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发生的地理空间主要有三:一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核心文化圈”,二是主要包括巴蜀、荆湘以及吴越等的“次文化圈”,三是以西域和岭南为主要区域的“边疆文化圈"。初盛唐诗歌的演进,除了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外,外部的因素是推动诗歌发展新变的关键,地域因素排在首位,尤其“异域”(即边疆文化圈)因素对诗歌的冲击值得注意。
唐代典型的“异域”,一是西域,一是岭南,有关西域的书写以边塞诗为代表,有关岭南的书写以贬谪诗为代表。
西域与岭南的诗歌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书写模式,前者承征戍文学而来,疆土开拓与个人建功立业的梦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盛唐边塞诗雄浑壮阔的特点。
唐之前,西域意象在诗歌领域极为有限,不具有典型性,但唐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使楼兰、交河、轮台、北庭等典型的西域意象有了新变,对边塞诗境界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诗歌呈现出博大雄厚的气势,与盛唐精神一致。同时也凝结成了一些新的西域意象,天山便是其中之一。如王维:“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这些诗歌中的天山衬托出了一种疆域辽阔、雄壮苍茫的意境。
唐代诗人中只有为数不多的诗人去过西域,除了岑参留下大量有关西域的边塞诗作外,其他诗人所存有关西域的边塞诗极为有限。岑参前后两次到达西域,对西域的感知最为具体、深入,他的边塞诗之奇,在整个唐代无出其右。《唐音癸签》认为其诗“尚巧主景”。这种“主景”自然涉及他的边塞诗。其他边塞诗人所写多为朔风、蓬草、胡马等最常见的物象,但岑参的诗歌进一步具体化,如《火山云歌送别》等诗都落到实处,将边塞诗之“异”更为直观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具有“陌生化”的效果;荒凉广袤的雪山大漠与开疆拓土的热情也形成了一种反差审美,造就了“雄瑰”的诗境。如写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写热海:“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与西域相比,岭南完全呈现出相反的情景,因为是贬谪,“荒蛮”的景象与个体人生的低潮纠结在一起,诗歌具有低回宛转的特点,情感真挚而深沉。
初唐以杜审言、沈栓期、宋之问为代表开启了岭南诗歌的新纪元,这些诗歌情景交融,对打破沉寂的初唐诗坛功不可没,如宋之问《度大庾岭》其一:“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这首诗“气格声色兼备”(许学夷《诗源辨体》),在初唐诗坛别有风味。这样的贬谪行旅诗还有如杜审言的《旅寓安南》,沈栓期的《入鬼门关》等。这些诗中作者常将岭南看作是“魑魅”之乡,情感指向绝域、极边;从空间看,形成了“中心”与“边缘”二者之间的对立,陌生的空间对作者来说是极大的不幸,但是对诗歌来说又是极大的幸事
诗歌中不仅有南北空间的对立,如北斗对南风、京华对边地等,而且也有新的物象如薛荔、杨梅、瘴疠等入诗,一方面使诗歌“陌生化”,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这些物象成为新的诗歌意象。
这种空间的对立,对对仗精工的律句的形成无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翻检杜审言、宋之问、沈俭期等人在岭南的诗歌创作,最直观的印象便是状物写景愈加精工。
这些贬谪岭南的诗人,情感绝望,对新事物多怀鄙夷之情,但是有意无意中也使岭南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对此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唐以后对岭南的审美也由排斥到逐渐接受,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审美文化。
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唐代诗歌中关于西域与岭南的书写既有不同的物境,也有不同的情境,物与情合,最终创造了不同的意境,因而唐代关于西域与岭南的书写在内容、艺术形式、境界等方面都对唐诗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田峰《“异域”角度看唐诗——初盛唐诗歌中的西域与岭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唐诗发生的三大地理空间中,“边疆文化圈”是推动初盛唐诗歌发展新变的关键。
B. 唐代的“异域”就是西域和岭南,有关两地的书写分别以边塞诗和贬谪诗为代表。
C. 唐代诗人发展已有的西域意象,同时创造一些新的西域意象,拓展了边塞诗的境界。
D. 陌生的岭南为被贬谪的初唐诗人创作提供了的新的物象,安慰了他们伤痛的内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了诗歌的内部规律和地域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后者是论述的重点,论证全面并有所侧重。
B. 文章引用《唐音癸签》关于岑参诗的评论,是为了论证岑参边塞诗将西域物象进一步具体化。
C.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先提出“异域”因素冲击了初盛唐诗的观点,然后从两方面分别论证,最后作出结论。
D. 文章列举了大量初盛唐时期诗人有关西域或岭南的诗句,充分证明“异域”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唐代诗人没有涉足且唐诗没有涉及边疆地区,“边疆文化圈”对唐诗影响就会很弱。
B. 异域的风物为唐诗提供新的物象,丰富了唐诗的内容,对诗体发展的影响则微乎其微。
C. 唐朝向西域开疆拓土,激起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促进了书写西域的边塞诗的发展。
D. 初盛唐诗写入异域要素有一定的被动因素,比如诗人被贬岭南,将岭南物象写入诗中。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诸子由于杜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1. 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和孔子在文章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他们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殊贡献。
B. 纵观中国文脉,虽然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自孔子开始,它所形成的那种朴实的正气的基调却颠扑不灭。
C. 孟子让中国语文,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其文辞,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 在文脉上,先秦诸子谁应领先,虽然排列有点难,但作者认为“老庄”超过了“孔孟”,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子于文,功劳赫赫:他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成为永久的楷模。
B. 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之前,但老子言少义深,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从而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C. 在人生格调上,孔子保持着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与此不同的是,孟子在这方面有缺点,他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D. 庄子在文学上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他以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嘲讽人生,问出一串串幼稚的问题。
