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30 07:5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甘肃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同。”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粥,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
B. 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 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 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 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己进言。
C. 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 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2)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玉,字咸栗,万安人。祖广衡,永乐末进士。正统间,以刑部郎中出修浙江荒政,积粟数百万,督治陂塘为旱涝备。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还治院事。福建、浙江盗起,命往督兵捕。议创寿宁县于官台山,以清盗窟。讨平处州贼。已,复巡抚辽东。居官以廉节称。终刑部尚书。父乔,成化初进士。累官湖广左布政使。玉登弘治九年进士,授辉县知县。发粟振饥,奏蠲虚税,复业者千家。擢御史。初,孙伯坚、金琦、王宁皆以传奉得官,已,又以指挥胡震为都指挥,分守通州。玉抗疏言:“传奉不已,继之内批,累圣德,乞皆罢之。”不纳。武宗即位,甫四月,灾异迭见,玉陈修省六事。出按京畿,中官吴忠奉命选后妃,肆贪虐。玉奏。不问。刘健、谢迁罢,玉驰疏言:“刘瑾等佞幸小臣,巧戏弄,投陛下一笑。顾谗邪而弃辅臣,此乱危所自起。民穷财殚,所在空虚,陛下不改图,天下将殆。乞置瑾等于理,仍留健、迁辅政。”不报。玉遂引疾归。后瑾榜玉奸党,复诬构之。罚输粟塞下者三,最后逮系诏狱,削籍放归。瑾诛,起河南佥事,迁福建副使,皆董学政。正德十五年,累擢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江防。宸濠反,攻安庆,玉以舟师赴援。事定,改抚郧阳。世宗即位,召为左佥都御史。论遏乱功,进右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左。历刑部左、右侍郎。六年秋坐李福达狱削籍,卒于家。玉所居仅庇风雨。天文、地理、兵制、刑律皆有论著。隆庆初,赠刑部尚书,谥端毅。
(选自《明史·刘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B. 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C. 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D. 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刑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法律、刑狱等。
B. 尚书:原是宫廷里掌管编纂史书的官。汉以后地位渐高。唐代起是各部最高职位。
C. 进士:在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中,举人经过会试及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
D. 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文中用的是前一种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玉出身宦门,数代为官。其祖父刘广衡为永乐末年进士,历任多种官职,为官清廉而有节操,最终官至刑部尚书;其父亲刘乔为成化初年进士,官至湖广左布政使。
B. 刘玉敢于直言,批评时弊。任御史时,他上疏直陈“传奉”“内批”授官之弊;武宗即位后,他奏请武宗修身反省;出巡京畿,他揭发宦官吴忠奉命选后妃时肆意贪虐。
C. 刘玉遭到诬陷,被逮人狱。刘健、谢迁免官,他急速上奏说刘瑾等是奸佞小人,请求对其弃置不理,结果被刘瑾诬为奸党,不但被罚输粟,还被逮捕入狱,革职回乡。
D. 刘玉平叛有功,晋升官职。正德十五年,他任职南京,提督江防。宁王朱宸濠谋反,进攻安庆,他率领水军赴江西增援。世宗即位后,朝廷论功,晋升他为右副都御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粟振饥,奏蠲虚税,复业者千家。擢御史。
(2)民穷财殚,所在空虚,陛下不改图,天下将殆。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及魏帝告禅于晋,熹以本官行司徒事。泰始初,封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以年老逊位。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及卒,追赠太保,谥日成。
(节选自《晋书 李熹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B.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C.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D.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由地方长官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给上级或中央,由其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B. “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在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C. “行”,唐宋官制中,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文中指李熹暂时代理司徒的职务。
D. “太子太傅”,古代“二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结合文意可知,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后来又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节操。
B. 李熹居官正直,荐人唯贤。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都为他所震慑。他举荐有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 李熹治车有方,颇有政绩。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克羌虏,展现了他的车事才能。
D. 李熹清廉节俭,不以权谋私。他任职期间,家无积蓄,甚至亲友共分衣食,俭朴至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
(2)凉州虏寇边,意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政善,后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太子闻卫人荆之贤,赍厚礼卑辞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即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之。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遂自刎。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二十年,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B. 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 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D. 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质,意为以财物或人员做抵押,文中指派往他国做人质。
