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30 13:3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西省上饶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补天
孙道荣
认识老唐很偶然。
那天因为急事出门,出了地铁口,天忽然下起暴雨。朋友的店就在一百多米处,但雨太大了,没带雨伞,我犹疑着,是干脆冒雨奔跑过去,淋成个落汤鸡呢,还是等雨小一点再过去?
就在我犹疑不决时,有个人拿着一把伞,戳到我面前。
他嘴里还说着什么,风大,雨急,进出的人又多,人声嘈杂,我没听清。我想,他是见我没带伞,要卖伞给我吧。
我摇摇头,身子不自觉地往后退了退。家里的伞太多了,很多都是出门忽然遇雨,临时买的。再说,刚才出门匆忙,身上也没带钱呀,我又不会手机支付。
他还是坚定地将伞递到我面前。这人可真是怪,我心里嘀咕着。嘴上对他说,不好意思,我不买伞。
他听了我的话,笑了,说,我不是卖伞的,我看你没带伞,雨又这么大,你拿去用吧。
还有这样的好事?我不相信地打量了他一眼,他穿着雨衣,头上还戴着一个竹编的斗笠,透过雨衣,能隐约看见他里面穿的是黄色的工服,看样子是个环卫工人。
见我还是不相信,他一把将伞塞给我。
我接过了伞。我说,谢谢你。这样吧,我就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我去拿一把伞,就回来还你。
他笑笑,没事,不用还我的。
我撑着他给我的伞,向朋友的店走去。事情办得很顺利。回来的时候,我跟朋友借了一把伞,又带上了他送我的那把伞,我要还给他。
地铁口找了一圈,却没有看到那个人。我又在地铁站附近转了一圈,远远地看到一个环卫工人在冒雨清扫路口的一滩积水,我走过去,果然是他。
他也认出了我,一手拄着扫把,一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没想到,你还真来还伞了,一把旧伞,不值当呢。
我说,你帮了我忙,已经非常感谢了,伞嘛,自然应该还给你。
他憨憨一笑,收了伞,用劲甩了甩,然后折叠好,塞进身边的环卫车的座位底下。我看到里面,还有几把伞。便好奇地问他,你带这么多伞出门干什么?他嘿嘿乐了,说,很多人跟你今天一样,出门忘记带伞,却突然碰到大雨了。我呢,遇到了,就送给他一把。
还有这样的好人?!我就这样认识了他。
再次见到他,是个中午,晴天。从朋友的店里出来,看到一个环卫工人蹲在树底下,吃着自带的盒饭。我认出来了,是老唐。
我走过去,请他到朋友的店里坐着吃饭。他坚持不肯。我返身回到朋友的店里,搬了两张凳子过来,给他一张,我自己一张。我们坐在大树底下,随便聊了起来。
他比我年长十来岁,听口音,是江西人。一问,果然是婺源的。
我还是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在雨天送伞给别人?再说,他哪来那么多伞呢?
他告诉我,他有一个祖传的手艺,就是修伞。以前在老家时,他在镇上摆了一个摊,专门给人修伞。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用的还是油布伞,笨重,但伞面大,遮风挡雨的效果很好。那时候,一般人家,也就一两把伞,坏了,绝舍不得扔掉,花钱重买一把。穷呢,哪敢浪费啊?因而,他的修伞生意也好。说是修,其实更多的是补。油布破了一个洞,或撕了一个口子,拿来让他补。老唐说,先在破洞四周刷上桐油,待桐油微干了,撕下一块他用竹料自制的油纸,封上,再刷一层桐油。等桐油收干了一点,再贴一层油纸,如此往复三四次,破洞就修复如初了,看起来就跟新伞一样。
老唐在说起这些时,不像一个修伞匠在修伞,倒更像一个民间的艺人,陶醉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他说,那时候,修一把伞只要一两角钱,但因为是个技术活,挺受人尊重的。他也靠了这门祖传的手艺,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还不错。
他说,后来,伞的品种渐渐多起来了,折叠伞、自动伞流行了,这倒没难住他,原理都差不多,他很快就掌握了修理的技术。真正致使他撑不下去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伞破了、旧了,不再找他修理,而是扔了,直接换一把新伞。他的生意,渐渐冷淡了。
有一次,一个年轻姑娘,拿了一把旧式的雨伞来找他修,伞骨差不多散架了。他对姑娘说,这把旧伞,不值得修了,修理的钱比买把新伞还贵呢。姑娘却央求他一定要修好,说这是她奶奶用过的伞,小时候,奶奶就是用这把伞接送她上学的。姑娘说,奶奶走了,我想修好这把伞,留个念想。
老唐说,人间的每把伞,都有一个故事呢。
后来,修伞的生意撑不下去了,老唐就进了城,做了一名环卫工。
我扫地的时候,经常会捡到别人扔掉的伞,大多只是些小毛病,修修还能用。老唐说,我就将它们修好,随身带着,遇到下雨天,有人没带伞,我就送给他,挡挡雨。
吃过饭,老唐要继续工作了。跟他告别时,他忽然说,以前,有个来修伞的人跟我说,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这句话,我记了大半辈子。
我也记住了,老唐。
(选自2020年8月30日《新民晚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用“认识老唐很偶然”一句开头,颇具匠心:既收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又起到引出主人公的作用。
B.本文情节有波澜,“我”不想要老唐的伞,受用后去还伞,询问老唐为何准备这么多的伞,老唐谈自身修伞的经历。
C.本文补叙一个姑娘为纪念逝去的奶奶来请老唐修伞这件事,反映了伞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D.小说结尾“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的交代,照应了标题,使结构严谨完整,又意在引发读者思考。
8.“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补天”为题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西省吉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这个要求并不高
李世斌
董理站在沈院长的办公室门外,扯了扯衣襟,弯曲两根手指“笃笃”敲了几下门。室内传出“请进”,董理便轻轻推开虚掩的门,径直走到沈院长的办公桌前。
沈院长抬头见是董理,略显意外地问道:“是董理啊,有什么事吗?”
