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30 13:5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3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2分)
1.如图是一只黑天鹅,湖面上的黑天鹅和水中的倒影构成一个“心”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的“倒影”形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B.倒影的形成原理与铅笔在水中“折断”现象原理相同
C.倒影的形成原理与镜子成像原理相同
D.我们看到的黑天鹅是黑色的,是因为黑天鹅反射了光造成的
2.下列光学仪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潜望镜 B.太阳灶
C.汽车后视镜 D.手机的摄像头
3.中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喝中药时,小金觉得药在即将要咽下去时最苦,原因是( )
A.药到咽处人才接受刺激 B.味蕾只在舌根部
C.舌根对苦最敏感 D.人的错觉
4.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成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B.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C.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D.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5.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镜片可以改变的眼镜(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的。图乙和图丙是某些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图,则图乙和图丙对应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乙为近视眼,应选镜片Ⅰ矫正,丙为远视眼,应选镜片Ⅱ矫正
B.乙为远视眼,应选镜片Ⅰ矫正,丙为近视眼,应选镜片Ⅱ矫正
C.乙为近视眼,应选镜片Ⅰ矫正,丙为远视眼,应选镜片Ⅰ矫正
D.乙为远视眼,应选镜片Ⅱ矫正,丙为近视眼,应选镜片Ⅰ矫正
6.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由于玻璃对红外线的会聚能力比可见光弱,因而同一透镜在红外线射入时的焦距比可见光射入时长。现有一幅书上的图片用普通胶片摄影时刚好成等大的像,如换成红外线胶片(只对红外线敏感),仍要成等大的像,则应该(  )
A.减小物距,增加暗箱长度 B.减小物距,缩短暗箱长度
C.增大物距,增加暗箱长度 D.增大物距,缩短暗箱长度
7.下列是教辅书中的一些光学实验,其中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相符的是(  )
A.甲图:使用较粗糙的白色塑料板,让不同角度的同学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B.乙图:用茶色玻璃代替镜子,是为了看到虚像
C.丙图:往杯中加水,是为了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D.丁图:将凹透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可模拟远视眼的矫正
8.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能正确反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传播情况的是(  )
A. B.
C. D.
9.鞋店的地板上,有一块靠墙的平面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中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实像
B.人离平面镜越远所成像越小
C.由于平面镜较小,所以人在镜中不能成完整的像
D.人的右脚在前,则镜中的像左脚在前
10.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所示,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m、n值的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
A.在a点或者e点时,m=1,n=1
B.在b点或者f点时,m=1,n=1
C.能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位置有三个
D.在c点时,m=2,n=0
11.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处,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现将木棒稍往右移动一段距离,那么木棒所成的像将会(  )
A.a端和b端均变细 B.a端和b端均变粗
C.a端变更细,b端变更粗 D.a端变更粗,b端变更细
12.望远镜起源于眼镜。1608年,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里帕希的一个学徒偶然发现,将两块透锴叠在一起可以清楚看到远处的东西。如图是一种望远镜的原理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物镜是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 B.目镜是凹透镜,能对光起发散作用
C.视觉在大脑皮层的视觉神经中枢形成 D.在视网膜上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13.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轻轻敲击杯子时,两个杯子就会发出相同的声音。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声音只是由杯子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声音只是由杯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当用筷子敲击左侧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右侧杯不能发出声音
D.当用筷子敲击左侧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右侧杯能发出声音
14.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  )
A.圈中Ⅰ区域,比大,箭头方向向上
B.图中Ⅱ区域,比大,箭头方向向下
C.图中Ⅲ区域,比大,箭头方向向上
D.图中Ⅳ区域,比小,箭头方向向上
15.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
A.小孔成像 B.日食、月食 C.水中月、镜中花 D.灯光下人的影子
16.一辆小车向东行驶到一个十字路口(如图),再转弯向南行驶。车中司机看到正前方左侧楼房上有一面正对西南的玻璃幕墙。则小车在玻璃幕墙中所成像的运动轨迹是(  )
A.向西运动再转弯向北运动 B.向南运动再转弯向东运动
C.向北运动再转弯向西运动 D.向东运动再转弯向南运动
17.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9小题,共38分)
