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延安 第2课时课件(共25张PPT)+教案+导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 回延安 第2课时课件(共25张PPT)+教案+导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9 22:07:04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母亲,延安!
我们终于回来了!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第二课时
---品读《回延安》
品读诗歌
第一章
齐读第一章,你从哪些语句中能读出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连用“莫要”“莫把”两个带有祈使语气的词语,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无法克制的激动心情。
用“抓”“贴”两个动词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无限欣喜与热爱之情。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延安魂牵梦萦的思想感情。
作者用表示祈使语气的词语、准确的动词,来表达其内心的激动之情。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登山凭眺,可纵观圣地全貌。“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称作母亲,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欢喜激动的心情。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杜甫川、柳林铺、红旗拟人化,表现出作者重回故地的激动和无限喜悦之情。
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其内心的激动之情。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延安的父老乡亲们;“迎过延河来”表现了延安父老高涨的热情。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一个“扑”字干净利落地写出了作者看到延安的亲人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这一章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如果只是运用“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的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从而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倒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儿在歌唱、欢笑。
第二章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二章,思考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的,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运用比兴,以“树”起兴,写出了诗人与延安亲人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连用三个“亲”字,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感受。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方法指导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运用比兴手法,写诗人如羊羔一般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母亲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这一章第2节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火热的战斗和学习的生活
第3节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第4节写出自己投身大生产运动中锻炼、学习。
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党的培育之恩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对母亲延安的怀念和感激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渲染延安人民热情招待客人的浓烈氛围。
“不透风”“脚步声”写出了来团聚的人多。
表现出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的情景。
第三章
说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的。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争抢”写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显示了亲人团聚时的高兴心情。
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物品,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
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亲人团聚时热烈交谈的情景,表现了人们欢欣激动的心情。
分析诗歌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首先
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第四章
第四章的中心句是什么?
“母亲延安换新衣”
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描写的?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变化大,看也看不过来。
过渡句,承上启下,写出了延安城在诗人心中鲜明生动的形象。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鲜明可爱的印象。
运用排比和叠词,富有陕北方言的特色,突出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第五章
朗读第五章,说说作者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写出了延安在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脚印”既是人民领袖的脚印,也是中国革命的脚印。
“照”字揭示了革命思想的指导作用。“喊”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延河滚滚的涛声,气势非凡。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延河”代表着延安的革命精神,表明延安革命精神将领导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诗歌第五章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章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课堂总结
再回延安
喜极而泣,这里有热情淳朴的延安人
欣喜若狂,这里有日新月异的延安城
豪情万丈,这里有永不磨灭的延安魂
1.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登时: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B(“脑畔上”本诗中是指“窑洞的顶上”。)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2.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延安圣地的地方色彩。请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诗句。
①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
②延安人喜爱的衣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延安人居室的装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延安人待客的食物___________
米酒油馍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3.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千声万声呼喊你________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_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___
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课堂练习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
拟人,作者把河水村庄看做亲人,表达了它们无比亲切、真挚、热爱的感情。
夸张,表现了对母亲的眷恋和怀念的深情。
延 安
点我听歌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回延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学法指导:
1.收集关于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2.学习诗歌的基础和重点都在于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第二课时
---品读《回延安》
一、品读全诗
(一)品读第一章
1.读第一章,你从哪些语句中能读出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明确:连用“________”“________”两个带有祈使语气的词语,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无法克制的激动心情。
(2)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明确:用“抓”“贴”两个动词写出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明确:“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明确:运用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延安称作母亲,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欢喜激动的心情。
(5)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___________________拟人化,表现出作者重回故地的激动和无限喜悦之情。
(6)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明确:“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延安父老高涨的热情。
(7)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明确:一个“扑”字干净利落地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诗歌的第一章中,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明确:(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如果只是运用“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的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从而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倒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儿在歌唱、欢笑。
(二)品读第二章
1.思考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的,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1)……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明确:运用________,以“树”起兴,写出了诗人与延安亲人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连用三个“亲”字,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感受。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3)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明确:运用_______手法,写诗人如羊羔一般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母亲对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
(4)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明确:写出了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明确: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明确: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章第2-4节分别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情感上有何作用?