董理用立正的姿势(虽然他的左腿有点儿跋)说:“我是想跟您说一下,我要辞职回乡下了。”
“要走,为什么?”沈院长瞪大了双眼问道。风华正茂的沈院长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白手起家创办了这所工程建筑设计院,如今已发展成拥有30多名专业职员的团队。人事部一年多前招聘了看大门的保安董理。董理平时就睡在设计院大门旁的传达室小屋里,一日三餐自行解决,为此还特意买了个电饭煲。按常理,一个看大门的不想再干了,只要提前几天跟人事部说一声即可,无须向堂堂的一院之长报告。董理之所以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跟沈院长打声招呼,是因为不久前沈院长亲自拍过他的肩膀,让他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更何况,那天沈院长在拍了他的肩膀之后,还专门嘱咐了他一句,今后有什么事可以直接找他说。
沈院长盯着董理看了好一会儿,关切地问道:“是不是嫌工资低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说说,我会尽量考虑的。”
“不是,不是,是我老娘和老婆身体都不大好,我父亲走得早,唯一的女儿马上又要上大学了,所以我必须回去。再说,村里也催了我好几次,让我回去参选村支书。”
“哦,是这样啊。”沈院长用惋惜的口吻说,“像你一个看大门的……哦不,负责任的保安一时还真难找哩。要不你再熬几天,等有了合适的接替人再走,可以吗?”
“行。”董理又用立正的姿势干脆地回答道。
董理转过身,微跛着腿向门外走去。沈院长望着董理的背影,轻轻叹息了一声。对于一个看大门的离去,居然能让院长感到惋惜是有原因的。就在几个月前,设计院大门外传来一名妇女的尖叫:“有人抢劫了,快抓贼啊…”恰好站在门口的董理侧脸一看,一个光头青年手里抓着一只女式挎包没命地逃窜。董理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一步跃到人行道中央,抬起那条微跛的腿,轻巧一句,光头瞬间扑跌在地。光头也非吃素的,极其敏捷地一跃而起,而董理已一个箭步上前,钳住了光头抓包的那只手的手腕。光头凶相毕露,另一只手从腰间拔出尖刀刺向董理。董理将头一闪,用手背朝光头握刀的手腕一弹,随着光头“呀”的一声叫,尖刀“咣”地飞落到了地面上。接下来,可以用三下五除二来形容,光头毫无悬念地束手就擒。这一切,就发生在设计院大门口。
警察亲自登门给董理送上了奖励金,称赞董理抓住一个在公安局挂了号的抢劫犯。全市新闻媒体也蜂拥而至了。特别是电视台采访董理的时候,特意让他站在挂着“暖州市工程建筑设计院”标牌的大门前。当晚播放专题新闻时,这块标牌在镜头里足足显现了两分钟。沈院长看到这条新闻时,乐得脸上笑开了花,心想,这个看大门的还真有两下子,到底是在部队里当过几年特种兵的。
“等一下。”沈院长朝已经跨出门外的董理喊了一声。
董理转过身问:“院长,还有哈事吗?”
“别急着走,进来,我有事问你。”沈院长起身把董理让到沙发上坐下,又亲手给他泡了一杯茶,嘿嘿笑着说,“你是有功的呀,就说那天的电视采访,无形中也算是替设计院打了个免费广告呢。”
“不说这些,见义剪为是应该的。”董理也嘿嘿笑了几声说。
“我一直想问问你,你的腿是在部队当特种兵时受的伤吗?”沈院长一脸正经地问道。
董理撇一撇嘴说:“没那么崇高。是退伍后跟人去开矿,矿塌了,腿痛了,命捡回来了。”
“哦,不幸中的万幸。你是在部队入党的老党员了,院里呢,想配一名党支部书记,我想,你能不能留下来……”沈院长试探着问道。
“可是,家里确实需要我回去呀。”董理为难道。
“那么,接下来这几天你还有什么要求吗?”沈院长诚恳地问道。
“要说要求嘛,”董理饮了一口茶,抹了一下嘴说,“能不能让我也吃几天员工食堂的饭菜……”
沈院长想不到董理会提出这么个要求,随即哈哈笑道:“好,好,这个要求并不高,今后几天就跟正式员工同桌吃饭。”沈院长说完收起了笑容,自言自语道,“这个要求虽然不高,可我之前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沈院长,能跟您和员工一起在食堂吃饭,我这个看大门的也算是设计院的人了。以后您若有空儿到乡下走走,我请您同桌喝几杯。”董理说着,站起了身。
(摘编自《啄木鸟》2021年第6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董理“用立正的姿势(虽然他的左腿有点儿跛)说”“又用立正的姿势干脆地回答道”,表现其态度郑重,同时暗示其退伍军人的身份。
B.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了董理冒着生命危险制服持刀抢劫凶犯的事件,交代了沈院长看重董理的原因,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
C.沈院长询问董理辞职的原因,还想让董理担任院里党支部书记,满足董理提出的吃几天员工食堂的要求,表现了他对董理的看重。
D.文章大部分篇幅是人物的对话,通过人物对话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同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8.小说中,董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根据小说内容,说说你对标题“这个要求并不高”的理解。(6分)
江西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雷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溶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雨果然就来了。在这样暴风雨的夜里,走路与其说是用眼找,还不如说用本能感觉到的。走了一会儿,我和老杨都迷失方向了,而小陈却什么都不说,老是沉默地然而却异常坚定地在前面走着,偶尔回过头来招呼一声。
“喂!当心前面是小沟!”
“喂!右转弯,左面是据点。”
我心里想:幸亏有这样一个好向导,要不,那才糟了哩!每当闪电亮起的一刹那,我看见他那矮小的身形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里就不禁泛滥起一种怜惜和感动的情绪。
说起来可真凑巧,我们正在庆幸不会遭遇敌人的时候,却偏偏就遭遇上了。二三十个还乡团①人马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走来。在闪电中我们都看清了双方,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
遭遇战很快停止了。
我和老杨、小陈却失去联系了,按照事先约定的信号找到他们,继续往前走。天依然很黑,我们三人走进一片荒草地,小陈愕然地停住了。原来他也迷失了方向,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身旁不时地有水蛇沙沙地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
鸡叫了!天亮了!我们终于来到了潍河边,但藏好的船已被昨夜的大水冲走了,我和老杨都不会凫水,小陈只好带我们去找他爹想办法。
小屋的门吱呀的一声开了,一个有着苍白胡须的老人,从屋里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向我们打量了一会,吃惊得张大了嘴。
“爹!”小陈轻轻地喊了一声。
老人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把手一挥,命令地说:“快进屋去!”
