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1.(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是一张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除了桂林山水外,江西龙虎山的仙女岩也是举世无双的。
C.灾区的人们不是在孤军奋战,千千万万的国人在和他们一起守望相助。
D.每个品牌的背后都有若干人努力拼搏的汗水,他们沥尽心血换来品牌的屹立不倒。
2.(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可否认网络通信技术没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B.脐橙是当地著名的经济作物,许多赣南农民以种植脐橙为生。
C.班主任严肃处置了小明欺负班上弱小同学。
D.加多宝旗下产品包括由红色罐装、瓶装“加多宝”凉茶和昆仑山雪山矿泉水组成。
3.(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以说,种善得福,所以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努力行善爱惜身体,这才是永久的保富之法。
②反之,如果他本来就体质好,却当成有着重大疾病一样的爱惜身体,他必定会益寿延年。
③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④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后很好,原因多半是因为人无远虑。
⑤一个家庭即使富贵至极,他终究挡不住只消福不种福。
⑥比如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若他过度消耗,不注意养生,那大病总有一天会找到他。
A.⑤⑥②①③④ B.③④⑤⑥②①
C.③④②⑤⑥① D.⑤⑥①④③②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各题。
塞下曲①·其六
[唐]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②。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③,烟尘飞至今。
【注释】①塞下曲:这首诗是戎昱的组诗《塞下曲》中的第六首,其他五首都是五言六句的古诗,这一首是五言律诗。此题一作《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骎骎(qīn):马走得很快的样子。③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主要写边疆的环境:北方凛冽,白草凋敝,胡人的战马跑得快。
B.颔联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了其夜间巡逻时赏月的愉悦心情。
C.尾联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的感叹,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
D.全诗表现了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环境描写意在渲染紧张的沙场气氛,欲扬先抑,笔势凌健。
B.颔联月与心相对,为边将出场做铺垫,简练含蓄。
C.首尾两联互相照应,使得中间两联的边将形象更为生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全诗遣词造句严整工稳,用字凝练、准确、形象。
(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②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10.(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古诗文积累。
(1)山不厌高, 。 曹操《短歌行》
(2)羁鸟恋旧林,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三、现代文阅读。
(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一次背娘
刘俊奇
⑴第一次背娘,是十多年前一个秋初的日子。那一年我53岁,娘72岁。
⑵那些日子一直阴雨连绵。每到这个季节,娘的膝关节病便会复发,于是便给娘去电话。
⑶电话的那端,娘全无了往日的欢欣,声音沉闷而又有些迟疑。娘说,你要是不忙,就回来带我去医院看看也好……
⑷我的心里一阵恐慌。那时候娘大多数时间住在老家,她喜欢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说家里有老姊妹们可以拉呱,在城里你们都上班去了,自己一个人闷得慌。只有到了每年最热和最冷的日子,娘才会在我们的劝说下,到我和弟弟妹妹工作的省城和海滨城市住上三四个月。娘一个人在老家住的时候,因为担心儿女的惦念,总是报喜不报忧,像今天这样主动提出让我回去,还是第一次。我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三百多公里,从济南赶到沂蒙山老家。
