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30 13:3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西省上饶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传统诗学中有“诗能穷人”“诗能达人”等观念,女性文学中也有“才女命穷”“才女福薄”“诗以穷工”“福慧双修”等与之相对的诗学观。闺秀诗学中的“诗能穷人”并不是性别观照下的集体想象或文人书写方式,而是才女文学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数以千计的才女在充满穷愁的文学生态中践行着“诗穷而后工”的诗学观,她们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女性文学,更凸显了对自身生命价值与文学理想的执着追求。
②从古至今,能诗都是公认的才女特征。谢道韫被称为柳絮才女,就是因其吟出了“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丽句。胡应麟《诗薮》云:“汉以下妇人能文甚众,而有集行世,则六朝为多。”六朝时能文有集的妇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谢道韫为代表具有林下之风的才女,一类是以张玄之妹为代表具有才质贤德的闺秀。才女的特质是能文有诗才,论者更关注其作为文学女性个体的才华;闺秀被关注的首先是其社会身份及与身份相配的妇德,然后才是文学才能。闺秀遵循妇德而被社会赞扬,才学只是其德行的一部分。彭玉麟《絮香诗稿序》说:“《诗》三百篇,半女士所作也。自古迄今,能诗者谓之才女,然或有才无节如文君、文姬、朱淑贞之流,虽有才,曷足贵哉!”为人熟知的才女如文君情动、文姬失节、清照再嫁、道韫天壤王郎之叹,都被认为属于妇德缺失。
③明中叶以后,对才女的关注从妇德缺失逐渐转向“才女福薄”“才女命穷”,故而“天折当年”常与才女并提。胡应麟《诗薮》说:“若陶婴、紫玉、班婕妤、曹大家、蔡文姬、薛涛、易安居士,古今女子能文,无出此十数辈,率皆寥落不偶,或天折当年,或沉沦晚岁,或伉俪参商,信造物于才,无所不忌也。”这类话语的提出与论者将才女和美色相联系有很大关系。叶绍袁提出德、才、色为女子“三不朽”,将才、色作为品评女性的重要标准。才女或堪称“国色”,或见者惊为“天人”,而“红颜薄命”因此便与“才女命穷”紧密相连。红颜之所以薄命,是因为过于展露自身容貌而遭受贬抑;才女则因过多显露自身才学而招致厄运。明末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才女多是“福薄命穷”的典型,因此,“才女福薄”“才女命穷”便成为当时的流行话语。
④清代才女命穷福薄的亦不在少数。《清代闺秀诗文集丛刊》中确知生卒年的才女作家约有230位,未满30岁即去世的80多位,约占总人数的35%;50岁至80岁去世的约80人,亦占总人数的35%。值得注意的是,长寿的才女中至少一半或早寡,或遭家庭变故。尤其是在清初及清中叶,才女因社会动荡而生活困苦、流离失所的现象极为突出。《闺秀诗话》开篇即言“才女命穷”,诚非虚语。“才女福薄”是真实的女性文学生态。
⑤虽然“诗能穷人”“闺阁能诗,率多薄命”“女子多才关薄命,诗人稿成抵成名”这些话语带点幽怨哀伤的色彩,但才女闺秀却仍旧笔耕不辍:并且在“诗穷而后工”的诗学观下,才女闺秀以“才福“诗福”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以“福慧双修”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展示了崇高且具有性别特征的诗学追求。
(摘编自宋清秀《“才女命穷”与“福慧双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能穷人”是才女文学穷愁生态环境的体现,也是社会动荡的真实写照。
B.六朝时社会对才女与闺秀的关注点有差异,闺秀首先被关注的不是文才。
C.“才女福薄“才女命穷”成为明末的流行话语,是因为才女们妇德的缺失。
D.清代才女作家要么早逝,要么早寡,故而“才女福薄”是真实的女性文学生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总说,然后按六朝、明代、清代的时间顺序展示了闺秀诗学“诗能穷人”的状况,最后总结。
B彭玉麟在《絮香诗稿序》里的论述,表明古代对闺秀的德行比较看重,其才学只被视为德行之一。
C,本文运用例证法、引证法有理有据地阐述了才女的文学穷愁困境,但女性文学创作并未因此暗淡。
D.作者对“诗能穷人”“闺阁能诗,率多薄命”等话语是很不认同的,认为才女们能笔耕不辍,精神可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才女命穷”“诗以穷工”等诗学观与传统诗学中的“诗能穷人”等观念意思相近。
B.在古代无论是才女还是闺秀,她们的生存与创作空间大都受到极大限制。
C.对女子的评价在明中叶后,由关注妇德到才色俱佳,说明女子地位提升。
D.才女闺秀以“福慧双修”作为文学理想,展示了具有女性特征的诗学追求。
江西省吉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人类诗歌的起源而论,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远不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之重要,因为前者以远古诗歌为对象,渺茫难稽;后者以现代歌谣为对象,确凿可凭。我们应该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从这两方面的证据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极重要的结论,就是: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
古希腊的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都起源于酒神祭典。酒神是繁殖的象征,在他的祭典中,主祭者和信徒们披戴葡萄及各种植物枝叶,狂歌曼舞,助以竖琴等各种乐器。从这祭典的歌舞中后来演出抒情诗(原为颂神诗),再后来演为悲剧及喜剧(原为扮酒神的主祭官和与祭者的对唱)。这是歌、乐、舞同源的最早证据。
