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上犹三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三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2 21: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
考生注意: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讣告(bù) 洗涤(dí) 毗邻(bǐ) 自怨自艾(yì)
B.窥伺(sì) 呼号(háo) 绯红(fēi) 大腹便便(pián)
C.擘画(bò) 漩涡(xuàn) 松荫(yīn) 盗跖颜渊(zhí)
D.幽咽(yè) 栈道(zhàn) 央浼(miǎn) 曲高和寡 (q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尺牍 插坐 羁绊 攻城略地
B.逦迤 通牒 下榻 磬竹难书
C.睇眄 疏浚 伎俩 真知灼见
D.整饬 褴褛 按装 合盘托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余秋雨,博学多才,有“立地书橱”的美称,一部《文化苦旅》使多少人为之倾倒。
B.我们正不遗余力地建设和谐社会。但何为“和谐”,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在我看来,只有人心向背的和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C.索马里海域的海盗们装备精良,动辄劫持商船,扣押人质,索要巨额赎金。相形之下,世界其他地方海盗活动的猖獗程度,均无出其右。
D.因为一部末世预言的影片,2012成了一个奇特的年度。说到新年的愿望,有的人竟期期艾艾,不肯吐出一个字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首善”陈光标赴台湾高调捐赠的行为究竟是行善还是作秀,香港时事评论员赵嘉一对此的评价是肯定的。
B.台湾地区25日就钓鱼岛事件发表看法,认为相关各方应搁置争议,基于平等互惠原则,共同开发、享用资源,以维护该地区的和平稳定。
C.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D.“我自横刀向天笑,别看广告,看疗效!”经典名句与小品台词混搭出的“本山体”以独具个性的风格为无数网友所倾倒。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毕业的时候,几乎每个同学都雄心勃勃,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正所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B.学校对面二、三十米处是一个网吧,有的孩子考完试来到这里“减压”,对此,一些家长颇感担忧。
C.我不知道,在“五一”这个劳动者的神圣节日里,农民工兄弟当中到底能够有多少人享受到法律赋予他们的休息权?
D.郭沫若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了荣国府,与宝玉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红楼梦》)
B.孔子赞扬自己的弟子子路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
C.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已有28岁的刘备与张飞相遇,与之到酒店喝酒,攀谈,这时,又见一大汉入店,刘备又邀他同坐,问其姓名却是关羽,三人志同道合,便在桃园结拜为兄弟。(《三国演义》)
D.堂?吉诃德的朋友理发师和神甫,认为堂?吉诃德的疯狂行为是受了骑士小说的毒害。他们在堂?吉诃德的外甥女和女管家的协助下,搜查了堂?吉诃德的藏书室,把其中大部分的骑士书都扔到院子里,放把火烧了。(《堂?吉诃德》)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21世纪,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一些将会或已经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这些问题的产生,实质上正是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的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经济发展,技术化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的防卫底线。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这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第一,世界语境中的“自我”在“他者”的对比下应更加彰显突出;第二,世界化的语境,并不意味着消泯“自我”,相反它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参与交流。
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中国文化念兹于心的恐惧。新时期著名诗人于坚深有同感:“对汉语诗人来说,英语乃是一种网络语言,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它引导的是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但诗歌需要汉语来引领。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使它成为诗性语言,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于坚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网络时代语言的书写形式是键盘操作。这种键盘书写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同时也是销蚀和改变我们语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时代的键盘书写,天生是为拉丁字母准备的。虽然汉语以其技术性的处理,走进了网络这个门槛,但它已把中国语文的性灵挥洒转化为一种机械智能的操作。这是一种拒绝汉语思维和汉语人文特性的写作方式。时下,这种书写形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小学语文教育。
此外,网络时代的汉语文本还在不断地卡通化、图像化。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了文字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但必须指出,图像只是一种普及的诠释文本的幼稚方式。一方面,图像以一种画面的定格圈定、凝固了读者想象,这无疑是对读者想象能力的限定和剥夺;另一方面,当读者一旦把对图像的阅读当成主要的阅读方式之后,就会因为读图的轻松放弃了文字书面的阅读,从而依赖于读图。文字的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与包容性,它提供的是因人而异的有多种可能的个性化阐释,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的阅读带给读者的是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对于读者来说,书面文本具有一种开放的、多方面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属性。
“现代人的自我认识与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危机:不要现代性,殖民;要实现现代性,也‘殖民’——两难”(张志扬)。在这个“两难”的语境里,该如何应对挑战?我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         