⑸一路上忧心如焚,娘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⑹父亲去世时,娘才33岁,我最小的妹妹刚刚出生三个月。为了把我们兄妹五个拉扯长大,尽早还清为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务,娘就像一台机器,不分昼夜地运转着:白天在生产队干一天的活,半夜又要爬起来,为生产队推磨、做豆腐,这样每天便可以记两个劳动力的工分,而她每天的睡眠,经常只有三四个小时。那时候,我们那里每天的工分价值1毛多钱,娘却经常一天可以挣3毛钱的工分。村子里的人经常议论我娘的身子骨是“铁打的”。我大伯则慨叹,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磨去半截了啊!时光磨走了岁月,却磨不走娘的意志力。那时候,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不能让人家看不起,不能让人家笑话你们是没有爹的孩子……
⑺在我的记忆中,最令人恐惧的农活之一,是从村西的渠道里挑水抗旱。那时候种花生、种玉米、栽地瓜,全部要靠人工挑水。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娘挽起裤子赤着脚,一次次走进冰凉的渠水,在陡峭、湿滑的坡道上,弓着腰,挑着两个与自己体重差不多的水桶,一趟又一趟,在水渠和坑坑洼洼的庄稼地里来回奔波。
⑻后来,渐渐长大的我也加入到挑水抗旱的行列,才体会到那是怎样的一种苦不堪言:一根钩担挑着两个装满水的桶,沿着45度、近二十米高的一条又湿又滑的陡坡,上上下下,步步惊心。挑水上坡时,必须保持身体与陡坡的平衡,脚要稳,脚趾头必须像钉子一样扒在湿滑的坡道上,稍微不小心,就会连人带桶滚进水渠……至今每次回老家,路过那条已经被移除了高高的土堰,看起来已经不是不是那么高、那么陡的水渠,腿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发抖……娘说,那时候她一天最多挑过七十多担水,膝关节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
⑼我曾经到省、市多家医院为娘看病,医生说是长期劳损引起的退行性病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
⑽汽车驶过一条小河, 因为连续的下雨,到处泥泞,我让司机把车停在村头,心急火燎地向家里走去。
⑾娘见到我,艰难地从床上坐了起来,手抚在肿得像大馒头的膝盖上,脸上呈现出痛苦又有些歉意的表情。我在娘的跟前蹲了下来,想背着她上车。娘犹豫了片刻说,“我一百三十多斤呢,你背不动吧?”看看院子里的泥和水,娘还是顺从地趴在了我的背上。
⑿ 平生第一次背娘,才知道一百三十多斤的娘是如此重。娘看我有些摇摇晃晃,几次想下来,我阻止了。走到街上,一位婶子正在大门口做针线,看见娘趴在我的背上,有些乖乖的样子,便哈哈地笑了起来,“哎呦,年幼时背着儿子,现如今老了,得让儿子背着喽……”
⒀ 娘“嘿嘿”地笑着,笑声中,有羞涩又有些幸福的味道。 婶子的话,让我心头一热,眼泪差一点流出来。想起儿时在娘背上的岁月,今天终于可以背着娘,既激动,又有些成就感。记得我十五岁的那年,一次我突然肚子剧烈疼痛,吓得娘不知所措,慌忙背起比她还高的我,撒腿便往村卫生室跑……
⒁ 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我背着娘楼上楼下看门诊,拍X片,做各种检查,到处是温馨的目光和礼让。医生说娘的腿并无大碍,开了些消炎和外敷的药,提醒要注意保暖等。
⒂中午,我背着娘走进一家比较气派的酒店。正在这里用餐的人们向我们行注目礼,许多人站起来鼓掌。
⒃ 平生第一次背娘的我,那一天竟如明星般的荣耀……
⒄吃过饭,我劝娘随我一起回省城去住,娘说家里还有喂的鸡,离不开,还是像往年一样,天气冷了再去吧。我拗不过娘,只好把娘送回家。
⒅ 晚上七点多钟回到省城,立即给娘去电话报平安。电话里却传来娘的哽咽声。我大惊失色,慌忙说娘你不要紧吧?腿是不是还是疼得厉害?
⒆娘没有回答,抽啜了许久才问我,你的腿、腰没事吧?你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背了我一天,心疼死我了……
⒇ 顿时,我泪如雨下……
11.除了顺叙外,本文还运用了哪几种记叙方式?分别有何作用?
12.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娘挽起裤子赤着脚,一次次走进冰凉的渠水,在陡峭、湿滑的坡道上,弓着腰,挑着两个与自己体重差不多的水桶,一趟又一趟,在水渠和坑坑洼洼的庄稼地里来回奔波。
13.文章的结尾非常感人。请结合文意简析“顿时,我泪如雨下…‥”一句中包含“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四、写作(50分)
14.(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段新的旅程即将开启,翻捡行囊时我们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上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则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高中的生活即将开始,意味着你也将踏上一段新的旅程,面对的新的旅途的开始,读了上面的一段话,结合你自己的实际,你有哪些心得思考呢?
