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III(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III(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30 13:3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II
陕西省榆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催眠术表演会上
契诃夫
大厅里灯火辉煌,挤满了人。这里的中心人物是催眠师。别看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然而却眉开眼笑,满脸红光,神采飞扬。人们不住地对他微笑,鼓掌,啧啧称奇……在他面前人们相形逊色。他确实创造了奇迹。他让一个人昏昏睡去,把另一个人弄得全身僵直,让第三个人的后脑勺支在椅子边上,脚后跟却架在另一把椅子上……有个又高又瘦的新闻记者被他拧成了螺旋形。一句话,鬼知道他是怎么搞的。他对女士们造成的影响尤其强烈。
她们碰到他的目光都魂飞魄散,像挨打的苍蝇一样。啊,女人的神经!如若缺了她们,这世上的生活该多么枯燥乏味!
催眠师向一些人施展过他的法术之后,走到了我的跟前。
“我觉得您的气质极易受外来影响,”他对我说,“您那么神经质,那么富有表情……您愿意让我催您入睡吗?”
睡一觉有什么不好?行啊,亲爱的,你试试吧。我在大厅中心一把椅子上坐下,催眠师在我正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握住我的两只手,用他那对吓人的蛇眼盯住我可怜的眼睛。
观众把我们团团围住。
“嘘……先生们!嘘……别出声!”
大家安静下来……我们两人坐着,彼此瞧着对方的眼睛……过了一分钟,两分钟……我的背上起了鸡皮疙瘩,心怦怦地跳,但就是不想睡觉…
我们继续坐着……又过了五分钟……七分钟……
“他不受影响!”有人说,“好!这人了不起!”
我们坐着,四目相对……我毫无睡意,连打盹的意思也没有……要是让我看一份市议会或者地方自治局的会议纪录,我恐怕早入梦乡了。观众开始交头接耳,嘿嘿冷笑……催眠师慌了神,开始眨巴眼睛……可怜的人!谁遭受惨败还能心情愉快呢?救救他吧,神灵们,快打发莫耳甫斯①来合上我的眼皮吧!
“他不受影响!”那个人又说,“够啦!别闹了!我早就说过,这都是骗人的把戏!”
我服从这位朋友的召唤,刚要做一个起立动作。这当儿,我的一只手忽然感到掌心里有个异物……我开动触觉,知道这异物是一张钞票。我的亲爹是医师,凡是医师单凭触觉就能知道钞票的面值。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我在继承亲爹的种种才干的同时,也继承了这种可爱的本领。我摸出这张钞票是五卢布。摸出之后,我马上睡着了。
“真行啊,催眠师!”
在场的几名医师都朝我走过来,在我身边转来转去,闻了又闻,都说:“嗯,没错……他睡着了……”
催眠师为他的成功而洋洋自得,又在我头顶上挥动双手,于是我这个熟睡的人便在大厅里走动起来。
“让他的手臂僵直起来!”有人建议道。
“您行吗?让他的手臂变僵!……”
催眠师(他可不是胆小的人!)便拉直我的右臂开始对它施展法术:又是搓揉,又是吹气,又是拍打。我那条胳膊却不听话。它摇来晃去像一条破布,就是不想变僵。
“直不了的!您把他弄醒吧,要不然就害了他……瞧他那么瘦弱,又神经质……”
这时我的左手又感到掌心里多了一张五卢布钞票……这一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由左臂传至右臂,于是那条胳膊迅即变僵了。
“真行啊!你们瞧,多直,还冰凉的!跟死人的一样!”
“完全失去痛觉,体温下降,脉搏减弱。”催眠师报告说。
医师们开始摸我的脉。
“没错,脉搏很细。”其中一人说。
“肢体完全麻痹。体温大大下降……”
“不过,这事该怎么解释呢?”一位太太问道。
有位医师意味深长地耸耸肩膀,叹口气说:“我们只有事实!解释么,可惜现在还没有。”
你们有事实,我却有两张五卢布钞票。还是我的更实惠……为此我要谢谢那位催眠师。解释么,我可用不着。
可怜的催眠师!你何必缠住我这条眼镜蛇不放呢?
追记:
哎,这不是岂有此理吗?这不是卑鄙龌龊吗?
我刚刚才弄清楚:那两张五卢布钞票原来不是催眠师塞进我手心里的,那是我的上司彼得·费奥多雷奇干的……
“我这么做,”他说,“是想考察一下你的人品……”
咳,真见鬼!