屋子里的混乱景象使我吃了一惊。小陈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异常不安地问道:“爹,我娘呢?”
老人默然地坐在门槛上,阴沉地低着头,好一会才愤然地说:“被还乡团捉去啦,还有你兄弟小佳。”
小陈颓然地坐在锅台上,呼吸急促起来了,咬着下唇,一声不响,停了好一会,突然抬起头来,问道:
“爹,你打算咋办?”
“我嘛,我打算去叫你回来。”老头子冷冷地说。
“叫我回来?”小陈吃惊地说。
“嗯!”老头子深深地点着头。“整整五天了,你娘和小佳一直吊在保公所梁头上。我到处去找你也找不到……”
“找我咋?”小陈打断了老头子的话。
“找你咋?”老头子冷笑一声道,“哼!你说咋?咱这一家三口的命你就不管啦?还有咱庄上死的那二三十口子的仇,就不报啦?”老头子越说越激动,苍白的胡须一抖一抖地颤动着。
小陈会意地看了看我,微笑了一下,忽地抓住了老爹的手,兴奋地说:“爹,我这不是回来了吗?”
老杨也激动地一把拉住了老头子的手说:“老大爷,放心吧,河东的武工队是完不了的,河东的天下也是完不了的。我们俩就要上那去接替马队长的事。”
“啊?”老人惊讶地看着我们,“是吗,到河东去?”
小陈点点头说:“是的,爹。我就是来送他们到河东去的。河边上柳丛里的船被水冲走了,怎么办?”
老头子忽地站了起来,连连地点着头说:“好,你们来了就好。老百姓又有依靠了!好!快过河去吧。唔,怎么?船被水冲走了?”
“是呀!”我说,“船冲走了,河里水很大。可是我们一定要今天过河。”
“那是的,一定要今天过河。”老人打断了我的话说。
“老大爷,你有什么办法吗?”老杨问道。
老人没有回答,默默地开了门,走出了小屋,仰着头看了看天,回头问道:“你们俩会不会凫水?”
“会一点点,这样大的水可不行。”我和老杨说。
老人没有再说话,默默地走到里间,拿出了一个玻璃瓶子来,一仰脖,咕嘟嘟喝了几口,然后,向我面前一伸说:“来,喝一点,河水太凉。”
我们都喝了一点,是很猛烈的白干。
“走吧!”老人命令地说。
我惊异地望着小陈,小陈高兴地眨了眨眼睛,小声地说:“走吧,他要带你们凫过去,老头子好水性哩!”
小陈的话音里充满着骄傲和自豪。于是,我也兴奋起来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被吊在保公所梁上的老大娘和小佳。“啊!老大娘他们咋办呢?”
“你停着干什么?”老头子胡须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忽地转过身去,把手一挥,厉声地说:“走!快走!”
我们一行四人又朝着潍河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
【注】①还乡团: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组织的地主武装。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暴风雨为他们迷路、河水暴涨、船被冲走以及老陈凫水送渡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氛围。
B.听到老大娘和小佳被捉走后,“我”考虑的是他们的安危,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情怀。
C.小说以炽热的感情和诗一样的语言,刻画了小陈父子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英雄性格。
D.通过对老陈生死抉择时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揭示他的心灵,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5.请分析陈氏父子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有何意义?(6分)
6.小说以“我”的视角进行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等四校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5分)
(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脚穿鞋 莫言
我估计像我这个年纪的农村出身的人,都看到过给马或者给骡子挂掌的场面。那场面很精彩,很刺激,看一次就能记一辈子。挂马掌的人,基本上都是健壮、精干的男人,因为这活儿,既需要技术,又需要胆量。因为并不是每匹骡、马都是好脾气,它一旦不高兴,一尥蹶子,就够人受的。马掌匠大多数都是铁匠,需要根据骡、马的蹄子,随时修改蹄铁的大小。大多数的马掌匠都是在铁匠铺子里等活儿。他们的铺子前,用五根粗大的圆木,交叉竖起个木架子。他们将骡子或者马弄到架子下,用两根结实的帆布带子,兜在骡子或马的前后腿之间,然后将它吊起来,这样,无论多么暴烈的骡、马,都失去了尥蹶子的能力。
我要说的是一个犹如凤毛麟角一样稀罕的下乡找活干的马蹄匠。下乡找活儿干,就意味着没有了器械的保护,马蹄匠要跟骡、马亲密接触,风险很大。单纯因为这,还不值当我使用“凤毛麟角”这样的高级词,我之所以使用这个词,是因为这个马蹄匠是个女的,而且是我的表姐。这个表姐不是那种八竿子拨拉不着的瓜蔓子亲戚,她是我母亲的堂哥的独生女儿。
我这个表姐身材并不粗壮,甚至还可以说她有几分苗条。她也不丑,甚至还可以说她比较漂亮。就是这样一个人儿,学了这样的手艺。我堂舅是个铁匠,也是马蹄匠。我堂舅并不愿意让自己的独生女儿继承自己的手艺。我表姐却很喜欢这活儿,因为喜欢,所以上心,我堂舅没怎么教,她自己就看会了。
我表姐在我们村子里大显身手赢得了高度赞誉的那次,是给我们第二生产队里那匹性情极为暴烈的骡子上蹄子那个中午。那时我堂舅已经很老了,只能给我表姐当助手。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一个女马蹄匠给第二生产队的疯骡子上蹄铁,全都跑来看热闹。
我们第二生产队那匹疯骡子,是真疯。它能同时飞起两条后腿踢人,又能十分灵巧地飞起一条后腿踢狗。它还能站立起来,用两个前蹄,像拳击手一样擂人。当然,用嘴咬人,它也十分擅长。我们队长和会计贪便宜把这家伙买回来,简直是买回了一头猛兽。每次要将它套进车辕,都需要动员全队的壮劳力。一旦把它套进车,它就拉着车狂奔,速度之快,我说出来大家也不会相信。也就是说,这头疯骡子,身上有不可思议的神奇的力量,它使我们队里马车的速度大大提高。有一次它从县城给公社供销社拉了一车煤,蛟河农场的一辆捷克产的胶轮拖拉机趾高气扬地超越了它。它野性发作,嗷嗷地叫着,拉着车就追,车上的煤被颠得纷纷落地。拖拉机司机刚开始不以为意,呼喊了一些嘲笑骡子的口号,骡子大怒,狂追不止,车越跑越轻,速度越来越快。拖拉机驾驶员一时慌乱,竟然把车开到了路沟里,差点出了人命。这件事流传甚广,使我们村子里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无比地骄傲。骄傲归骄傲,但供销社的煤是要赔的。我们全队的人拿着笤帚去沿路扫煤,但还是缺了一半分量。