B. 老子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而庄子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C. 孔子虽然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但是也是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
D. 庄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庄子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但是庄子对孟子的浩荡语气投之以怀疑,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疑。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这个字人人散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诗经》有一句:“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皖”的意思是明亮。“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
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骅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驻”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由这句话后来还引出了“犁牛骅角、犁生骅角”等成语,大意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卑微的父辈,却生下了鹤立鸡群的儿女。
实际上,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农业是立国之本,勤劳坚韧的耕牛,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的得力助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耕牛也正在让位于人称“铁牛”的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见证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气象与辉煌。
从另一个角度看,“犁牛骅角”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种写照。中华祖先筚路蓝缕,从在大自然中寻觅食物,到草创农耕文明,学会种植、发明农具、蓄养牲畜和兴修水利,一步又一步、一代接一代地建立并发展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更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抚今追昔,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耕牛”精神,让中华民族如山如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张一清《“耕牛”精神代代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字让人敬而远之,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
B. 在宋代,立春之日有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催耕、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
C. “耕牛”与“犁牛”不同,“耕牛”是耕田的牛,“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
D. 耕牛的毛色与样貌同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一样,都非常重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农耕时代讲到农业现代化时代,抚今追昔,展现了我国“耕牛”精神的代代传承。
B. 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兼顾论述逻辑与文化底蕴。
C. 文章第二段以《诗经》中的诗句为例,得出牛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重要工具的结论。
D. 文章第四段引用孔子关于小牛犊出身卑微的话,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耕牛是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的助推者,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辉煌的见证者。
B. 现代化农业中将不再有耕牛的一席之地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正逐步取代耕牛。
C. 中华祖先建立并发展中华农业文化的过程正是坚忍不拔的“耕牛”精神的真实写照。
D. 今天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等为代表的电视节日点亮荧屏。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其应有的态度、厚度和温度,表现出浓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使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
国风国潮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民族元素和古典风范,又具有现代气息的潮流、风格、创意、标识、行为和产品的代名词。在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国风国潮流行是新时代中国人文化自党和文化自信的显性体现。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缘起、保护与传承,尤其是95后、00后的新时代青少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值得关注。
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首先要领悟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理清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与生命缘起,洞悉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与当代价值,选择与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相向而行的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中华典籍里有《孙子兵法》《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中华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中华美学里有兴观群怨、澄怀味象、气韵生动……浩瀚的文化瑰宝有着足够的厚度与力量,必将在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无论是央视中秋晚会、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还是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网络节目《登场了!洛阳》,都在努力挖掘并吃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古籍里发现故事源头,在古迹里寻找影像摹本、在古风里灌注艺术能量,2021年的央视中秋晚会延续景观晚会的创作特点,挖掘节庆文化、地域文化与古典审美之间的艺术可能性,把会场搭建在被称为“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的“月城”西昌,借鉴古典园林美学中“借景”“分景”“隔景”“移景”等手法,营造出月亮、天空、大地、水泊、舞台五位一体,寓情于景的唯美氛围。
