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第二课时
19 枣 儿
课文细读品味
1.戏剧以一首童谣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戏剧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 , 并将人们带入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中。
课文细读品味
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儿子的哪些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这些事:(1)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2)儿子只顾摘枣儿竟尿了自己一脖子;(3)儿子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树下。老人所回忆的都是儿子幼时的情景,时隔多年仍历历在目,说明老人对儿子的爱之深,思之切。
课文细读品味
3.老人讲的三个故事分别有什么深意
老人讲的第一个故事:枣树的由来。故事表明老人曾经有过贫穷但不乏乐趣的童年。老人讲的第二个故事:枣树救过老人的命。字里行间流露出老人对枣树的感恩之情,表现了他对故土的热爱。老人讲的第三个故事:在灾荒年月,是枣儿救了老人和儿子的命。表明老人十分感激老伴儿的无私,也进一步表明在灾荒年月里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1.[重点] 题目“枣儿”在全剧中有怎样的作用
此剧以“枣儿”为题目,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密切的关系;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有关系。“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课文全篇探究
2.[重点] 怎样认识剧中的人物形象
全剧只有两位人物出场:老人和男孩。剧中的老人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 儿子离乡外出,他仍然留守家园。老人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老一代长者的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年幼的新一代;他很念旧,面对生活的变化他不丧失爱心、不丧失希望,但却有些失落。
课文全篇探究
男孩则是年幼的新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且懂事,他身上处处表现出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生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在外面的世界闯荡;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定居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课文全篇探究
1.运用象征,内涵丰富。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巧克力”则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语言个性化,人物情感真挚。
剧中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彩。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人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沧桑感。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剧中的舞台说明文字虽不多,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归纳总结
原文: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小雅·蓼莪 》
译文:父母双亲啊!你们生养了我,抚慰我、培育我、庇护我、无时无刻不照顾我。想要报答你们的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勾
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
蓼(lù):长又大的样子。
莪(é):一种草,即莪蒿。
枣与新婚“撒帐”
“撒帐”是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的习俗,早在唐朝时,人们就专门铸造了一种钱用于撒帐。到了宋代,新婚“撒帐”已经十分流行了,《东京梦华录》记载:“女以金钱彩果撒掷,谓之‘撒帐’。”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撒帐”后来成为汉族人新婚的必备程序和礼仪,根据各地的不同习惯,撒帐的物品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撒帐物品有枣、栗子、花生、桂圆、莲子等。其中,“枣”是不可缺少的,“枣”谐音“早”,“栗子”谐音“立子”,枣与栗子合起来含“早立子”的意思。另外,枣、花生、桂圆、莲子几样东西连在一起为“枣生桂子”,谐音“早生贵子”,这是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对新婚夫妇最诚挚的祝福。
课文拓展积累(共17张PPT)
19 枣 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了解本剧形式上的特点,把握戏剧情节。
阅读目标
重点
通过台词、舞台说明等,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特点。
3
体会“枣儿”的象征意义,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理解。
重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四
学习目标
1
2
学习围绕线索行文叙事的方法。
写作目标
灵活运用细节描写这一方法。
品格素养
正确认识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培养爱家乡、爱亲人的思想感情。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写的话剧小品《枣儿》,曾经荣获 1999 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本文选自《剧本》1999 年第1 期。略有改动。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城里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老人留恋故乡不愿到城里生活,孩子企盼父亲早日回到故乡,而到城里的青壮年却希望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走进现代化的新生活。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到城里生活的农村人可能会出现情感上的迷失、精神上的失落,在农村留守家园的人可能在希望中充满迷茫,在企盼中浸透困惑,家庭关系必然发生变化,亲情、爱情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枣儿》这一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独幕剧
独幕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是剧情在一幕之内完成的小型戏剧。独幕剧通常只有一个场景,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场景,篇幅较短,人物较少,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
由于剧情受到严格的时间场景的限制,独幕剧一般情节单纯,结构非常紧凑,矛盾冲突展开比较迅速,形成高潮,戛然而止。
预习资料速查
台 词
台词是戏剧、影视剧中角色所说的话,也是剧本构成的基本成分。
台词一般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
对白是剧中角色间的对话;独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独自说出的台词;旁白则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而假设不为同台其他人物听见的话。
1. 馋:看见好的食物就想吃;专爱吃好的。
2. 威严:有威力而又严肃的样子。
3. 囫囵( ):完整,整个儿的。
4.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5. 喃喃( )自语:连续不断地自己跟自己小声说话。
6. 蹑( )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7.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hú lún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字音易错
nán nán
niè
字形易错
( )奔跑
( )投奔
bēn
bèn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奔
( )使劲儿
( )劲敌
jìn
jìng
劲
( )恐吓
( )吓人
hè
xià
吓
( )翘尾巴
( )翘首
qiào
qiáo
翘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跨( )跨越
胯( )胯骨
挎( )挎包
kuà
kuà
kuà
喊( )喊叫
缄( )缄默
咸( )咸菜
hǎn
jiān
xián
馋( )馋猫
搀( )搀扶
谗( )谗言
chán
chān
chán
瞧( )瞧见
樵( )樵夫
憔( )憔悴
qiáo
qiáo
qiáo
语境记忆法:他远远地瞧(qiáo)见一位苍老的樵(qiáo)夫步履蹒跚地走了过来,一脸的憔(qiáo)悴,他马上意识到樵夫肯定是身体不舒服。
·
·
·
围绕“枣儿”,老人和男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剧本开头和结尾用了同一首 有关枣儿的童谣,有何作用?
捡枣、吃枣
枣儿童谣
忆枣、藏枣
“枣儿”在剧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
预习思考问题
剧中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各起到什么作用?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亲情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剧本是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可以分角色朗读。
①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的感觉,读出男孩的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②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过年吃”):交代人物及背景,用童谣表达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第二部分(从“从身旁晒满”到“搂住男孩”):写老人与男孩的交往,他们都盼望亲人回归,他们互相安慰对方。
第三部分(从“我娘说”到结尾):呼应开头,呼唤亲人回归。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 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巧妙地串起现实与回忆、思念与盼望,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板书设计
唱枣儿
枣儿
吃枣儿
留枣儿
捡枣儿
忆枣儿
唱枣儿
拉开剧幕,铺背景
老疼少,少爱老
男孩盼父,父不回
老少话家常
老人念儿,儿不归
关闭剧幕,唤亲情
呼唤亲情
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