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困懒微风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一、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二、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三、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所谓的“救济粮”是1948年美国提供给国民政府数亿美元援助的一部分物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即便是大学教授,也面临着吃饭问题。但为了彰显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与气节,清华大学的一批爱国人士起草了一份《百师长严正声明》,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此时,受严重胃溃疡折磨的朱自清也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 “我宁可饿死,也不要带侮辱性质的美援面粉。”
朱自清目送父亲的 在远方消失,终于 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 ,他先去观赏 ,再去泛舟 ,最后来到了美丽的 。
《背影》
《春》
《绿》
《荷塘月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威尼斯》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1、作者为何去荷塘散步?(用原文语句回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1927年7月
此时的作者29岁,上有日渐老去的父母,下有5个孩子,生活负担非常沉重。
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妻、闰儿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朱自清《哪里走》)
颇不宁静
寻求清静、自由
暂避现实
作者为何去荷塘?
晚上?一个人?
春路雨添花
花动一山春色
2、作者散步去荷塘的路线是什么?
家
小路
荷塘
小路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去荷塘的小路上(2、3段)
3、作者在去的小路上见到了哪些景物?情感是否有发生变化?
幽僻的路、
蓊蓊郁郁的树、
淡淡的月光
寂寞、幽暗
自由、独享
淡淡的愁与喜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月下的荷塘(第4段)
作者抓住了哪些具体景物进行描绘?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月下的荷塘: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的幽深
叶子的连绵相叠和饱满充盈
比喻: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体现荷叶姿态的美感,且具有动态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月下的荷塘: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全方位,多角度描写,起到加强语意,增添气势的作用,使读者印象深刻。
一粒粒
明珠
刚出浴
美人
星星
博喻
碧天里
月、叶、水与花融为一体
白皙、娇嫩,柔美、水灵
晶莹清澈,闪闪烁烁
洁白圆润,小巧可爱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月下的荷塘: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月下的荷塘:花叶水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本是指用眼神过行动来表达情意,此处用来形容流水,有了娴静和多情之感。
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塘的月色:月光
雾的轻飘恬静朦胧
化实为虚
洁白而鲜艳
轻盈透明亦真亦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化静态为动态,写出流动感。创造了一个幽静安谧的氛围。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打了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 “小睡”又是指什么 ..
用“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写出了月色的轻淡朦胧柔和,这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月色:月影
视觉上的明暗、浓淡、高低、动静,被转化成听觉上的美妙感受,表现出光和影和谐统一、令人沉醉的场景。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叠词
4、作者欣赏荷塘月色这一部分有什么情感变化?
安逸宁静
不宁静
淡淡的愁与喜
失落
5、作者回忆“采莲”这一事表达了什么?
少年们无忧无虑,热情洋溢,他们直接、真诚,无所顾忌地表达自我,张扬性情。
这样的青春、恣肆,恰恰是青年时期为家庭和时局牵连的朱自清再也无法体验的生活状态。
对于全然无所顾忌、无所牵挂的自由生命状态的向往;
对于纯净热烈的、风流坦荡的精神自我的期盼。
4、荷塘月色对于朱自清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处钟情的景色
暂避现实的心灵处所
向往的境界、精神的寄托
终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
总结
“有我”与“隐我”
写景散文中的“有我”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有我”
“情”
淡淡的愁与喜
时空结合,直接抒发对故都的热爱留念
写景散文中的“隐我”
“隐我”
“景”
概括两篇景色的整体特点
清 静 悲凉
柔 美 和谐
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
时世之秋
悲
颂
秋
生命
家国
淡淡的愁与喜
向往的安宁和谐的境界
写景散文中的不同审美
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昏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
——朱自清《看花》
山野的朝露,山麓的青烟,永无消失的时候。若为人在世,也象这样长活下去,人生的风趣,还有什么?正唯其人世之无常,才感得到人生的有味。
——郁达夫译《徒然草》
写景中的不同审美
悲与美是相通的。
——物哀美学
刚柔兼备,情感适度,和谐统一,含蓄典雅。
——中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