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需要从历史遗迹、古典文献和民风民俗中寻找创作源泉,选取适合影视化表达的内容、素材,结合新的技术手段,还原、再现历史场景,创造、创新表达方式,把标志性、符号化、易传播和具有亲和力的内容,作为国风国潮的主攻方向。河南卫视的《中秋奇妙游》唤醒非遗艺术活力,《少林 功夫》彰显武德之精魂,《鹤归来兮》表现仙鹤之俊雅,《墨舞中秋帖》诠释书法之神韵,《戏 韵》凸显戏曲之华美,令观众叹为观止。
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还要重视文化IP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全媒体覆盖、全产业链开发的国潮IP集合体。除去视听产品之外,我们还要从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古法制造中开发兼其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的文化产品。像《国家宝藏》《上新了 故宫》等节目都已研发相关文创产品,深受观众喜爱。《登场了!洛阳》开发的考古盲盒吸引众多网友争相收藏。此外,围绕古都洛阳打造的城市IP,将持续拓展影视刷、舞台剧、纪录片、动漫等12个产业领域,努力实现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在倡导净化荧屏风气、重塑影视文化风尚的现实语境下,推动申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势在必行,助力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既是文化共识,又有观众基础,既能够提高审美格调、强化正向引领,又能够获得意味隽永的视听愉悦。我们相信,厚重深邃又不失灵动活泼的国风国潮,必将在新时代的荧屏上持久留香。
(摘编自杨洪涛《让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的生力军,这让文化寻根意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觉醒。
B. 国风国潮具有古典风范,又兼具现代气息,它是在我们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之后才存在的。
C. 表现国风国潮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源泉,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再创造。
D. 文化IP的发展,需要我们开发兼具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的文化产品,视听产品已被淘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三至五段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实现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论述逻辑严密。
B. 文章的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有对当今文创的思考。
C. 文章第三段以各种不同节目为例,论证了表现国风国潮需要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D. 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对比论证等方法,说明国风国潮的表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时代流行的国风国潮,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是国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B. 我们在打造文化IP的过程中,应该用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来衡量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
C. 央视中秋晚会将会场搭建在西昌,是对融合节庆文化、地域文化和古典审美的一次尝试。
D. 对传统文化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创造、创新,可以净化荧屏风气,重塑影视文化的风尚。
甘肃省张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门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整。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能认清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走好自己的文化道路。
B.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甘肃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发生的地理空间主要有三:一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核心文化圈”,二是主要包括巴蜀、荆湘以及吴越等的“次文化圈”,三是以西域和岭南为主要区域的“边疆文化圈"。初盛唐诗歌的演进,除了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外,外部的因素是推动诗歌发展新变的关键,地域因素排在首位,尤其“异域”(即边疆文化圈)因素对诗歌的冲击值得注意。
唐代典型的“异域”,一是西域,一是岭南,有关西域的书写以边塞诗为代表,有关岭南的书写以贬谪诗为代表。
西域与岭南的诗歌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书写模式,前者承征戍文学而来,疆土开拓与个人建功立业的梦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盛唐边塞诗雄浑壮阔的特点。
唐之前,西域意象在诗歌领域极为有限,不具有典型性,但唐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使楼兰、交河、轮台、北庭等典型的西域意象有了新变,对边塞诗境界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诗歌呈现出博大雄厚的气势,与盛唐精神一致。同时也凝结成了一些新的西域意象,天山便是其中之一。如王维:“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这些诗歌中的天山衬托出了一种疆域辽阔、雄壮苍茫的意境。
唐代诗人中只有为数不多的诗人去过西域,除了岑参留下大量有关西域的边塞诗作外,其他诗人所存有关西域的边塞诗极为有限。岑参前后两次到达西域,对西域的感知最为具体、深入,他的边塞诗之奇,在整个唐代无出其右。《唐音癸签》认为其诗“尚巧主景”。这种“主景”自然涉及他的边塞诗。其他边塞诗人所写多为朔风、蓬草、胡马等最常见的物象,但岑参的诗歌进一步具体化,如《火山云歌送别》等诗都落到实处,将边塞诗之“异”更为直观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具有“陌生化”的效果;荒凉广袤的雪山大漠与开疆拓土的热情也形成了一种反差审美,造就了“雄瑰”的诗境。如写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写热海:“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与西域相比,岭南完全呈现出相反的情景,因为是贬谪,“荒蛮”的景象与个体人生的低潮纠结在一起,诗歌具有低回宛转的特点,情感真挚而深沉。
初唐以杜审言、沈栓期、宋之问为代表开启了岭南诗歌的新纪元,这些诗歌情景交融,对打破沉寂的初唐诗坛功不可没,如宋之问《度大庾岭》其一:“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这首诗“气格声色兼备”(许学夷《诗源辨体》),在初唐诗坛别有风味。这样的贬谪行旅诗还有如杜审言的《旅寓安南》,沈栓期的《入鬼门关》等。这些诗中作者常将岭南看作是“魑魅”之乡,情感指向绝域、极边;从空间看,形成了“中心”与“边缘”二者之间的对立,陌生的空间对作者来说是极大的不幸,但是对诗歌来说又是极大的幸事