B. 宗族,古代社会中同一父系家族成员的称谓,包括出嫁的女性。
C. 咸阳,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D. 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太子丹听说荆轲非常有贤能,便携带厚重的礼物,以谦卑的言辞求见荆轲,游说荆轲刺杀秦王,荆轲答应了燕太子丹的请求。
B. 荆轲想要利用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督亢的土地作为礼物去接近并刺杀秦王,但是燕太子丹不同意荆轲将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督亢的土地献给秦王。
C. 樊於期的父母、宗族都被秦王诛杀了,为了报仇,樊於期在荆轲的游说下当场自刎,燕太子丹听说后急忙赶去,伏在樊於期尸体上痛哭。
D. 荆轲到达秦国后,在秦王的宠臣蒙嘉的帮助下,得以靠近秦王,并趁献图之机行刺秦王,但是没能成功,被秦王肢解示众。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
(2)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甘肃省张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谭延美,大名朝城人。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自后往来潼、魏间,为盗于乡里,乡里患之。周世宗镇澶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军副指挥使。又从克三关。时太祖领禁兵,留督牙队。建隆元年,补控鹤指挥使,稍迁都虞候、马步副都军头。征湖南,与解晖分领行营战棹都指挥使。时汪端寇攻朗州甚急,招讨慕容延钊遣延美率兵赴之,大败贼众,擒端以还。擢铁骑副指挥使,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为蕲州刺史,连徙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剧贼之为害者悉就捕。六年,徙知威虏军。雍熙三年,举兵北伐,命延美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出飞狐北。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大军继至,遂败之,斩首五百,获其将大鹏翼以献,以功握本州防御使。逾年,改亳州,出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徒知宁远军。一旦,契丹兵抵城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敢入。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刍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后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建武军节度。
论曰:宋初诸将,率奋自草野,出身戎行,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增者何以异哉?及见于用,皆能卓卓自树,由御之得其道也。若延美之开门示敌,斯皆忠义仁勇,有足称者。而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乎。
(选自《宋史 谭延美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B.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C.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D.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初为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本文指宋太祖赵匡胤。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官职升迁,有时也表示降职,如“左迁”。
C.致仕,也称“休致”,指官员到了年龄正常退休,与“乞骸骨”意思相同。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封爵位或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谭延美出身低微,凭借军功升职。他曾经与盗贼为伍,一度成为乡里祸患,周世宗登基后将他召至身边,让他跟随征讨,他立下功劳,受到重用。
B.谭延美英勇善战,屡次受到封赏。汪端率军前来侵犯,攻势凶猛,他奉命前往作战,大获全胜,并活捉敌军首领,后受到提拔,官职多次升迁。
C.谭延美颇有魄力,做事雷厉风行。他在担任军巡检使期间,把危害当地的大盗全部抓捕;随军北伐时,面对大队敌军,果断决策,最终打败敌人。
D.谭延美胆略过人,御敌自有妙计。面对兵临城下的紧张局势,他不是惊惶失措,而是毫无畏惧,甚至大开城门来迷惑敌军,使得敌军无功而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
②而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乎。
甘肃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同。”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粥,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
B. 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 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 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 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己进言。
C. 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 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2)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
(2)(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译文: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画线句子中,“与梅尧臣游”的“游”是“结交”之意,主语应该为欧阳修,是欧阳修结交梅尧臣而不是师友,“师友”不能做其主语,所以应该从“师友”后面断开,排除AD项;
“遂以文章”作状语修饰“名冠天下”,“凭借文章名扬天下”,所以前后不能断开,可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说法错误。“四夷”应是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可知,应为朋友在世时,欧阳修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欧阳修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人。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昔者”,过去,以前;“举”,举动,行为;“岂”,难道;“以为”,“以(之)为”,为了;“退”,降职;“进”,升迁,晋升。