近代西方学者对于非澳诸洲土著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对于边疆民族如苗、瑶、萨、满诸部落的研究,所得到的歌、乐、舞同源的证据更多。例如,澳洲盛行各种模仿舞。舞时他们穿戴羽毛和兽皮做的装饰,模仿鸟兽的姿态和动作以及恋爱和战斗的情节。这种模仿舞带有象征的意味。
原始人类唱歌就必跳舞,跳舞就必唱歌。所以博托库多民族(BotocuDo)表示歌舞只有一个字。近代欧洲文ballad一字也兼含歌、舞二义。抒情诗则沿用希腊文Lyric,原义是说弹竖琴时所唱的歌。依阮元说,《诗经》的“颂”原训“舞容”。颂诗是歌舞的混合,痕迹也很显然。惠周慢也说“《风》雅》《颂》以音别”。汉魏《乐府》有《鼓吹》《横吹》《清商》等名,都是以乐调名诗篇。这些事实都证明诗歌、音乐、舞蹈在中国古代原来也是一种混合的艺术。
这三个成分中分立最早的大概是舞蹈。《诗经》的诗大半都有乐,但有舞的除《颂》之外似不多。《颂》的舞已经过朝廷乐官的形式化,不复是原始舞蹈的面目。《楚辞·九歌》之类为祭神曲,诗、乐、舞仍相连。汉人《乐府》,诗词仍与乐调相伴,“舞曲歌词”则独立自成一类。
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合乐日歌,徒歌日谣”的分别。“徒歌”完全在人声中见出音乐,“乐歌”则歌声与乐器相应。“徒歌”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声音的曲折随情感的起伏,与手舞足蹈诸姿势相似,“乐歌”则意识到节奏、音阶的关系,而要把这种关系用乐器的声音表出,对于自然节奏须多少加以形式化。所以“徒歌”理应在“乐歌”之前。最原始的伴歌的乐器大概都像澳洲土著歌中指挥者所执的棍棒和妇女所蔽的袋鼠皮,都极简单,用意只在点明节奏。《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阙”之说,与澳洲土著风俗相似。现代中国京戏中的鼓板,和西方乐队指挥者所用的棍子,也许是最原始的伴歌乐器的遗痕。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给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舞路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而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逐日渐其远了。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诗的起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就诗歌研究而言,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比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更为重要。
B.酒神象征繁殖,所以酒神祭典能够孕育出古希腊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
C.博托库多民族表示歌舞只有一个字,可以作为原始人类歌舞一体的有力证明。
D.《风》《雅》《颂》三者中,只有《颂》的诗与舞相结合,而且还是形式化的宫廷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就提出了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且最初是三位一体混合艺术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谈古论今,中外材料广征博引,事例详实,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C.文章列举近代欧洲文bAllad一字和希腊文Lyric一字,从文字意义的角度论证了观点。
D.文章引用《吕氏春秋·古乐》篇内容,与介绍澳洲土著风俗目的一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酒神祭典和战国时期楚国的祭神活动,可分别作为古希腊和中国诗歌、音乐、舞蹈同源的最早的证据。
B.澳洲盛行各种模仿舞,而且他们的这种模仿舞带有象征的意味,象征着澳洲土著文化的兴盛与繁荣。
C.“徒歌”完全在人声中见出音乐,“乐歌”则歌声与乐器相应。因此,“徒歌”会比“乐歌”更能吐露真情。
D.现代的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已经分化,朝向不同方向发展,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保存了节奏。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等四校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年轻人喜爱经典老剧,痴迷于回头看,构成了一道颇具意味的文化景观。从心理层面解读,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意欲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对观众而言,经典老剧除了带来故事和文学上的双重享受,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还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满足感。弹幕中经常出现的“童年记忆”之类的评论,便或多或少体现了这种心态。