要求: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展现假期练字的成果,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A搭配不当,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不能指一个学生。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累赘、褒贬不当、用错对象、前后矛盾、不合语境。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2.【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选项否定不当,三个否定相当于一个否定,网络技术没有为生活生活带来方便,与事实不符。C.选项缺少成分宾语,应加上“的行为”。 D选项“包括…‥”和“由…‥组成”句式杂糅,应删“包括”或“由”和“组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按照逻辑顺序,③为中心句,①为结尾总结句,⑥在的②的后面,前后转折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答案】4.B
5.A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4.颔联写戍边老将凝望秋月,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凄楚之情。
5.首联是在写实,这里的环境描写意在为边将的出场做足烘称和铺垫之功,最终表现的是战争带来的苦难,其中丝毫没有“扬”的意思。
【答案】6.C
7.C
8.D
9.①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
②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希望有益于国家。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2)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即要做到准确,通畅,有文采。准确要做到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都能够准确翻译,只要有实在意义的词都要结合语境恰当翻译,不可遗漏信息。通畅有文采,即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翻译得文通句顺,翻译好再带入原文看是否合乎语境。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附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该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轼诣武卫营”主谓宾整齐,是完整意思,后面需要断开,排除BD;
“事急矣”,“事”是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项,“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不正确。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
D项,“在杭州首次任职时”不准确,原文提到“轼二十年间,再莅杭”,表明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任职,文中并没有指出“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门”是在苏轼首次到杭州任职时做的事;另外,“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也不正确,原文为“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意思是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据此可知,还用来排泄湖水。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① “ 吾谁与守? ”宾语前置句式;“ 是 ”:这儿;“ 败”冲塌。
② “ 事不便民者 ”定语后置句式;“ 庶 ”:希望;“ 有补 ”:有益。
10.【答案】(1)海不厌深
(2)池鱼思故渊
(3)不尽长江滚滚来
(4)卷起千堆雪
(5)满地黄花堆积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一些关键字的正确书写:(1)厌,(2)渊,(3)滚,(4)雪,(5)堆、积。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要求直接填上下句,难度较小,但仍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1.倒叙和插叙,开头明确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可见是倒叙,作用:引出本文“背娘”的内容,有悬念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⑹段到第⑼段是插叙,作用:补充了“我”的家庭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为后面背娘情节做了铺垫,同时插叙也让行文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12.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娘的“挽起”、“赤着”、“走进”、“弓”、“挑着”、“奔波”等一系列动作,具体传神地写出了娘挑水抗旱的艰辛,侧面表现出“我”对此的恐惧心理。
13.“我”为娘对“我”的体贴关爱而感动;对未能很好地照顾娘而感到愧疚自责;对娘一生的辛劳付出充满了感激之情。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理清文章线索与写作顺序的能力。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运用顺叙,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2) 此题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备考前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3)此题考查把握文本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语句本身,借助语句的字、词、句,理解语句的内涵与作者情感态度的关系,还要借助作者创作的时局背景,联系文本的主旨,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进行综合解读。
