"真有大事,你快来吧!"
我问∶"究竟会有什么大事 "
丰产说∶"三句两句说不清楚,你来了就知道了。"
我忐忑不安地来到绿地建筑公司,终于知道了原来父亲并没有变成一只羊,而是变作了血肉模糊的尸体,后来变作了五十万元的抚恤金,一个窄窄的、矮矮的骨灰盒成了他最后的归宿。
父亲的后事处理完毕,我回到村里,好婆找到我,讷讷地说∶"其实,你父亲欠了我五百块钱……"
我瞪着血红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好婆。好婆继续说∶"你父亲找我借了五百块钱,他说他想用三百块钱买一只羊,用两百块钱当路费,去外地打工。"
好婆的话让我震惊不已,尽管已经真相大白,但我还是执拗地相信,父亲变成了一只……
(《小说月刊》2019年第6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也引人深思∶为什么父亲会变成一只羊
B.父亲发出羊叫声,借钱买一只羊,目的都是让儿子认为他变成了一只羊。
C.小说塑造了一位内心自尊、忍辱负重、默默付出、关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D. 小说情节看似荒谬,实质上折射当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讽刺意味。
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为什么已经真相大白,但"我"还是执拗地相信,父亲变成了一只羊 请结合全文探究。
新疆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术
[日本]芥川龙之介
马蒂拉姆·米斯拉师从一个著名的婆罗门,名叫哈桑·甘的人,学得一套秘诀,年纪轻轻即已成为魔术大师。恰在一个月前,经介绍,我同米斯拉有了交往。至于他变魔术,我却一次都没见过。于是,我事先写信请他献艺,为我演示一下魔术,今晚我急急赶往僻静的米斯拉公寓。
我淋着雨,按响了门牌下的门铃。不一会儿,门开处,一个老婆婆探出头来,是米斯拉的老女仆。
“米斯拉先生在家吗?”
“在,一直在恭候您呢。”老女仆和善可亲。
“晚上好,不胜欢迎。”
米斯拉面孔黝黑,眼睛很大,蓄看一嘴柔软的胡子。他拧了拧桌上煤油灯的灯芯,精神十足地同我寒暄。
我四下里打量着,煤油灯昏暗的光线,照得房间阴沉沉的。这是一间西式房间,正中摆放一张桌子,靠墙有一个大小合用的书架。面前还有一张茶几,此外,就只有我们坐着的椅子了,茶几和椅子都很陈旧,有一块四边绣着红花的漂亮桌布。
寒暄过后,我开口问道:“供您驱使的那个精灵,好像是叫‘金’吧?那么等会儿我要见的魔术,也是借助‘金’的力量么?”
米斯拉微微地笑了笑,说:“认为有‘金’这类精灵存在,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时代的神话。您如想学,也不难掌握,——你看,手只要这么一比画就行了。”
米斯拉举起手,在我眼前比画了两三次,竟然摘起一朵绣在桌布边上的红花。我大吃一惊,仔细端详那朵花,方才那花还是桌布上图案中的一朵。米斯拉将花送到我鼻前,我甚至闻到一股似麝香之类的浓重气味。这委实太不可思议了。米斯拉微微笑着,信手把花又放回果布上。花又还原为原先绣成的图案。
“您变魔术的本领,虽说早有所闻,却实在没料到会这么神奇。您方才说,像我这样的人,要学也能学会,该不是戏言吧?”
“当然能学会。无论谁,但唯有一点……”米斯拉话说一半,两眼紧紧盯着我,用一种不同以往的认真口吻说,“唯有一点,有私欲的人是学不了的。想学哈桑·甘的魔术,首先要去除一切欲望,您办得到吗?”
“我想能办到。”我嘴上答应着,可心里总觉得不妥,但立刻又补上一句,“只要您肯传授。”但米斯拉的眼里,流露出怀疑的神色。
“好吧,我来教您。虽说简单易学,但学起来毕竟要花些时间,今晚就请在舍下留宿吧。”
“实在太打扰了。”我因米斯拉肯教我魔术,十分高兴,连连道谢。米斯拉平静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阿婆,阿婆,今晚客人要留宿,请准备一下床铺。”
我心里非常激动。我师从米斯拉学魔术已一月有余。一个秋雨潇潇的夜晚,在银座某俱乐部的一间屋内,我和五六个朋友围坐在火炉前,兴致勃勃地随使闲谈。
我们谈论起打猎、赛马的事,然后,其中一位朋友转向我说:“听说你近来在学魔术,怎么样?今晚给我们当场变个看看,如何?”