(2)“引”,引荐;“后进”,后辈;“及”,顾及;“率”,都;“闻人”,名人。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书替他辩护,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获罪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转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出使陕西,举荐欧阳修做掌书记,欧阳修笑着推辞说:“我以前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升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欧阳修兼掌谏院。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不繁冗不省略恰到好处。在议论上,简单而明了,实际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给人以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洒脱,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作为平民时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传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人。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玉,字咸栗,万安人。祖广衡,永乐末进士。正统间,以刑部郎中出修浙江荒政,积粟数百万,督治陂塘为旱涝备。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还治院事。福建、浙江盗起,命往督兵捕。议创寿宁县于官台山,以清盗窟。讨平处州贼。已,复巡抚辽东。居官以廉节称。终刑部尚书。父乔,成化初进士。累官湖广左布政使。玉登弘治九年进士,授辉县知县。发粟振饥,奏蠲虚税,复业者千家。擢御史。初,孙伯坚、金琦、王宁皆以传奉得官,已,又以指挥胡震为都指挥,分守通州。玉抗疏言:“传奉不已,继之内批,累圣德,乞皆罢之。”不纳。武宗即位,甫四月,灾异迭见,玉陈修省六事。出按京畿,中官吴忠奉命选后妃,肆贪虐。玉奏。不问。刘健、谢迁罢,玉驰疏言:“刘瑾等佞幸小臣,巧戏弄,投陛下一笑。顾谗邪而弃辅臣,此乱危所自起。民穷财殚,所在空虚,陛下不改图,天下将殆。乞置瑾等于理,仍留健、迁辅政。”不报。玉遂引疾归。后瑾榜玉奸党,复诬构之。罚输粟塞下者三,最后逮系诏狱,削籍放归。瑾诛,起河南佥事,迁福建副使,皆董学政。正德十五年,累擢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江防。宸濠反,攻安庆,玉以舟师赴援。事定,改抚郧阳。世宗即位,召为左佥都御史。论遏乱功,进右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左。历刑部左、右侍郎。六年秋坐李福达狱削籍,卒于家。玉所居仅庇风雨。天文、地理、兵制、刑律皆有论著。隆庆初,赠刑部尚书,谥端毅。
(选自《明史·刘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B. 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C. 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D. 景泰初/历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请遇灾伤/毋俟勘报/即除其赋/庶有司不得借覆核阴行科率/从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刑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法律、刑狱等。
B. 尚书:原是宫廷里掌管编纂史书的官。汉以后地位渐高。唐代起是各部最高职位。
C. 进士:在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中,举人经过会试及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
D. 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文中用的是前一种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玉出身宦门,数代为官。其祖父刘广衡为永乐末年进士,历任多种官职,为官清廉而有节操,最终官至刑部尚书;其父亲刘乔为成化初年进士,官至湖广左布政使。
B. 刘玉敢于直言,批评时弊。任御史时,他上疏直陈“传奉”“内批”授官之弊;武宗即位后,他奏请武宗修身反省;出巡京畿,他揭发宦官吴忠奉命选后妃时肆意贪虐。
C. 刘玉遭到诬陷,被逮人狱。刘健、谢迁免官,他急速上奏说刘瑾等是奸佞小人,请求对其弃置不理,结果被刘瑾诬为奸党,不但被罚输粟,还被逮捕入狱,革职回乡。
D. 刘玉平叛有功,晋升官职。正德十五年,他任职南京,提督江防。宁王朱宸濠谋反,进攻安庆,他率领水军赴江西增援。世宗即位后,朝廷论功,晋升他为右副都御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粟振饥,奏蠲虚税,复业者千家。擢御史。
(2)民穷财殚,所在空虚,陛下不改图,天下将殆。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刘玉)发放粮食救济饥荒,奏请免除虚税,恢复本业的有上千家。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2)百姓贫穷,财政枯竭,各地府库空虚,陛下如不改变打算,天下将危险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历左副都御史”句意是担任左副都御史。“历”作谓语,“左副都御史”是官职,作“历”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项。“即除其赋”句意是即先免去受灾地区的赋税。“即除”作谓语,“其赋”作宾语,句意完整,应在“即除其赋”前后停顿,这样排除A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掌管编纂史书”不正确,应为“掌管文书奏章”。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请求对其置之不理”不正确。原文为“乞置瑾等于理”,意为请求将刘瑾等人交付审理。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第一句关键点:“振”通“赈”,救济;“蠲”,免除;“擢”,提拔。
第二句关键点:“殚”,尽、枯竭;“图”,打算;“殆”,危险。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刘玉,字成栗,万安人。祖父刘广衡,永乐末年考中进士。正统年间,任刑部郎中前往浙江治理垦荒事务,积储粮食数百万,又督民修治河塘以防旱涝之灾。景泰初年,担任左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奏陈如遭灾害,不等核查上报,即先免去受灾地区的赋税,使有关部门不得借复核灾情之名暗中克扣,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回都察院视事。福建、浙江盗贼兴起,皇上命他前往监督军队追捕。建议在官台山设置寿宁县,以便清除贼巢。接着,讨平处州盗贼。不久,又巡抚辽东。广衡任职以廉节著称,官至刑部尚书。刘玉的父亲刘乔,成化初年考中进士。升迁至湖广左布政使。刘玉考取弘治九年进士,授官辉县知县。(刘玉)发放粮食救济饥荒,奏请免除虚税,恢复本业的有上千家。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在此之前,孙伯坚、金琦、王宁等都传达圣旨而获得官职,不久,皇上又提升指挥胡震为都指挥,镇守通州。刘玉上疏反对说:“传达圣旨的太监不断任官,常由内官批示任免,这样有妨皇上的圣德,请皇上将太监们尽行免职。”