除了怀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受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认可与执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视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彼时,作品数量相对有限,剧本底子往往较好,拍摄过程中通常全神贯注、不计成本,在讲究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在观赏性上做出了诸多努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第一版“四大名著”影视剧的品质保障。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经得起推敲,能够体现幽微人性和生活温度,即便经过时间冲刷,也仍值得一品再品。这反映出经典老剧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影视文化消费逐渐从最初的稀缺匮乏走向富余过剩。影视作品的“流水线”“快餐化”生产随之而来,这种方式追逐的是快产快销,而难以有当年敢打敢拼、精益求精的精神。创作心态、社会文化土壤等因素,都对作品质量有着一定影响。一些作品为迎合点击率、播放量,创造更多利润,往往过度重视表面化的东西,不惜人为拉长集数、改变叙事节奏,而牺牲内在的思想性、逻辑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自然难以传之后世、藏之名山,甚至可能成为糟粕,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剧集质量整体下降,并因此被观众诟病。
而经典老剧之所以好看、耐看,具备成为流芳之作的可能性,恰恰在于慢工出细活。除此,还与影视文本的开放性有关。一部剧被再度阐释的可能性越大,成为经典的概率往往也就越大。不同年代的人们虽然共享了同一个版本,但进入方式、思考角度有所区别。年轻人热衷于通过弹幕的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即时在线交流,形成智慧碰撞。
法国思想家罗兰 巴特认为,作者在完成作品的一瞬与作品的关系便宣告结束,解读权回归读者手中。这个“作者之死”的观点,明确了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再生产机制。互联网文化为这种机制提供了新的土壤。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具备跨越代际、年龄、文化背景的能力,让经典影视作品得以跨越时光之海,形成“老树开新花”的景观,从而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新意义。而从接受角度来看,当经典老剧有了新的流行化解读,受众心理也会经历“被重新调试”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与重温经典不同的新鲜感。
(孔德淇《时代在变迁,经典老剧魅力犹存》)
1.(3分)下列对经典老剧被喜爱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老剧能彻底提升审美能力,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
B.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想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
C.大众对优秀文艺作品认可与执着,经典老剧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D.观看经典老剧过程中,人们一定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与满足感的体验。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批判当代影视作品制作质量下降之后,进一步指出经典老剧耐看的原因。
B.文章关于弹幕和“四大名著”影视剧的举例阐释,有力佐证了作者的相关分析。
C.文章对慢工制作、文本开放性、互联网诠释的论述,与上文论述构成鲜明对比。
D.文章引用罗兰 巴特的观点,为下文分析互联网对经典老剧解读的作用作铺垫。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影视文化作品因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而被观众诟病。
B.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认为中国电视剧发展黄金期,原因之一是制作不计成本。
C.互联网为意义再生产机制提供新的土壤,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与新意义。
D.年轻人通过弹幕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江西省九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出土文献不断被发掘与保护,据统计,出土或收藏次数有35次之多。对中医出土文献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理清我国早期中医药思想文化的面貌,更有利于坚定我们的传统文化自信。
中医出土文献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中医出土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竹简、木简、木牍以及溓帛,其中简和牍的区别主要在于“简”为细长条形,可写一或两行字,常用绳子编联;“牍”则为宽大片状,可写多行文字。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为五书合为一卷的“帛书”,《十问》《合阴阳》为两书合为一卷的“竹简”,《杂禁方》为“木简”;甘肃武威汉代医简主要为“医方”,则由七十八枚竹简和十四块木牍构成。可以说,这些出土的中医简帛、简牍文献本身就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简牍制作工艺、书法艺术价值,向世界展现了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文献、文字水平,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医学面貌,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中医出土文献展现中国原创力量。