11.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能力。本文除了顺序之外,还有倒叙和插叙。
倒叙:结合“第一次背娘,是十多年前一个秋初的日子。那一年我53岁,娘72岁"分析可知,开头点明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可见是倒叙。内容上引出“背娘”的情节,设置了悬念,读者自然会思考:为什么要背娘 在什么情况下背娘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插叙:文章的第(6) 段到第(9) 段是插叙部分。由第(5)段“一路上忧心如焚,娘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可知,第(6)段到第(9)段的内容是对母亲过往生活的回忆,可见是插叙。插叙部分的内容,从内容上看,由“我大伯则慨叹,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磨去半截了啊”娘说,那时候她一天最多挑过七十多担水,膝关节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可知,正是当年的辛劳,使母亲留下了病根,为后面背娘情节做了铺垫;从情节上看,插叙的手法,使行文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
故答案为: 倒叙和插叙,开头明确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可见是倒叙,作用:引出本文“背娘”的内容,有悬念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⑹段到第⑼段是插叙,作用:补充了“我”的家庭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为后面背娘情节做了铺垫,同时插叙也让行文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1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句子说出表达的效果。本题,由"娘挽起裤子赤着脚”",一次次走进冰凉的渠水“弓着腰,挑着两个与自己体重差不多的水桶"在水渠和坑坑洼洼的庄稼地里来回奔波”可知,作者通过娘的"挽起”、“赤着”、“走进”、“弓”、“挑着”、“奔波”等一系列动作描写, 具体而细致地描绘出娘在劳作时的艰辛;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最令人恐惧的农活之一,是从村西的渠道里挑水抗旱”,故此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我'对此的恐惧心理。
故答案为: 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娘的“挽起”、“赤着”、“走进”、“弓”、“挑着”、“奔波”等一系列动作,具体传神地写出了娘挑水抗旱的艰辛,侧面表现出“我”对此的恐惧心理。
1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本题,要求理解“顿时,我泪如雨下..一句中包含"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结合"娘没有回答,抽啜了许久才问我,你的腿、腰没事吧 你也是五十多岁的.....我一天,心疼死我了”分析可知,母亲自己身患疾病,且已是70多岁的高龄,却不顾自己的伤痛,反而心疼儿子的腰腿,“我”为娘对“我”的体贴关爱而感动;同时也因为母亲这深沉的爱,进一步感到自己报答母亲的太少,有自责之意。联系全文对母亲辛劳-生的叙述与描写,还对母亲-生的付出具有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 “我”为娘对“我”的体贴关爱而感动;对未能很好地照顾娘而感到愧疚自责;对娘一生的辛劳付出充满了感激之情。
14.【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审题指导:第一段材料主要讲生活中一些东西的使用状态。第二段材料讲踏入高中生活,面对新的旅程,对第一则材料的思考。需要思考哪些东西可以伴随我们进入高中,哪些东西可以陪着我们远行呢。可以是“音乐”“书香”等,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有的则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中的“一直”强调陪伴的时间长,“走向远方”强调漫长的人生之路。
高中新的旅途,我们需要轻装上阵,适度的断舍离。如一些干扰我们学习生活的习惯、书籍等,都可以舍弃。但我们也需要带着一些能陪伴我们远行的东西,如“诚信”“智慧”“友谊”“坚强”“自信”“善良”等。 需要抓住关键词“新的旅程”“远方”等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
①漫漫人生路,书香伴我行;
②信念伴我走向远方;
③勤奋努力,追寻生活的诗和远方等。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充分阅读和理解前面的材料非常重要,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1 / 1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1.(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是一张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除了桂林山水外,江西龙虎山的仙女岩也是举世无双的。
C.灾区的人们不是在孤军奋战,千千万万的国人在和他们一起守望相助。
D.每个品牌的背后都有若干人努力拼搏的汗水,他们沥尽心血换来品牌的屹立不倒。
