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写作
陕西省榆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
⑤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读了上面的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作文
20.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永不干涉”原则,即尊重大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然而某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时,有约50只帝企鹅被困冰坑,历时两天没法走出困境,出现很多伤亡,濒临“全军覆没”。摄制组经过深思熟虑,用铲子在冰坑周围斜坡上挖沟成楼梯状,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摄制组的“间接干预”,赢得了观众的支持和赞美。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对于这件事,你持什么态度?请以一名学生的身份给中华动物保护协会写一封信,表述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能出现个人真实信息)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这句话的意思是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小,行路也会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
阅读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自己不能像文与可那样画竹子,“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读了这段内容,你有什么联想?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写作
陕西省榆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
⑤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读了上面的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从所给名句中选择两三句来确定立意。这是六则名言类材料,先理解它们的意思。
①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②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③表达了为了国家勇敢献身、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④表达了对国事的关心和从军报国的壮志。
⑤意思是,辛辛苦苦酿出来的蜜不是给自己,而是奉献给别人。表达了对奉献精神的赞美。
⑥意思是,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学生要找到这两三句之间的关联点。分析这句话我们发现。①⑥侧重于个人修养,③⑤都强调“奉献”精神,②④则都有“报国”思想。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①②③,写新时代青年的个人修养、应该具有的品质。此题适合写成议论文。
“合理引用”,何为“合理”?当然是在恰当的地方引用,可以将名言作为论据来使用,或者在分析道理的时候加进去。这一点学生一定要注意,不要忘记“引用”自己选择的名言。
立意:
1.奉献之歌,历久弥新。
2.家国情怀,永不过时。
3.加强个人修养,锤炼报国本领。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作文
20.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永不干涉”原则,即尊重大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然而某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时,有约50只帝企鹅被困冰坑,历时两天没法走出困境,出现很多伤亡,濒临“全军覆没”。摄制组经过深思熟虑,用铲子在冰坑周围斜坡上挖沟成楼梯状,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摄制组的“间接干预”,赢得了观众的支持和赞美。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对于这件事,你持什么态度?请以一名学生的身份给中华动物保护协会写一封信,表述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能出现个人真实信息)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理智融合情感,适度间接干预
中华动物保护协会:
数只帝企鹅被困时,拍摄组用铲子在冰坑周围斜坡上挖沟成楼梯状,最终使帝企鹅获救,他们的做法引发了一些争议。
对此,我的态度是:赞成在突发危机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间接干预措施。
首先来明确“间接干预”这一概念。摄制组在五十只帝企鹅被困冰坑时,使用工具改变了斜坡的形状,而没有直接将帝企鹅救起。可见,适当而正确的间接干预,是理智的,是具有辅助效力的。