中医思想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如先秦两汉简帛医书在论述身体观中直接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引入,并结合了中医学对身体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医生学特色的身体观,即是一种气化的身体、数术的身体、中和的身体、比喻的身体、结构的身体。以气化身体观来说,“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起点,被先秦诸子用来阐释或实践各家的理论工夫,如老子的“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孟子的“浩然正气”等。“气”作为身体与自然沟通的媒介,是“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表现,简帛医书也常用“气”进行身体论述,主要体现在“化生”“筑形”“决死”三个方面。除传统“天人合一”外,在成都天回汉墓出土的医简出现“通天思想”,这是中医学的原创,以“通天”的生命认识为核心,将人体的呼吸、五行、五脏、五色、经脉等贯通连属,成为中医诊法理论体系构建的思想基础。
中医出土文献守卫中华民族健康。中医出土文献主要以“医方”“医经”为主,这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基本相符,根据现代学科分类,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推拿学、方剂学、药学、养生学以及临床各科的治疗等。临床各科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五官科、骨肠科、肛肠科、传染病等,充分说明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已经应对各科疾病,并积累了大量的医方,如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中医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让我们看到了与传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同时代或者更早的医学典籍,它们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的总结,成为中华民族健康的守卫者。
中医药文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传世经典为核心的医学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逐步揭开了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学面貌,无论是其自身所具有的文物价值,还是其中蕴藏的“道”(思想文化)和“术”(医学技术)的价值,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传统文化也在继承和创新中,以应对这个时代的需要,这就是传统文化生命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摘编自熊益亮《从先秦两汉中医出土文献谈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简”和“牍”的主要区别在于形状上的不同,都有文化与文物方面的双重价值。
B.中医思想文化以“气”为身体与自然沟通的媒介,体现了鲜明的中医学特色。
C.学科分类上,中医出土文献与《汉书·艺文志》吻合,与现代学科分类一致。
D.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四大传世经典为核心的中医医学文化必然会愈发有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区别“简”和“牍”,是为了论证“牍”因为字数多而比“简”更重要。
B.文章引用老子和孟子关于“气”的理论,能更好地揭示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模式,分述部分的内容在逻辑上则形成层进式关系。
D.文章末段既点题,又回应首段,再次强调中医出土文献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认清早期中医药思想文化的面貌是坚定我们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点之一。
B.中医出土文献载体本身有研究价值,其制作工艺与书法价值尤其值得研究。
C.“通天思想”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补充,后者构成中医诊疗体系的思想基础。
D.为了应对时代需要,以中医学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继承和加以创新。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西省上饶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传统诗学中有“诗能穷人”“诗能达人”等观念,女性文学中也有“才女命穷”“才女福薄”“诗以穷工”“福慧双修”等与之相对的诗学观。闺秀诗学中的“诗能穷人”并不是性别观照下的集体想象或文人书写方式,而是才女文学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数以千计的才女在充满穷愁的文学生态中践行着“诗穷而后工”的诗学观,她们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女性文学,更凸显了对自身生命价值与文学理想的执着追求。
②从古至今,能诗都是公认的才女特征。谢道韫被称为柳絮才女,就是因其吟出了“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丽句。胡应麟《诗薮》云:“汉以下妇人能文甚众,而有集行世,则六朝为多。”六朝时能文有集的妇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谢道韫为代表具有林下之风的才女,一类是以张玄之妹为代表具有才质贤德的闺秀。才女的特质是能文有诗才,论者更关注其作为文学女性个体的才华;闺秀被关注的首先是其社会身份及与身份相配的妇德,然后才是文学才能。闺秀遵循妇德而被社会赞扬,才学只是其德行的一部分。彭玉麟《絮香诗稿序》说:“《诗》三百篇,半女士所作也。自古迄今,能诗者谓之才女,然或有才无节如文君、文姬、朱淑贞之流,虽有才,曷足贵哉!”为人熟知的才女如文君情动、文姬失节、清照再嫁、道韫天壤王郎之叹,都被认为属于妇德缺失。