皇上未采纳他的意见。武宗即位才四个月,灾异不断发生,刘玉奏请皇上应修身反省六事。刘玉至京师地区巡按,宦官吴忠奉皇上之命选取后妃,恣意贪赃枉法。刘玉上奏揭发,皇上不加过问。刘健、谢迁免官,刘玉急速上奏说:“刘瑾等人原是善于奉迎的小人,因惯于戏弄,以博陛下欢心。爱护谄媚的小人而抛弃辅佐大臣,这是祸乱的根源。百姓贫穷,财政枯竭,各地府库空虚,陛下如不改变打算,天下将危险了。乞请将刘瑾等人交付审理,留用刘健、谢迁以辅佐朝政。”未获准。刘玉便称病回乡。后刘瑾宣布刘玉为奸党,并对他加以诬陷。刘玉三次被罚向边塞缴纳粮食,最后刘瑾矫皇上诏令将他逮捕入狱,并削除官籍放回家。刘瑾处死后,刘玉以河南佥事起用,升任福建按察副使,先后主管学政。正德十五年提升至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长江防守。宁王朱宸濠谋反,进攻安庆,刘玉率水军赴江西增援。叛乱平定后,改为巡抚郧阳。世宗即位,召刘玉为左佥都御史。朝廷评议平叛之功,晋升刘玉右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任左副都御史。先后任刑部左、右侍郎。六年秋季,因受李福达一案牵连被削去官籍,回家后去世。刘玉家房屋简陋,只能勉强遮蔽风雨。对于天文、地理、兵制、刑律等都有论著。隆庆初年,追赠刑部尚书,谥号端毅。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及魏帝告禅于晋,熹以本官行司徒事。泰始初,封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以年老逊位。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及卒,追赠太保,谥日成。
(节选自《晋书 李熹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B.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C.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D.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由地方长官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给上级或中央,由其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B. “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在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C. “行”,唐宋官制中,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文中指李熹暂时代理司徒的职务。
D. “太子太傅”,古代“二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结合文意可知,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后来又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节操。
B. 李熹居官正直,荐人唯贤。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都为他所震慑。他举荐有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 李熹治车有方,颇有政绩。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克羌虏,展现了他的车事才能。
D. 李熹清廉节俭,不以权谋私。他任职期间,家无积蓄,甚至亲友共分衣食,俭朴至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
(2)凉州虏寇边,意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
(2)凉州的敌人侵犯边境,李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熹的提议。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大部分内容是李熹的话,其中,“见待”是“对待我”的意思,“熹”是人名,指李熹,是李熹自称,因此“见待”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再比较C、D两项,“进退”指进仕或退身,中间不应断开;“明公”是对对方的尊称,在句中做主语,故D项断句错误,答案为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不正确。从当时的局势及后文“二傅并摄众事”可知,李意被起用为太子太傅时,制度、官员废缺已久,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一起管理政事,可见得到重用,太子太傅并非虚衔。故选D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错,由原文“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可知,李熹是以自己有病为借口推辞宣帝的征召。故选A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因”,介词,趁着;“其”,代词,这个;“隙会”,机会;“启闻”,奏报;“辄”,就;“便宜”,便利;“遂”,于是;“克”,胜利。(2)“寇”,侵犯;“唱”通“倡”,倡导;“之”,代词,他们;“谓”,认为;“为”,造成;“竟”,最终;最后一个“之”,代词,代李熹的建议。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李熹年轻时有高尚的德行,他广博地学习,精深地研究,与北海管宁因贤良被征召,不去。他几次被征入三府,不去就任。宣帝又征召李熹为太傅属,他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他登车上路。当时李熹母亲病重,李熹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于是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熹到任,被引见,景帝对李熹说:“过去先公征用你而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为什么呢?”李熹回答说:“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明公用法律来约束我,我害怕法律就来了。”景帝很器重他。他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吏,升任御史中丞。他居官正直,不畏强权,百官因慑于其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他举荐的乐安人孙璞,也因为有道德而显扬,当时的人称赞他能识别人才。不久他迁任大司马,因公事被免官。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守邺地,以李熹为军司。不久,李熹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加任扬威将军、假节,兼任护羌校尉,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很有声望业绩。羌人进犯边塞,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因为功劳大免遭责罚,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汉朝的冯奉世、甘延寿。他被授予冀州刺史,逐渐升迁至司隶校尉。等到魏帝向晋禅让时,李熹以司隶校尉的官职代理司徒的职务。泰始初年,他被封为祁侯。