“可耻啊,老弟……这可不好……我没料到……”
“可是我家里有儿有女,大人,还有妻子……老母亲……再说目前物价这么昂贵……”
“这可不好……你居然还想办一份自己的报纸……。你在午宴上慷慨陈辞,总是热泪盈眶……可耻……我原以为你为人正直,想不到你……你爱财如命!”
无奈我只好把那两张五卢布钞票退还给他。有什么办法呢?名声比金钱更珍贵。
“我不生你的气!”上司说,“算了吧,你这是本性难改……可是她呢!她呢!真奇怪!她这人既温柔,又纯洁,像块杏仁奶酪!那又怎么样?连她也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怎么她也睡着了!”我上司所说的“她”,指的是他妻子玛特廖娜·尼古拉耶夫娜……
【注】①莫耳甫斯:希腊神话中的梦神。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绘了催眠师矮小的身材、其貌不扬的外表、得意的神情,与人们的夸赞形成强烈的冲击感,巧妙引出下文。
B. 文中用了比喻手法,将“我”比作“眼镜蛇”,对自我进行贬损,这是“我”对捉弄催眠师的自我反思。
C. 除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本文还运用了侧面描写来塑造催眠师的形象。
D. 契诃夫擅长长事短叙,能巧妙地把多余东西剔掉,本文和《装在套子里的人》都体现了这一点。
8. “追记”部分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本文有很多地方极具讽刺意味,请从文中举出两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志
刘白羽
天是晴了。漳河暴涨的洪水,却并未因此落下去。波浪在阳光下一闪,便哗的一声抛掷过去了。特别是在山谷里,洪水发出吓人的“轰隆——轰隆——”的声响。半夜,我的隔壁,有着关于这水吼的对话。起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呢。你听听这声音,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哪里有什么蛟,这是迷信!”这响亮的喉咙也没说出涨水的来由。
我却信任了那浓鼻音的人,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因为我确定他一定是这河岸上的老住户,他的经验一定可靠。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到隔壁去,进去叫醒炕上的人,却只一个。他是那样愕然,他的眼光是那样警惕……忽然,他用明朗而干燥的声音无意地扫了我一下:
“你来干什么?”
“我想找那个老大爷,问一问今天水可落得下去,可过得河。”
他一口回绝我:“白想!”然后挥挥手,露出他心意的烦躁。
他很轻蔑地唾了口沫水,伸手去搔脚,我才发觉那只脚由厚厚白布包扎起来。我看他已经感觉到我的注意。他有点惶惑,暧昧地点了点头,又赶紧机警地扯开去:
“枪……这半天不响了。……”
突然门外一阵气喘声,谁破门而入。是那浓鼻音的瘦小的老人,他急急挥着手说:“躲一躲吧!从夏店来了鬼子兵,还有二十里!”
后有追兵,前有万恶洪水,这怎么办?经过一阵急促摆布,老人示意只有我能帮助他搀扶他那病脚的儿子。对老人家这种信任,我真是衷心感谢,便伸手去搀扶那青年人。他却怀疑似的退缩一下说:“你不要跟着我们白跑路吧。”我真想捶他一拳,但我正需要这农民来掩护我自己,只好耐心扶他走。我觉得这年轻农民真是讨厌,他总要摆脱我似的,仿佛他知道现在我需要他们掩护。他是故意和我作难了,这是一个农民和一个抗日军人的关系吗?我心里渐渐地也怀疑起来,我想他也许是对我不利的坏分子吧。这警觉的触角的确触痛了我。这样,我几次去触摸我那光滑滑的手枪柄,准备他万一危害我,我就使用枪膛里的第一颗子弹。不过当远处沉闷的雷一样的炮声响一下,我从那青年的眼珠里看出一种异常的表情——他仇恨,震怒,而不是普通农民的惶惧。我又觉得这是很熟悉的一种眼色。这时我们三个随着犬牙般嵯峨的白垩岩降下一条深谷,到一个路口,往里去是深深的灌木林,前面是漳河浮满白泡沫的河面。我们三个歇息在一块石头上。老人担心地望着横搁在他膝头的伤脚,一面叹息地摸着那老而闪着泪水婆娑的小眼说:“这样三天两头躲来躲去。你的脚几时好呢?”一面把一个小白纸包递给青年人。谁知道这护士一样的殷勤反而引起这伤者的暴怒,冷冷地把药合在两手心上,警惕地看了我一眼。
我摘下帽子,揩了把汗,预备离开他们。我问:“你们知道×支队往哪个方向去了?”