③明中叶以后,对才女的关注从妇德缺失逐渐转向“才女福薄”“才女命穷”,故而“天折当年”常与才女并提。胡应麟《诗薮》说:“若陶婴、紫玉、班婕妤、曹大家、蔡文姬、薛涛、易安居士,古今女子能文,无出此十数辈,率皆寥落不偶,或天折当年,或沉沦晚岁,或伉俪参商,信造物于才,无所不忌也。”这类话语的提出与论者将才女和美色相联系有很大关系。叶绍袁提出德、才、色为女子“三不朽”,将才、色作为品评女性的重要标准。才女或堪称“国色”,或见者惊为“天人”,而“红颜薄命”因此便与“才女命穷”紧密相连。红颜之所以薄命,是因为过于展露自身容貌而遭受贬抑;才女则因过多显露自身才学而招致厄运。明末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才女多是“福薄命穷”的典型,因此,“才女福薄”“才女命穷”便成为当时的流行话语。
④清代才女命穷福薄的亦不在少数。《清代闺秀诗文集丛刊》中确知生卒年的才女作家约有230位,未满30岁即去世的80多位,约占总人数的35%;50岁至80岁去世的约80人,亦占总人数的35%。值得注意的是,长寿的才女中至少一半或早寡,或遭家庭变故。尤其是在清初及清中叶,才女因社会动荡而生活困苦、流离失所的现象极为突出。《闺秀诗话》开篇即言“才女命穷”,诚非虚语。“才女福薄”是真实的女性文学生态。
⑤虽然“诗能穷人”“闺阁能诗,率多薄命”“女子多才关薄命,诗人稿成抵成名”这些话语带点幽怨哀伤的色彩,但才女闺秀却仍旧笔耕不辍:并且在“诗穷而后工”的诗学观下,才女闺秀以“才福“诗福”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以“福慧双修”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展示了崇高且具有性别特征的诗学追求。
(摘编自宋清秀《“才女命穷”与“福慧双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能穷人”是才女文学穷愁生态环境的体现,也是社会动荡的真实写照。
B.六朝时社会对才女与闺秀的关注点有差异,闺秀首先被关注的不是文才。
C.“才女福薄“才女命穷”成为明末的流行话语,是因为才女们妇德的缺失。
D.清代才女作家要么早逝,要么早寡,故而“才女福薄”是真实的女性文学生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总说,然后按六朝、明代、清代的时间顺序展示了闺秀诗学“诗能穷人”的状况,最后总结。
B彭玉麟在《絮香诗稿序》里的论述,表明古代对闺秀的德行比较看重,其才学只被视为德行之一。
C,本文运用例证法、引证法有理有据地阐述了才女的文学穷愁困境,但女性文学创作并未因此暗淡。
D.作者对“诗能穷人”“闺阁能诗,率多薄命”等话语是很不认同的,认为才女们能笔耕不辍,精神可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才女命穷”“诗以穷工”等诗学观与传统诗学中的“诗能穷人”等观念意思相近。
B.在古代无论是才女还是闺秀,她们的生存与创作空间大都受到极大限制。
C.对女子的评价在明中叶后,由关注妇德到才色俱佳,说明女子地位提升。
D.才女闺秀以“福慧双修”作为文学理想,展示了具有女性特征的诗学追求。
1.答案:B
解析:A.“诗能穷人也是社会动荡的真实写照。”于文无据。C.原因错误,原文是“明末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才女多是‘福薄命穷’的典型,因此,‘才女福薄’‘才女命穷’便成为当时的流行话语。”D.“清代才女作家要么早逝,要么早寡”表述不全面且前后句强加因果。
2.答案:D
解析:“作者对‘诗能穷人’‘闺阁能诗,率多薄命’等话语是很不认同的”理解错误,作者只是说这些话语带点幽怨哀伤的色彩,没有表明对其的态度。
3.答案:C
解析;“说明女子地位提升”无中生有,且原文说的女子是指才女,选项扩大范围。
江西省吉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人类诗歌的起源而论,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远不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之重要,因为前者以远古诗歌为对象,渺茫难稽;后者以现代歌谣为对象,确凿可凭。我们应该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从这两方面的证据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极重要的结论,就是: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
古希腊的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都起源于酒神祭典。酒神是繁殖的象征,在他的祭典中,主祭者和信徒们披戴葡萄及各种植物枝叶,狂歌曼舞,助以竖琴等各种乐器。从这祭典的歌舞中后来演出抒情诗(原为颂神诗),再后来演为悲剧及喜剧(原为扮酒神的主祭官和与祭者的对唱)。这是歌、乐、舞同源的最早证据。
近代西方学者对于非澳诸洲土著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对于边疆民族如苗、瑶、萨、满诸部落的研究,所得到的歌、乐、舞同源的证据更多。例如,澳洲盛行各种模仿舞。舞时他们穿戴羽毛和兽皮做的装饰,模仿鸟兽的姿态和动作以及恋爱和战斗的情节。这种模仿舞带有象征的意味。
原始人类唱歌就必跳舞,跳舞就必唱歌。所以博托库多民族(BotocuDo)表示歌舞只有一个字。近代欧洲文ballad一字也兼含歌、舞二义。抒情诗则沿用希腊文Lyric,原义是说弹竖琴时所唱的歌。依阮元说,《诗经》的“颂”原训“舞容”。颂诗是歌舞的混合,痕迹也很显然。惠周慢也说“《风》雅》《颂》以音别”。汉魏《乐府》有《鼓吹》《横吹》《清商》等名,都是以乐调名诗篇。这些事实都证明诗歌、音乐、舞蹈在中国古代原来也是一种混合的艺术。
这三个成分中分立最早的大概是舞蹈。《诗经》的诗大半都有乐,但有舞的除《颂》之外似不多。《颂》的舞已经过朝廷乐官的形式化,不复是原始舞蹈的面目。《楚辞·九歌》之类为祭神曲,诗、乐、舞仍相连。汉人《乐府》,诗词仍与乐调相伴,“舞曲歌词”则独立自成一类。