18.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我们通常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一种光学元件来研究此现象,如图。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______,实验中,位于光屏______(选填“a”或“b”)处以外的光能使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如图乙所示一束紫光沿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紫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为______。如果一束红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则红光的折射光线与OC比较更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19.暴雨前,往往会电闪雷鸣,其中雷声是以______的形式传播的;在雷声特别响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耳朵,小李可以张开嘴巴,这是为了_________,也可以用手捂住耳朵,从防止噪声的角度,这属于在______减弱噪声。
20.1912年,英国新造的巨型油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的航线上首航时与冰山相撞而沉没。而现代的轮船则可发射超声波,利用声音的反射原理来发现冰山,以避免与冰山相撞。若向前方水面发出的超声波经4秒收到回声,海水的传声速度是每秒1500米,则该冰山距船______千米。当遇险过后,救援队在进行打捞工作时,看到的“海中物品”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这些“海中物品”比实际位置要______(选填“深”或“浅”)。
21.按要求作图
(1)A同学可通过平面镜看到隔墙的B同学(含眼睛),图一中A、B同学用黑点代表,请在图一中画出A看到B的光路图_____(保留作图过程)
(2)如图二所示,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请在图二中画出光源S经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_______。
22.小明用凸透镜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甲)时观察到的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看到邮票下方红色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是因为这些字______(选填“吸收”、“反射”)了红光,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乙),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后放的眼镜是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3.完成下列光线经过透镜形成的光路图______
24.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所示,_________是紫光,如果将温度计放在________外侧,一段时间后示数会明显上升。(均选填“A”或“B”)
25.按要求完成下列个图(保留作图痕迹)
(1)画出物体AB的像。______
(2)如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或延长线)分别过凹透镜的光心O和焦点F,分别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______
(3)如图所示,画出光源S发出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光路图______
(4)如图所示。O′是O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画出线段AB在该平面镜中所成的像。______
26.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光学知识有关,请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位同学都能看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可用______图(填“甲”或“乙”)解释。
(2)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湖深2米,当小鸟距水面5米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距小鸟______m
三、探究题(共5小题,共30分)
27.如图所示,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将蜡烛放在A处时,位于P处(图中未画出)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则两次所成的像都是___________立的,P位于A的___________侧,上述过程中光屏是向___________侧移动的,用刻度表示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___________。
28.某班同学利用蜡烛、凸透镜(f=10cm)、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成像装置上,通过调节使它们的___________大致处于同一高度,从而使成像在光屏的中心。
(2)各小组的部分实验记录如下表
小组 实验次数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A组 1 倒立、缩小的像 30 15
2 倒立、等大的像 20 20
B组 1 倒立、缩小的像 25 16.8
2 倒立、等大的像 20 20
C组 1 倒立、等大的像 20 21
2 倒立、放大的像 15 30
(交流)三组同学探究成等大实像规律时,A、B两组同学发现像距等于物距,C组同学则发现像距略大于物距。则C组同学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归纳)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
A. u>2f B. f2f
29.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_____(选填“前”或“后”)观察。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填“实”或“虚”)。
(4)若有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可供选择,你会选厚度______一些的玻璃做这个实验。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______。
30.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
(1)他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使之在光屏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
(2)如图乙所示,小明同学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保持在同一高度,是为了______
(3)当尘明同学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图乙所示位置时,此时烛焰距离凸透镜30cm,光屏会出现一个清晰的______(选填“倒立缩小实像”、“倒立等大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此成像规律常应用在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上.