那老人答复我:“五天前渡河的。”
一阵风搜索似的掀着我的头发,突然,我藏在帽檐里的一只布片哗的一旋,落在青年人那只好脚的跟前。
我急忙伸出一只手去捡,一只手去抓枪。一仰头,仿佛望见山崖上垂着的一朵野花,他从早晨时时刻刻对我很凶狠的样子,倏地,给那甜蜜蜜的微笑遮住了。他和蔼地用那只大手抓着我:“你是同志……”我们两人互相看着,笑了出来。
老人说:“好!你们都是一家人……”
原来我赶不上大队伍,换了便衣躲避到这荒村里来,最怕有坏分子去报告,因为背后敌军正在追踪我们,便将臂章摘下来藏起了。
“我也是×支队的。”那响亮的声音如同吹响的银笛。
“你?……”我一下蹦起来。
“是啊!你不信!我是七连的通信兵。夏店火线上挂了花,那天,大队伍过河,把我托给这个老大爷!”
我一扭身,激动得眼窝酸了一下,把脖颈伸到老人面前:“他不是你的儿子?”
老人伸手抓了几下胡须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指着搁在膝上的脚说:“上药吧!”
“哈——我来!”那个同志自己弯过身来解着白布带。忽然,我想为他做点什么。他却咬着牙忍耐疼痛,好笑似的说:“我先前对你这陌生人总有点怀疑,我怕你跟来……万一你发现我,你会怀疑的,是吧,那我和这老大爷……”
“我也是这样推测你。”我在伸手替他往布上敷药。
一阵芳香的气息从泥土里吹过来,一簇簇星似的黄花在那儿绽嘴微笑。他舒适地倒在老人的怀里。
一九四一年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在追赶大部队的过程中被阻隔在一个山村里,前有洪水,后有追兵,为了摆脱困境,“我”和老大爷以及他受伤的“儿子”一起转移。
B. 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所以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去叫醒他的时候,他对“我”警惕起来,态度冷淡,很不友好。
C. 老人家对“我”充满信任,但是青年人警惕“我”,而“我”对青年人也颇为怀疑,误会解开之前“我”和青年人始终处于矛盾冲突中。
D. “我”和青年人一下子由彼此怀疑变为彼此信任,是因为一阵风吹落了“我”藏在帽檐里的臂章,他确认了“我”的身份,之后便用“同志”称呼“我”。
5. 作品中的老人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突出,说说你对老人的认识。
6. 本文标题是“同志”,但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三人行”更贴切,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陕西省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留 一 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4. 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6分)
5. 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7分)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变脸王
吴江
川渝地区有个戏园子,班主叫戴意宁,变脸的绝活堪称业内第一。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戏园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偏偏戴意宁是个老顽固,开口闭口老祖宗,演来演去还是老三样。
看着剧场的人气一天不如一天,徒弟陈超几次劝师父创新改良,都被骂得狗血淋头。陈超火气一上头,也不顾什么师徒尊卑了,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临走留下一句话:“等着关门吧,老铲子!”
这戴意宁天生一张铲子嘴,自幼就被叫成小铲子。如今徒弟这么叫,他一下就火了:“都给我滚,我堂堂第二代变脸王,还能守着祖宗的东西饿死?”
赶走了徒弟,戏院就靠戴意宁支撑,戏园子的人气一落千丈。
一天,陈超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一个叫“第二代变脸王”的作者,点进去一看正是戴意宁。他的空间里有十几个视频,播放量大多不过百,仅有的几个评论也都是说视频内容老套无聊。
陈超赶紧把师兄弟们组织起来,只要师父发视频,他们就冒充观众送礼物、提意见,鼓动戴意宁开直播和观众聊天,介绍川剧。
一次直播结束之后,戴意宁忘了关摄像头,他躺在摇椅上休息,戴着岳飞的脸谱哼唱《精忠报国》。这岳飞和《精忠报国》那是绝配啊,陈超果断录下来发到了平台上,不到三天,播放量竟高达二十几万,评论里全是叫好的,戴意宁也趁势在网上红了一把。
这人红了就是非多,没过多久,网上出现一个特意针对戴意宁的视频,标题是:“我才是变脸王!”作者叫“剧场少女萝莉酱”,内容同样是变脸,不同之处在于,戴意宁视频中的唱词脸谱都是正经的川剧味儿,而萝莉酱则穿着女仆装,在新潮的背景音乐中表演,脸谱也都是神奇女侠等年轻人喜欢的题材。
第二天,陈超看见了戴意宁发布的文章。他表示自己的技艺传承自老一代变脸王,说萝莉酱的创新让变脸丢了川剧这条根,没有那个味儿了。
当天,萝莉酱就发文回复。她反问戴意宁:如果不创断,老变脸王的那个味儿又是从何而来?你只传承了师父的本事,却没有学到精髓,配得上他的名号吗?
