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二课时
11 送东阳马生序
课文细读品味
1.课文开篇一句有何作用?
课文开篇一句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嗜学”一词有统领全文的作用,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嗜学”而家贫,由此引出求学之苦。
课文细读品味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处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天大寒,砚冰坚”说明天气已经冷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砚台内结有坚冰,书写极困难;“手指不可屈伸”写执笔抄写之艰辛。即便如此,作者仍“弗之怠”,即不敢懈怠。作者通过这一细节描写,表明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并以此来突出自己幼时求学的勤奋刻苦,意志的坚强。
课文细读品味
3. “趋”“从”“执”“叩”这些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动词表达效果分析法。这一系列的动词,将作者求师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说明求师的艰难,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课文细读品味
4.“色愈恭,礼愈至”这里的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神态描写作用分析法。这里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作者对老师的尊敬,而且两个“愈”字传神地表现出作者求知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课文细读品味
5.“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此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气候等特点着手,写出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艰难,衬托出作者求学的艰辛和精神的顽强。
课文细读品味
6. 描写“同舍生”有何作用?
用自己的“ 袍敝衣”与“同舍生” “被绮绣”,戴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里挂着白玉环、佩刀、香囊等饰物,“烨然若神人”的样子进行对比,突出自己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精神。
课文细读品味
7.如何理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
这句话是作者内心的独白,道出了作者满足于学习带来的单纯的快乐,不因为物质条件的欠缺而自卑的心声。这句话体现了宋濂对于学习执着的追求。
课文细读品味
8.试说说“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议论句承前启后,简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寥寥数字,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表现出来。
课文细读品味
9.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用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第二问运用反问作用分析法。得出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强调用心不专一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的根源。反问句的运用,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
1.[重点]作者写本文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为什么从自身写起?
本文是长辈给晚辈的临别赠言,既要使晚辈有所收获,又不宜板起面孔说教,于是,作者就采用了现身说法的形式,叙述了自己当年致书的艰难、从师学习的艰辛和学习的勤奋。这样写既含教诲,又怀勉励,读来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
课文全篇探究
2.[重点] 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粗食敝衣,乐在其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这些美好的品质都是儒者的风范。文章末,作者担心别人诋毁他“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其实也是他潜意识里自我反省的表现,也是他为人坦诚率真的表现。
课文全篇探究
3.[发散思维] 作者为什么在文末才点出赠序的题意,应如何理解?
一:与本文立意有关。作者的意图是用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点明要想学业有成,就要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赠序类文章的特点。赠序毕竟不是对一个人说的话,作者多借题发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这样写不受“临别赠言”的具体情境的束缚,因而能放开笔墨,尽情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让人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阅读期待,起到曲终奏雅、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文全篇探究
1.记叙、描写、议论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叙述中又有适当的描写和议论,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比如,写求师的情景时,“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形象地描绘出“先达”庄重、严肃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和恭敬——“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写同舍生的服饰,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了同舍生的衣服、帽子,腰间的玉环、佩刀和香袋,用同舍生华丽的服饰衬托自己“缊袍敝衣”的艰苦。文章在记叙和描写的同时还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三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归纳总结
2.采用对比的手法,阐明道理。
如文中将同舍生的奢华穿戴和自己破旧的衣服进行对比,将今日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和自己艰苦的学习生活进行对比,说明业有不精、德有不成,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
归纳总结
高凤流麦
原文: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后汉书·逸民列传·高凤》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高凤流麦,是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古人高 凤因读书专注使麦子被雨水冲走,于是后人以“高凤流麦” “麦流” “弃麦” “麦不收” “中庭麦” “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译文: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在他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他专心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起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
课文拓展积累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人们主要是在竹简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一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算完成。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熟牛皮绳最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一般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形容读书勤奋。
孔子“晚而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也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翻来翻去,把编连竹简的熟牛皮绳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课文拓展积累(共22张PPT)
11 送东阳马生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熟读并背诵课文,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积累拓展四
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3
梳理课文层次结构,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
重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品格素养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的自励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其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其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从家乡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赠序从诗序演变而来,宋以后,赠序逐渐成为单纯的赠别文体,这一文体在惜别伤离、劝勉激励的同时,也常常表达作者的感慨或见解,往往集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嗜( )学 加冠( ) 负箧( )
曳( )屣( ) 皲( )裂 媵( )人
叱咄( ) 被( )绮绣 缊( )袍
谬( )称 俟( )其欣悦 耄( )老
朱缨( ) 容臭( ) 烨( )然
shì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
·
·
·
·
·
·
·
·
·
·
·
·
·
·
guān
qiè
yè
xǐ
jūn
yìng
chì duō
pī
yùn
miù
sì
mào
yīng
yè
xiù
廪( )稍之供 裘( )葛之遗( )
冻馁( )之患 谒( )
撰( )长书 贽( )
诋( ) 以衾( )拥覆
文言知识积累
·
字音易错
lǐn
qiú
wèi
něi
yè
zhuàn
zhì
dǐ
qīn
·
·
·
·
·
·
·
·
1. 四支僵劲不能动( )
2. 同舍生皆被绮绣( )
3. 与之论辨( )
文言知识积累
·
“支”同“肢”,肢体
通假字
“被”同“披”,穿着
“辨”同“辩”,辩驳
·
·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烨然若神人(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1.若
·
·
动词,好像
动词,如,比得上
以衾拥覆( )
以中有足乐者( )
人多以书假余( )
无从致书以观( )
2.以
·
·
介词,用
连词, 因为
·
·
介词,把
连词,来
文言知识积累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无冻馁之患矣( )
3.患
故余虽愚( )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
4.故
·
·
·
·
动词, 担心, 忧虑
名词, 忧患
连词, 所以
副词, 特意
援疑质理( )
非天质之卑( )
5.质
·
·
动词, 询问
名词, 资质
1. 录毕,走送之
( )
2.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3. 或遇其叱咄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
·
4. 日再食
( )
5. 右备容臭
[ ]
6.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 )
文言知识积累
·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古义:香气;今义:(气味)难闻,( 跟“香”相对)
古义:学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
·
·
1. 手自笔录( )
2. 腰白玉之环( )
3. 主人日再食( )
4.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名词作状语,用笔
·
·
·
·
·
·
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名词作状语,每天
名词用作动词,穿破旧的衣服
◎倒装句
1.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2. 弗之怠
(
)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
德隆望尊: 道德声望高。多用以称颂年高而有道德名望的人。
文言知识积累
成语积累
1.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作者认为学有所成主要靠的是什么?
艰难求学
学习秘诀
学习条件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告诫
预习思考问题
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与作者哪些求学经历形成对比?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勤奋苦学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①本文生字词较多,一定要先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②宋濂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劝导马生勤奋学习的内容,朗读时要语气舒缓,态度恳切,语调明快;结尾段议论的句子,朗读时语速稍快,语调要低沉。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②):写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自己“勤且艰”的好学精神。
第二部分(③):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④):点明写赠序的目的是劝勉马生勤奋学习。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学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致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进行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是否勤奋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板书设计
求学勤
送东阳马生序
对比
求学艰
点题: 艰苦求学——卒有所获——勤奋学习(自励: 励人)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
余:足肤皲裂而不知 四支僵劲不能动 无鲜肥滋味之享
缊袍敝衣处其间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同舍生: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 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