【答案】A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A搭配不当,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不能指一个学生。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累赘、褒贬不当、用错对象、前后矛盾、不合语境。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2.(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可否认网络通信技术没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B.脐橙是当地著名的经济作物,许多赣南农民以种植脐橙为生。
C.班主任严肃处置了小明欺负班上弱小同学。
D.加多宝旗下产品包括由红色罐装、瓶装“加多宝”凉茶和昆仑山雪山矿泉水组成。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选项否定不当,三个否定相当于一个否定,网络技术没有为生活生活带来方便,与事实不符。C.选项缺少成分宾语,应加上“的行为”。 D选项“包括…‥”和“由…‥组成”句式杂糅,应删“包括”或“由”和“组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3.(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以说,种善得福,所以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努力行善爱惜身体,这才是永久的保富之法。
②反之,如果他本来就体质好,却当成有着重大疾病一样的爱惜身体,他必定会益寿延年。
③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④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后很好,原因多半是因为人无远虑。
⑤一个家庭即使富贵至极,他终究挡不住只消福不种福。
⑥比如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若他过度消耗,不注意养生,那大病总有一天会找到他。
A.⑤⑥②①③④ B.③④⑤⑥②①
C.③④②⑤⑥① D.⑤⑥①④③②
【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按照逻辑顺序,③为中心句,①为结尾总结句,⑥在的②的后面,前后转折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各题。
塞下曲①·其六
[唐]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②。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③,烟尘飞至今。
【注释】①塞下曲:这首诗是戎昱的组诗《塞下曲》中的第六首,其他五首都是五言六句的古诗,这一首是五言律诗。此题一作《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骎骎(qīn):马走得很快的样子。③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主要写边疆的环境:北方凛冽,白草凋敝,胡人的战马跑得快。
B.颔联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了其夜间巡逻时赏月的愉悦心情。
C.尾联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的感叹,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
D.全诗表现了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环境描写意在渲染紧张的沙场气氛,欲扬先抑,笔势凌健。
B.颔联月与心相对,为边将出场做铺垫,简练含蓄。
C.首尾两联互相照应,使得中间两联的边将形象更为生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全诗遣词造句严整工稳,用字凝练、准确、形象。
【答案】4.B
5.A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4.颔联写戍边老将凝望秋月,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凄楚之情。
5.首联是在写实,这里的环境描写意在为边将的出场做足烘称和铺垫之功,最终表现的是战争带来的苦难,其中丝毫没有“扬”的意思。
(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②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答案】6.C
7.C
8.D
9.①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
②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希望有益于国家。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2)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即要做到准确,通畅,有文采。准确要做到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都能够准确翻译,只要有实在意义的词都要结合语境恰当翻译,不可遗漏信息。通畅有文采,即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翻译得文通句顺,翻译好再带入原文看是否合乎语境。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附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该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轼诣武卫营”主谓宾整齐,是完整意思,后面需要断开,排除BD;
“事急矣”,“事”是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项,“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不正确。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
