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36分)
一、(18分,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寥廓(kuò) 瞋目(zhēn) 重创(chuàng) 毋从俱死(wú)
B、徵声(zhǐ) 忤逆(wǔ) 沉浮(fóu) 图穷匕见(xiàn)
C、帷帐(wéi) 悄然(qiāo) 匕首(bì) 瞠目结舌(táng)
D、遒劲(jìng) 火钵(bō) 彳亍(ch ìchù) 人为刀俎(zǔ)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笙箫 长篙 忸怩不安 揠苗助长 B、神洲 彷徨 汗流夹背 项庄武剑
C、树荫 姆指 耳濡目染 一诺千斤 D、遏止 萁踞 轻歌慢舞 戮力同心
3、下列句子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
①北京奥运会上,当国际裁判宣布我国女子射箭选手战胜韩国女子射箭高手时,体育馆内顿时爆发出 的欢呼声。
②想要写好文章,必须认真观察思考生活,在脑子里建立一个 丰富的素材仓库。
③“村村通”工程,大大改善了山区的交通状况, 有力地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
A、振聋发聩 储藏 进而 B、震耳欲聋 储藏 从而
C、振聋发聩 蕴藏 从而 D、震耳欲聋 蕴藏 进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保意识,使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
B、晋文公当上了晋国国君后,治理政治,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C、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D、这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腾讯公司首次公开拍卖QQ号,对此,市民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爱心行动,有人则认为它有商业炒作的嫌疑。
B、近来,全国各地房价增长停滞,房价下跌趋势明显,想买房的民众对此弹冠相庆,专家指出房价下跌也会引发不安定事件。
C、两岁女童小悦悦遭车两次碾压,18个经过的路人对她侧目而视,只有一位拾荒的阿姨扶起她并呼救。
D、人性复苏的德国工厂主辛德勒先生和他的助手一起,为营救犹太人的事业处心积虑,几乎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一般把南面视为至尊。所以《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这是项羽尊敬范增,让亚父坐在了至尊的位子上。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
C 、词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作“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
D、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凸显了新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①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②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从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③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④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⑤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7、下列关于第②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B、整个段落其实就是一个复杂的单句。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历来为繁芜从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C、冒号以后的话,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由两个复句组成的分句构成,是对“简单事实”,也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所作的解释。
D、恩格斯在这个段落里运用具有特殊语法作用的关联词语,表达出了精密的思想,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深奥的道理。
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第④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也许 毕竟 甚至 然而
B、即使 毕竟 还有 然而
C、也许 但是 还有 而且
D、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
B、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情感。文章逻辑严密,运用“不仅如此”等句子作过渡,既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又表意准确,内涵丰富。
C、第③段中通过“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的鲜明对比,反衬出马克思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D、文章举马赛尔?德普勒的例子,说明了“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人死后时间长久则尸体腐烂出虫,指死不得葬。
10、对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箕踞骂之 箕踞:指傲慢的坐姿
B、王长者,不倍德 倍:背离、 背叛
C.微陛下,臣等当虫出 微:如果没有
D、士争临城死敌 敌:敌人、仇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上尽召见,与语 竖子不足与谋
C.臣等请为乱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事先就想到起用孟舒。他用人谨慎,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孟舒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其为云中太守。
第Ⅱ卷(非选择题 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题3分))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
(3)匣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谢亭①送别
许浑
劳歌②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共写了几个场景,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结合诗句赏析诗歌主要的表现手法。(4分)
15、默写。(8分,每空1分)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2)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3)又前而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再别康桥》)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新闻现场
魏柏林
一切准备就绪,可是,报道的主角却不肯出镜。那个小学生上次已经尝够了呛水的苦头,这次说什么也不下水了。他的家长也不同意,理由很简单:水火无情,虽然有些保护措施,万一失手怎么办啊!村镇两级领导一合计,为了保险起见,决定请一个会水的孩子来替代。替身小学生找好了,可是吴贵平却又扭扭捏捏不愿合作。村长给他做了老半天工作,从精神文明建设到集体和个人荣誉等等,大大小小的道理讲了个遍,最后吴贵平竟憋出一句:“要我下水可以,但必须给我套个救生圈。”
村长说:“那怎么行,你当初救小孩的时候可没套,现在也不能套,人家要拍的就是那个真实劲儿,你懂不懂?”