话说我堂舅把疯骡子拴在街边一棵柳树上,稍一懈怠,就被骡子一口咬住了胳膊。我表姐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骡子的耳朵眼儿一声尖叫,那骡子像当头挨了一棍似的,两条前腿一弯就跪下了。我表姐迅速地用细麻绳在它的上唇拴起了一个疙瘩,然后将连接着细麻绳的粗绳子扔到树杈上,往下一拉,那骡子就乖乖地把头仰了起来。表姐将绳子交给我堂舅,我堂舅把绳子死劲往下一扽,那骡子痛苦得浑身颤抖,再也没有心思飞起蹄子尥人了。
我表姐从容不迫地给疯骡子剔除了旧蹄铁,用扁铲给它修平了趾甲,然后给它钉上了合适的新蹄铁。四个蹄子全部弄好,花费了大概半个小时,真是又快又好,观者无不称赞。一切收拾妥当后,我表姐将骡子上唇的麻绳松开,还轻松地拍了拍它的脑门。我堂舅将缰绳递给生产队的饲养员。众人飞快地散开,等待着疯骡子的疯狂。但奇怪的是,我们队里的疯骡子竟然没有折腾,它跟在饲养员身后,乖乖地走着,仿佛一个刚穿上新鞋的小媳妇,个头也高了两寸。
过了几年,在添油加醋的传说中,我表姐成了武功高强的女侠,那疯骡子,成了她仗义行侠时的坐骑。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有删改)
7.(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写挂马掌的过程,着重介绍如何不让骡、马尥蹶子,粗大的圆木、木架子、结实的帆布带子等描写再现了当年挂掌的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B.小说讲述了表姐征服疯骡子、给它上蹄铁的故事,既让现代读者了解了过去农村的一个独特职业,又塑造了一个艺高人胆大的女性形象。
C.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讲述故事的同时穿插评论,如用“犹如凤毛麟角一样稀罕”肯定与赞美下乡找活儿干的马蹄匠表姐品德高尚。
D.小说语言极具个性化,如“那场面很精彩,很刺激”“尥蹶子”“是个女的”“嗷嗷地叫着”等口语化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小说描述的场景中。
8.(6分)表姐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表姐的形象的。
9.(6分)有读者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江西省九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联大主事的跟她商量,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栓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集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莱花、贵州盐酸莱,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车,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车,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点值得一拣的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鸡毛》属于笔记体小说,笔记是一种“混合型”体,其特殊功用具有兼及散文与小说的著述形式,文字叙事简要,不说废话,点到即止。
B.本文以“鸡毛”为线索,既推动情节发展,又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C.作者以独到的眼光,从正面形象的舞台中挖掘的反向、阴暗面的写作风格,对五四运动以来被神化的学生形象进行了消解。
D.农村妇女的文嫂不但哭诉,而且是很悲痛、极伤心地哭诉,这正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面对生存苦难、消解苦难的重要方式。
8.文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是如何塑造文嫂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西省上饶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补天
孙道荣
认识老唐很偶然。
那天因为急事出门,出了地铁口,天忽然下起暴雨。朋友的店就在一百多米处,但雨太大了,没带雨伞,我犹疑着,是干脆冒雨奔跑过去,淋成个落汤鸡呢,还是等雨小一点再过去?
就在我犹疑不决时,有个人拿着一把伞,戳到我面前。
他嘴里还说着什么,风大,雨急,进出的人又多,人声嘈杂,我没听清。我想,他是见我没带伞,要卖伞给我吧。
我摇摇头,身子不自觉地往后退了退。家里的伞太多了,很多都是出门忽然遇雨,临时买的。再说,刚才出门匆忙,身上也没带钱呀,我又不会手机支付。
他还是坚定地将伞递到我面前。这人可真是怪,我心里嘀咕着。嘴上对他说,不好意思,我不买伞。
他听了我的话,笑了,说,我不是卖伞的,我看你没带伞,雨又这么大,你拿去用吧。
还有这样的好事?我不相信地打量了他一眼,他穿着雨衣,头上还戴着一个竹编的斗笠,透过雨衣,能隐约看见他里面穿的是黄色的工服,看样子是个环卫工人。
见我还是不相信,他一把将伞塞给我。
我接过了伞。我说,谢谢你。这样吧,我就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我去拿一把伞,就回来还你。
他笑笑,没事,不用还我的。
我撑着他给我的伞,向朋友的店走去。事情办得很顺利。回来的时候,我跟朋友借了一把伞,又带上了他送我的那把伞,我要还给他。
地铁口找了一圈,却没有看到那个人。我又在地铁站附近转了一圈,远远地看到一个环卫工人在冒雨清扫路口的一滩积水,我走过去,果然是他。
他也认出了我,一手拄着扫把,一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没想到,你还真来还伞了,一把旧伞,不值当呢。
我说,你帮了我忙,已经非常感谢了,伞嘛,自然应该还给你。
他憨憨一笑,收了伞,用劲甩了甩,然后折叠好,塞进身边的环卫车的座位底下。我看到里面,还有几把伞。便好奇地问他,你带这么多伞出门干什么?他嘿嘿乐了,说,很多人跟你今天一样,出门忘记带伞,却突然碰到大雨了。我呢,遇到了,就送给他一把。
还有这样的好人?!我就这样认识了他。
再次见到他,是个中午,晴天。从朋友的店里出来,看到一个环卫工人蹲在树底下,吃着自带的盒饭。我认出来了,是老唐。
我走过去,请他到朋友的店里坐着吃饭。他坚持不肯。我返身回到朋友的店里,搬了两张凳子过来,给他一张,我自己一张。我们坐在大树底下,随便聊了起来。
他比我年长十来岁,听口音,是江西人。一问,果然是婺源的。
我还是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在雨天送伞给别人?再说,他哪来那么多伞呢?