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合乐日歌,徒歌日谣”的分别。“徒歌”完全在人声中见出音乐,“乐歌”则歌声与乐器相应。“徒歌”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声音的曲折随情感的起伏,与手舞足蹈诸姿势相似,“乐歌”则意识到节奏、音阶的关系,而要把这种关系用乐器的声音表出,对于自然节奏须多少加以形式化。所以“徒歌”理应在“乐歌”之前。最原始的伴歌的乐器大概都像澳洲土著歌中指挥者所执的棍棒和妇女所蔽的袋鼠皮,都极简单,用意只在点明节奏。《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阙”之说,与澳洲土著风俗相似。现代中国京戏中的鼓板,和西方乐队指挥者所用的棍子,也许是最原始的伴歌乐器的遗痕。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给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舞路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而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逐日渐其远了。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诗的起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就诗歌研究而言,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比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更为重要。
B.酒神象征繁殖,所以酒神祭典能够孕育出古希腊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
C.博托库多民族表示歌舞只有一个字,可以作为原始人类歌舞一体的有力证明。
D.《风》《雅》《颂》三者中,只有《颂》的诗与舞相结合,而且还是形式化的宫廷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就提出了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且最初是三位一体混合艺术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谈古论今,中外材料广征博引,事例详实,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C.文章列举近代欧洲文bAllad一字和希腊文Lyric一字,从文字意义的角度论证了观点。
D.文章引用《吕氏春秋·古乐》篇内容,与介绍澳洲土著风俗目的一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酒神祭典和战国时期楚国的祭神活动,可分别作为古希腊和中国诗歌、音乐、舞蹈同源的最早的证据。
B.澳洲盛行各种模仿舞,而且他们的这种模仿舞带有象征的意味,象征着澳洲土著文化的兴盛与繁荣。
C.“徒歌”完全在人声中见出音乐,“乐歌”则歌声与乐器相应。因此,“徒歌”会比“乐歌”更能吐露真情。
D.现代的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已经分化,朝向不同方向发展,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保存了节奏。
1.C(A项“就诗歌研究而言”错误,根据原文,应是“就人类诗歌的起源而论”,选项偷换概念,导致范围扩大。B项,强加因果,原文并无因果联系。D项,“只有《颂》的诗与舞相结合”错误,原文为“但有舞的除《颂》之外似不多”,可知并不能完全肯定《风》《雅》中没有诗与舞混合的情形;此外,“形式化的宫廷舞”的概念也不可与原文“经过朝廷乐官的形式化”的说法相等同。)
2.B(“谈古论今……广征博引,事例详实”错误,第三段只举了一个例子,也没有谈古论今。)
3.D(A项,“作为……中国……最早的证据”错误,原文为“《楚辞九歌》之类为祭神曲,诗、乐、舞仍相连”,可知楚国之前就已诗、乐、舞相连.B项,“象征着澳洲土著文化的兴盛与繁荣”错误,无中生有。C项,“因此,‘徒歌’会比‘乐歌’更能吐露真情”错误,原文并无相关表述,曲解文意。)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等四校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年轻人喜爱经典老剧,痴迷于回头看,构成了一道颇具意味的文化景观。从心理层面解读,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意欲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对观众而言,经典老剧除了带来故事和文学上的双重享受,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还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满足感。弹幕中经常出现的“童年记忆”之类的评论,便或多或少体现了这种心态。