7、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一些将会或已经遇到的问题”的一项是
A. 网络时代以键盘操作为主的语言书写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同时也正在销蚀和改变着我们的语言。
B. 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面临“文化身份”缺失的问题。英语作为一种网络语言和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对汉语,甚至对汉语诗歌创作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C. 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后产生了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这正体现了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
D. 汉语文本不断卡通化、图像化,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取代。这将会限定和剥夺读者的想象能力与个性化阐释。
8、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汉语正处于“两难”境地:不参与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会失去很多机会,因落后而被殖民;参与进去,文化的自我个性也有可能被全球化语境吞噬。
B. 汉语要融入世界的文明之中,就要在与其他语言的对比中更加突出自己民族的语言特点,要尽量避免异族语言的渗透和彼此之间的交流。
C. 根据于坚的观点,在21世纪,如果能够保持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诗性特征,就能够成为克隆世界的普通话,进而引导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
D. 语言是文化渗透过程中首先受到冲击的部分,也是最后的防卫底线。这主要是由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和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造成的。
9、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B.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键盘书写,汉语以其技术性的处理,走进了网络这个门槛,但它已经把中国语文的性灵挥洒转化为一种机械智能的操作,从而成为一种拒绝汉语思维和汉语人文特性的写作方式。
C.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是文字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与包容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人们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爱好进行多种个性化的阐释。
D. 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能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文字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因此人们一旦开始阅读图像,就会被它吸引,从而放弃文字书面的阅读,产生依赖性。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为人质厚少文 文:有文采
B.汉乃勃然裹创而起 创:伤口
C.而使人谢城中 谢:谢罪
D.汉乃召诸将厉之曰 厉:勉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大敌在前而公伤卧 ②弃甲曳兵而走
B.①乃移檄告郡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①须其力疲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①今日封侯之秋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趁着胜利,进逼广都,违背皇帝不得与刘尚分兵的告诫,导致被谢丰等人围困,与敌人大战一天后,军队失败,逃入营垒。
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便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信任。并于建武二年,被封为广平侯。
C.吴汉善于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当将领们提出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时,吴汉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并着力鼓舞士气,最终打败敌军。
D.他对家人要求严格,出征归来得知妻儿在家购买田宅后,责备了他们,并把这些田宅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
第II卷(共114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4分)
(2)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4分)
(3)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4分)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①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西岩:湖南永州西山。②欸乃:摇橹声。
(1)“岩上无心云相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化用了《归去来兮辞》中哪一句的意义?(4分)
(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15.古诗文填空。(5 题限选4 题)(8 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 ,于我如浮云。(《论语》)
(2)倩何人唤取, , 。(辛弃疾《水龙吟》)
(3)涉江采芙蓉, 。采之欲遗谁? 。(《涉江采芙蓉》)
(4) ,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
(5)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晶莹的泪滴
陈忠实
①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②我要求休学一年。
