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30 07:5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
陕西省榆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柳中庸是柳宗元的族人。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在今湖南省境内)。这首诗即作于柳宗元被贬之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写弹筝和诗人听筝时的感受,“悲怨”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 诗歌巧妙地将筝声与春风、柳树、花鸟等自然景物结合起来描写,以形写声。
C.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描写诗人送别柳宗元的场景,自然收束全诗,情感直露。
D. 诗歌围绕“听筝”行文,层次清晰,前两联侧重写“声”,后两联侧重写“情”。
15. 诗歌的颈联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南宋·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是供统治者淫乐之所。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黄鹤楼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题。“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的风月繁荣。
B. “到而今”到下片“千村寥落”,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
C.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D. 《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严格遵循空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12. 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陕西省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寄黎眉州①
苏轼
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③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 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 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16.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 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 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 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15. 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新平少年
李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注】龙颜君:指汉高祖刘邦。“千金”二句:韩信少贫,有漂母见其饥,哀而饭之。后信为楚王,报以千金。鞲(gōu),臂上架鹰的皮套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韩信当年甘心受辱,并非没有志气,而是为了使自己的雄心壮志将来有所施展。
B. 诗人认为韩信得遇高祖,方能叱咤风云,拜将封侯,借此自然引出诗人对当时处境的感慨。
C. “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是说老虎被摧残,苍鹰受束缚,隐喻自己的志向无法实现。
D. 这首咏史诗融叙事、议论、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意境悲凉激越,语言平实无华,通俗易懂。
15. 请赏析诗中“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两句。
陕西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
陕西省榆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柳中庸是柳宗元的族人。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在今湖南省境内)。这首诗即作于柳宗元被贬之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写弹筝和诗人听筝时的感受,“悲怨”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 诗歌巧妙地将筝声与春风、柳树、花鸟等自然景物结合起来描写,以形写声。
C.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描写诗人送别柳宗元的场景,自然收束全诗,情感直露。
D. 诗歌围绕“听筝”行文,层次清晰,前两联侧重写“声”,后两联侧重写“情”。
15. 诗歌的颈联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1)从句式的角度看,使用疑问句,既使诗歌的句式富于变化,又能引发读者的联想。(2)从炼字的角度看,以“独”写灯下人之孤独,以“空”写楼之空寂,营造出凄清的意境,使离愁别恨倍增。(3)从思想情感的角度看,通过描写灯下独坐、空楼望月这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思亲这一具有普遍性的人间情思。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描写诗人送别柳宗元的场景”错。这末二句也是有感而发,诗人听筝,联想到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因而生发感慨。尾联言及柳宗元被贬远行之事,但没有描写诗人送别柳宗元的场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句的能力。
颈联“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
“独”“空”两字,一写灯下人之孤独,一写楼之空寂,营造出凄清的意境,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
“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通过描写灯下独坐、空楼望月这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思亲这一具有普遍性的人间情思。
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南宋·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是供统治者淫乐之所。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黄鹤楼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题。“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的风月繁荣。
B. “到而今”到下片“千村寥落”,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
C.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D. 《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严格遵循空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12. 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11. D 12. ①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叹。②对外敌入侵国土的愤恨。③对统治者奢侈误国的痛心。④对军民的深切同情。⑤诗人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⑥诗人想象战胜归来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严格遵循空间顺序”错误,“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是时间,所以《满江红》严格遵循时间顺序。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阕开头“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三句,写登上黄鹤楼所望之景:在一片荒烟笼罩之下,仿佛有很多的城郭;接下来的“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三句,是词人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起了昔日汴京宫苑的繁华: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尽是雕龙砌凤,今昔对比,展现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叹。
紧接着“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二句,续写昔日之景,说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暗含对统治者奢侈误国的痛心。
上阕最后“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三句,写如今金兵的铁骑包围了汴京的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表现了词人对金兵攻占中原的悲愤之情。
下阕“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四句,词人自问自答,说如今士兵已经血洒战场,浸染刀锋;如今百姓已经尸横遍野,填满了沟壑,表达对军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三句,词人说自己收复失地之后,还要归来故地重游,再登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词人在结尾处虚写光复中原后的情况,以来日得胜之轻快,反衬眼下心怀故土的心绪难平,抒发了词人对挥师北伐的迫切愿望和收复中原的决心。
陕西省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寄黎眉州①
苏轼
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③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 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 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16.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C 【解析】 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欧阳修的敬仰。故选C项。
考查内容: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命题来源:苏轼《寄黎眉州》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鉴赏文学作品。
16. 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含蓄表达自己对时局不满,意欲归隐的心态。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渴望和友人共同饮酒作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
考查内容: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命题来源:苏轼《寄黎眉州》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鉴赏文学作品。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 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 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 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15. 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表现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②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时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③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通过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情感”错,应是“物是人非”。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鲲自化”用《庄子 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宜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切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格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通过分析诗句可知,首联写景叙事,“闲坊”“古驿”荒僻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颔联运用鲲化为鹏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典故感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颈联紧承“仍归”,运用动作描写,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这数竹量松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万种凄惶写作者一根根数竹,解下腰带量松,这些动作寄寓了作者岁月如流的无穷感慨。尾联今昔对比,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结联?感慨今夕,情感沉痛。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新平少年
李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注】龙颜君:指汉高祖刘邦。“千金”二句:韩信少贫,有漂母见其饥,哀而饭之。后信为楚王,报以千金。鞲(gōu),臂上架鹰的皮套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韩信当年甘心受辱,并非没有志气,而是为了使自己的雄心壮志将来有所施展。
B. 诗人认为韩信得遇高祖,方能叱咤风云,拜将封侯,借此自然引出诗人对当时处境的感慨。
C. “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是说老虎被摧残,苍鹰受束缚,隐喻自己的志向无法实现。
D. 这首咏史诗融叙事、议论、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意境悲凉激越,语言平实无华,通俗易懂。
15. 请赏析诗中“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两句。
【答案】14. D 15. ①“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描绘了一幅冬日北风呼啸、诗人衣衫不完,双手冻得寒冷似冰的画面。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境的困窘,③与前面写韩信曾陷困境形成呼应,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语言平实无华,通俗易懂”错误。李白的这首诗用典、隐喻比较多,如结合注释分析可知,“千金”二句用典。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榜样,以山川鱼鸟为比拟,咏史言志,赋物抒情,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色。可见语言风格不能说是“平实无华,通俗易懂”。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是说“长风带着寒气吹入了短袖,袖手取暖却手冷如冰”,描绘了在寒冷的冬天,作者衣衫单薄,双手被冻得寒冷似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此时凄凉无助、困窘不堪的生活状态。
从结构上来看,这两句诗表现的情形与前文叙述韩信当年的困境“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形成呼应,又为结尾“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的抒情做铺垫,表达了盼望“腾风云”、“申所能”的机会早日到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