他告诉我,他有一个祖传的手艺,就是修伞。以前在老家时,他在镇上摆了一个摊,专门给人修伞。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用的还是油布伞,笨重,但伞面大,遮风挡雨的效果很好。那时候,一般人家,也就一两把伞,坏了,绝舍不得扔掉,花钱重买一把。穷呢,哪敢浪费啊?因而,他的修伞生意也好。说是修,其实更多的是补。油布破了一个洞,或撕了一个口子,拿来让他补。老唐说,先在破洞四周刷上桐油,待桐油微干了,撕下一块他用竹料自制的油纸,封上,再刷一层桐油。等桐油收干了一点,再贴一层油纸,如此往复三四次,破洞就修复如初了,看起来就跟新伞一样。
老唐在说起这些时,不像一个修伞匠在修伞,倒更像一个民间的艺人,陶醉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他说,那时候,修一把伞只要一两角钱,但因为是个技术活,挺受人尊重的。他也靠了这门祖传的手艺,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还不错。
他说,后来,伞的品种渐渐多起来了,折叠伞、自动伞流行了,这倒没难住他,原理都差不多,他很快就掌握了修理的技术。真正致使他撑不下去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伞破了、旧了,不再找他修理,而是扔了,直接换一把新伞。他的生意,渐渐冷淡了。
有一次,一个年轻姑娘,拿了一把旧式的雨伞来找他修,伞骨差不多散架了。他对姑娘说,这把旧伞,不值得修了,修理的钱比买把新伞还贵呢。姑娘却央求他一定要修好,说这是她奶奶用过的伞,小时候,奶奶就是用这把伞接送她上学的。姑娘说,奶奶走了,我想修好这把伞,留个念想。
老唐说,人间的每把伞,都有一个故事呢。
后来,修伞的生意撑不下去了,老唐就进了城,做了一名环卫工。
我扫地的时候,经常会捡到别人扔掉的伞,大多只是些小毛病,修修还能用。老唐说,我就将它们修好,随身带着,遇到下雨天,有人没带伞,我就送给他,挡挡雨。
吃过饭,老唐要继续工作了。跟他告别时,他忽然说,以前,有个来修伞的人跟我说,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这句话,我记了大半辈子。
我也记住了,老唐。
(选自2020年8月30日《新民晚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用“认识老唐很偶然”一句开头,颇具匠心:既收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又起到引出主人公的作用。
B.本文情节有波澜,“我”不想要老唐的伞,受用后去还伞,询问老唐为何准备这么多的伞,老唐谈自身修伞的经历。
C.本文补叙一个姑娘为纪念逝去的奶奶来请老唐修伞这件事,反映了伞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D.小说结尾“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的交代,照应了标题,使结构严谨完整,又意在引发读者思考。
8.“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补天”为题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答案:C
解析:“补叙”“反映了伞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错误。这段文字是插叙,作用是让读者明白每把伞都有一个故事的道理。
8.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因伞认识了老唐,后又与老唐聊天,情节得以发展。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老唐的乐于助人的工匠形象,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说明:每点两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9.答案:①一语双关,内涵丰富。表层含义是修补雨伞,是为了遮雨。深层含义是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弥补社会的不足。
②暗示主题。老唐大半辈子,依然保持修伞补天、乐于助人的情怀,暗示了传承和弘扬为社会做贡献这一主题。
③富有神奇性,引人联想,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说明:每点两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江西省吉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这个要求并不高
李世斌
董理站在沈院长的办公室门外,扯了扯衣襟,弯曲两根手指“笃笃”敲了几下门。室内传出“请进”,董理便轻轻推开虚掩的门,径直走到沈院长的办公桌前。
沈院长抬头见是董理,略显意外地问道:“是董理啊,有什么事吗?”
董理用立正的姿势(虽然他的左腿有点儿跋)说:“我是想跟您说一下,我要辞职回乡下了。”
“要走,为什么?”沈院长瞪大了双眼问道。风华正茂的沈院长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白手起家创办了这所工程建筑设计院,如今已发展成拥有30多名专业职员的团队。人事部一年多前招聘了看大门的保安董理。董理平时就睡在设计院大门旁的传达室小屋里,一日三餐自行解决,为此还特意买了个电饭煲。按常理,一个看大门的不想再干了,只要提前几天跟人事部说一声即可,无须向堂堂的一院之长报告。董理之所以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跟沈院长打声招呼,是因为不久前沈院长亲自拍过他的肩膀,让他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更何况,那天沈院长在拍了他的肩膀之后,还专门嘱咐了他一句,今后有什么事可以直接找他说。
沈院长盯着董理看了好一会儿,关切地问道:“是不是嫌工资低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说说,我会尽量考虑的。”
“不是,不是,是我老娘和老婆身体都不大好,我父亲走得早,唯一的女儿马上又要上大学了,所以我必须回去。再说,村里也催了我好几次,让我回去参选村支书。”
“哦,是这样啊。”沈院长用惋惜的口吻说,“像你一个看大门的……哦不,负责任的保安一时还真难找哩。要不你再熬几天,等有了合适的接替人再走,可以吗?”