(三)品读第三章
1.说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的。
(1)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明确:“不透风”“脚步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明确:表现出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5)“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6)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7)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明确:“_______”写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显示了亲人团聚时的高兴心情。
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物品,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
(8)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明确:运用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亲人团聚时热烈交谈的情景,表现了人们欢欣激动的心情。
(9)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2.分析诗歌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四)品读第四章
1.第四章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描写的?
(1)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明确: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明变化大,看也看不过来。
(2)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第3-5节。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读第五章
1.朗读第五章,说说作者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
(1)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明确: “脚印”既是______________脚印,也是______________的脚印。
(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明确: “_____”字揭示了革命思想的指导作用。“_____”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延河滚滚的涛声,气势非凡。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5)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明确:“_________”代表着延安的革命精神,表明延安革命精神将领导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6)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五章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二、课堂总结
再回延安:喜极而泣,这里有___________的延安人;欣喜若狂,这里有___________的延安城;豪情万丈,这里有_____________的延安魂。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登时: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2.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延安圣地的地方色彩。请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诗句。
①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
②延安人喜爱的衣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延安人居室的装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延安人待客的食物___________
3.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千声万声呼喊你________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_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回延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学法指导:
1.收集关于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2.学习诗歌的基础和重点都在于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第二课时
---品读《回延安》
一、品读全诗
(一)品读第一章
1.读第一章,你从哪些语句中能读出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明确:连用“莫要”“莫把”两个带有祈使语气的词语,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无法克制的激动心情。
(2)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明确:用“抓”“贴”两个动词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无限欣喜与热爱之情。
(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明确:“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延安魂牵梦萦的思想感情。
(4)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明确: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称作母亲,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欢喜激动的心情。
(5)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杜甫川、柳林铺、红旗拟人化,表现出作者重回故地的激动和无限喜悦之情。
(6)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明确:“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延安的父老乡亲们;“迎过延河来”表现了延安父老高涨的热情。
(7)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明确:一个“扑”字干净利落地写出了作者看到延安的亲人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2.在诗歌的第一章中,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给答案)
明确:(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如果只是运用“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的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从而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倒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儿在歌唱、欢笑。
(二)品读第二章
1.思考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的,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1)……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明确:运用比兴,以“树”起兴,写出了诗人与延安亲人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连用三个“亲”字,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感受。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3)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明确:运用比兴手法,写诗人如羊羔一般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母亲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4)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明确:写出了当年火热的战斗和学习的生活。
(5)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明确:写出了党的培育之恩。
(6)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明确:写出了对母亲延安的怀念和感激
2.这一章第2-4节分别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情感上有何作用?
明确:第2节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第3节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第4节写出自己投身大生产运动中锻炼、学习。
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三)品读第三章
1.说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的。
(1)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明确:渲染延安人民热情招待客人的浓烈氛围。
(2)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明确:“不透风”“脚步声”写出了来团聚的人多。
(3)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明确:表现出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的情景。
(4)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5)“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6)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7)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明确:“争抢”写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显示了亲人团聚时的高兴心情。
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物品,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
(8)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明确: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亲人团聚时热烈交谈的情景,表现了人们欢欣激动的心情。
(9)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2.分析诗歌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明确: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四)品读第四章
1.第四章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母亲延安换新衣”
2.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描写的?