“当然可以。”
我把头靠在椅背上,俨然一副魔术大师的派头,
“那么,一切拜托了。请来个神奇点的,要那种江湖上变戏法儿的耍不来的。”大家一个个把椅子挪近,催促似的望着我,于是,我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请你们仔细看好。我变魔术,既不弄虚,也不作假。”
说着,我卷起两手的袖口,从炉火里随便捞起一块炽热的炭火,放在手掌他们面面相觑,生怕我被火烫伤。
我慢慢把掌心上的炭火在所有人面前挨个展示一番,接着猛地抛向拼花地板,炭火激散开来,变成无数光彩夺目的金币。
“就先献丑来这么两下吧。”我面露得意之色,慢条斯理地坐回椅子上。“这些,全是真的金币吗?”他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看起来,总值二十来万元吧。”
“不管怎么说,你学的这手魔术可真了不起呀。顷刻之间,黑煤就变成金币了。”“这样下去,不上一个星期,你就成为百万富翁啦。”
我依旧靠在椅子上,悠然地口吐烟圈,开口道:“哪儿的话。我这手魔术,一旦利欲熏心,就不灵验了。所以,尽管是金币,诸位既然看过,我就该马上把它抛回原来的火炉里去。”
几个朋友一听便都反对起来:“把这么大一堆钱,还原为煤火,岂不可惜。”但是,我和米斯拉有约在先,非要把金币抛回火炉里不可。
这时,有一位素以狡猾著称的朋友不屑地讪笑起来。“依我之见,不妨用这堆金币做个赌本,咱们来玩把纸牌。要是你赢了,这堆金币随你的便。一旦我们赢了,这堆金币就得乖乖儿地归我们。”
我不肯轻率表示赞同,然而这位朋友愈发连讥带讽,我左右为难,最后只得照朋友的办法,把桌上的金币作为赌本,和他们在牌桌上一争胜负。
不知怎么回事,我那天晚上大赢特赢,令人难以置信。而且,更奇怪的是,开头我并无兴致,渐渐觉得有意思起来,竟玩得着了迷。
他们原打算瓜分那堆金币,才故意安排一场牌局,可如今一个个简直都急得变了脸,不顾一切,也要争个输赢。方才那位诡计多端的朋友嚷道:“来吧,抽一张。我拿全部财产做赌注,倾其所有,同你赌一把。”
刹那间,心中的私欲抬头了。这一把倘若能赢,对方的全部财产,转手便归我所有。如不将魔术借来一用,那苦学魔术还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想,我暗中使了一下魔术,说:“好吧。你先请。”
我大叫一声,把抽出的牌,送到脸色发青的对方面前。然而,奇怪的是,牌上的老K像是附了魂,抬起戴冠的头,忽然从牌里探出身子,拿着宝剑、彬彬有礼地咧开嘴,露出瘆人的微笑,用一种仿佛耳熟的声音说:“阿婆,阿婆,客人要走啦,不必准备床铺啦。”
猛然间我清醒过来,环视一下四周,发觉自己依旧与米斯拉相对而坐,他沐浴在煤油灯微暗的光亮之下,脸上露着宛如纸牌上老K一样的徽笑。
我终于恍然,所谓一个月之后,只不过是两三分钟内的一场幻梦。我明白,已没有资格学哈桑·甘的魔术了。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要想学我的魔术,首先就要舍弃一切欲望。这点修为,你看来还差着点儿。”米斯拉露出遗憾的目光,胳膊支在四周绣着红花图案的桌布上,平心静气地劝导着我。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冒着雨赶往米斯拉的公寓请他为“我”演示魔术,觉得他变魔术的本领神奇,这些内容表明“我”非常想跟随他学魔术。
B. 米斯拉答应教“我”魔术,“我”师从他学会了一些变魔术的本领。后来,“我”为朋友表演魔术,将炽热的炭火变成了金币。
C. “我”的那位素以狡猾著称的朋友提出用炭火变成的那堆金币做赌本,目的是想占有那堆金币。
D. “这一把倘若能赢,对方的全部财产,转手便归我所有……那苦学魔术还有什么意思”,写出了“我”当时的贪婪心理。
5.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的形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简要概括。
6. 有评论说,小说标题应改为“人性的考验”。你认为有哪些理由呢?请简要分析。
2022年1月疏勒县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新疆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II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天
孙道荣
认识老唐很偶然。
那天因为急事出门,出了地铁口,天忽然下起暴雨。朋友的店就在一百多米处,但雨太大了,没带雨伞,我犹疑着,是干脆冒雨奔跑过去,淋成个落汤鸡呢,还是等雨小一点再过去。
就在我犹疑不决时,有个人拿着一把伞,戳到我面前。
他嘴里还说着什么,风大,雨急,进出的人又多,人声嘈杂,我没听清。我想,他是见我没带伞,要卖伞给我吧。
我摇摇头,身子不自觉地往后退了退。家里的伞太多了,很多都是出门忽然遇雨,临时买的。再说,刚才出门匆忙,身上也没带钱呀,我又不会手机支付。
他还是坚定地将伞递到我面前。这人可真是怪,我心里嘀咕着。嘴上对他说,不好意思,我不买伞。
他听了我的话,笑了,说,我不是卖伞的,我看你没带伞,雨又这么大,你拿去用吧。
还有这样的好事?我不相信地打量了他一眼,他穿着雨衣,头上还戴着一个竹编的斗笠,透过雨衣,能隐约看见他里面穿的是黄色的工服,看样子是个环卫工人。
见我还是不相信,他一把将伞塞给我。
我接过了伞。我说,谢谢你。这样吧,我就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我去拿一把伞,就回来还你。他笑笑,没事,不用还我的。我撑着他给我的伞,向朋友的店走去。事情办得很顺利。回来的时候,我跟朋友借了一把伞,又带上了他送我的那把伞,我要还给他。
地铁口找了一圈,却没有看到那个人。我又在地铁站附近转了一圈,远远地看到一个环卫工人在冒雨清扫路口的一滩积水,我走过去,果然是他。
他也认出了我,一手拄着扫把,一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没想到,你还真来还伞了,一把旧伞,不值当呢。
我说,你帮了我忙,已经非常感谢了,伞嘛,自然应该还给你。
他憨憨一笑,收了伞,用劲甩了甩,然后折叠好,塞进身边的环卫车的座位底下。我看到里面,还有几把伞。便好奇地问他,你带这么多伞出门干什么?他嘿嘿乐了,说,很多人跟你今天一样,出门忘记带伞,却突然碰到大雨了。我呢,遇到了,就送给他一把。
还有这样的好人?!我就这样认识了他。
再次见到他,是个中午,晴天。从朋友的店里出来,看到一个环卫工人蹲在树底下,吃着自带的盒饭。我认出来了,是老唐。
我走过去,请他到朋友的店里坐着吃饭。他坚持不肯。我返身回到朋友的店里,搬了两张凳子过来,给他一张,我自己一张。我们坐在大树底下,随便聊了起来。
他比我年长十来岁,听口音,是江西人。一问,果然是婺源的。我还是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在雨天送伞给别人?再说,他哪来那么多伞呢?