③我敲拍了教务处的门板,获准以后我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④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停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上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⑥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忽然联想到姐姐的眼神。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她只是教务处的一位抄抄写写的年轻职员,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体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⑦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⑧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关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她拢了拢齐肩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我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太门,便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她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弄丢了。”我点点头。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⑨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了……”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⑩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睫毛上滑落下来,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
?二十五年后,卖树卖树根供我念书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如果不是错过了一年,你就不会错过那年的高考录取了……”我对已经跨进黄泉路上半步的依然向我忏悔的父亲,讲了那一串泪珠的经历,父亲便安然合上了眼睛,喃喃地说:“可你……怎么……不早点给我……说女先生哩……”
?我今天终于把近四十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腺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
16.女老师在办理“我”的休学申请书时,为什么十分“专注”“费时”“忧郁”“落泪”?为什么又对“我”连连发问后又加以安慰?(6分)
17.在办理休学手续的过程中,“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5分)
18. 请分析画线文字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6分)
19.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晶莹的泪滴”指教务处女老师为我失学感到无奈、伤心而流下的泪水,也喻指老师真诚、纯洁、善良的心灵。
“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原因是“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
“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忽然联想到姐姐的眼神。”运用细节描写,强调女老师如姐姐一样温柔地关心、鼓励“我”,为“我”分担痛苦。
文中写父亲在弥留之际的话,旨在表达父亲对当年自己决定的后悔,突出当时女老师劝“我”不要休学的意义。
“我”十四岁时没有把女老师“一串泪珠的经历”告诉父亲,是因为当年“我”对父亲让我休学十分不满。
六、(15分)
20.请你以“累了,倦了”为开头写一段话。
要求:
(1)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写出人物心情的变化。
(2)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段落衔接自然,语言连贯。
(4)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孔子的意思是:规劝朋友的时候,不仅要发自内心,而且一定要讲究方法,因势利导,如果朋友还是不听,就不要强求了。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
(2)不少于700字。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上犹三中2013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A.“讣”读fù “毗”读pí C.漩(xuán)涡 D.“浼”读měi
2、C (A坐——座, B磬—罄,D按—安 合—和)
3、A (B、“人心向背”包含“向”“背”两面,此处应用“人心所向”或“同心同德”。 C、“无出其右”是褒义成语,指人和事物中的最佳者,句中用于形容海盗活动,属褒贬失当。D、“期期艾艾”是因口吃而说话不流利,不是“不肯吐出一个字来”,这里可用“三缄其口”。)
7、C (是产生问题的原因而不是问题本身)
8、A (B项,“要尽量避免与异族语言的渗透和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文中“世界化的语境,并不意味着消泯‘自我’,相反它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参与交流。”意思不符;C项,“如果能够……,就能够……”表意太绝对化;D项,因果关系无中生有。)
9、D (原文是“当人们一旦把对图像的阅读当成主要的阅读方式之后”)
10.C. 谢,义同《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中的“谢”,“告诉”的意思
11.D.均是助词,的(A.连词,表转折,却 / 连词,表修饰,不译;B.连词,于是 / 副词,才;C.代词,他们的/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那里)
(3)不久前还对你千叮咛万嘱咐,哪想到你处理起事情来会这么糊涂呢!(“比”“ 敕”“ 千条万端”“ 悖乱”各一分。)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建武二年,封吴汉为广平侯。第二年春,吴汉把苏茂围困在广乐,周建招集十多万人去广乐援救苏茂。吴汉率领轻装的骑兵与敌人作战,没能获胜,自己从马上摔落下来,伤了膝盖,就退回营帐。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主帅却因伤而卧床,这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啊。”吴汉于是抖擞精神,裹好伤口站起来,叫人杀牛犒劳士兵,并下令军中说:“今天是立功封侯之时,大家好好努力啊!”于是士兵们激奋起来,气势倍增。第二天,大家一齐击鼓前进,周建的军队大败。
当时鬲县有五个大的家族一起驱逐他们的地方长官,占据县城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取鬲县县城,吴汉不准许,说:“导致鬲县人造反,是地方长官的罪过啊。胆敢轻率冒失进兵的人,斩首!”吴汉于是转发文告给郡里,让他们逮捕鬲县原地方长官,并派人把这情况告诉鬲县城中的人们。那五个大的家族非常高兴,立即一起归顺投降。第二年,敌人带着五万多人夜里进攻吴汉的营垒,军中士兵受惊,一片混乱,吴汉安卧不动,过了一段时间军中才安定下来。就在当夜,吴汉派遣精兵冲出营帐,突然攻击敌人,大败敌人的军队。
建武十二年春,吴汉进军攻打广都,攻下了它。接着,吴汉派轻装的骑兵去烧成都市桥。皇帝告诫吴汉说:“你只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进攻,不要与他们争斗。如果敌人不敢来犯,你就转移营地,逼近敌人,等待他们力气衰弱,才可以攻打他们啊。”吴汉趁着胜利,进逼成都,依凭江的北岸设立营垒,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江的南岸。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责备吴汉说:“不久前还对你千叮咛万嘱咐,哪想到你处理起事情来会这么糊涂呢!与刘尚的营垒分隔开,如有紧急情况,就不能再互相联系了。”诏书还没有到达,这时谢丰、袁吉带着十多万军队进攻吴汉,他们派别的将领带着一万多人攻打刘尚,使吴汉刘尚不能相互救援。吴汉与敌人大战一天,军队失败,逃入营垒。吴汉于是召集诸位将领激励他们说:“我想要把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败的机会,就在此一举了。”于是树起许多旗帜,使烟火不熄,带领军队连夜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前进,与刘尚回合,谢丰等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派出全部兵力迎战敌人,于是大败敌人。