“行。”董理又用立正的姿势干脆地回答道。
董理转过身,微跛着腿向门外走去。沈院长望着董理的背影,轻轻叹息了一声。对于一个看大门的离去,居然能让院长感到惋惜是有原因的。就在几个月前,设计院大门外传来一名妇女的尖叫:“有人抢劫了,快抓贼啊…”恰好站在门口的董理侧脸一看,一个光头青年手里抓着一只女式挎包没命地逃窜。董理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一步跃到人行道中央,抬起那条微跛的腿,轻巧一句,光头瞬间扑跌在地。光头也非吃素的,极其敏捷地一跃而起,而董理已一个箭步上前,钳住了光头抓包的那只手的手腕。光头凶相毕露,另一只手从腰间拔出尖刀刺向董理。董理将头一闪,用手背朝光头握刀的手腕一弹,随着光头“呀”的一声叫,尖刀“咣”地飞落到了地面上。接下来,可以用三下五除二来形容,光头毫无悬念地束手就擒。这一切,就发生在设计院大门口。
警察亲自登门给董理送上了奖励金,称赞董理抓住一个在公安局挂了号的抢劫犯。全市新闻媒体也蜂拥而至了。特别是电视台采访董理的时候,特意让他站在挂着“暖州市工程建筑设计院”标牌的大门前。当晚播放专题新闻时,这块标牌在镜头里足足显现了两分钟。沈院长看到这条新闻时,乐得脸上笑开了花,心想,这个看大门的还真有两下子,到底是在部队里当过几年特种兵的。
“等一下。”沈院长朝已经跨出门外的董理喊了一声。
董理转过身问:“院长,还有哈事吗?”
“别急着走,进来,我有事问你。”沈院长起身把董理让到沙发上坐下,又亲手给他泡了一杯茶,嘿嘿笑着说,“你是有功的呀,就说那天的电视采访,无形中也算是替设计院打了个免费广告呢。”
“不说这些,见义剪为是应该的。”董理也嘿嘿笑了几声说。
“我一直想问问你,你的腿是在部队当特种兵时受的伤吗?”沈院长一脸正经地问道。
董理撇一撇嘴说:“没那么崇高。是退伍后跟人去开矿,矿塌了,腿痛了,命捡回来了。”
“哦,不幸中的万幸。你是在部队入党的老党员了,院里呢,想配一名党支部书记,我想,你能不能留下来……”沈院长试探着问道。
“可是,家里确实需要我回去呀。”董理为难道。
“那么,接下来这几天你还有什么要求吗?”沈院长诚恳地问道。
“要说要求嘛,”董理饮了一口茶,抹了一下嘴说,“能不能让我也吃几天员工食堂的饭菜……”
沈院长想不到董理会提出这么个要求,随即哈哈笑道:“好,好,这个要求并不高,今后几天就跟正式员工同桌吃饭。”沈院长说完收起了笑容,自言自语道,“这个要求虽然不高,可我之前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沈院长,能跟您和员工一起在食堂吃饭,我这个看大门的也算是设计院的人了。以后您若有空儿到乡下走走,我请您同桌喝几杯。”董理说着,站起了身。
(摘编自《啄木鸟》2021年第6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董理“用立正的姿势(虽然他的左腿有点儿跛)说”“又用立正的姿势干脆地回答道”,表现其态度郑重,同时暗示其退伍军人的身份。
B.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了董理冒着生命危险制服持刀抢劫凶犯的事件,交代了沈院长看重董理的原因,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
C.沈院长询问董理辞职的原因,还想让董理担任院里党支部书记,满足董理提出的吃几天员工食堂的要求,表现了他对董理的看重。
D.文章大部分篇幅是人物的对话,通过人物对话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同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8.小说中,董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根据小说内容,说说你对标题“这个要求并不高”的理解。(6分)
7.B(“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错误,应该是插叙。)
8.①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勇敢地抓住抢包的光头青年。②为人坦诚,说自己不崇高,坦率地说是矿塌造成的腿病。③关心家人,为了照顾老娘和老婆,辞去保安的职务回村。④自尊自爱,要求平等,提出跟设计院员工一起在食堂吃饭的要求。(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9.①“这个要求”是指董理临走时提出的“吃几天员工食堂的饭菜”的要求,相对于别的要求,沈院长想不到董理会提出这个并不高的要求。②沈院长反省以前没想到让董理跟正式员工同桌吃饭,可见这个并不高的要求其实“很高”。③这个不高的要求体现的是董理的平等意识,他认为“一起在食堂吃饭”才“算是设计院的人”,“我请您同桌喝几杯”更是发人深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江西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雷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溶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雨果然就来了。在这样暴风雨的夜里,走路与其说是用眼找,还不如说用本能感觉到的。走了一会儿,我和老杨都迷失方向了,而小陈却什么都不说,老是沉默地然而却异常坚定地在前面走着,偶尔回过头来招呼一声。
“喂!当心前面是小沟!”
“喂!右转弯,左面是据点。”
我心里想:幸亏有这样一个好向导,要不,那才糟了哩!每当闪电亮起的一刹那,我看见他那矮小的身形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里就不禁泛滥起一种怜惜和感动的情绪。
说起来可真凑巧,我们正在庆幸不会遭遇敌人的时候,却偏偏就遭遇上了。二三十个还乡团①人马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走来。在闪电中我们都看清了双方,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
遭遇战很快停止了。
我和老杨、小陈却失去联系了,按照事先约定的信号找到他们,继续往前走。天依然很黑,我们三人走进一片荒草地,小陈愕然地停住了。原来他也迷失了方向,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身旁不时地有水蛇沙沙地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
鸡叫了!天亮了!我们终于来到了潍河边,但藏好的船已被昨夜的大水冲走了,我和老杨都不会凫水,小陈只好带我们去找他爹想办法。
小屋的门吱呀的一声开了,一个有着苍白胡须的老人,从屋里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向我们打量了一会,吃惊得张大了嘴。
“爹!”小陈轻轻地喊了一声。
老人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把手一挥,命令地说:“快进屋去!”
屋子里的混乱景象使我吃了一惊。小陈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异常不安地问道:“爹,我娘呢?”