D项,“在杭州首次任职时”不准确,原文提到“轼二十年间,再莅杭”,表明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任职,文中并没有指出“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门”是在苏轼首次到杭州任职时做的事;另外,“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也不正确,原文为“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意思是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据此可知,还用来排泄湖水。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① “ 吾谁与守? ”宾语前置句式;“ 是 ”:这儿;“ 败”冲塌。
② “ 事不便民者 ”定语后置句式;“ 庶 ”:希望;“ 有补 ”:有益。
10.(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古诗文积累。
(1)山不厌高, 。 曹操《短歌行》
(2)羁鸟恋旧林,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1)海不厌深
(2)池鱼思故渊
(3)不尽长江滚滚来
(4)卷起千堆雪
(5)满地黄花堆积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一些关键字的正确书写:(1)厌,(2)渊,(3)滚,(4)雪,(5)堆、积。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要求直接填上下句,难度较小,但仍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现代文阅读。
(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一次背娘
刘俊奇
⑴第一次背娘,是十多年前一个秋初的日子。那一年我53岁,娘72岁。
⑵那些日子一直阴雨连绵。每到这个季节,娘的膝关节病便会复发,于是便给娘去电话。
⑶电话的那端,娘全无了往日的欢欣,声音沉闷而又有些迟疑。娘说,你要是不忙,就回来带我去医院看看也好……
⑷我的心里一阵恐慌。那时候娘大多数时间住在老家,她喜欢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说家里有老姊妹们可以拉呱,在城里你们都上班去了,自己一个人闷得慌。只有到了每年最热和最冷的日子,娘才会在我们的劝说下,到我和弟弟妹妹工作的省城和海滨城市住上三四个月。娘一个人在老家住的时候,因为担心儿女的惦念,总是报喜不报忧,像今天这样主动提出让我回去,还是第一次。我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三百多公里,从济南赶到沂蒙山老家。
⑸一路上忧心如焚,娘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⑹父亲去世时,娘才33岁,我最小的妹妹刚刚出生三个月。为了把我们兄妹五个拉扯长大,尽早还清为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务,娘就像一台机器,不分昼夜地运转着:白天在生产队干一天的活,半夜又要爬起来,为生产队推磨、做豆腐,这样每天便可以记两个劳动力的工分,而她每天的睡眠,经常只有三四个小时。那时候,我们那里每天的工分价值1毛多钱,娘却经常一天可以挣3毛钱的工分。村子里的人经常议论我娘的身子骨是“铁打的”。我大伯则慨叹,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磨去半截了啊!时光磨走了岁月,却磨不走娘的意志力。那时候,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不能让人家看不起,不能让人家笑话你们是没有爹的孩子……
⑺在我的记忆中,最令人恐惧的农活之一,是从村西的渠道里挑水抗旱。那时候种花生、种玉米、栽地瓜,全部要靠人工挑水。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娘挽起裤子赤着脚,一次次走进冰凉的渠水,在陡峭、湿滑的坡道上,弓着腰,挑着两个与自己体重差不多的水桶,一趟又一趟,在水渠和坑坑洼洼的庄稼地里来回奔波。
⑻后来,渐渐长大的我也加入到挑水抗旱的行列,才体会到那是怎样的一种苦不堪言:一根钩担挑着两个装满水的桶,沿着45度、近二十米高的一条又湿又滑的陡坡,上上下下,步步惊心。挑水上坡时,必须保持身体与陡坡的平衡,脚要稳,脚趾头必须像钉子一样扒在湿滑的坡道上,稍微不小心,就会连人带桶滚进水渠……至今每次回老家,路过那条已经被移除了高高的土堰,看起来已经不是不是那么高、那么陡的水渠,腿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发抖……娘说,那时候她一天最多挑过七十多担水,膝关节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
⑼我曾经到省、市多家医院为娘看病,医生说是长期劳损引起的退行性病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
⑽汽车驶过一条小河, 因为连续的下雨,到处泥泞,我让司机把车停在村头,心急火燎地向家里走去。
⑾娘见到我,艰难地从床上坐了起来,手抚在肿得像大馒头的膝盖上,脸上呈现出痛苦又有些歉意的表情。我在娘的跟前蹲了下来,想背着她上车。娘犹豫了片刻说,“我一百三十多斤呢,你背不动吧?”看看院子里的泥和水,娘还是顺从地趴在了我的背上。
⑿ 平生第一次背娘,才知道一百三十多斤的娘是如此重。娘看我有些摇摇晃晃,几次想下来,我阻止了。走到街上,一位婶子正在大门口做针线,看见娘趴在我的背上,有些乖乖的样子,便哈哈地笑了起来,“哎呦,年幼时背着儿子,现如今老了,得让儿子背着喽……”
⒀ 娘“嘿嘿”地笑着,笑声中,有羞涩又有些幸福的味道。 婶子的话,让我心头一热,眼泪差一点流出来。想起儿时在娘背上的岁月,今天终于可以背着娘,既激动,又有些成就感。记得我十五岁的那年,一次我突然肚子剧烈疼痛,吓得娘不知所措,慌忙背起比她还高的我,撒腿便往村卫生室跑……
⒁ 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我背着娘楼上楼下看门诊,拍X片,做各种检查,到处是温馨的目光和礼让。医生说娘的腿并无大碍,开了些消炎和外敷的药,提醒要注意保暖等。
⒂中午,我背着娘走进一家比较气派的酒店。正在这里用餐的人们向我们行注目礼,许多人站起来鼓掌。
⒃ 平生第一次背娘的我,那一天竟如明星般的荣耀……
⒄吃过饭,我劝娘随我一起回省城去住,娘说家里还有喂的鸡,离不开,还是像往年一样,天气冷了再去吧。我拗不过娘,只好把娘送回家。
⒅ 晚上七点多钟回到省城,立即给娘去电话报平安。电话里却传来娘的哽咽声。我大惊失色,慌忙说娘你不要紧吧?腿是不是还是疼得厉害?
⒆娘没有回答,抽啜了许久才问我,你的腿、腰没事吧?你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背了我一天,心疼死我了……
⒇ 顿时,我泪如雨下……
11.除了顺叙外,本文还运用了哪几种记叙方式?分别有何作用?