吴汉随从皇帝征讨时,诸位将领看到作战阵势不利,有的很惶恐,失去他们的常态;吴汉神情镇定沉稳,随即修理武器,激励官兵,使他们振作起来。吴汉曾经出征,他的妻子和儿女在后方购买田产。吴汉回家后,责备他们说:“军队在外,官兵供给不充足,你们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宅呢!”于是把这些田宅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到吴汉去世时,皇帝赐给他谥号“忠侯”。
14.(1)拟人手法 云无心以出岫
(2)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超然世外,志趣高洁,又略显孤寂的情怀。(2分)诗中用“汲清湘”、“燃楚竹”来描写渔翁打水生火的日常生活,借渔翁自况,表现了诗人志趣的高洁。“欸乃一声山水绿”,通过视觉听觉写出了青山绿水之可爱,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境界,巧妙表现出诗人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特点。最后两句,“回望天际”见白云相逐,表现了诗人孤高而又略带孤寂的感情。(4分)
15.见课文
先信心十足,经女老师提醒,意识到自己成绩优秀却无奈休学,十分可惜,所以心情灰暗;因为女老师的“泪珠”、安慰和叮嘱,深感女老师的真情挚爱,无比感激地“再次虔诚地深深鞠躬”。(2分,每点1分)
18. (6分)答案:①特色:比喻手法、细节描写、侧面衬托。(3分,每点1分)②作用:点题、刻画人物、为结尾抒情做铺垫。(3分,每点1分)
19.(4分)答案:BE(B项,是因为“不想再向任何人重复叙述我们家庭的困窘”;E项,是因为担心父亲担忧,不想加重父亲负担。)
20.未写出人物心情变化的9分以下给分。没有运用听觉、视觉或修辞每处扣2分,衔接不好语言欠流畅酌情扣分。少15字扣1分,出现错别字3个以内不扣分,3个以上酌情扣分,重复出现的不算。
21.评分细则
关于题旨。
交友之道。一是忠告,对朋友要忠诚,朋友如果违背仁德,有过错,就要与人为善,尽朋友之责进行规劝;二是善导,开导朋友要讲究效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善于劝善规过;三是“不可则止”,朋友不肯接受意见,则不要强劝,弄得对方下不了台。那样,反而会使朋友不快,影响友谊。当然更不能迁就朋友的过错。一般情况下,应该等待朋友自己觉悟。这就是“以义相合”,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坚持原则。
与人相处之道。与人相处之时需要紧记,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因此,不要轻易指责别人的过失,哪怕是善意的,也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你不能改变别人,别人也不会因为你的劝告而改变。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准则在生活,做得好与不好,对与不对,生活得快乐还是不快乐,都是自己在调整修正,别人是很难左右的。
以上几个角度都可作为作文的立意,也可以综合几个角度来立意。
关于选材、论说议论
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的做无效文字处理清除无效文字后结合内容、字数、谋篇、语言等方面给分。如字数不达700字的按每50字扣1分的标准处理。不达500字的少于30分。
堆砌材料材料能证明观点但未围绕材料与中心观点进行必要的分析说理论证的30分—35分。
论据材料能充分证明观点且有恰当的议论分析的进入一类作文40分—50分。
关于篇章结构、关于字数
结构完整,字数700字以上,正常给分。
结构不完整:
600字——700字:每50字扣2分;600字以下,少于30分;少于400字,少于20分;
关于语言文采
语言上有文采,体现在四个方面: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使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具备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点,即可酌情加分。
关于标题
缺少标题,扣2分。
关于错别字
错别字,一字扣1分,不重复扣分,扣完5分即止。
附:《2012江西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
?
等级及分值
总体标准
细   则








一类卷
(45-50)
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50—49)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之一:①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②在文体应用、立意、构思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③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有瑕疵的。
(48—47)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在结构、立意、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46—45)
符合总体标准,但在结构或语言方面有不足的。
二类卷
(44-39)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适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44—43)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之一:①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②
有灵气、有新意,
但在内容、结构、语言某一方面有不足的。
(42—41)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
①能从题意中引出一定道理。②有灵气、有新意,但在内容、结构、语言某一方面有不足的。立意深度不够,但平稳充实。
(40—39)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
能从题意中总结出一定的道理,但语言有华而不实之处的。
三类卷
(38-33)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38—37)
符合总体标准且不就事论事的。
(36—35)
符合总体标准但就事论事或故意拔高(升华不自然)
(34—33)
符合总体标准但罗列现象,泛泛而谈,缺乏思考或认识肤浅的。
四类卷
(32-27)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32—31)
(30—29)
(28—27)
五类卷
(26-0)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①脱离材料
②文理不通
③全文不足400字
(26—21)
符合下列之一:①脱离题意,内容单薄空洞但完整成文;②全文不足400字但完整的。
(20—15)
文理不通、不知所云,有文章之形,而无文章之实的。
(14—0)
不成文的:9分以下。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