他告诉我,他有一个祖传的手艺,就是修伞。以前在老家时,他在镇上摆了一个摊,专门给人修伞。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用的还是油布伞,笨重,但伞面大,遮风挡雨的效果很好。那时候,一般人家,也就一两把伞,坏了,绝舍不得扔掉,花钱重买一把。穷呢,哪敢浪费啊?因而,他的修伞生意也好。说是修,其实更多的是补。油布破了一个洞,或撕了一个口子,拿来让他补。老唐说,先在破洞四周刷上桐油,待桐油微干了,撕下一块他用竹料自制的油纸,封上,再刷一层桐油。等桐油收干了一点,再贴一层油纸,如此往复三四次,破洞就修复如初了,看起来就跟新伞一样。
老唐在说起这些时,不像一个修伞匠在修伞,倒更像一个民间的艺人,陶醉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他说,那时候,修一把伞只要一两角钱,但因为是个技术活,挺受人尊重的。他也靠了这门祖传的手艺,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还不错。
他说,后来,伞的品种渐渐多起来了,折叠伞 自动伞流行了,这倒没难住他,原理都差不多,他很快就掌握了修理的技术。真正致使他撑不下去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伞破了 旧了,不再找他修理,而是扔了,直接换一把新伞。他的生意,渐渐冷淡了。
有一次,一个年轻姑娘,拿了一把旧式的雨伞来找他修,伞骨差不多散架了。他对姑娘说,这把旧伞,不值得修了,修理的钱比买把新伞还贵呢。姑娘却央求他一定要修好,说这是她奶奶用过的伞,小时候,奶奶就是用这把伞接送她上学的。姑娘说,奶奶走了,我想修好这把伞,留个念想。
老唐说,人间的每把伞,都有一个故事呢。后来,修伞的生意撑不下去了,老唐就进了城,做了一名环卫工。
我扫地的时候,经常会捡到别人扔掉的伞,大多只是些小毛病,修修还能用。老唐说,我就将它们修好,随身带着,遇到下雨天,有人没带伞,我就送给他,挡挡雨。
吃过饭,老唐要继续工作了。跟他告别时,他忽然说,以前,有个来修伞的人跟我说,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
这句话,我记了大半辈子。
我也记住了,老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9期)
7.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还有这样的好事?”“还有这样的好人?!”,就细腻地刻画了“我”猜忌厌恶的心理。
B. 文中通过老唐之口补叙自己修伞的人生遭际,既是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C. 本文情节一波三折。“我”不想要老唐的伞,受用后去还伞,询问老唐为何准备这么多的伞,老唐谈自身修伞的经历。
D. 小说结尾“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的交代,照应了标题,使结构严谨完整,又卒章显志,意在引发读者思考。
8.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以“补天”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推进情节:“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我”的系列疑惑使情节得以发展;②衬托人物:“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 陈述者,通过“我”的活动 感受衬托老唐正直善良 急人之困的形象;③彰显主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探索,有助于揭示小说“理解互信 助人为乐”的主旨。④表达效果: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更真实可信。
9. ①暗示主人公老唐拥有“修伞”的手艺,创设故事写作背景;②以神话传说“补天”为题,象征老唐的内在品质和精神世界;③揭示主旨,篇末路人之言喻示人与人之间应消除隔阂和猜忌,理解互信 助人为乐。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本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A.“就细腻地刻画了‘我’猜忌厌恶的心理”错误,第一次心理活动,有“猜忌”心理是,但没有“厌恶”。第二次心理活动,“还有这样的好人?!我就这样认识了他”,可见“我”已经不再是猜忌心理,而是通过这次事件认识到他确实是个好人,十分感动。
B.“文中通过老唐之口补叙自己修伞的人生遭际”错误,老汤述说自己修伞的遭际,不是“补叙”,而是插叙。
C.“本文情节一波三折”错误,本文情节并没有什么大波折,只是很平常的日常小事。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方式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人称叙述,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同时,“我”是整个故事的线索,文章通过“我”的遭遇,“还有这样的好事”“还有这样的好人”等,一步步推进了情节发展,让我们了解到了老唐这个人的生平故事。
“我”作为次要人物,还有衬托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一则通过“我”与老唐相识,“我”从猜忌、怀疑到确信老唐就是“这样的好人”的过程,“我”受到老唐的帮助“我不是卖伞的,我看你没带伞,雨又这么大,你拿去用吧”,听老唐所说的话“我扫地的时候,经常会捡到别人扔掉的伞,大多只是些小毛病,修修还能用。老唐说,我就将它们修好,随身带着,遇到下雨天,有人没带伞,我就送给他,挡挡雨”,衬托老唐正直善良、助人为乐、急人之困的形象。
