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延安 第3课时课件(共2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 回延安 第3课时课件(共2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9 22:04:06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母亲,延安!
我们终于回来了!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第三课时
---探究《回延安》
合作探究
1.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情感的
诗人是按照回延安的过程这一线索来抒发情感的。
    诗人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感情。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
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如果把题目“回延安”改成“去延安”或“到延安”,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回”字作为全诗的诗眼,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乡,回到母亲的怀抱。表达出作者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也展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果改为“去”或“到”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带”“来”“怀”字字押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高亢悠远,充满了韵律美。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4.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有什么好处?
第一,抒情性强。
第二,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
第三,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
概括主题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写作特色
比兴、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每节的第一句话常用“比”或“兴”,目的是引出第二句话的内容,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
大”,第一句话以“比”开头,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话中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诗中“双手搂定宝塔山”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热切思念;“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亲人重逢时话语之多。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事物都带有延安的色彩;“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几回回”“一口口”“几辈辈”是陕西方言,表示数量多。“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白生生”等,都是陕北“信天游”式的言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拓展延伸
“延安精神”内涵
延安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
延安精神的内涵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师)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
(女)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男)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师)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齐)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教师寄语
延安是历史的教科书,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值得我们去钻研。让我们发扬“延安精神”,刻苦学习,为祖国建设献策献力。
而今研学旅行,号召同学们重回红色之都
——“延安”,主要是希望大家:
1.回溯延安历史;
2.宣讲延安精神。
课堂练习
1.关于《回延安》,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议论,亦可叙事。
B.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C.全诗是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的。
D.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无限的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其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和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答案:C。解析:在《回延安》一诗中,线索是“回延安的过程”而不是心情。
2.下列各句对比兴手法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团结。)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如同羊羔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用乳汁养育了孩子,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先说山上的产物,以引起下文的“红旗”和“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歌颂了党的领导,以红旗飘引起说革命事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这里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我”和延安及延安亲人密不可分的关系。
课堂练习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诗歌采用了什么形式 节选的这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羊羔羔”一句有什么含义
(3)“母亲”指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 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4)“……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5)理解下列诗句的含义。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信天游。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
“我”对延安母亲的眷恋就像羊羔羔吃奶望着妈一样。
延安 比喻 与延安人民亲密
拟人。表达了延安对诗人深厚的感情。
概括了延安对“我”在生活、思想上的抚育和培养。
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3.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积累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
板书设计
回延安
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热爱之情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延安》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积累(29分)
1.文学常识积累。(5分)
贺敬之,   (年代)著名    和       。歌剧《      》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回延安》《         》《三门峡歌》《        》《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是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2.下列各句中加粗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羊肚手巾  肚:d) 白毛巾 B.二十里铺   铺:p) 地名
C.东山的糜子  糜:m0 黍类谷物 D.米酒油馍   馍:m$ 黍米面饼
3.下面各句按照诗句的感情,划分节拍线和着重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B.双手/搂定/宝塔山
C.千声万声/呼唤/你 D.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4.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一条条街道________②一座座楼房________③一盏盏电灯________④一排排绿树________
A.①披彩虹 ②亮又明 ③宽又平 ④迎春风 B.①亮又明 ②披彩虹 ③宽又平 ④迎春风
C.①宽又平 ②迎春风 ③亮又明 ④披彩虹 D.①宽又平 ②披彩虹 ③亮又明 ④迎春风
5.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8分)
①千声万声呼喊你________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_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___
6.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延安圣地的地方色彩。请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诗句。(4分)
①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________
②延安人喜爱的衣着________
③延安人居室的装饰________
④延安人待客的食物________
7.《回延安》一诗,以回延安为线安排结构,按原诗顺序调整下列各句的顺序。(3分)
A.忆延安 B.欢聚延安 C.颂延安的贡献 D.回延安 E.赞延安的新貌
按原诗顺序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21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8—10题(6分)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8.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向“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9.“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2分)________
10.这一节写的主要内容是(2分)________
(二)窗 花/耿 翔(15分)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原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1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当代 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顺天游” 陕北的 自由 抒情
2.D 3.C 4.D
5.①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②拟人,作者把河水村庄看做亲人,表达了它们无比亲切、真挚、热爱的感情 ③夸张,表现了对母亲的眷恋和怀念的深情 ④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6.①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②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③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④米酒油馍(木炭火)
7.DABCE
8.A
9.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10.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亮”的意思是醒目、耀眼。(1分,“醒目”“耀眼”答出任一个即可)突出了窗花的鲜活与鲜艳,表现了作者看到陕北窗花时的惊喜及赞美之情。(1分)这一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为下文揭示窗花的内涵做铺垫,也与文章最后一句话相照应。(每点1分,答对2点,即得2分)