除了怀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受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认可与执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视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彼时,作品数量相对有限,剧本底子往往较好,拍摄过程中通常全神贯注、不计成本,在讲究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在观赏性上做出了诸多努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第一版“四大名著”影视剧的品质保障。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经得起推敲,能够体现幽微人性和生活温度,即便经过时间冲刷,也仍值得一品再品。这反映出经典老剧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影视文化消费逐渐从最初的稀缺匮乏走向富余过剩。影视作品的“流水线”“快餐化”生产随之而来,这种方式追逐的是快产快销,而难以有当年敢打敢拼、精益求精的精神。创作心态、社会文化土壤等因素,都对作品质量有着一定影响。一些作品为迎合点击率、播放量,创造更多利润,往往过度重视表面化的东西,不惜人为拉长集数、改变叙事节奏,而牺牲内在的思想性、逻辑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自然难以传之后世、藏之名山,甚至可能成为糟粕,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剧集质量整体下降,并因此被观众诟病。
而经典老剧之所以好看、耐看,具备成为流芳之作的可能性,恰恰在于慢工出细活。除此,还与影视文本的开放性有关。一部剧被再度阐释的可能性越大,成为经典的概率往往也就越大。不同年代的人们虽然共享了同一个版本,但进入方式、思考角度有所区别。年轻人热衷于通过弹幕的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即时在线交流,形成智慧碰撞。
法国思想家罗兰 巴特认为,作者在完成作品的一瞬与作品的关系便宣告结束,解读权回归读者手中。这个“作者之死”的观点,明确了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再生产机制。互联网文化为这种机制提供了新的土壤。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具备跨越代际、年龄、文化背景的能力,让经典影视作品得以跨越时光之海,形成“老树开新花”的景观,从而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新意义。而从接受角度来看,当经典老剧有了新的流行化解读,受众心理也会经历“被重新调试”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与重温经典不同的新鲜感。
(孔德淇《时代在变迁,经典老剧魅力犹存》)
1.(3分)下列对经典老剧被喜爱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老剧能彻底提升审美能力,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
B.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想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
C.大众对优秀文艺作品认可与执着,经典老剧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D.观看经典老剧过程中,人们一定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与满足感的体验。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批判当代影视作品制作质量下降之后,进一步指出经典老剧耐看的原因。
B.文章关于弹幕和“四大名著”影视剧的举例阐释,有力佐证了作者的相关分析。
C.文章对慢工制作、文本开放性、互联网诠释的论述,与上文论述构成鲜明对比。
D.文章引用罗兰 巴特的观点,为下文分析互联网对经典老剧解读的作用作铺垫。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影视文化作品因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而被观众诟病。
B.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认为中国电视剧发展黄金期,原因之一是制作不计成本。
C.互联网为意义再生产机制提供新的土壤,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与新意义。
D.年轻人通过弹幕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1.B 解析:A.“能彻底提升审美能力”错误,过于绝对,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
C. “大众”错误,选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受众”。
D. “一定会产生”错误,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可能会产生”。
故选B。
2.C 解析:C.“与上文论述构成鲜明对比”错误,整体看应该是对上文论述的层进,上文批评当代影视作品制作质量下降,下文从这几个方面进一步指出经典老剧耐看的原因,下文与上文是层进关系,并非对比关系。
故选C。
3.C 解析:C.“互联网……赋予……”错误,原文第五段说的是“互联网文化为这种机制提供了新的土壤。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让经典影视作品得以跨越时光之海,……从而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新意义”,“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与新意义”的是“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不是“互联网”。
故选C。
江西省九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出土文献不断被发掘与保护,据统计,出土或收藏次数有35次之多。对中医出土文献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理清我国早期中医药思想文化的面貌,更有利于坚定我们的传统文化自信。