“我”的所思所感,其实也与读者所思所感相类,通过“我”的见闻、思考、感受,带读者顺利进入情境中,了解到老唐的为人和性格特点,从而挖掘出文章主旨:理解互信 助人为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补天”的标题来源于文末“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这句话,意思是说,修伞的人补好了伞,为人们遮挡住了风雨;下雨被人们认为是天漏了,故说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就是说修伞的人能遮雨。故而标题“补天”其实暗示了主人公的职业,是修伞匠。
修伞的人修好了破损的雨伞,解决了人们的实际困难;老唐修好的坏伞,为没带伞的人挡雨,是在做好事,为社会作贡献,这就像“补天”一样。“补天”的女娲是为了人们的幸福挺身而出,老唐也是为了帮助他人而修伞,以神话传说“补天”为题,象征老唐的内在品质和精神世界。
标题“补天”与结尾处“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相呼应,而这句话,修伞的老唐“记了大半辈子”,从他的行为中可见,他不但记着这句话,而且还一直在实践,一直在传承并弘扬“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的精神。揭示文章主旨:人与人之间应该消除猜忌,互相信任,助人为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地州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闹鱼节
陈毓
一个地方名字的由来,若你琢磨,还真有意思。比如土地平阔处,名多屯、庄、里,居于山中,叫沟、峪、坪,原上,就叫硷、叫崾,在沙漠荒原,有海子、淖儿。我们村,叫鱼洞,多山,多水,多鱼。
鱼洞村有山,叫黑山,有河,叫白水江,有鱼洞两个,大鱼洞和小鱼洞。大鱼洞无论出水、出鱼都比小鱼洞多。
出鱼?没写错,是出鱼。鱼从洞里涌出,使洞成鱼洞,河成鱼河,奇不奇?怪不怪?但一件事情如果成常规,就变成平常了。据村里最老的清法老人说,自打他记事起就是这样,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大小鱼洞都要涌出来鱼,鱼来,呼啦一声就来了,鱼去,像是鱼儿统一摆一下鱼尾,呼啦,又去了。谁也说不清,谁也没法问鱼,你们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
要再见鱼,得等一年,第二年,三月三,之后九月九,鱼群再次从洞里涌出来,使洞成鱼洞,河成鱼河,我们这地方,成鱼洞村。
那些涌出来的鱼,仿佛还是去年的鱼,和去年的鱼大小一般,色泽仿佛,仿佛它们是在一个魔法中,或者,和整个鱼洞村的村民,都是在一个魔法中,人和鱼,在和一个不知身份以及居所的更为神奇的魔法师,共同来玩儿一个魔法,一个特别有趣的游戏。所以你看,来年总会到来,新的一个三月三、九月九,都会如期而至,当然,那些鱼,也回来。
鱼洞村的人吃鱼吗?
吃鱼。
他们嘻嘻哈哈,提着用葛藤或龙须草,用竹篾或者稻绳编织的背篓、竹筐逮鱼,没人贪巨恋多,没人对鱼贪婪到恨不能赶尽杀绝,恨不能把河流和鱼拦截回家,据为已有。年纪最大的清法老人曾经回忆,很久以前,是有过一个外来人教当地的一个人那么做过,结果,那个人自然获得了很多鱼,但是,那些多得的鱼都是苦的,无论用什么方法烹饪,味道都是苦不堪言,这样算下来,那一年从河里获得的鱼最少的,竟然是那个贪婪的人,因为他事实上连一条鱼都没有得到,那些苦如黄连的鱼全部倒掉,连最爱吃鱼的猫都不愿意闻一下,倒掉的鱼后来臭了很大一块地,那个人因此名声也臭了,后来人们再喊他,就给他的名字前面加一个臭字。
这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很多年以来,鱼洞村的鱼都是这样,莫名来,莫名去。鱼来,人开心地兜一篓子鱼回家,鱼去,人目送鱼,也是一副欢乐的样子。
但是,这不是童话吗?我们是有过童话盛行的地方和年代的。
现在,我们爱童话和美好的心思一点没减少,反而变得从未有过的贪恋和如饥似渴。比如,我们听见哪里有好风景,我们是要去看好风景的,不管路途有多遥远,行走有多不方便,贵在险远么,我们会说。我们听说哪里有好吃的,我们是一定要跑去满足自己的肠胃之欲的,不管吃到那些东西要费多少周折,有意思不就在这些周折和不容易里吗?天上地下,林中水里,难度越大,才越不凡呀。
没人阻挡,甚至人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于是,鱼洞村里的事情,现在再也不是鱼和鱼洞村人的事情了,那是地球这个村里的村民人人只要愿意知道、愿意参与就能知道、能参与的事情。
开发。于是路穿山而来,高可连天的桥也修通了。鱼洞村的山、水、树木、石头,甚至五谷庄稼,药材草萵子,一时都成了珍稀,据说因为鱼洞的环境好,据他们说,鱼洞村的土壤、水、空气都是和金子宝石一般贵重的东西,虽然要是给他们手上塞金子宝石,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立即用那些东西占满自己的双手,而不是再惦记鱼洞村的土壤、水、空气。其实说到底,他们下大力气做这些,最终目的就是金子宝石,因为金子和宝石是鱼洞村埋藏已久的出产,比那个鱼丰饶多了,鱼到来总有日子,而金子和宝石待在那里一动不动。人任何时候向它们伸手,它们都无力躲闪一下。
人们私底下为了金子和宝石,但面子上却是为了鱼,人们为此开发了一个节日,闹鱼节,在一年的三月三,九月九,在仲春和晚秋各举办一次,闹鱼节,就是以鱼的名义,以鱼的名字举办的一个节日,远方的人借由这个节日来,坐着火车、汽车来了。
这一年,参加闹鱼节的人是那么多,很多大人物都来了,但这一年,鱼没来。这真是不讲理的事情,叫人吃惊的事情,也是特别无奈的事情。