适当的间接干预能够弥补单一遵循自然规律所产生的一些缺陷。
绝大多数时候,自然具有良好的自主调节功能。如若被困在冰坑中的帝企鹅只有五只,危机与风险就完全在自然环境自行调节的可控范围之内,摄制组也大可不必对这一物种的活动进行干预。但当这一数目扩大到五十只时,生物圈的自行调控功能就面临了一定的压力。无动于衷,袖手旁观,就让帝企鹅这一种族面临了不小的危机。这时,适当的间接干预应该成为首选。
这与凯恩斯主义影响下的罗斯福新政是相似的。尽管涉及的领域不尽相同,但其出发点和要义都基本重合。自然经济规律带来灾难时,罗斯福总统采取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措施,才使美国经济复苏,有了今朝的繁荣富强。
适当的间接干预也是人类这一高级物种基本性情的体现。
老子的道家思想倡导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但另一学派儒家劝诫人们秉持仁义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永不干涉”原则是自然纪录片行业的职业道德,工作人员应尊重大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事情。但从摄像机关闭上的那一刻开始,他们与普通的南极游客又有几分区别呢?同情地施予了一些小小的帮助,不正是人类善良、悲悯、正义等美德的体现?这也印证了培根说过的一句话: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对其他物种也怀有正义感般的同情。
我支持摄制组的做法,也是为他们作出了违背职业规则的小牺牲、进行间接干预而动容。
但需要阐明的是,间接干预的频率、规模与具体措施都要有个严格的尺度。我们自己心中,也要有分明的底线和原则。这样,不管是自然环境中的突发情况,还是推广到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困境选择问题,我们都能够进行理智地分析与判断,继而做出最优化的选择,这就是“适当的间接干预措施”。
人是有血有肉的动物,更多时候,我们都需要进行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思考。以上就是对此事的一些拙见,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时事评论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有三层意思:第一句话阐释了自然纪录片行业中的“永不干涉"原则;第二、三句话陈述某摄制组打破“永不干涉”原则,用“间接干预”的方法救助了帝企鹅;第四句话是人们对摄制组行为作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从“对于这件事,你持什么态度”可知,题目意在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看待摄制组打破原则救助帝企鹅的行为。一方面要遵守“永不干涉”的行业原则,一方面要救助帝企鹅的生命,面对两难选择,如何取舍?实际上是要谈永不干涉和间接干预的问题。
题目要求考生以一名学生的身份给中华动物保护协会写一封信,表述对这件事的看法。考生可以认可永不干涉,也可以认可间接干预,还可以阐明“永不干涉”和“间接干预”之间的辩证关系——什么情况下可以打破原则,进行间接干预;什么情况下要坚守原则,不能进行间接干预。无论选择哪种立场,观点一定要明确,切忌模棱两可。
立意:
1.顺其自然,永不干涉。
2.永不干涉——残忍之下的关怀。
3.顺势而为,间接干预。
4.“永不干涉”,也许是另外一种干涉。
陕西省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这句话的意思是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小,行路也会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四.写作(60分)
21.写作提示:
①材料一中的“任重道远”,材料二中的“负重才能前行”的道理是本次写作的核心点。
②写作应该紧紧围绕“负重”和“减重”、“前进”与“止步”等关系而有所辨析,体现正确而成熟的思维品质。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试题来源:网络
课标要求:语言表达与交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
阅读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把握今天,收获明天
我们企盼学业成功,实现自己人生中最美的梦想,这无疑需要顽强的拼搏和不懈地奋斗。
经过无数的起起落落,企盼的心情,反而越加强烈,学业水平考试为期不远,就在明天的明天。
明天没有想像的那么完美,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努力,为明天画上美丽的色彩,画上最亮丽的一笔。
一道烦人的数学题,能让我绕来绕去,30分钟绕不出来,一但点破,却能经久不忘。多怀念小学生活,愣没碰上这样的题,这就是长大带来的结果,但长大是不可逆转的现实。
面对遇到的和尚未遇到的难题,我需要破解之方,需要从容淡定,更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一位名人说过:“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样的坚持多了,也便成了进步。
“行百里者半九十”古人此语,不无道理,曾读过故事:有掘井者,费尽移山心力掘了四口井,皆不见水,自认为无水、便弃之而去,其实那第三口井,距水颇近,甚至只须数镐之劳,胜利的水就会汨汨流出,目标咫尺,竟毫无耐心半途而废,岂不哀哉!