中医出土文献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中医出土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竹简、木简、木牍以及溓帛,其中简和牍的区别主要在于“简”为细长条形,可写一或两行字,常用绳子编联;“牍”则为宽大片状,可写多行文字。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为五书合为一卷的“帛书”,《十问》《合阴阳》为两书合为一卷的“竹简”,《杂禁方》为“木简”;甘肃武威汉代医简主要为“医方”,则由七十八枚竹简和十四块木牍构成。可以说,这些出土的中医简帛、简牍文献本身就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简牍制作工艺、书法艺术价值,向世界展现了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文献、文字水平,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医学面貌,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中医出土文献展现中国原创力量。中医思想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如先秦两汉简帛医书在论述身体观中直接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引入,并结合了中医学对身体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医生学特色的身体观,即是一种气化的身体、数术的身体、中和的身体、比喻的身体、结构的身体。以气化身体观来说,“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起点,被先秦诸子用来阐释或实践各家的理论工夫,如老子的“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孟子的“浩然正气”等。“气”作为身体与自然沟通的媒介,是“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表现,简帛医书也常用“气”进行身体论述,主要体现在“化生”“筑形”“决死”三个方面。除传统“天人合一”外,在成都天回汉墓出土的医简出现“通天思想”,这是中医学的原创,以“通天”的生命认识为核心,将人体的呼吸、五行、五脏、五色、经脉等贯通连属,成为中医诊法理论体系构建的思想基础。
中医出土文献守卫中华民族健康。中医出土文献主要以“医方”“医经”为主,这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基本相符,根据现代学科分类,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推拿学、方剂学、药学、养生学以及临床各科的治疗等。临床各科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五官科、骨肠科、肛肠科、传染病等,充分说明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已经应对各科疾病,并积累了大量的医方,如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中医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让我们看到了与传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同时代或者更早的医学典籍,它们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的总结,成为中华民族健康的守卫者。
中医药文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传世经典为核心的医学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逐步揭开了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学面貌,无论是其自身所具有的文物价值,还是其中蕴藏的“道”(思想文化)和“术”(医学技术)的价值,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传统文化也在继承和创新中,以应对这个时代的需要,这就是传统文化生命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摘编自熊益亮《从先秦两汉中医出土文献谈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简”和“牍”的主要区别在于形状上的不同,都有文化与文物方面的双重价值。
B.中医思想文化以“气”为身体与自然沟通的媒介,体现了鲜明的中医学特色。
C.学科分类上,中医出土文献与《汉书·艺文志》吻合,与现代学科分类一致。
D.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四大传世经典为核心的中医医学文化必然会愈发有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区别“简”和“牍”,是为了论证“牍”因为字数多而比“简”更重要。
B.文章引用老子和孟子关于“气”的理论,能更好地揭示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模式,分述部分的内容在逻辑上则形成层进式关系。
D.文章末段既点题,又回应首段,再次强调中医出土文献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认清早期中医药思想文化的面貌是坚定我们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点之一。
B.中医出土文献载体本身有研究价值,其制作工艺与书法价值尤其值得研究。
C.“通天思想”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补充,后者构成中医诊疗体系的思想基础。
D.为了应对时代需要,以中医学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继承和加以创新。
1.C 2.A 3.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