这一天,失落的远不止外面来的人,连鱼洞村的人都很失落,鱼洞村人的失落里还有一种难言的恐惧和不祥,因为清法老人都想不通,一个他自打记事起就存在的事情竟然叫他看到另一种结局。清法老人最后叹息,他活得太长了,人活得太久就会被羞辱。这是一句悲哀的话,人们不知道如何安慰他。
大人都觉得沉重,只有孩子们,因为这一天吃了一肚子外来商贩贩卖的和母亲的手艺不一样的食物而觉得新异。
总说自己能活到100岁的清法老人在闹鱼节后无疾而终。
那些赶来参加闹鱼节的外地人都离开了,村子里安静了一小会儿就又响起巨大的机器轰鸣。那是开矿挖山制造的声响。声音大过鱼洞村人听过的所有雷声的总和,严严地盖住了给清法老人送葬的哭声。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鱼洞村因村里有大鱼洞和小鱼洞两个鱼洞而得名,这两个鱼洞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会有鱼群从洞里涌出来。
B. 鱼洞村的人捕鱼是每次开心地兜一篓子鱼回家,而外来人对鱼洞村的鱼非常贪婪,捕了很多鱼,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但是,这不是童话吗?我们是有过童话盛行的地方和年代的”一句既意蕴丰富,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 “参加闹鱼节的人是那么多,很多大人物都来了,但这一年,鱼没来”,小说用这一描述来提醒人们,希望引起人们的反思。
8. 小说中清法老人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说明。
【答案】7. B 8. ①清法老人是鱼洞村整个变化过程的见证人,从清法老人视角展现鱼洞村变化的历程,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以清法老人之死结尾,寄寓了作者对贪婪人性、无序开发的思考。
9. ①对鱼洞村淳朴乡情的怀念。②对鱼洞村陷入无鱼境况的无奈、伤感。③对无序开发的担忧,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反思。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外来人对鱼洞村的鱼非常贪婪,捕了很多鱼”说法不正确,小说原文说的是“有过一个外来人教当地的一个人那么做过”,而不是“外来人”亲自做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清法老人在文中共出现四次,分别是在开头第三段,中间第八段,结尾的十七、十九段出现,具体内容分别是第三段的“据村里最老的清法老人说,自打他记事起就是这样,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大小鱼洞都要涌出来鱼,鱼来,呼啦一声就来了,鱼去,像是鱼儿统一摆一下鱼尾,呼啦,又去了。”中间第八段“年纪最大的清法老人曾经回忆,很久以前,是有过一个外来人教当地的一个人那么做过,结果,那个人自然获得了很多鱼,但是,那些多得的鱼都是苦的,无论用什么方法烹饪,味道都是苦不堪言,这样算下来,那一年从河里获得的鱼最少的,竟然是那个贪婪的人”,结尾的十七、十九段“因为清法老人都想不通,一个他自打记事起就存在的事情竟然叫他看到另一种结局。清法老人最后叹息,他活得太长了,人活得太久就会被羞辱。这是一句悲哀的话,人们不知道如何安慰他。”“总说自己能活到100岁的清法老人在闹鱼节后无疾而终。”根据这些描写可知,文本是通过清法老人的视角来记叙了鱼洞村从曾经的安宁平和到现在的热闹的变化的历程,所以清法老人是鱼洞村整个变化过程的见证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展开。
结尾描写了清法老人因为鱼洞村被外来人员的打扰和开发而发出了叹息,甚至在闹鱼节后无疾而终,通过清法老人的死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贪婪人性、无序开发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
根据“那些涌出来的鱼,仿佛还是去年的鱼,和去年的鱼大小一般,色泽仿佛,仿佛它们是在一个魔法中,或者,和整个鱼洞村的村民,都是在一个魔法中,人和鱼,在和一个不知身份以及居所的更为神奇的魔法师,共同来玩儿一个魔法,一个特别有趣的游戏。”“他们嘻嘻哈哈,提着用葛藤或龙须草,用竹篾或者稻绳编织的背篓、竹筐逮鱼,没人贪巨恋多,没人对鱼贪婪到恨不能赶尽杀绝,恨不能把河流和鱼拦截回家,据为已有。”“很多年以来,鱼洞村的鱼都是这样,莫名来,莫名去。鱼来,人开心地兜一篓子鱼回家,鱼去,人目送鱼,也是一副欢乐的样子。”可知作者描写了鱼洞村曾经鱼和人和平相处的和平安宁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鱼洞村淳朴乡情的怀念。
根据“人们私底下为了金子和宝石,但面子上却是为了鱼,……闹鱼节,就是以鱼的名义,以鱼的名字举办的一个节日,远方的人借由这个节日来,坐着火车、汽车来了。”“这一年,参加闹鱼节的人是那么多,很多大人物都来了,但这一年,鱼没来。这真是不讲理的事情,叫人吃惊的事情,也是特别无奈的事情”“这一天,失落的远不止外面来的人,连鱼洞村的人都很失落,鱼洞村人的失落里还有一种难言的恐惧和不祥”,可知作者描写了鱼洞村的村民们因为举办闹鱼节而没有鱼来的失落、恐惧和不祥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鱼洞村陷入无鱼境况的无奈、伤感。
根据“那些赶来参加闹鱼节的外地人都离开了,村子里安静了一小会儿就又响起巨大的机器轰鸣。那是开矿挖山制造的声响。声音大过鱼洞村人听过的所有雷声的总和,严严地盖住了给清法老人送葬的哭声”可知作者描写了外地人为了金子和宝石对鱼洞村进行了开发,同时也描写了无序开发给鱼洞村的和平安宁带来了破坏的场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无序开发的担忧,以及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反思的情感。