(4)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_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5)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若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凸透镜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6)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距离凸透镜30cm,小明同学换了个凸透镜继续实验,并使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但在透镜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屏上成像(光具座足够长),则更换后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_____(填字母)。
A.30cm B.25cm C.35cm D.20cm
31.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下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___________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增大激光笔与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___________的现象,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___________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形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
B.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水中铅笔变弯,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
C.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镜子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正确;
D.我们看到的黑天鹅是黑色的,是因为黑天鹅吸收所有色光造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2.D
【详解】
潜望镜、太阳灶和汽车后视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工作的,而手机的摄像头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工作的,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3.C
【分析】
味觉是舌对液态物质产生的感觉,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粘膜。
【详解】
味觉感受器的分布、功能如图:
可见,喝药时,往往会感觉到药快咽下去的时候特别苦,原因是舌根对苦味最敏感。
故选C。
4.A
【详解】
图①光线在视网膜后方汇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表示的是远视眼;图②光线在视网膜前汇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表示的是近视眼;图③佩戴凸透镜表示远视眼的矫正,图④佩戴凹透镜表示近视眼的矫正。
A.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故A正确;
B.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而不是远视眼的矫正方法,故B错误;
C.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而不是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而不是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故C错误;
D.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而不是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故D错误。
故选A。
5.A
【详解】
甲图中镜片Ⅰ中间薄,边缘厚,为凹透镜,镜片Ⅱ中间厚,边缘薄,为凸透镜,乙图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前,为近视眼,矫正视力应使光线发散,则挑选凹透镜,即镜片Ⅰ,丙图中光线延长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后,为远视眼,矫正视力应使光线会聚,则挑选凸透镜,即镜片Ⅱ,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C
【详解】
由于玻璃对红外线的会聚能力比可见光线弱,因而同一透镜在红外线射入时的焦距比可见光线射入时长。若可见光正好在胶片上成像,当红外线入射时,由于焦距变大,相当于物镜间距变小,要成清晰的像,则胶片必须远离相机透镜,即使物距增大;成等大的像,则像距等于物距等于2f(2倍焦距),焦距变长了,则像距也变大,故C正确。
故选C。
7.A
【详解】
A.甲图:使用较粗糙的白色塑料板,利用光的漫反射,可以让不同角度的同学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故A正确。
B.乙图:用茶色玻璃是半透明的,不但可以让物体在里面成像,还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后面的物体,从而确定像的位置,故B错误。
C.丙图:往杯中加水,我们看到了水中的硬币,是硬币发出(反射)的光线从水射入空气发生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
D.丁图:将凹透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可模拟近视眼的矫正,故D错误。
故选A。
8.A
【分析】
当光从水下斜射入空气时,在发生光的折射的同时,在水面处会发生光的反射。
在发生光的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发生光的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详解】
A.图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正确。
B.图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错误。
C.图中反射角大于入射角,故C错误。
D.图中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故D错误。
故选A。
9.D
【详解】
A.镜中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
B.像与物的大小相等,人远离平面镜像不变,故B错误;
C.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平面镜无关,故C错误;
D.平面镜中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人的右脚在前,则镜中的像左脚在前,故D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
A.由图可知,在a点或e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人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完整的像,即m=1,n=0,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人在b、d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故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1,n=1;在f点时,在平面镜的背面,不会成像,即m=0,n=0,故B错误;
D.在c点时,c会通过两个镜面成两个虚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2,n=0,故D正确;
C.综上分析可知,能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位置有两个,故C错误。
故选D。
11.C
【详解】
因此时b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故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因a端位于2倍焦距之外,故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所以木棒所成的像将是a端变细,b端变粗。
故选C。
12.D
【详解】
A.物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故A正确。
B.目镜是凹透镜,能对光起发散作用,故B正确。
C.视觉在大脑皮层的视觉神经中枢形成,故C正确。
D.如图可知,该像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点所形成的像,属于虚像。所以在视网膜上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D。
13.D
【详解】
AB.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发声的物体是瓶子和瓶内的水,由杯子和水的振动产生的,故AB错误;
CD.当用筷子敲击左侧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左侧杯停止振动,发声停止,此时右侧杯由于“共鸣”,其振动不能立即停止,故右侧杯可以发声,故D正确,C错误。
故选D。
14.C
【详解】
由图知道,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说明此时物体应在二倍焦距以外,且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物体在图中Ⅲ区域,箭头向上,故C正确。
故选C。
15.C
【详解】
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影子,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B、D不合题意;
水中月和镜中花,都是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6.B
【详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图如下:
则小车在玻璃幕墙中所成像的运动轨迹为先向南运动,再向东运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7.A
【详解】
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a点上(如图甲),同理,当水面处于b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b点上(如图乙),当c、d两点时,先发生反射,再发生折射,射到左壁的Pc,Pd上(如图丙、丁),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故选A。
18.三棱镜 a 30° 远离
【详解】
[1]太阳光不是单一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故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三棱镜。
[2]实验中,最上面的光线是红光,红光以外的a处为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能使温度计示数升高很快。
[3]因为入射角为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60°;因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恰好垂直,即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等于90°,所以反射角与折射角之和等于90°,故折射角为
180°-90°-60°=30°
[4]如果一束红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红光的偏折能力较小,则红光的折射光线与OC比较更远离法线。
19.波 平衡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以免该结构被震破 人耳处
【详解】
[1]不同的云团放电时就会引起空气的剧烈振动而发出雷声;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外传播的。
[2][3]在雷声特别响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耳朵,可以张开嘴巴来平衡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以免该结构被震破。也可以用手捂住耳朵,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0.3 虚 浅
【详解】
[1]声音传到冰山的时间
由知道,该冰山距船的距离
s=vt=1500m/s×2s=3000m=3km
[2][3] “海中物品”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海中物品”变浅了;而我们看到的“海中物品”,不是“海中物品”的实际位置,而是变浅的“海中物品”的虚像。
21.
