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 课件(21张ppt+13张PPT+朗诵)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 课件(21张ppt+13张PPT+朗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9 22:46:04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9 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熟读并背诵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论点。
3
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三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积累拓展五
品格素养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学会选择,做一个于国于民有益的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又有所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的时代,目睹了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他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但他同时还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要求人们反躬自省,“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本文就突出地表现了他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思想。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家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它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结构越严密。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学派有儒、法、道、墨四家,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老子》《庄子》《墨子》等。
所恶( )  有所不辟( ) 
一箪( )食 蹴( )尔 
一豆羹( )  得我与( )
乡( )为身死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
·
·
·
·
·

dān

gēng

xiàng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4. 乡为身死而不受( )
“辟”同“避”,躲避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
“辩”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
·
·
·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呼尔而与之( )
2.而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1.为
·
·
·
·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修饰,不译
动词,做
介词,为了
动词,接受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3.于
·
·
介词,表示比较,比
介词,对
1. 一豆羹
(
)
2.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3. 万钟于我何加焉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今义:豆子
古义:指示代词,这种做法/停止;
今义:判断动词/ 已经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指钟点、时间
·
·
·
4. 万钟于我何加焉
(
)
5.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文言知识积累
·
古义:益处;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名词作动词,感恩、感激
◎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
( )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 )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也”表判断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文言知识积累
应为“乡为(义)身死而不受(之)”,“为”“受”后面省略宾语
1. 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2. 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文言知识积累
成语积累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文章提出了怎样的论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提出论点?
文章重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论点?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论证思路
预习思考问题
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思路,一步步论证论点?
2
导思
1
导思
3
关键词:舍生取义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① 本文第一段多两两对称句,朗读时要读出层次美。语气上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如“舍鱼/ 而取/ 熊掌/ 者也”“生/ 亦/ 我/ 所欲,所欲/ 有甚于/ 生者,故/ 不为/ 苟得/ 也”等。
② 第二段,在朗读前面叙述事例的句子时,语速可慢些,读出节奏美。朗读“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及其后面的议论句时,语速渐快,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出不屑、责问、不满等语气。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段:提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并对论点进行论证。
设喻引出论点
正反对比论证
强调贤者勿丧
舍生而取义
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义”重于“生”,并指出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文章以“鱼”和“熊掌”设喻,论证了“舍生而取义”的论点,阐明了义重于生、不义可耻的道理,告诉人们,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放在首位,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失去“本心”。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鱼、熊掌
生、 义
舍生取义

生、欲
甚于生
不为苟得
死、恶
甚于死
不避祸患


莫甚于生
何不用

莫甚于死
何不为

行道之人、乞人
弗受、不屑

不辩礼义
受万钟
失本心
义重于生
人应保其本心(共13张PPT)
第二课时
9 鱼我所欲也
课文细读品味
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价值不同,鱼普通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课文细读品味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欲”“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福利,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课文细读品味
3. “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前者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后者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课文细读品味
4.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这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此题第二问运用排比句表达效果分析法和反问句表达效果分析法。先用了一组排比句,把“向”和“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抛掉礼义的人,气势恢弘;再用一个反问句, 极有力地指出这种做法应该停止,语气严厉。 这句话通过排比、对比、反问,强烈谴责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说理透辟,论证雄辩。
课文细读品味
5. “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
“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课文细读品味
6. 本文论证是如何展开的?
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推理分析,接着又举例进一步论证。
[重点] 本文所说的“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
“本心”指本性。“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坚守天生的善性,而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利欲的勾引。
“失其本心”之后,人就会变坏,就会生邪念,做坏事,就会成为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既然“义”是“羞恶之心”,而“羞恶之心”又是“本心”,那么,“本心”丧失,“义”也就随之丧失了,也就不能做到“舍生取义”了。反之,只有坚守“本心”,只有如“贤者”那样使“本心”“勿丧”,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课文全篇探究
1.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作者善于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作者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运用比喻、对比,说理形象。
为了把道理说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而取义”。
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归纳总结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 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能背离仁德,在匆忙的时候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按照仁德办事。
课文拓展积累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泛指带有侮辱
性的施舍。
人名
袖子
jù麻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