诗歌中不仅有南北空间的对立,如北斗对南风、京华对边地等,而且也有新的物象如薛荔、杨梅、瘴疠等入诗,一方面使诗歌“陌生化”,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这些物象成为新的诗歌意象。
这种空间的对立,对对仗精工的律句的形成无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翻检杜审言、宋之问、沈俭期等人在岭南的诗歌创作,最直观的印象便是状物写景愈加精工。
这些贬谪岭南的诗人,情感绝望,对新事物多怀鄙夷之情,但是有意无意中也使岭南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对此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唐以后对岭南的审美也由排斥到逐渐接受,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审美文化。
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唐代诗歌中关于西域与岭南的书写既有不同的物境,也有不同的情境,物与情合,最终创造了不同的意境,因而唐代关于西域与岭南的书写在内容、艺术形式、境界等方面都对唐诗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田峰《“异域”角度看唐诗——初盛唐诗歌中的西域与岭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唐诗发生的三大地理空间中,“边疆文化圈”是推动初盛唐诗歌发展新变的关键。
B. 唐代的“异域”就是西域和岭南,有关两地的书写分别以边塞诗和贬谪诗为代表。
C. 唐代诗人发展已有的西域意象,同时创造一些新的西域意象,拓展了边塞诗的境界。
D. 陌生的岭南为被贬谪的初唐诗人创作提供了的新的物象,安慰了他们伤痛的内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了诗歌的内部规律和地域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后者是论述的重点,论证全面并有所侧重。
B. 文章引用《唐音癸签》关于岑参诗的评论,是为了论证岑参边塞诗将西域物象进一步具体化。
C.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先提出“异域”因素冲击了初盛唐诗的观点,然后从两方面分别论证,最后作出结论。
D. 文章列举了大量初盛唐时期诗人有关西域或岭南的诗句,充分证明“异域”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唐代诗人没有涉足且唐诗没有涉及边疆地区,“边疆文化圈”对唐诗影响就会很弱。
B. 异域的风物为唐诗提供新的物象,丰富了唐诗的内容,对诗体发展的影响则微乎其微。
C. 唐朝向西域开疆拓土,激起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促进了书写西域的边塞诗的发展。
D. 初盛唐诗写入异域要素有一定的被动因素,比如诗人被贬岭南,将岭南物象写入诗中。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边疆文化圈,是推动初盛唐诗歌发展新变的关键”错误,原文“初盛唐诗歌的演进,除了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外,外部的因素是推动诗歌发展新变的关键,地域因素排在首位”,可知“外部的因素”是关键。
B.“唐代的‘异域’就是西域和岭南”错误,根据原文“唐代典型的‘异域’,一是西域,一是岭南”可知“就是”不恰当。
D.“安慰了他们伤痛的内心”错误,根据原文“这些贬谪岭南的诗人,情感绝望,对新事物多怀鄙夷之情”可知没有起到安慰的作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文章论述了诗歌内部规律和地域对诗歌发展的影响”错误,文章没有论述诗歌的内部规律的影响,文章只提到了“初盛唐诗歌的演进,除了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外,外部的因素是推动诗歌发展新变的关键,地域因素排在首位”一句。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对诗体发展的影响则微乎其微”错误,原文“对对仗精工的律句的形成无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知“微乎其微”曲解文意。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诸子由于杜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1. 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和孔子在文章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他们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殊贡献。
B. 纵观中国文脉,虽然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自孔子开始,它所形成的那种朴实的正气的基调却颠扑不灭。
C. 孟子让中国语文,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其文辞,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 在文脉上,先秦诸子谁应领先,虽然排列有点难,但作者认为“老庄”超过了“孔孟”,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子于文,功劳赫赫:他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成为永久的楷模。
B. 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之前,但老子言少义深,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从而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C. 在人生格调上,孔子保持着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与此不同的是,孟子在这方面有缺点,他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D. 庄子在文学上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他以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嘲讽人生,问出一串串幼稚的问题。
B. 老子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而庄子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C. 孔子虽然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但是也是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
D. 庄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庄子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但是庄子对孟子的浩荡语气投之以怀疑,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疑。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与“文脉”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论述与选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表述不正确,“‘老庄’超过了‘孔孟’”的说法太笼统,作者没有这样的观点。所以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C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注意第三段“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一句中的“好像”一词。所以选C项。