老人默然地坐在门槛上,阴沉地低着头,好一会才愤然地说:“被还乡团捉去啦,还有你兄弟小佳。”
小陈颓然地坐在锅台上,呼吸急促起来了,咬着下唇,一声不响,停了好一会,突然抬起头来,问道:
“爹,你打算咋办?”
“我嘛,我打算去叫你回来。”老头子冷冷地说。
“叫我回来?”小陈吃惊地说。
“嗯!”老头子深深地点着头。“整整五天了,你娘和小佳一直吊在保公所梁头上。我到处去找你也找不到……”
“找我咋?”小陈打断了老头子的话。
“找你咋?”老头子冷笑一声道,“哼!你说咋?咱这一家三口的命你就不管啦?还有咱庄上死的那二三十口子的仇,就不报啦?”老头子越说越激动,苍白的胡须一抖一抖地颤动着。
小陈会意地看了看我,微笑了一下,忽地抓住了老爹的手,兴奋地说:“爹,我这不是回来了吗?”
老杨也激动地一把拉住了老头子的手说:“老大爷,放心吧,河东的武工队是完不了的,河东的天下也是完不了的。我们俩就要上那去接替马队长的事。”
“啊?”老人惊讶地看着我们,“是吗,到河东去?”
小陈点点头说:“是的,爹。我就是来送他们到河东去的。河边上柳丛里的船被水冲走了,怎么办?”
老头子忽地站了起来,连连地点着头说:“好,你们来了就好。老百姓又有依靠了!好!快过河去吧。唔,怎么?船被水冲走了?”
“是呀!”我说,“船冲走了,河里水很大。可是我们一定要今天过河。”
“那是的,一定要今天过河。”老人打断了我的话说。
“老大爷,你有什么办法吗?”老杨问道。
老人没有回答,默默地开了门,走出了小屋,仰着头看了看天,回头问道:“你们俩会不会凫水?”
“会一点点,这样大的水可不行。”我和老杨说。
老人没有再说话,默默地走到里间,拿出了一个玻璃瓶子来,一仰脖,咕嘟嘟喝了几口,然后,向我面前一伸说:“来,喝一点,河水太凉。”
我们都喝了一点,是很猛烈的白干。
“走吧!”老人命令地说。
我惊异地望着小陈,小陈高兴地眨了眨眼睛,小声地说:“走吧,他要带你们凫过去,老头子好水性哩!”
小陈的话音里充满着骄傲和自豪。于是,我也兴奋起来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被吊在保公所梁上的老大娘和小佳。“啊!老大娘他们咋办呢?”
“你停着干什么?”老头子胡须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忽地转过身去,把手一挥,厉声地说:“走!快走!”
我们一行四人又朝着潍河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
【注】①还乡团: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组织的地主武装。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暴风雨为他们迷路、河水暴涨、船被冲走以及老陈凫水送渡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氛围。
B.听到老大娘和小佳被捉走后,“我”考虑的是他们的安危,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情怀。
C.小说以炽热的感情和诗一样的语言,刻画了小陈父子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英雄性格。
D.通过对老陈生死抉择时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揭示他的心灵,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5.请分析陈氏父子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有何意义?(6分)
6.小说以“我”的视角进行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4.D(解析:D项,对老陈没有“心理描写”。)
5.(1)精神品质:①坚定顽强、机智果断的革命精神。在暴风雨之夜勇敢地为“我”和老杨带路,船被冲走后又机智果断地带两人去找老陈想办法。②大义凛然、无私奉献的赤胆忠心。为使河东武工队重整队伍,以高度的责任感为两人带路,以亲人的生命为代价护送他们过河。③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面临生与死、护送同志与拯救亲人的严峻考验,不顾家人安危,毅然决定挟着两人凫水送渡。(2)形象的意义:说明人民群众与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血肉联系,揭示了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每点2分,前3点任答2点即可。其它说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①“我”使小说线索分明。“我”是赴任的武功队长,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情节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起到了线索的作用。②“我”使故事真实生动。缩短了读者与故事情节的距离,使人有听战斗英雄讲亲身经历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③“我”使叙述亲切自然。“我”是事件的亲历者,在叙述和对话时,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质朴洗炼,使小说读来亲切、自然。④“我”使表达自由灵活。以“我”的视角,自由灵活地把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人物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歌颂英雄主义精神。(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等四校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5分)
(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脚穿鞋 莫言
我估计像我这个年纪的农村出身的人,都看到过给马或者给骡子挂掌的场面。那场面很精彩,很刺激,看一次就能记一辈子。挂马掌的人,基本上都是健壮、精干的男人,因为这活儿,既需要技术,又需要胆量。因为并不是每匹骡、马都是好脾气,它一旦不高兴,一尥蹶子,就够人受的。马掌匠大多数都是铁匠,需要根据骡、马的蹄子,随时修改蹄铁的大小。大多数的马掌匠都是在铁匠铺子里等活儿。他们的铺子前,用五根粗大的圆木,交叉竖起个木架子。他们将骡子或者马弄到架子下,用两根结实的帆布带子,兜在骡子或马的前后腿之间,然后将它吊起来,这样,无论多么暴烈的骡、马,都失去了尥蹶子的能力。
我要说的是一个犹如凤毛麟角一样稀罕的下乡找活干的马蹄匠。下乡找活儿干,就意味着没有了器械的保护,马蹄匠要跟骡、马亲密接触,风险很大。单纯因为这,还不值当我使用“凤毛麟角”这样的高级词,我之所以使用这个词,是因为这个马蹄匠是个女的,而且是我的表姐。这个表姐不是那种八竿子拨拉不着的瓜蔓子亲戚,她是我母亲的堂哥的独生女儿。
我这个表姐身材并不粗壮,甚至还可以说她有几分苗条。她也不丑,甚至还可以说她比较漂亮。就是这样一个人儿,学了这样的手艺。我堂舅是个铁匠,也是马蹄匠。我堂舅并不愿意让自己的独生女儿继承自己的手艺。我表姐却很喜欢这活儿,因为喜欢,所以上心,我堂舅没怎么教,她自己就看会了。