“可是,可是……”吴贵平可是了老半天,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
一直在现场督阵的镇长似乎看出点什么,拍了拍吴贵平的肩膀说:“吴贵平同志,我知道你的意思,请放心,我们决不会亏待你这位救人英雄,你的事迹,我们不但要向全市人民做电视宣传,同时也打算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镇里已经决定给你颁发千元现金大奖!再说,你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这是事实,今天这样安排,只是为了再现新闻现场,以便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希望你能积极配合,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了!”吴贵平低头沉思了半天,总算点了点头:“好吧,那我就试试看,不过,万一我没弄好,你们可要帮忙啊!”
随着村长一声令下,记者扛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了河边那处深潭。替身小学生尖叫着跳进水里,小手直拍水面,装出溺水挣扎的样子。吴贵平试探着向小学生走去,可河水刚刚齐脖子,他便脚底发飘,站立不稳,扑腾扑腾连呛了几口苦水,幸亏一直跟在他身边的老婆眼急手快,连忙递了根竹棍给他,总算把他扯上岸来。
看到这般光景,镇长脸上挂不住了,朝村长大发雷霆:“什么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明明是一个旱鸭子,救什么救?!告诉你,以后再报这样的假新闻我要撤你的职!”村长一脸沮丧地说:“镇长您真是冤死我了,吴贵平抢救落水儿童是我亲眼所见,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啊!”
“你别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刚才大家都看见了,他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救别人?!”
“嗨!天知道这小子是怎以搞的,真是狗肉上不了正席!”村长向镇长交不了差,只好把一腔怨气撒向吴贵平,“你小子给我解释清楚,当初你是怎么把人给救起来的?”
“村长,不瞒你说,我真的不会玩水,只是,只是那一刻我以为那落水的是我儿子,才拼了命去救。”吴贵平挠了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那一千元的奖金我不要了,英雄我也不当了!”
村长望了望镇长:“这条新闻还拍不拍?”
镇长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说:“拍!不过,我建议把那个落水儿童换成吴贵平的儿子来拍。”
村长面露难色地说:“那也不成,吴贵平的儿子早在一年前就淹死了,并且,好象也是在这个鬼地方!”
现场一片沉默……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
16、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最大特点是“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小说出现的几次波折。(6分)
17、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现场一片沉默……”,请你根据作品分析一下,镇长、记者们以及吴贵平的内心各有怎样的心理活动?(5分)
18、小说中的中吴贵平因以为落水者是自己溺水而死的儿子而去救人,他还能否被称为“英雄”?请联系文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19.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从情节看,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吴贵平当时教人的场面是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真实、感人,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感召他人的作用。
B、从人物看,不会游泳的吴贵平,看到有小学生落水,还是义无返顾地去救人,这只是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品格使然,没有功利目的。
C、从环境看,小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没有受太多功利观念的影响,所以吴贵平才没有任何顾虑地救人。
D、从写法看,小说的语言描写很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镇长的官僚腔透露了他的狭隘与急功近利;吴贵平的欲言又止,显示了他内心的矛盾。
E、从主题看,小说讽刺的意味大于赞颂的意味。当前,为了追求政绩,某些领导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为了吸引眼球,某些媒体再造新闻、夸大渲染,这都令人深思。
六、小作文。(15分)
20、“上联:日本是大核民族,下联:中国是盐荒子孙。横批:有碘意思”,这是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核电站事故后,社会上流传甚广的一则短信。听起来,这似乎是笑话,但中国人瞬间成了“盐荒子孙”,倒是不争事实。报道说,原来这是由于担心可能出现的核辐射,广东、浙江、安徽等地率先出现了抢购食盐现象。尽管中央与地方纷纷表态“确保供应没问题”,市场上的食盐还是被一扫而空,这着实让国人一头雾水。(新闻来源---人民网,2011年03月18日)
阅读了上述材料,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再现一副抢购盐的画面。
七、大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7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显得更具传统文化色彩。
同学们在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时,一定有很多故事。请以“过节”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文体特点突出,不少于700字。
