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26张ppt+18张PPT+朗诵)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26张ppt+18张PPT+朗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9 22:55:59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0 唐雎不辱使命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熟练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三、四
准确理解课文中对话的意思,借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
重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学习目标
3
4
在矛盾冲突中比较、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
阅读目标
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难点
品格素养
培养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增强爱国情感。
刘向(约前 77—前 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另撰有《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其他诸侯国,公元前230 年灭掉韩国,公元前 225 年灭掉魏国。安陵是魏国附属的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强占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因此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国土,折服了秦王。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国别体
国别体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集,其他国别体史书还有《战国策》《三国志》等。
预习资料速查
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 卷,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唐雎( ) 庸( )夫 色挠( )
谕( ) 怫( )然 免冠徒跣( )
抢( )地 彗( )星 韩傀( )
休祲( ) 天下缟( )素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读音易错
yōng
náo


xiǎn
qiāng
huì
guī
jìn
gǎo
·
·
·
·
·
·
·
·
·
·
1. 故不错意也( )
2. 仓鹰击于殿上( )
3. 轻寡人与( )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
·
·
“错”同“措”
“仓”同“苍”
“与”同“欤”,语气词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以君为长者(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徒以有先生也( )
1.以
·
·
·
介词,用
介词,把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
文言知识积累
亦免冠徒跣( )
徒以有先生也( )
2.徒
·
·
动词,裸露
副词,只,仅仅
此庸夫之怒也(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
3.夫
·
·
名词,成年男子的统称
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
文言知识积累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使
·
·
动词,派遣
两者皆为动词,前一个“使”,派遣;
后一个“使”,出使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5.而
·
·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 表顺承,不译
·
文言知识积累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愿终守之(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
长跪而谢之曰( )
6.之
·
·
·
助词,的
代词,指安陵国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代词,指唐雎
1. 非若是也( )
2. 岂直五百里哉( )
3.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4. 虽然,受地于先王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只, 只是;今义:成直线的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
·
·
·
5. 长跪而谢之

)
6. 以头抢地尔( )
7.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文言知识积累
·
古义:一种坐姿/ 道歉;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感谢
古义:碰,撞;今义:抢夺
古义: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今义:丈夫
·
·
·
1. 且秦灭韩亡魏 ( )
2. 请广于君 ( )
3. 轻寡人与( )
4. 虽千里不敢易也( )
5.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6. 天下缟素( )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使动用法,使……灭,使……亡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数量词用作名词,千里的土地
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
·
·
·
·
·
·
·
·
◎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前一分句用“……也”表肯定判断,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
“受地于先王”即“于先王受地”,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省略句
挺剑而起
( )
文言知识积累
句首省略了主语“唐雎”,翻译时应将其补出
免冠徒跣: 摘下帽子,光着脚。文中指庸夫发怒时的样子。
文言知识积累
成语积累
1.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本文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
秦王的反应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梳理内容
分析作用
分析人物
本文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描写方法
预习思考问题
说说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不辱使命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①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朗读时要仔细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或情感。
② 秦王前倨后恭,前三段秦王的话要读出盛气凌人的感觉,如要以高傲的口吻读“且秦……故不错意也”,再盛气凌人地指责“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③唐雎予以否定的句子,要读得坚定干脆,如第二段中朗读“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哉?”时要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口吻,态度不容置疑,语气要坚定但不宜过硬。
④最后一段,秦王的话要用谦卑的语气来读。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第二部分(②③):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表现出他誓死维护国土的决心。
第三部分(④):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本文记叙了强大的秦国和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揭露了秦王狡诈骄横、色厉内荏的真实面目。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出使原因
秦王 交换为名 吞并为实
安陵君 识破阴谋 婉言拒绝
秦王 命令交换 巧取豪夺
唐雎 严词拒绝 绝不屈服
发展
针锋相对
秦王 嚣张威胁 天子之怒
高潮
唐雎 大义凛然 士之怒
取得胜利
秦王 长跪而谢之
唐雎 不辱使命(共18张PPT)
第二课时
10 唐雎不辱使命
课文细读品味
1. “使人谓”和“其许”这两处词语好在何处?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中祈使语气词“其”和动词“许”,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从秦王的话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名易实夺地的险恶用心。
课文细读品味
2.安陵君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他是如何应对秦王的?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夺周旋的余地,婉言拒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
课文细读品味
3.课文主要写唐雎,那么为什么一开始还要写秦王和安陵君呢?
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出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的斗争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艰巨程度显而易见,同时,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
课文细读品味
4.结合秦王的语言,分析他的形象。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说”,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
课文细读品味
5.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唐雎一连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发怒所做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构成了排比句式,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严重性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言外之意是表明自己跟专诸、聂政、要离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
课文细读品味
6.人物的对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主要运用了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排比:“夫专诸之刺……仓鹰击于殿上。”
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课文细读品味
7.为什么说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上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骄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发散思维] 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的要求遭到安陵君拒绝后,他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唐雎从容地说明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宁“守”不“易”,这是一种崇仰先王、不为利诱的明显反映,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
课文全篇探究
二:“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三:“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课文全篇探究
总之,在这场斗争中,唐雎的说话技巧是十分高明的,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强敌,不辱使命。
课文全篇探究
2.[难点] 作者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唐雎如何到秦国、怎样回国一概不写?
本文写的是秦国与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是写唐雎同秦王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思想,因此唐雎同秦王的对话是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较小,故略写。至于唐雎如何到秦国、怎样回国的内容与中心毫无关系,写了反而冲淡中心思想,故略去。
课文全篇探究
1.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本文对话极富外交色彩,文言虚词的恰当运用,使人物说话的语气突出,除很少的几句串场的叙述外,几乎全是对话。用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用对话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词严,秦王的骄横无理、色厉内荏,全都跃然纸上。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
本文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的。他俩之间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一个前倨后恭,一个前恭后倨。一倨一恭,形成对比,更有力地揭示出秦王这一人物的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同时也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的人物性格。
归纳总结
原文: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
译文:君子的操守,是从修养自身开始的,进而使天下太平。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译文:如果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那么,统治者更大的威胁就临头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但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课文拓展积累
古代的士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存在着尖锐复杂的斗争,各国统治阶级都千方百计地搜罗人才,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以便在斗争中取得优势。士便应运而生,成为当时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特殊阶层。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士,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有专门学问的学士。二是策士,即纵横家。这类人了解天下大势,长于政治,富有才能,凭着多谋善辩,取得高官厚禄。三是方士或术士。其中,有搞天文、地理、历算、医药、农业、技艺的,在文化上有较大的贡献,还有搞卜卦、占梦或者装神弄鬼以骗取衣食的。四是食客。食客是最下等的士,包括鸡鸣狗盗之徒,他们因死心塌地地为主子卖命而受到优待。战国时有名的士有荆轲、苏秦、冯谖、唐雎等,他们身上都体现出非凡的才智、超人的胆识和无比的忠诚。
课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