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0《曹刿论战》 课件(共25+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0《曹刿论战》 课件(共25+1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30 13:20:44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第二课时
20 曹刿论战
课文细读品味
1.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课文细读品味
2.“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其”指代作战时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以及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课文细读品味
3.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 “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是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1.[发散思维] 怎样全面看待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①鲁庄公作为一名君主,资质平庸,但他并非昏君。②他最初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这反映了他政治见识的鄙陋。③在战场上,他急躁鲁莽,未经考虑就打算出击追敌,这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轻率。④但鲁庄公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这说明鲁庄公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⑤后来在作战中他又听取了曹刿的意见,这反映了他知人善任、任人唯贤。⑥战后他又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这说明他谦虚好学。
课文全篇探究
2.[发散思维] 结合课文,就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谈谈你的理解。
一: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所向为基础的。
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一开始占据优势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士气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战局,结果一举破敌。
课文全篇探究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急于追击,表明他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对方用计。曹刿在战争中可谓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提示:每一场战役的胜利都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我们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待这场战役中鲁国取胜的原因。
课文全篇探究
1.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中心。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充分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精练的“春秋笔法”。
中国传统历史叙事讲求实录,褒贬之意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寓于字里行间,即“春秋笔法”。例如描写鲁庄公与曹刿在战场上的情景时,下笔极为简洁,“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以及曹刿所说的“未可”“可矣”,简单几个字,却传达出曹刿的果断和胜券在握,也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鲁莽。
归纳总结
原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
译文: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其次是出动军队交兵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
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原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
译文: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高明的作战者;不交兵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最高明的作战者。
课文拓展积累
轼和辙
苏轼,名轼,字子瞻;苏辙,名辙,字子由,苏轼、苏辙的名字都与“车”有关。苏洵在《名二子说》中对苏轼、苏辙兄弟取名缘由有交代。轮、辐、盖、轸都是车的重要部件,缺少不得。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看起来似乎可有可无,但如果没有轼,车也就不是完整的车了。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苏轼、苏辙名
字的由来。
苏洵给苏轼取名“轼”,是希望他不忽视看起来似乎不重要的“外饰”之物。所有的车都会留有车辙,功劳簿上却没有它的名字。但车坏马死,祸不会殃及车辙。车辙处于祸福之间,虽然没有福,但也不至于有祸。苏洵给苏辙取名“辙”,是希望他平安免祸。
课文拓展积累(共25张PPT)
20 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能够背诵。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积累拓展四
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学习目标
3
4
学习文章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
阅读目标
感知人物形象,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六
品格素养
体会人心所向的重要性,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作品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长于记事,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预习资料速查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公元前686 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等人杀死。次年春天,公孙无知被人杀死,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鲁军与齐军交战时鲁军大败。鲁庄公十年春,齐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在这次战役中,鲁国以弱胜强。这就是文章中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编年体和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事件。它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预习资料速查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整理修订而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它是我国编年体通史中的杰作,由北宋的司马光主编。
预习资料速查
纪传体
纪传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
曹刿( ) 又何间( )焉
玉帛( ) 小信未孚( )
辙( ) 登轼( )
望其旗靡( ) 弗( )敢专也
ɡuì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
·
·
·
·
·
·
jiàn


zhé
shì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故逐之( )
公问其故( )
1.故
·
·
连词,所以
名词,原因,缘故
民弗从也( )
战则请从( )
2.从
·
·
动词,听从
动词,跟随
文言知识积累
何以战( )
必以分人( )
必以情( )
3.以
·
·
·
介词,凭、靠
介词,把
介词,按照,根据
肉食者谋之( )
公与之乘( )
登轼而望之( )
4.之
·
·
·
代词,指迎战齐军这件事
代词,指曹刿
代词,指齐军
1. 齐师伐我
( )
2. 又何间焉
( )
3. 肉食者鄙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
·
4. 牺牲玉帛


5. 忠之属也( )
6. 可以一战( )
7. 再而衰( )
文言知识积累
·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古义:可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
·
·
·
·
8. 小大之狱
( )
9. 弗敢加也


10. 虽不能察,必以情
( )
文言知识积累
·
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古义:虚夸,夸大;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今义:感情
·
·
1. 神弗福也( )
2. 公将鼓之( )
3. 下视其辙( )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
·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名词作状语,向下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
◎省略句
必以分人[ ]
◎倒装句
1. 何以战( )
2. 战于长勺( )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也”表判断
省略了宾语, 应为“ 必以(之)分人”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战”
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
1. 一鼓作气:课文中指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后来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逐渐低落,不能再振作。
3.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状。
4. 彼竭我盈:对方的士气已枯竭,己方的士气正旺盛。
文言知识积累
成语积累
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是怎样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曹刿形象
详略得当
鲁庄公形象
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对话
预习思考问题
鲁庄公在战前是如何表现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关键词:
爱国、杰出才能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① 乡人的问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用轻视、嘲讽的语气读;曹刿的答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要读出自信以及对肉食者的鄙夷,“鄙”字要适当拖长语调。
② 读鲁庄公的回答时,一开始要信心十足,后面要逐渐显得底气不足;曹刿的话应用沉着、坚定的语气读,如读曹刿给鲁庄公分析这次战争胜利的原因时,语气不要急躁,语速不宜太快。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写曹刿对战前准备的分析。
第二部分(②):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③):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士气和战机。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才是取胜的先决条件,体现了曹刿的爱国精神、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及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请见——肉食者鄙——爱国热忱
问战——三答——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论战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攻击——勇气——彼竭我盈
谋略
过人
远谋
参战
未可
军事
才能
公将驰之
公将鼓之
遂逐齐师
齐师败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