解析:“亮”在这里是“醒目、耀眼”的意思,写出了窗花的鲜活与鲜艳,表达了作者对窗花的赞美之情,起到总领全文、做好铺垫的作用,再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可以看出开头的“亮”与文章最后一句互相照应。
(1)窗花就是陕北人生活的艺术化,(1分)与陕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陕北人就有剪纸艺术。(1分)(意思对即可)(2)贴满窗棂的鲜红、热烈的窗花照亮了作者的手,(1分)感染并启迪了作者,使作者的心灵变得纯净。(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结合文章理解句子的含义。(1)句中,“与人俱存”突出了窗花艺术与陕北人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陕北人民生活艺术化的体现。(2)句中,可抓住句中的“亮”字来谈含义,从表层来看,是窗花的红色映亮了作者的手,从深层讲,窗花艺术及陕北人民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感染并启迪了作者,让作者心灵变得纯净。
①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②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③窗花折射出剪纸人的生活及其丰富的想象力;④窗花表现了鲜活的大干世界。(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满分,共4分)
解析:从第②段中“……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可以归纳出“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从第⑧段中“……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可以看出“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从第④段中“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可以归纳出“窗花艺术”来源于剪纸人的生活和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从第⑤段中“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及“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干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可以看出窗花表现了鲜活的大千世界。
①敲门前的想象,体现了作者对剪纸艺术的神往与喜爱;②对剪子声音的描写,突出了剪纸艺术超越寻常生活的艺术魅力,肯定了陕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③对剪纸人双手的描写,表达了对勤劳智慧的陕北人和他们的剪纸艺术的赞美。(每点1分,共3分)
解析:本文作者表达了对陕北剪纸艺术及陕北人民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赞美,文章最后作者通过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进一步突出这一中心。作者所想象的“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剪纸艺术的神往与喜爱,文中写剪子声音时,说“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超越感觉”突出了剪纸艺术超越寻常生活的艺术魅力。写老人双手时,作者写道“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磨僵”一词,突出了陕北人的勤劳,“铰活陕北”突出了他们用双手及他们的智慧让生活美好起来,表达了作者对勤劳智慧的陕北人和他们的剪纸艺术的赞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回延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学法指导:
1.收集关于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2.学习诗歌的基础和重点都在于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第三课时
---探究《回延安》
一、内容探究
1.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情感的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明确: 诗人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感情。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
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回延安》中的“回”改为“到”,效果有什么不同?
4.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示例: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明确:“带”“来”“怀”字字押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高亢悠远,充满了韵律美。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5.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有什么好处?
二、概括主题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__________”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___________________,赞颂延安的________,展望延安的________,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特色(给答案)
1.比兴、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每节的第一句话常用“比”或“兴”,目的是引出第二句话的内容,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第一句话以“比”开头,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话中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诗中“双手搂定宝塔山”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热切思念;“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亲人重逢时话语之多。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事物都带有延安的色彩;“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明确:“几回回”“一口口”“几辈辈”是陕西方言,表示数量多。“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白生生”等,都是陕北“信天游”式的言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四、拓展延伸
延安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五、课堂练习
1.关于《回延安》,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议论,亦可叙事。
B.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C.全诗是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的。
D.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无限的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其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和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2.下列各句对比兴手法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团结。)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如同羊羔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用乳汁养育了孩子,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先说山上的产物,以引起下文的“红旗”和“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歌颂了党的领导,以红旗飘引起说革命事业的发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诗歌采用了什么形式 节选的这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羊羔羔”一句有什么含义
(3)“母亲”指_________ ,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4)“……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5)理解下列诗句的含义。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课后导练】
阅读《回延安》,回答下面问题。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连用三个“亲”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你怎样理解“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这一比喻的作用?
5.“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6.“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什么场景?
7.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8.“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9.结合作者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作者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回延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学法指导:
1.收集关于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2.学习诗歌的基础和重点都在于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第三课时
---探究《回延安》
一、内容探究
1.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情感的
明确:诗人是按照回延安的过程这一线索来抒发情感的。
2.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给答案)
明确: 诗人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感情。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
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回延安》中的“回”改为“到”,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 “回”回到,意味着重新来到过去生活的地方,很容易让人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生活家园,一下子把延安和自己的关系揭示出来了。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回字能表达出诗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
“回”是全诗的诗眼,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4.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给示例)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明确:“带”“来”“怀”字字押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高亢悠远,充满了韵律美。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5.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有什么好处?