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国维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快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上很好的座右铭。这些经典语言,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握正确的方向,“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面对五光十色,面对各种诱惑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如何把握住自己,把握住今天,是我们能否实现美好理想的一个关键点。
我们有了一个理想的学校,有了周围“数以千计,近朱者赤”的好同学,不等于我们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好学校,好老师和好同学是人生的幸运,但是决定的因素还在于自己的努力,在于自己能否把握住今天,充分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一步步实现人生理想。
加油!我和我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明天,我们把握住今天!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作文要准确立意,就必须认真审读材料。一、题目说明: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永远有一个明天,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幸福恰恰在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等,而题干中又明确了今天与明天的关系的思考的限制。我们要写的是两者的关系,而不能割裂开来只做一个的分析思考。考生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和提示语来分析,具体来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意思是希望永远存在,我们在生活中有机会改正错误,可以在明天把事情做得更好;(附:关键词是“明天”,“明天”代表着未来、机会、希望,从这一关键句中,可以立意为:明天可改正今天的错误,使明天更美好;明天是今天的希望;不灰心不丧气,明天会更好等)。“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意思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是“如果今天把握不好就没有明天的美好,今天是明天的基础,容不得我们犯错,所以要懂得珍惜和把握今天。(关键词是“今天”,“今天”代表着现在、当下、眼前,从这第二句关键词中,可以立意为为:今天把握不好,何来明天的辉煌;今天是明天的基础,不容做错;不要因为有明天的存在,忽视今天的努力等)。“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意思是今天的努力和付出就是一种真正的幸福,也只有通过今天的努力才能实现明天的辉煌,今天是明天成功的基石。(“巅峰”代表着幸福、成就、梦想的实现,“攀登险阻”代表着付出、努力、进取的过程。从第三句关键词来说,可以立意为:今天努力是为了明天幸福;把握住今天,才会有明天的辉煌;明天的幸福是因为有了今天的基础;今天的创造幸福比明天的拥有幸福更幸福等)。2、写作角度:既可以从个人的成长方面来谈,也可以从国家层面来写,还可以从社会今天与明天来分析。无论从哪个方面立意写作,都要扣住材料含义和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关系来写。3、今天与明天,这是两个时间词,时间是相续的,又是相互影响的。三、立意方向:1.侧重于“今天”来谈两者关系:①今天是明天的基础(或“今天是明天的准备”)②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未来;(或“今天可以为明天努力”)③理想很重要,但把握现实更重要;④现实是理想的土壤;⑤没有现在就没有将来……2.侧重于“明天”来谈两者关系:①明天是今天的希望;(或“明天是今天努力的动力”)②把握当下,是为了实现理想;③今天错失了,明天还有希望;④明天可以弥补今天的遗憾;⑤有了明天才能认知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3.两者并重谈关系:①既要把握当下,又要憧憬未来;②既要现实追求,又要梦想情怀;③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④不要因为今天存在就忽视明天的意义,⑤不能为了今天而忘记明天,⑥今天的幸福容易被明天遮住……4.其他说明:①无论从哪个方向立意写作,都要注意扣住材料含意和“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关系来写。②只谈今天或只谈明天;或者只谈今天和明天,但未揭示二者关系,都属于基本符合题意。③跳出“今天和明天”这一话题,而空谈其它关系的,属于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自己不能像文与可那样画竹子,“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读了这段内容,你有什么联想?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
学贵于知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
学更贵于行之。千古以来仕子入世的终极理想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可见,空谈向来误国,实干方能兴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领悟的行大于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是苏轼的知行合一。的确,只有当毕生所学付诸实践,才谓成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才叫学有所成。
知行合一,方为大成。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药,向药农询问;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巴尔扎克为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亲自前去战场观察。这些事例反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
知行脱节,实为未知。记得《奇葩说》中曾有一位清华学子梁植,他的学业成绩完美到令人惊叹,但他却在节目中询问自己该找什么工作,怎么找工作,令人啼笑皆非。这可是从清华园中走出的国之栋梁,却不知除了学习自己该做什么,更不知道学后如何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毫无目标的求学生涯,即便成绩再好,又怎称得上成功?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正如苏轼感悟到的那样,光学了画竹的理论,不进行千百次的实践,仍然无法画出文与可那样的竹子。同样,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知行合一,贵于行之。惟其如此,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国之栋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苏轼一段感悟引发我们思考。材料关键句之一是“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苏轼认为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必须统一,否则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或者说实践太少,均不能达到艺术的玄妙境界,这就是“不学之过”。艺术实践的“操之甚熟”才能够得心应手、挥洒如意。材料关键句之二是“岂独竹乎”,启发我们由画竹联想到其他方面,将思维拓展开去。
的确,无论是绘画,还是学习或者我们平时做某些事,光觉得会了还不行,可能事到临头还会“忽焉丧之”,就是因为实践不够。由此,材料是告诉我们应当把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知”与“行”结合起来。
写作时可以概述材料,提出论点;然后从理论方面分析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理由,比如知识是行动的基础,行动是知识的升华等;然后用事实论证,比如陶行知改名,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等;最后分析青年必须知行合一才能成就自我。
立意:
1.学无止境,实践出真知。
2.乐于求知,勤于行知。
3.学习与实践,成功的两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