上犹三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1、D A瞋(chēn)创(chuāng)B浮(fǘ)C悄(qiǎo)匕(bǐ)瞠(chēng)
2、A B洲—州 武—舞 C荫—阴 姆—拇 夹—浃 D萁—箕 慢—曼
3、B “振聋发聩”用语言文唤醒糊涂的人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揭 “储藏”:重在保存 “震耳欲聋”形象声音大 “从而”表示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结果 “进而”表示递进关系
4、D A句式杂糅 B主宾不当 C“培养失足青年”搭配不当
7、B(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8、D
9、 D(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是指“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
10、D(抵挡)
11、C(作;被。A于是 B同,和 D……的原因)
12、D(孝文帝并没有事先就想用孟舒)
13、(1)恰逢事情败露被觉察,汉高祖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会,定语后置,句意各一分)
(2)忠厚的人原本杀人吗?你凭什么说孟舒是忠厚的人呢?(长者,,固,何以各一分)
(3)用木匣封好,燕王在朝廷行跪拜之礼,派遣使者来禀告大王。(匣,状语后置,使各一分)
14、(1)共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诗人与友人送别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2分)第二个场景是日暮独下西楼,写出了友人离去之后诗人孤寂凄清的情怀。(2分)
(2)反衬,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宝贵,离别的痛苦,大好秋光反倒成了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借景抒情,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凄黯孤寂的心境正相契合。
15、略
(答出三处波折即可得满分,但每处应包含正常情况和意外情况两个信息点,且不能把不同的波折混答在一起。)
17、(分析符合小说的情节发展、符合人物的性格,言之成理即可。)
18、①可以称为英雄。不管吴贵平救人时出于什么目的救人,但毕竟有了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行为;当今社会,很多人自私冷漠、见死不救,相比之下吴贵平的行动已经让人很敬佩了,为亲人敢于舍弃生命也是英雄之举,也该被宣扬和提倡,以带动更多的人将真情、善良、道义化为行动。②不能称为英雄。英雄应该是为大义勇于牺牲的人,而小说中吴贵平的救人之举,毕竟出于一己亲情,不能算作义无返顾的道义之举。而且当今社会被我们称为英雄的人物,也多为牺牲个人利益、为他人、社会、国家奉献的人。所以吴贵平的救人令人感动,但不算英雄之举。(结合文本,2分;理由分析,2分;联系实际,2分)
19、DE(A,“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有现场感” 不等于“真实、感人”,且“感召他人的作用”会有,但不是主要目的;B,吴贵平勇救落水儿童的原因主要还是出于亲情,出于父母对于孩子不惜生命代价的守护;C,说“小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没有依据,且对吴贵平救人原因的分析也不当。)
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做人以严谨廉洁为乐,喜爱与众公交游。赵王张敖让他作了郎中。
汉高祖七年时,高祖路过赵地,赵王张敖亲自拿着案板进献食物,非常有礼貌,高祖很傲慢地坐着而骂他。当时赵王相国赵午等几十人都很生气,对赵王说:“您侍奉皇上的礼节很周全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请求反叛他。”赵王把牙齿咬得出血说:“我们的祖先失去国家,如果没有皇上,我们这些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你们怎么说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于是贯高等人说:“赵王是忠厚的人,不肯违背道德。”最终私下里一起商量弑杀皇上。恰逢事情败露被觉察,汉高祖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于是赵午等人都自杀了,只有贯高被抓。这时汉高祖下诏说:“赵地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余人穿红衣自己剃光头、脖子带锁,称是赵家的奴隶,跟随赵王张敖到长安。贯高的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出来,被废作了宣平侯,于是向皇上称说田叔等十余人。皇上全都召见了他们,同他们谈话,感到汉朝堂上没有能超出他们的人,皇上很高兴,全都封他们作了郡守、诸侯的相国。田叔作了汉中太守十多年。
孝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你知道谁是天下忠厚的人吗?”田叔叩头回答说:“以前的云中太守孟舒是忠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最严重,被免官。皇上说:“先帝让孟舒作云中守十多年了,敌人曾一度入侵,孟舒不能坚守城池,无故使战死的士卒有几百人。忠厚的人原本杀人吗?你凭什么说孟舒是忠厚的人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贯高等人谋反,皇上发下明确的诏令: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光头、脖子带锁,随着赵王张敖到了他去的地方,想要为这件事而死,自己哪里知道能作云中太守呢!汉和楚相对抗时,士卒都很疲惫。匈奴冒顿刚收服了北方少数民族,前来侵犯边界,孟舒知道士卒都很疲惫,不忍心说出战,士卒争着据城抵抗,如同儿子为了父亲,弟弟为了兄长,因此死的人有几百。孟舒哪里是故意驱赶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孝文帝)于是又召见孟舒让他作了云中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