被质问到这份儿上,戴意宁沉默了。
戴意宁的沉默让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就在这当口,他发布了新作品,视频标题是“正名”。
戴意宁在视频里郑重说道:“有人说我配不上‘变脸王’的名号,今天我就露一手,只要有第二个人做到,我就退出这行。”随后,屏幕开始十秒倒计时。戴意宁拿着扇子一开一合,一张张脸谱在他脸上变换,十秒之内足足变了29张脸。
同行争相模仿,但变脸超过20张的都寥寥无几,大伙不得不服。处于舆论中心的萝莉酱则一连半个月没有动静,看来是认输了。这下子,质疑戴意宁的声音荡然无存,剧场和直播间的人气渐渐上涨。
就在大家快忘记这事儿的时候,萝莉酱发布了新视频。陈超点进去一看,同样是十秒倒计时,但是,当她变到第29张脸的时候,时间才过去了九秒。最后一秒,她没有选择打破戴意宁的纪录,而是在镜头前摆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两个大字:就这?观众们瞬间沸腾,拥进戴意宁的直播间刷屏。弹幕清一色是:“就这?”
成王败寇,观众们都站到了萝莉酱那边,夸她完全担得起变脸王的称号。萝莉酱也发文回应,承诺晚上直播与大家见面。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萝莉酱开始直播,她穿着一身洛丽塔小裙子,戴着西方油画美人样式的脸谱。弹幕里都是“变脸王”三个字。
观众们一口一个“变脸王”叫着,还非要她亮个相。盛情难却,萝莉酱只好拿出扇子遮住脸,伸手比了个三。
三,二,一,啪!扇子一合,露出一张美人脸——还是脸谱,弹幕里顿时嘘声一片。变了好几次,终于出现了一张纯白的脸谱,她又伸手比了个三。来了!这种不同平常的脸谱一般都是最后一张。
三,二,一,啪!扇子猛地合上,一张铲子嘴出现在屏幕里。
陈超瞠目结舌:“老……老铲子?
顿时,屏幕上满是问号。陈超眨眨眼再看,铲子嘴没了,原来,那竟然也是一张脸谱。
镜头前,一张清秀少女的脸正笑得灿烂,她不是戴意宁的孙女吗?这时,少女把戴意宁拉进镜头,开口道:“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的爷爷戴意宁,川剧第二代变脸王。”
戴意宁笑着摇摇头说:“这场跟孙女的PK,我输啦。说到做到,我今天宣布退出,把舞台让给年轻人。孙女从小跟着我,耳濡目染,学会了一些变脸技艺,谁知她苦苦琢磨练习,现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我真的很欣慰。”
少女搂起戴意宁的胳膊说:“爷爷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川剧,他是打心底里热爱这一行。如今网络时代,老行当受到大冲击,爷爷愁得吃不好、睡不着。我就撺掇他和我一起演了这出……但我是真的在和老爷子竞技,这次的PK,也是对我的一场考验。”
戴意宁拍拍孙女的肩,朝镜头鞠了一躬,说:“我虽然退出了,但真心舍不得这一行,今天我当着所有观众的面向徒弟们道歉。从前我觉得只有老祖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现在我发现,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要有新活力。是师父错了,如果你们还爱着川剧,那就回来吧。”
陈超看着屏幕里一老一少真挚的脸,不禁热泪盈眶。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介绍戴意宁的戏园生意难做,既为下文写徒弟另谋出路做了铺垫,又为后来戴意宁发视频、开直播宣传川剧埋下伏笔。
B. 小说极富现代生活气息,观众为网络视频作品写评论、刷礼物,与主播在直播间聊天互动、用弹幕刷屏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C. 小说不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还通过不同人物之间、同一人物前后的对比突显人物形象。
D. 本文巧借网络平台让老艺人和新生代同台竞技,用比赛结果表明,在时代浪潮冲击下,传统艺术将被全新的艺术形式取代。
8. 请围绕主人公戴意宁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
9. 小说中陈超这一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公弼与苏东坡
申平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
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苏贤良,你早!”