立皇太子后,任命李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太子之位长久空置,制度荒废缺损,官员不完备,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等官职都没设置,太傅、少傅共同代理众事。李熹在位多年,教训道义尽心谋划。因年老退位。当初,李熹任仆射时,凉州的敌人入侵边境,李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熹的提议。后来敌人果然极端放肆,凉州覆没,朝廷很后悔。李熹自从做官,家中没有积蓄,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未曾利用朝廷官员身份谋私。等到他死后,被追赠为太保,谥号成。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政善,后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太子闻卫人荆之贤,赍厚礼卑辞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即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之。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遂自刎。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二十年,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B. 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 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D. 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质,意为以财物或人员做抵押,文中指派往他国做人质。
B. 宗族,古代社会中同一父系家族成员的称谓,包括出嫁的女性。
C. 咸阳,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D. 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太子丹听说荆轲非常有贤能,便携带厚重的礼物,以谦卑的言辞求见荆轲,游说荆轲刺杀秦王,荆轲答应了燕太子丹的请求。
B. 荆轲想要利用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督亢的土地作为礼物去接近并刺杀秦王,但是燕太子丹不同意荆轲将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督亢的土地献给秦王。
C. 樊於期的父母、宗族都被秦王诛杀了,为了报仇,樊於期在荆轲的游说下当场自刎,燕太子丹听说后急忙赶去,伏在樊於期尸体上痛哭。
D. 荆轲到达秦国后,在秦王的宠臣蒙嘉的帮助下,得以靠近秦王,并趁献图之机行刺秦王,但是没能成功,被秦王肢解示众。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
(2)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于是太子丹请荆轲住进上等客舍,并每日亲自到舍中问候。
(2)群臣都惊呆了,事发突然,谁都没想到,群臣也都失去常态。
甘肃省张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谭延美,大名朝城人。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自后往来潼、魏间,为盗于乡里,乡里患之。周世宗镇澶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军副指挥使。又从克三关。时太祖领禁兵,留督牙队。建隆元年,补控鹤指挥使,稍迁都虞候、马步副都军头。征湖南,与解晖分领行营战棹都指挥使。时汪端寇攻朗州甚急,招讨慕容延钊遣延美率兵赴之,大败贼众,擒端以还。擢铁骑副指挥使,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为蕲州刺史,连徙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剧贼之为害者悉就捕。六年,徙知威虏军。雍熙三年,举兵北伐,命延美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出飞狐北。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大军继至,遂败之,斩首五百,获其将大鹏翼以献,以功握本州防御使。逾年,改亳州,出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徒知宁远军。一旦,契丹兵抵城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敢入。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刍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后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建武军节度。
论曰:宋初诸将,率奋自草野,出身戎行,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增者何以异哉?及见于用,皆能卓卓自树,由御之得其道也。若延美之开门示敌,斯皆忠义仁勇,有足称者。而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乎。
(选自《宋史 谭延美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B.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C.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D.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初为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本文指宋太祖赵匡胤。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官职升迁,有时也表示降职,如“左迁”。
C.致仕,也称“休致”,指官员到了年龄正常退休,与“乞骸骨”意思相同。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封爵位或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谭延美出身低微,凭借军功升职。他曾经与盗贼为伍,一度成为乡里祸患,周世宗登基后将他召至身边,让他跟随征讨,他立下功劳,受到重用。
B.谭延美英勇善战,屡次受到封赏。汪端率军前来侵犯,攻势凶猛,他奉命前往作战,大获全胜,并活捉敌军首领,后受到提拔,官职多次升迁。
C.谭延美颇有魄力,做事雷厉风行。他在担任军巡检使期间,把危害当地的大盗全部抓捕;随军北伐时,面对大队敌军,果断决策,最终打败敌人。
D.谭延美胆略过人,御敌自有妙计。面对兵临城下的紧张局势,他不是惊惶失措,而是毫无畏惧,甚至大开城门来迷惑敌军,使得敌军无功而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
②而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乎。
答案:
10.C “少不逞”中,“少”是状语,“不逞”是谓语,表意完整,与下文断开,排除AD。“法”为名词作状语,意为“按照法令,依照法律”,做“皆抵死”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B。
11.C C项“乞骸骨”一般指官员因某种原因主动请求辞去官职。C有误。ABD正确。
故选C。
12.A A项“周世宗登基后将他召至身边”分析错误。原文为“周世宗镇灌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周世宗登基之前就已把谭延美召募到身边。
13①不久遇到敌人,谭延美说:“他们倚仗人多轻视我们,应当出其不意率先进攻他们。”:(俄、易、宜各1分,句意2分)
②而那些夸耀功劳肆意泄忿的人,与勤恳谦恭的君子相比,难道没有惭愧之心吗?
(彼、矜、肆念、视各1分,句意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