点睛:理解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符合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可根据文章中作者论述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是否符合。A项,“幼稚的问题”不等同于“‘傻’问题”。曲解文意。C项,“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推断无据。D项,注意最后一句对应的原文“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这个字人人散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诗经》有一句:“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皖”的意思是明亮。“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
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骅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驻”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由这句话后来还引出了“犁牛骅角、犁生骅角”等成语,大意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卑微的父辈,却生下了鹤立鸡群的儿女。
实际上,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农业是立国之本,勤劳坚韧的耕牛,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的得力助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耕牛也正在让位于人称“铁牛”的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见证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气象与辉煌。
从另一个角度看,“犁牛骅角”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种写照。中华祖先筚路蓝缕,从在大自然中寻觅食物,到草创农耕文明,学会种植、发明农具、蓄养牲畜和兴修水利,一步又一步、一代接一代地建立并发展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更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抚今追昔,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耕牛”精神,让中华民族如山如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张一清《“耕牛”精神代代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字让人敬而远之,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
B. 在宋代,立春之日有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催耕、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
C. “耕牛”与“犁牛”不同,“耕牛”是耕田的牛,“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
D. 耕牛的毛色与样貌同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一样,都非常重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农耕时代讲到农业现代化时代,抚今追昔,展现了我国“耕牛”精神的代代传承。
B. 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兼顾论述逻辑与文化底蕴。
C. 文章第二段以《诗经》中的诗句为例,得出牛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重要工具的结论。
D. 文章第四段引用孔子关于小牛犊出身卑微的话,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耕牛是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的助推者,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辉煌的见证者。
B. 现代化农业中将不再有耕牛的一席之地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正逐步取代耕牛。
C. 中华祖先建立并发展中华农业文化的过程正是坚忍不拔的“耕牛”精神的真实写照。
D. 今天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1段中“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的论述,可知该项对原因的分析是不全面的。
C.“‘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4段论述“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可知品相更高贵的是赤红色的牛马,而非“犁牛”。
D.“都非常重要”曲解文意。由原文第5段论述“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可知,耕牛的能力比样貌更重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4段“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可知,这是孔子的主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说法绝对,也不符合文意,“耕牛”精神需要代代传承。
故选D。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等为代表的电视节日点亮荧屏。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其应有的态度、厚度和温度,表现出浓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使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
国风国潮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民族元素和古典风范,又具有现代气息的潮流、风格、创意、标识、行为和产品的代名词。在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国风国潮流行是新时代中国人文化自党和文化自信的显性体现。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缘起、保护与传承,尤其是95后、00后的新时代青少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值得关注。