新疆阿勒泰地区2021-2022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父亲变成一只羊
顾振威
我悲哀而又惊愕地意识到,我七十多岁的父亲变成了一只羊,一只有着圆溜溜的黑眼睛的小羊,浑身的细毛像棉花一样洁白,像丝绸一样柔软。
父亲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羊呢 我想这与我那不孝顺的妻子有关。那天当着父亲的面,妻子毫不留情地指责∶"我看你这个老不死的,连一只羊都不如,一只羊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养你有啥用 "
父亲的眼圈刹那间红了,他悻悻地向外面走去。
尽管拳头擦得"咯吱"响,我却没有胆量把它落在妻子身上,我怕她愤怒出走,而后我又成为村里光棍大军中的一员。
当天夜里,我就听到从父亲蜗居的小房里传来了"咩咩"的羊叫声。我披衣下床,借着朦胧的夜色,透过窗户玻璃,我看到父亲手脚并用,笨拙地在硬板床上爬行着,嘴里发出压抑着的"咩咩"的叫声。
我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但我没敢破门而入,我怕父亲尴尬得想找个老鼠洞钻进去躲起来。
第二天,发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家里少了一个爹,院里多了一只羊。联想到夜里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难道……难道父亲竟然变成了一只羊 父亲像是被蒸发掉的一滴水一样,了无痕迹,而院中的羊哪像是一只羊 它既聪明又懂事,简直是善解人意,每逢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里,它就用水汪汪的眼睛看着我,亦步亦趋地跟着我,渴了不闹,饿了不躁,竭尽全力地长肉。随着时光一天天地流逝,我不得不悲哀而又惊愕地意识到,我七十多岁的父亲变成了一只羊,他想发挥最后的余热,让我尽快过上富裕的日子。
腊月一天天近了,小羊变成了膘肥体壮的大羊,妻子唾沫四溅地嚷道∶"快牵到集市上卖了吧,我看能卖一千多块钱!"
我咋舍得卖呢 我只好编出能自圆其说的理由加以搪塞。
在喜迎新年的节日气氛里,远近炸响的爆竹在我耳边"轰隆隆"地响,睹羊思人,我刻骨铭心地思念父亲,许许多多温馨感人的往事在脑海里翻滚着……
这个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绿地建筑公司竟让我火速前往,我原本想置之不理,可同村的丰产却在电话里说;"真有大事,你快来吧!"
我问∶"究竟会有什么大事 "
丰产说∶"三句两句说不清楚,你来了就知道了。"
我忐忑不安地来到绿地建筑公司,终于知道了原来父亲并没有变成一只羊,而是变作了血肉模糊的尸体,后来变作了五十万元的抚恤金,一个窄窄的、矮矮的骨灰盒成了他最后的归宿。
父亲的后事处理完毕,我回到村里,好婆找到我,讷讷地说∶"其实,你父亲欠了我五百块钱……"
我瞪着血红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好婆。好婆继续说∶"你父亲找我借了五百块钱,他说他想用三百块钱买一只羊,用两百块钱当路费,去外地打工。"
好婆的话让我震惊不已,尽管已经真相大白,但我还是执拗地相信,父亲变成了一只……
(《小说月刊》2019年第6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也引人深思∶为什么父亲会变成一只羊
B.父亲发出羊叫声,借钱买一只羊,目的都是让儿子认为他变成了一只羊。
C.小说塑造了一位内心自尊、忍辱负重、默默付出、关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D. 小说情节看似荒谬,实质上折射当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讽刺意味。
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为什么已经真相大白,但"我"还是执拗地相信,父亲变成了一只羊 请结合全文探究。
答案:
7. B
8. ①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显得更真实,以“我”的视角叙述“父亲”的变故,更便于表达复杂的情感。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父亲受到妻子指责,“我”不敢教训妻子;当晚,“我”听到父亲发出羊的叫声;父亲消失后,“我”认为父亲变成了一只羊;最后真相大白,“我”仍愿相信父亲变成了一只羊。
③凸显主旨,引人深思。父亲的变故,作为儿子的“我”愧疚、自责,同时“我”也负有责任,引人深思。
9. ①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宁愿相信父亲变成了一只羊。父亲被妻子气走,去外地打工,并借钱买了一只羊,最后父亲打工出意外,表达了我的悲痛之情。
②我觉得父亲的死和自己的懦弱有很大关系,妻子的不孝顺,让老人“变”成了一只羊,表达“我”的愧疚和自责。
③父亲的遭遇,我袖手旁观,最后出了意外,我不能接受,只能靠想象父亲变成了羊,还陪在我身边来自我安慰,表现了“我”的逃避。
新疆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术
[日本]芥川龙之介
马蒂拉姆·米斯拉师从一个著名的婆罗门,名叫哈桑·甘的人,学得一套秘诀,年纪轻轻即已成为魔术大师。恰在一个月前,经介绍,我同米斯拉有了交往。至于他变魔术,我却一次都没见过。于是,我事先写信请他献艺,为我演示一下魔术,今晚我急急赶往僻静的米斯拉公寓。
我淋着雨,按响了门牌下的门铃。不一会儿,门开处,一个老婆婆探出头来,是米斯拉的老女仆。
“米斯拉先生在家吗?”