12.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娘挽起裤子赤着脚,一次次走进冰凉的渠水,在陡峭、湿滑的坡道上,弓着腰,挑着两个与自己体重差不多的水桶,一趟又一趟,在水渠和坑坑洼洼的庄稼地里来回奔波。
13.文章的结尾非常感人。请结合文意简析“顿时,我泪如雨下…‥”一句中包含“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11.倒叙和插叙,开头明确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可见是倒叙,作用:引出本文“背娘”的内容,有悬念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⑹段到第⑼段是插叙,作用:补充了“我”的家庭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为后面背娘情节做了铺垫,同时插叙也让行文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12.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娘的“挽起”、“赤着”、“走进”、“弓”、“挑着”、“奔波”等一系列动作,具体传神地写出了娘挑水抗旱的艰辛,侧面表现出“我”对此的恐惧心理。
13.“我”为娘对“我”的体贴关爱而感动;对未能很好地照顾娘而感到愧疚自责;对娘一生的辛劳付出充满了感激之情。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理清文章线索与写作顺序的能力。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运用顺叙,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2) 此题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备考前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3)此题考查把握文本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语句本身,借助语句的字、词、句,理解语句的内涵与作者情感态度的关系,还要借助作者创作的时局背景,联系文本的主旨,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进行综合解读。
11.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能力。本文除了顺序之外,还有倒叙和插叙。
倒叙:结合“第一次背娘,是十多年前一个秋初的日子。那一年我53岁,娘72岁"分析可知,开头点明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可见是倒叙。内容上引出“背娘”的情节,设置了悬念,读者自然会思考:为什么要背娘 在什么情况下背娘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插叙:文章的第(6) 段到第(9) 段是插叙部分。由第(5)段“一路上忧心如焚,娘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可知,第(6)段到第(9)段的内容是对母亲过往生活的回忆,可见是插叙。插叙部分的内容,从内容上看,由“我大伯则慨叹,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磨去半截了啊”娘说,那时候她一天最多挑过七十多担水,膝关节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可知,正是当年的辛劳,使母亲留下了病根,为后面背娘情节做了铺垫;从情节上看,插叙的手法,使行文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
故答案为: 倒叙和插叙,开头明确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可见是倒叙,作用:引出本文“背娘”的内容,有悬念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⑹段到第⑼段是插叙,作用:补充了“我”的家庭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为后面背娘情节做了铺垫,同时插叙也让行文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1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句子说出表达的效果。本题,由"娘挽起裤子赤着脚”",一次次走进冰凉的渠水“弓着腰,挑着两个与自己体重差不多的水桶"在水渠和坑坑洼洼的庄稼地里来回奔波”可知,作者通过娘的"挽起”、“赤着”、“走进”、“弓”、“挑着”、“奔波”等一系列动作描写, 具体而细致地描绘出娘在劳作时的艰辛;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最令人恐惧的农活之一,是从村西的渠道里挑水抗旱”,故此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我'对此的恐惧心理。
故答案为: 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娘的“挽起”、“赤着”、“走进”、“弓”、“挑着”、“奔波”等一系列动作,具体传神地写出了娘挑水抗旱的艰辛,侧面表现出“我”对此的恐惧心理。
1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本题,要求理解“顿时,我泪如雨下..一句中包含"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结合"娘没有回答,抽啜了许久才问我,你的腿、腰没事吧 你也是五十多岁的.....我一天,心疼死我了”分析可知,母亲自己身患疾病,且已是70多岁的高龄,却不顾自己的伤痛,反而心疼儿子的腰腿,“我”为娘对“我”的体贴关爱而感动;同时也因为母亲这深沉的爱,进一步感到自己报答母亲的太少,有自责之意。联系全文对母亲辛劳-生的叙述与描写,还对母亲-生的付出具有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 “我”为娘对“我”的体贴关爱而感动;对未能很好地照顾娘而感到愧疚自责;对娘一生的辛劳付出充满了感激之情。
四、写作(50分)
14.(2021高一上·沈阳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段新的旅程即将开启,翻捡行囊时我们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上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则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高中的生活即将开始,意味着你也将踏上一段新的旅程,面对的新的旅途的开始,读了上面的一段话,结合你自己的实际,你有哪些心得思考呢?
要求: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展现假期练字的成果,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审题指导:第一段材料主要讲生活中一些东西的使用状态。第二段材料讲踏入高中生活,面对新的旅程,对第一则材料的思考。需要思考哪些东西可以伴随我们进入高中,哪些东西可以陪着我们远行呢。可以是“音乐”“书香”等,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有的则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中的“一直”强调陪伴的时间长,“走向远方”强调漫长的人生之路。
高中新的旅途,我们需要轻装上阵,适度的断舍离。如一些干扰我们学习生活的习惯、书籍等,都可以舍弃。但我们也需要带着一些能陪伴我们远行的东西,如“诚信”“智慧”“友谊”“坚强”“自信”“善良”等。 需要抓住关键词“新的旅程”“远方”等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
①漫漫人生路,书香伴我行;
②信念伴我走向远方;
③勤奋努力,追寻生活的诗和远方等。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充分阅读和理解前面的材料非常重要,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