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他们已经见过面了。东坡不由得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
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而且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陈黑子压起来不做回复。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
据说陈黑子暴跳如雷,当众宣布,苏轼无故不来开会,罚黄铜八斤,以儆效尤。
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到凤翔任职之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儿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两种想法在心中纠结,东坡感觉更加痛苦。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就这么累哟!
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让他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马上要竣工了,要苏轼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物之废并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忽往忽来的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之时,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这斯看懂了,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
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东坡慌乱点头称是。
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看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
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我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等于没送吗?”
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低声说:“对不起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
(选自《草原》2021年第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节选自苏轼《陈公弼传》)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东坡和陈公弼争辩“苏贤良”不是妄称,并且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
B. 苏东坡写《凌虚台记》陈公弼不改一字,还称赞苏东坡为民请命难得,在对比中突显了陈公弼谦逊大度的特点。
C. 虽然韩琦在文中没有出场,苏东坡回忆他和陈公弼提到他的内容却推动了情节发展,侧面表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爱惜。
D. 小说前面写陈公弼处处为难苏东坡,到后面才揭开真相,交代他这样做是为了磨炼苏东坡,情节的突转使小说跌宕起伏。
8. 这篇小说中的苏轼形象不同于诗文中历经磨难而旷达洒脱的苏东坡,请简要分析小说中苏贤良的特点。
9. 这篇小说既具有一定真实性,也有很多虚构内容,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虚构有什么特点?
陕西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II
陕西省榆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催眠术表演会上
契诃夫
大厅里灯火辉煌,挤满了人。这里的中心人物是催眠师。别看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然而却眉开眼笑,满脸红光,神采飞扬。人们不住地对他微笑,鼓掌,啧啧称奇……在他面前人们相形逊色。他确实创造了奇迹。他让一个人昏昏睡去,把另一个人弄得全身僵直,让第三个人的后脑勺支在椅子边上,脚后跟却架在另一把椅子上……有个又高又瘦的新闻记者被他拧成了螺旋形。一句话,鬼知道他是怎么搞的。他对女士们造成的影响尤其强烈。
她们碰到他的目光都魂飞魄散,像挨打的苍蝇一样。啊,女人的神经!如若缺了她们,这世上的生活该多么枯燥乏味!
催眠师向一些人施展过他的法术之后,走到了我的跟前。
“我觉得您的气质极易受外来影响,”他对我说,“您那么神经质,那么富有表情……您愿意让我催您入睡吗?”
睡一觉有什么不好?行啊,亲爱的,你试试吧。我在大厅中心一把椅子上坐下,催眠师在我正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握住我的两只手,用他那对吓人的蛇眼盯住我可怜的眼睛。
观众把我们团团围住。
“嘘……先生们!嘘……别出声!”
大家安静下来……我们两人坐着,彼此瞧着对方的眼睛……过了一分钟,两分钟……我的背上起了鸡皮疙瘩,心怦怦地跳,但就是不想睡觉…
我们继续坐着……又过了五分钟……七分钟……
“他不受影响!”有人说,“好!这人了不起!”
我们坐着,四目相对……我毫无睡意,连打盹的意思也没有……要是让我看一份市议会或者地方自治局的会议纪录,我恐怕早入梦乡了。观众开始交头接耳,嘿嘿冷笑……催眠师慌了神,开始眨巴眼睛……可怜的人!谁遭受惨败还能心情愉快呢?救救他吧,神灵们,快打发莫耳甫斯①来合上我的眼皮吧!
“他不受影响!”那个人又说,“够啦!别闹了!我早就说过,这都是骗人的把戏!”
我服从这位朋友的召唤,刚要做一个起立动作。这当儿,我的一只手忽然感到掌心里有个异物……我开动触觉,知道这异物是一张钞票。我的亲爹是医师,凡是医师单凭触觉就能知道钞票的面值。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我在继承亲爹的种种才干的同时,也继承了这种可爱的本领。我摸出这张钞票是五卢布。摸出之后,我马上睡着了。
“真行啊,催眠师!”