明确:第一,抒情性强。
第二,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
第三,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
二、概括主题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三、写作特色(给答案)
1.比兴、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每节的第一句话常用“比”或“兴”,目的是引出第二句话的内容,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第一句话以“比”开头,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话中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诗中“双手搂定宝塔山”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热切思念;“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亲人重逢时话语之多。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事物都带有延安的色彩;“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明确:“几回回”“一口口”“几辈辈”是陕西方言,表示数量多。“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白生生”等,都是陕北“信天游”式的言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四、拓展延伸
延安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明确: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延安精神的内涵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五、课堂练习
1.关于《回延安》,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议论,亦可叙事。
B.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C.全诗是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的。
D.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无限的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其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和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答案:C。解析:在《回延安》一诗中,线索是“回延安的过程”而不是心情。
2.下列各句对比兴手法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团结。)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如同羊羔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用乳汁养育了孩子,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先说山上的产物,以引起下文的“红旗”和“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歌颂了党的领导,以红旗飘引起说革命事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这里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我”和延安及延安亲人密不可分的关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诗歌采用了什么形式 节选的这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信天游。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
(2)“羊羔羔”一句有什么含义
“我”对延安母亲的眷恋就像羊羔羔吃奶望着妈一样。
(3)“母亲”指_________ ,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延安 比喻 与延安人民亲密
(4)“……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拟人。表达了延安对诗人深厚的感情。
(5)理解下列诗句的含义。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概括了延安对“我”在生活、思想上的抚育和培养。
【课后导练】
阅读《回延安》,回答下面问题。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2.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有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3.“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连用三个“亲”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
4.你怎样理解“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这一比喻的作用?
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诗人对延安人民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5.“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运用比兴手法。意思是当年在延安我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一面生产,一面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6.“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什么场景?
话题广泛,谈到全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形势,显示出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了欢欣激动的感情。
7.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8.“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9.结合作者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作者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他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探究《回延安》
课前复习
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一、内容探究
1.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情感的
明确:诗人是按照回延安的过程这一线索来抒发情感的。
2.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明确: 诗人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感情。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
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回延安》中的“回”改为“到”,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 “回”回到,意味着重新来到过去生活的地方,很容易让人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生活家园,一下子把延安和自己的关系揭示出来了。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回字能表达出诗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
“回”是全诗的诗眼,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4.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明确:“带”“来”“怀”字字押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高亢悠远,充满了韵律美。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5.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有什么好处?
明确:第一,抒情性强。
第二,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
第三,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
二、概括主题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三、写作特色
1.比兴、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每节的第一句话常用“比”或“兴”,目的是引出第二句话的内容,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第一句话以“比”开头,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话中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诗中“双手搂定宝塔山”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热切思念;“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亲人重逢时话语之多。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事物都带有延安的色彩;“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明确:“几回回”“一口口”“几辈辈”是陕西方言,表示数量多。“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白生生”等,都是陕北“信天游”式的言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四、拓展延伸
延安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明确: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延安精神的内涵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五、教师寄语
延安是历史的教科书,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值得我们去钻研。让我们发扬“延安精神”,刻苦学习,为祖国建设献策献力。
而今研学旅行,号召同学们重回红色之都——“延安”,主要是希望大家:回溯延安历史;宣讲延安精神。
六、课堂练习
1.关于《回延安》,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议论,亦可叙事。
B.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C.全诗是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的。
D.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无限的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其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和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答案:C。解析:在《回延安》一诗中,线索是“回延安的过程”而不是心情。
2.下列各句对比兴手法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团结。)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如同羊羔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用乳汁养育了孩子,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先说山上的产物,以引起下文的“红旗”和“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歌颂了党的领导,以红旗飘引起说革命事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这里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我”和延安及延安亲人密不可分的关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诗歌采用了什么形式 节选的这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信天游。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
(2)“羊羔羔”一句有什么含义
“我”对延安母亲的眷恋就像羊羔羔吃奶望着妈一样。
(3)“母亲”指_________ ,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延安 比喻 与延安人民亲密
(4)“……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拟人。表达了延安对诗人深厚的感情。
(5)理解下列诗句的含义。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概括了延安对“我”在生活、思想上的抚育和培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3.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积累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
板书设计:
回延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