“在,一直在恭候您呢。”老女仆和善可亲。
“晚上好,不胜欢迎。”
米斯拉面孔黝黑,眼睛很大,蓄看一嘴柔软的胡子。他拧了拧桌上煤油灯的灯芯,精神十足地同我寒暄。
我四下里打量着,煤油灯昏暗的光线,照得房间阴沉沉的。这是一间西式房间,正中摆放一张桌子,靠墙有一个大小合用的书架。面前还有一张茶几,此外,就只有我们坐着的椅子了,茶几和椅子都很陈旧,有一块四边绣着红花的漂亮桌布。
寒暄过后,我开口问道:“供您驱使的那个精灵,好像是叫‘金’吧?那么等会儿我要见的魔术,也是借助‘金’的力量么?”
米斯拉微微地笑了笑,说:“认为有‘金’这类精灵存在,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时代的神话。您如想学,也不难掌握,——你看,手只要这么一比画就行了。”
米斯拉举起手,在我眼前比画了两三次,竟然摘起一朵绣在桌布边上的红花。我大吃一惊,仔细端详那朵花,方才那花还是桌布上图案中的一朵。米斯拉将花送到我鼻前,我甚至闻到一股似麝香之类的浓重气味。这委实太不可思议了。米斯拉微微笑着,信手把花又放回果布上。花又还原为原先绣成的图案。
“您变魔术的本领,虽说早有所闻,却实在没料到会这么神奇。您方才说,像我这样的人,要学也能学会,该不是戏言吧?”
“当然能学会。无论谁,但唯有一点……”米斯拉话说一半,两眼紧紧盯着我,用一种不同以往的认真口吻说,“唯有一点,有私欲的人是学不了的。想学哈桑·甘的魔术,首先要去除一切欲望,您办得到吗?”
“我想能办到。”我嘴上答应着,可心里总觉得不妥,但立刻又补上一句,“只要您肯传授。”但米斯拉的眼里,流露出怀疑的神色。
“好吧,我来教您。虽说简单易学,但学起来毕竟要花些时间,今晚就请在舍下留宿吧。”
“实在太打扰了。”我因米斯拉肯教我魔术,十分高兴,连连道谢。米斯拉平静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阿婆,阿婆,今晚客人要留宿,请准备一下床铺。”
我心里非常激动。我师从米斯拉学魔术已一月有余。一个秋雨潇潇的夜晚,在银座某俱乐部的一间屋内,我和五六个朋友围坐在火炉前,兴致勃勃地随使闲谈。
我们谈论起打猎、赛马的事,然后,其中一位朋友转向我说:“听说你近来在学魔术,怎么样?今晚给我们当场变个看看,如何?”
“当然可以。”
我把头靠在椅背上,俨然一副魔术大师的派头,
“那么,一切拜托了。请来个神奇点的,要那种江湖上变戏法儿的耍不来的。”大家一个个把椅子挪近,催促似的望着我,于是,我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请你们仔细看好。我变魔术,既不弄虚,也不作假。”
说着,我卷起两手的袖口,从炉火里随便捞起一块炽热的炭火,放在手掌他们面面相觑,生怕我被火烫伤。
我慢慢把掌心上的炭火在所有人面前挨个展示一番,接着猛地抛向拼花地板,炭火激散开来,变成无数光彩夺目的金币。
“就先献丑来这么两下吧。”我面露得意之色,慢条斯理地坐回椅子上。“这些,全是真的金币吗?”他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看起来,总值二十来万元吧。”
“不管怎么说,你学的这手魔术可真了不起呀。顷刻之间,黑煤就变成金币了。”“这样下去,不上一个星期,你就成为百万富翁啦。”
我依旧靠在椅子上,悠然地口吐烟圈,开口道:“哪儿的话。我这手魔术,一旦利欲熏心,就不灵验了。所以,尽管是金币,诸位既然看过,我就该马上把它抛回原来的火炉里去。”
几个朋友一听便都反对起来:“把这么大一堆钱,还原为煤火,岂不可惜。”但是,我和米斯拉有约在先,非要把金币抛回火炉里不可。
这时,有一位素以狡猾著称的朋友不屑地讪笑起来。“依我之见,不妨用这堆金币做个赌本,咱们来玩把纸牌。要是你赢了,这堆金币随你的便。一旦我们赢了,这堆金币就得乖乖儿地归我们。”
我不肯轻率表示赞同,然而这位朋友愈发连讥带讽,我左右为难,最后只得照朋友的办法,把桌上的金币作为赌本,和他们在牌桌上一争胜负。
不知怎么回事,我那天晚上大赢特赢,令人难以置信。而且,更奇怪的是,开头我并无兴致,渐渐觉得有意思起来,竟玩得着了迷。
他们原打算瓜分那堆金币,才故意安排一场牌局,可如今一个个简直都急得变了脸,不顾一切,也要争个输赢。方才那位诡计多端的朋友嚷道:“来吧,抽一张。我拿全部财产做赌注,倾其所有,同你赌一把。”
刹那间,心中的私欲抬头了。这一把倘若能赢,对方的全部财产,转手便归我所有。如不将魔术借来一用,那苦学魔术还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想,我暗中使了一下魔术,说:“好吧。你先请。”
我大叫一声,把抽出的牌,送到脸色发青的对方面前。然而,奇怪的是,牌上的老K像是附了魂,抬起戴冠的头,忽然从牌里探出身子,拿着宝剑、彬彬有礼地咧开嘴,露出瘆人的微笑,用一种仿佛耳熟的声音说:“阿婆,阿婆,客人要走啦,不必准备床铺啦。”
猛然间我清醒过来,环视一下四周,发觉自己依旧与米斯拉相对而坐,他沐浴在煤油灯微暗的光亮之下,脸上露着宛如纸牌上老K一样的徽笑。
我终于恍然,所谓一个月之后,只不过是两三分钟内的一场幻梦。我明白,已没有资格学哈桑·甘的魔术了。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要想学我的魔术,首先就要舍弃一切欲望。这点修为,你看来还差着点儿。”米斯拉露出遗憾的目光,胳膊支在四周绣着红花图案的桌布上,平心静气地劝导着我。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冒着雨赶往米斯拉的公寓请他为“我”演示魔术,觉得他变魔术的本领神奇,这些内容表明“我”非常想跟随他学魔术。
B. 米斯拉答应教“我”魔术,“我”师从他学会了一些变魔术的本领。后来,“我”为朋友表演魔术,将炽热的炭火变成了金币。
C. “我”的那位素以狡猾著称的朋友提出用炭火变成的那堆金币做赌本,目的是想占有那堆金币。
D. “这一把倘若能赢,对方的全部财产,转手便归我所有……那苦学魔术还有什么意思”,写出了“我”当时的贪婪心理。
5.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的形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简要概括。
6. 有评论说,小说标题应改为“人性的考验”。你认为有哪些理由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1)形象:“我”是一个面对金钱难以克服私欲而最终成为失败者的形象。
(2)启示: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贪恋不义之财和不法之财。②常怀律己之心,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内心的理智。③志存高远,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不懈奋斗。