(1)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变化大,看也看不过来。
(2)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明确:过渡句,承上启下,写出了延安城在诗人心中鲜明生动的形象。
3.赏析第3-5节。
明确:运用拟人、排比和叠词,富有陕北方言的特色,突出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五)品读第五章
1.朗读第五章,说说作者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
(1)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明确: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写出了延安在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2)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明确: “脚印”既是人民领袖的脚印,也是中国革命的脚印。
(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明确: “照”字揭示了革命思想的指导作用。“喊”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延河滚滚的涛声,气势非凡。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5)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明确:“延河”代表着延安的革命精神,表明延安革命精神将领导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6)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明确: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诗歌第五章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明确:这一章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二、课堂总结
再回延安:喜极而泣,这里有热情淳朴的延安人;欣喜若狂,这里有日新月异的延安城;豪情万丈,这里有永不磨灭的延安魂。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登时: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答案:B(“脑畔上”本诗中是指“窑洞的顶上”。)
2.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延安圣地的地方色彩。请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诗句。
①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
②延安人喜爱的衣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延安人居室的装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延安人待客的食物___________
答案:①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②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③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④米酒油馍
3.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千声万声呼喊你________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
拟人,作者把河水村庄看做亲人,表达了它们无比亲切、真挚、热爱的感情。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_
夸张,表现了对母亲的眷恋和怀念的深情。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___
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品读《回延安》
课前复习
1.贺敬之是当代________、________。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________》。主要诗集有《________》《乡村的夜》《放歌集》《________》等。
2.信天游,也叫“________”,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________。其形式通常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朝阳花开
贺敬之诗选 2.顺天游 民歌 两行一节 上下句押韵 一节一韵 诗行错落有致 节奏自由
一、品读全诗
(一)品读第一章
1.齐读第一章,你从哪些语句中能读出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明确:连用“莫要”“莫把”两个带有祈使语气的词语,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无法克制的激动心情。
(2)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明确:用“抓”“贴”两个动词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无限欣喜与热爱之情。
(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明确:“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延安魂牵梦萦的思想感情。
(4)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明确: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称作母亲,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欢喜激动的心情。
(5)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杜甫川、柳林铺、红旗拟人化,表现出作者重回故地的激动和无限喜悦之情。
(6)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明确:“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延安的父老乡亲们;“迎过延河来”表现了延安父老高涨的热情。
(7)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明确:一个“扑”字干净利落地写出了作者看到延安的亲人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2.在诗歌的第一章中,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明确:(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如果只是运用“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的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从而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倒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儿在歌唱、欢笑。
(二)品读第二章
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二章,思考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的,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1)……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明确:运用比兴,以“树”起兴,写出了诗人与延安亲人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连用三个“亲”字,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感受。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3)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明确:运用比兴手法,写诗人如羊羔一般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母亲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4)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明确:火热的战斗和学习的生活
(5)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明确:党的培育之恩
(6)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明确:对母亲延安的怀念和感激
2.这一章第2-4节分别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情感上有何作用?
明确:第2节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第3节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第4节写出自己投身大生产运动中锻炼、学习。
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三)品读第三章
1.说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的。
(1)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明确:渲染延安人民热情招待客人的浓烈氛围。
(2)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明确:“不透风”“脚步声”写出了来团聚的人多。
(3)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明确:表现出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的情景。
(4)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5)“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6)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7)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明确:“争抢”写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显示了亲人团聚时的高兴心情。
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物品,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
(8)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明确: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亲人团聚时热烈交谈的情景,表现了人们欢欣激动的心情。
(9)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2.分析诗歌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明确: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四)品读第四章
1.第四章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母亲延安换新衣”
2.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描写的?
(1)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变化大,看也看不过来。
(2)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明确:过渡句,承上启下,写出了延安城在诗人心中鲜明生动的形象。
3.赏析第3-5节。
明确:运用拟人、排比和叠词,富有陕北方言的特色,突出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五)品读第五章
1.朗读第五章,说说作者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
(1)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明确: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写出了延安在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2)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明确: “脚印”既是人民领袖的脚印,也是中国革命的脚印。
(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明确: “照”字揭示了革命思想的指导作用。“喊”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延河滚滚的涛声,气势非凡。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5)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明确:“延河”代表着延安的革命精神,表明延安革命精神将领导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6)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明确: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诗歌第五章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明确:这一章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二、课堂总结
再回延安:喜极而泣,这里有热情淳朴的延安人;欣喜若狂,这里有日新月异的延安城;豪情万丈,这里有永不磨灭的延安魂。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登时: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答案:B(“脑畔上”本诗中是指“窑洞的顶上”。)
2.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延安圣地的地方色彩。请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诗句。
①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
②延安人喜爱的衣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延安人居室的装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延安人待客的食物___________
答案:①满窑里围得不透风②白羊肚手巾,红腰带③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④米酒油馍
3.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千声万声呼喊你________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
拟人,作者把河水村庄看做亲人,表达了它们无比亲切、真挚、热爱的感情。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_
夸张,表现了对母亲的眷恋和怀念的深情。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___
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