我表姐在我们村子里大显身手赢得了高度赞誉的那次,是给我们第二生产队里那匹性情极为暴烈的骡子上蹄子那个中午。那时我堂舅已经很老了,只能给我表姐当助手。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一个女马蹄匠给第二生产队的疯骡子上蹄铁,全都跑来看热闹。
我们第二生产队那匹疯骡子,是真疯。它能同时飞起两条后腿踢人,又能十分灵巧地飞起一条后腿踢狗。它还能站立起来,用两个前蹄,像拳击手一样擂人。当然,用嘴咬人,它也十分擅长。我们队长和会计贪便宜把这家伙买回来,简直是买回了一头猛兽。每次要将它套进车辕,都需要动员全队的壮劳力。一旦把它套进车,它就拉着车狂奔,速度之快,我说出来大家也不会相信。也就是说,这头疯骡子,身上有不可思议的神奇的力量,它使我们队里马车的速度大大提高。有一次它从县城给公社供销社拉了一车煤,蛟河农场的一辆捷克产的胶轮拖拉机趾高气扬地超越了它。它野性发作,嗷嗷地叫着,拉着车就追,车上的煤被颠得纷纷落地。拖拉机司机刚开始不以为意,呼喊了一些嘲笑骡子的口号,骡子大怒,狂追不止,车越跑越轻,速度越来越快。拖拉机驾驶员一时慌乱,竟然把车开到了路沟里,差点出了人命。这件事流传甚广,使我们村子里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无比地骄傲。骄傲归骄傲,但供销社的煤是要赔的。我们全队的人拿着笤帚去沿路扫煤,但还是缺了一半分量。
话说我堂舅把疯骡子拴在街边一棵柳树上,稍一懈怠,就被骡子一口咬住了胳膊。我表姐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骡子的耳朵眼儿一声尖叫,那骡子像当头挨了一棍似的,两条前腿一弯就跪下了。我表姐迅速地用细麻绳在它的上唇拴起了一个疙瘩,然后将连接着细麻绳的粗绳子扔到树杈上,往下一拉,那骡子就乖乖地把头仰了起来。表姐将绳子交给我堂舅,我堂舅把绳子死劲往下一扽,那骡子痛苦得浑身颤抖,再也没有心思飞起蹄子尥人了。
我表姐从容不迫地给疯骡子剔除了旧蹄铁,用扁铲给它修平了趾甲,然后给它钉上了合适的新蹄铁。四个蹄子全部弄好,花费了大概半个小时,真是又快又好,观者无不称赞。一切收拾妥当后,我表姐将骡子上唇的麻绳松开,还轻松地拍了拍它的脑门。我堂舅将缰绳递给生产队的饲养员。众人飞快地散开,等待着疯骡子的疯狂。但奇怪的是,我们队里的疯骡子竟然没有折腾,它跟在饲养员身后,乖乖地走着,仿佛一个刚穿上新鞋的小媳妇,个头也高了两寸。
过了几年,在添油加醋的传说中,我表姐成了武功高强的女侠,那疯骡子,成了她仗义行侠时的坐骑。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有删改)
7.(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写挂马掌的过程,着重介绍如何不让骡、马尥蹶子,粗大的圆木、木架子、结实的帆布带子等描写再现了当年挂掌的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B.小说讲述了表姐征服疯骡子、给它上蹄铁的故事,既让现代读者了解了过去农村的一个独特职业,又塑造了一个艺高人胆大的女性形象。
C.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讲述故事的同时穿插评论,如用“犹如凤毛麟角一样稀罕”肯定与赞美下乡找活儿干的马蹄匠表姐品德高尚。
D.小说语言极具个性化,如“那场面很精彩,很刺激”“尥蹶子”“是个女的”“嗷嗷地叫着”等口语化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小说描述的场景中。
8.(6分)表姐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表姐的形象的。
9.(6分)有读者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7.C 解析:C.“肯定与赞美下乡找活儿干的马蹄匠表姐品德高尚”错误,应该是表现了马蹄匠表姐的技艺高超。
故选C。
8.①巧设铺垫,层层渲染(侧面烘托)。写等活儿的铁匠挂马掌,为写下乡找活儿干的马蹄匠做铺垫;详写骡子的“疯事”,为写给它挂掌的困难做铺垫。层层铺垫,都是为了下文突出写表姐挂掌技艺高超蓄势。②正面描写,细致刻画。具体描写表姐给疯骡子挂掌一气呵成的过程,突出表姐的从容不迫、技艺高超。③精妙对比。众人面对疯骡子的表现和表姐应对疯骡子的从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表姐的艺高人胆大。
9.不认同。①“在添油加醋的传说中,我表姐成了武功高强的女侠”说明表姐给疯骡子挂掌的事让人们印象深刻并广泛传播,从侧面衬托表姐的技艺高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表姐在传说中成为“女侠”,疯骡子成为她的“坐骑”,照应前文对表姐的评价——“凤毛麟角”,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③这样结尾能激发读者的探索兴趣,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江西省九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联大主事的跟她商量,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栓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集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莱花、贵州盐酸莱,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车,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车,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点值得一拣的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鸡毛》属于笔记体小说,笔记是一种“混合型”体,其特殊功用具有兼及散文与小说的著述形式,文字叙事简要,不说废话,点到即止。
B.本文以“鸡毛”为线索,既推动情节发展,又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C.作者以独到的眼光,从正面形象的舞台中挖掘的反向、阴暗面的写作风格,对五四运动以来被神化的学生形象进行了消解。
D.农村妇女的文嫂不但哭诉,而且是很悲痛、极伤心地哭诉,这正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面对生存苦难、消解苦难的重要方式。
8.文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是如何塑造文嫂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7.B
8.①为金昌焕偷鸡和文嫂惊叫做铺垫
②表现出文嫂对学生的信任,衬托出金昌焕的卑劣、自私。
③揭示了人性的卑劣和自私,用文嫂的善良和金昌焕的表现对比
④承上启下
9.①正面描写②侧面描写(对比)③环境烘托(第三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