6. ①“人性的考验”是小说的线索,是暗线。小说中围绕“魔术”展开的情节都是在进行人性的考验。②概括了人物形象。“我”请求米斯拉教“我”变魔术,“我”面临着人性的考验,“我”最终没能通过这场考验。③揭示了主题。人性时常面临着考验,人们如果不能控制私欲,往往会失去理智,最终导致失败。④吸引读者。“人性的考验”引起读者兴趣,引人深思。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在一个秋夜,我为朋友表演魔术,将炽热的炭火变成了金币”是“我”的梦境,米斯拉没有答应教“我”魔术,还在考验“我”,“我”还没有师从他学习变魔术的本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刹那间,心中的私欲抬头了。这一把倘若能赢,对方的全部财产,转手便归我所有。如不将魔术借来一用,那苦学魔术还有什么意思”可知,在金钱面前,“我”没能克服自己的欲望,妄想用魔术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因此失去学哈桑 甘魔术的资格。可见,“我”是一个面对金钱难以克服私欲而最终成为失败者的形象。
启示:面对朋友拿全部财产做的赌注,“我”动心了,想将对方的全部财产归为自己所有,所以借魔术一用,认为这才是实现了学习魔术的意义。最终钱财没有得到,自己也失去学魔术的资格。由此可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贪恋不义之财和不法之财。
“要想学我的魔术,首先就要舍弃一切欲望。这点修为,看来你还差着点儿”,如果“我”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在朋友提议“不妨用这堆金币做个赌本,咱们来玩把纸牌”时坚决地拒绝,就没有后来发生的事。可见,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内心的理智。
“我”认为“如不将魔术借来一用,那苦学魔术还有什么意思”,可见,“我”从内心里认为学魔术的意义是为了钱财,这暴露出“我”眼光短浅,没有远大的理想。最终“我”也没有为了学魔术努力克制自己的私欲。可见,人要志存高远,要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不懈奋斗。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答应教“我”魔术之前,米斯拉说“有私欲的人是学不了的。想学哈桑·甘的魔术,首先要去除一切欲望,您办得到吗”,然后米斯拉设置了一个幻梦对“我”进行考验,“我”没有克制住自己的私欲,用上了魔术帮助自己赌博,最终因没有经受住考验而没能学成魔术,可见,“人性的考验”是小说的线索,小说中围绕“魔术”展开的情节都是在进行人性的考验。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角度看,“刹那间,心中的私欲抬头了。这一把倘若能赢,对方的全部财产,转手便归我所有。如不将魔术借来一用,那苦学魔术还有什么意思”,“我”面临着人性的考验,却最终没能通过这场考验,塑造了一个不能克制自己私欲的人物形象。
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看,通过“我”没有控制自己私欲,最终“没有资格学哈桑·甘的魔术”的故事,揭示主题:人性时常面临着考验,人们如果不能控制私欲,往往会失去理智,最终导致失败。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看,标题“人性的考验”设置悬念,读者会思考小说内容是写考验人性的什么方面,是怎么考验人性的,从而产生强烈阅读的兴趣。
2022年1月疏勒县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案:
7.C
8.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9.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项,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既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也说明了小松鼠对橡子的喜爱;老董也如小松鼠一样视橡子为宝物,他寻橡子是为了修复古书,但没有借此烘托“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的能力。这种题型属于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作答时,首先通读文本,掌握小说情节变化,然后仔细揣摩文中对人物语言、肖像、心理等的刻画,从而把握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他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说明橡树林是老董职业的起点,面对这个职业起点,老董心里充满了对旧时光的感慨之情。
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指给“我”爷爷作画的地方,并且他还清晰记得爷爷当时说的话语,这些都表明老董对前辈的深切怀念。
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过去老师傅们把老董带到橡树林,他和“爷爷”也曾经来过橡树林,在这里老董学到了技艺,也有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距离那时已有三十年,文中说,“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这一句话表明老董内心有一种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9.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①坚持行业规矩。为了修复古籍,他敢于反对省外的专家,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但他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老董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通过“父亲”与老董的对话,我们知道老董曾经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夏主任结下梁子,现在为了修复古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老董也认为值得,这些都表明老董是一个恪守职业操守的人。
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他夜里待在图书馆里,傍晚时也跑染厂,把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还去了偏远的橡树林,最终完成修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