【详解】
(1)[1] 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可确定B的像的位置B′,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所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连接AB′,与平面镜交于一点O,连接AO,BO即可,如图所示:
(2)[2]画出由S发出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由S点发出的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两条光线的交点就是S的像,如图所示:
22.虚 反射 近视
【详解】
[1]根据图中的像可知,在凸透镜的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邮票下方红色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是不透明的物体,呈现红色是因为这些字反射红光。
[3]由图乙可知,放上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后,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即说明此镜片对光线起到了发散作用,所以是凹透镜,应为近视镜。
23.
【详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图所示: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24.B A
【详解】
[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因此B是紫光;
[2]因为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所以在红光的外侧放上一只非常灵敏的温度计,过一段时间,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因此,温度计应放在A的外侧。
25.
【详解】
(1)[1]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2)[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3)[3]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连接S′A交平面镜于点O,OA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4)[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先连接O和O',再做OO'的垂直平分线。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26.乙 10
【详解】
(1)[1]黑板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黑板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不同方向的人们都能看到,因此光在黑板上发生漫反射,所以每一位同学都能看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如图乙所示;而图甲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
(2)[2]已知小鸟距水面5m,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5m,所以“倒影”距小鸟为
5m+5m=10m
27.倒 右 右 55cm-60cm
【详解】
[1]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操,将蜡烛放在A处时,位于P处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像,即此时物距u>2f,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则此时物距2f>u>f,应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两次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
[2]由于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异侧,所以P位于A的右侧。
[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知道,上述过程中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即光屏是向右侧移动的。
[4]光屏上所成的都是倒立的实像;因为烛焰在A处时,成缩小实像,在B处时成放大实像,所以烛焰由A到B时,是物距减小,像距则增大,自然凸透镜在A、B的右侧,故光屏也在A、B的右侧,并且光屏向右移动;由于烛焰在B处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凸透镜距离B处应大于5cm,小于10cm,所以,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为55cm-60cm。
28.中心 找像时没有将光屏移动到像最清晰的位置 A(或A、C)
【详解】
(1)[1]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成像装置上,通过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处于同一高度,从而使成像在光屏的中心。
(2)[2]【交流】三组同学探究成等大实像规律时,A、B两组同学发现像距等于物距,C组同学则发现像距略大于物距。则C组同学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找像时没有将光屏移动到像最清晰的位置。
[3]【归纳】根据表格可知,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分别为30cm、25cm,它们都大于20cm,即u>2f;此时像距分别为15cm、16.8cm,它们都大于10cm小于20cm,即f29.较黑暗 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前 相等 垂直 相等 不能 虚 薄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详解】
(1)[1][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在环境较暗的地方进行更好,实验时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可以观察到像,还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2)[3][4]点燃A蜡烛,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观察,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5] [6]比较知道,即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玻璃板垂直;物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3)[7]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8]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受虚像,所以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4)[9]由于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都可以成像,玻璃板如果薄,两个像距离近,测量误差小,实验效果好;反之,较厚的玻璃板两面,都可以成像,会出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10]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0.10.0cm 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D 远离 C
【详解】
(1)[1]由题意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20.0cm-10.0cm=10.0cm
所以焦距为10.0cm。
(2)[2]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3][4]烛焰距离凸透镜30cm,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应用此原理。
(4)[5]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D正确。
(5)[6]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应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6)[7]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故光屏上不成像的原因是物距小于焦距,即30cm<f,凸透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故C符合题意。
31.折射光线消失 光斑消失 不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详解】
(1)[1]如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可能会发现折射光线消失。
(2)[2]据(1)的猜想可知,若猜想正确,即该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光屏上的光斑会消失。
(3)[3]据上面的规律不难看出,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当折射角增大到某种程度后,折射光线会消失;而光线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不会出现上述现象。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