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首先要领悟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理清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与生命缘起,洞悉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与当代价值,选择与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相向而行的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中华典籍里有《孙子兵法》《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中华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中华美学里有兴观群怨、澄怀味象、气韵生动……浩瀚的文化瑰宝有着足够的厚度与力量,必将在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无论是央视中秋晚会、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还是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网络节目《登场了!洛阳》,都在努力挖掘并吃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古籍里发现故事源头,在古迹里寻找影像摹本、在古风里灌注艺术能量,2021年的央视中秋晚会延续景观晚会的创作特点,挖掘节庆文化、地域文化与古典审美之间的艺术可能性,把会场搭建在被称为“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的“月城”西昌,借鉴古典园林美学中“借景”“分景”“隔景”“移景”等手法,营造出月亮、天空、大地、水泊、舞台五位一体,寓情于景的唯美氛围。
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需要从历史遗迹、古典文献和民风民俗中寻找创作源泉,选取适合影视化表达的内容、素材,结合新的技术手段,还原、再现历史场景,创造、创新表达方式,把标志性、符号化、易传播和具有亲和力的内容,作为国风国潮的主攻方向。河南卫视的《中秋奇妙游》唤醒非遗艺术活力,《少林 功夫》彰显武德之精魂,《鹤归来兮》表现仙鹤之俊雅,《墨舞中秋帖》诠释书法之神韵,《戏 韵》凸显戏曲之华美,令观众叹为观止。
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还要重视文化IP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全媒体覆盖、全产业链开发的国潮IP集合体。除去视听产品之外,我们还要从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古法制造中开发兼其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的文化产品。像《国家宝藏》《上新了 故宫》等节目都已研发相关文创产品,深受观众喜爱。《登场了!洛阳》开发的考古盲盒吸引众多网友争相收藏。此外,围绕古都洛阳打造的城市IP,将持续拓展影视刷、舞台剧、纪录片、动漫等12个产业领域,努力实现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在倡导净化荧屏风气、重塑影视文化风尚的现实语境下,推动申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势在必行,助力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既是文化共识,又有观众基础,既能够提高审美格调、强化正向引领,又能够获得意味隽永的视听愉悦。我们相信,厚重深邃又不失灵动活泼的国风国潮,必将在新时代的荧屏上持久留香。
(摘编自杨洪涛《让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的生力军,这让文化寻根意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觉醒。
B. 国风国潮具有古典风范,又兼具现代气息,它是在我们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之后才存在的。
C. 表现国风国潮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源泉,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再创造。
D. 文化IP的发展,需要我们开发兼具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的文化产品,视听产品已被淘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三至五段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实现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论述逻辑严密。
B. 文章的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有对当今文创的思考。
C. 文章第三段以各种不同节目为例,论证了表现国风国潮需要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D. 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对比论证等方法,说明国风国潮的表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时代流行的国风国潮,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是国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B. 我们在打造文化IP的过程中,应该用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来衡量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
C. 央视中秋晚会将会场搭建在西昌,是对融合节庆文化、地域文化和古典审美的一次尝试。
D. 对传统文化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创造、创新,可以净化荧屏风气,重塑影视文化的风尚。
【答案】1. C 2. D 3. B
甘肃省张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门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整。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能认清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走好自己的文化道路。
B.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答案:
1.D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表述错误。文章第二段的表述为“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并非就是“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选项曲解文意。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表述错误。文章认为,汉字具有地域性有两个原因,一为方言的多姿多彩,一为共同的文字表述使方言能获得多样的统一性,这样使汉字因为融入了方言而具有地域性特点,并非“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C.“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表述错误。从文中来看,“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并未实行,所以也谈不上“不理想”。
故选D。
2.C “矛头直指外来文化”表述错误。文章第三段论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由此可见矛头指向的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中迷失自己文化方向的人”。故选C。
3.A“若能认清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走好自己的文化道路”表述错误,“若能……就能……的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文中第一段“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等文字的表述,可见,“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并非“走自己的文化道路”的唯一条件。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