在场的几名医师都朝我走过来,在我身边转来转去,闻了又闻,都说:“嗯,没错……他睡着了……”
催眠师为他的成功而洋洋自得,又在我头顶上挥动双手,于是我这个熟睡的人便在大厅里走动起来。
“让他的手臂僵直起来!”有人建议道。
“您行吗?让他的手臂变僵!……”
催眠师(他可不是胆小的人!)便拉直我的右臂开始对它施展法术:又是搓揉,又是吹气,又是拍打。我那条胳膊却不听话。它摇来晃去像一条破布,就是不想变僵。
“直不了的!您把他弄醒吧,要不然就害了他……瞧他那么瘦弱,又神经质……”
这时我的左手又感到掌心里多了一张五卢布钞票……这一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由左臂传至右臂,于是那条胳膊迅即变僵了。
“真行啊!你们瞧,多直,还冰凉的!跟死人的一样!”
“完全失去痛觉,体温下降,脉搏减弱。”催眠师报告说。
医师们开始摸我的脉。
“没错,脉搏很细。”其中一人说。
“肢体完全麻痹。体温大大下降……”
“不过,这事该怎么解释呢?”一位太太问道。
有位医师意味深长地耸耸肩膀,叹口气说:“我们只有事实!解释么,可惜现在还没有。”
你们有事实,我却有两张五卢布钞票。还是我的更实惠……为此我要谢谢那位催眠师。解释么,我可用不着。
可怜的催眠师!你何必缠住我这条眼镜蛇不放呢?
追记:
哎,这不是岂有此理吗?这不是卑鄙龌龊吗?
我刚刚才弄清楚:那两张五卢布钞票原来不是催眠师塞进我手心里的,那是我的上司彼得·费奥多雷奇干的……
“我这么做,”他说,“是想考察一下你的人品……”
咳,真见鬼!
“可耻啊,老弟……这可不好……我没料到……”
“可是我家里有儿有女,大人,还有妻子……老母亲……再说目前物价这么昂贵……”
“这可不好……你居然还想办一份自己的报纸……。你在午宴上慷慨陈辞,总是热泪盈眶……可耻……我原以为你为人正直,想不到你……你爱财如命!”
无奈我只好把那两张五卢布钞票退还给他。有什么办法呢?名声比金钱更珍贵。
“我不生你的气!”上司说,“算了吧,你这是本性难改……可是她呢!她呢!真奇怪!她这人既温柔,又纯洁,像块杏仁奶酪!那又怎么样?连她也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怎么她也睡着了!”我上司所说的“她”,指的是他妻子玛特廖娜·尼古拉耶夫娜……
【注】①莫耳甫斯:希腊神话中的梦神。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绘了催眠师矮小的身材、其貌不扬的外表、得意的神情,与人们的夸赞形成强烈的冲击感,巧妙引出下文。
B. 文中用了比喻手法,将“我”比作“眼镜蛇”,对自我进行贬损,这是“我”对捉弄催眠师的自我反思。
C. 除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本文还运用了侧面描写来塑造催眠师的形象。
D. 契诃夫擅长长事短叙,能巧妙地把多余东西剔掉,本文和《装在套子里的人》都体现了这一点。
8. “追记”部分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本文有很多地方极具讽刺意味,请从文中举出两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答案】7. B 8. ①出乎意料的结局,使全文极富戏剧性。真相大白,“我”不得不退钱与前面的自以为是形成大反转,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增强可读性。②丰富了人物形象。“我”懊恼地退钱给上司,与之前捉弄催眠师形成落差,一个爱占小便宜、小聪明的小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突出小说主题。连上司的妻子也“睡着了”,揭示了在金钱的诱惑下,人难免会做出一些违背良心的事这一主题。④使情节完整,结构更加严谨。揭示了钞票的真正来历;暗示了催眠师创造奇迹的原因。
9. ①夸张:“我”本计划揭穿催眠师的骗术,但在被塞入五块钱后,“马上睡着了”,变化之快,跨度之大,鲜明地突出了“我”的贪财,增强了讽刺效果。②对比:开头催眠师将很多人催眠成功后,“红光满面,神采飞扬”;在催眠“我”时不见成效,他一下子“慌了神,开始眨巴眼睛”。前后神态对比,突出了其骗术成功后的得意以及骗术失效后的慌乱,反差中讽刺味十足。③比喻:“她们碰到他的目光都魂飞魄散,像挨打的苍蝇一样”,将“她们”比作“苍蝇”,“都”突出了催眠师对她们的影响力之强,而骗子屡屡得手的原因是深知人性的普遍弱点,极具讽刺性。④典型的细节描写:比如“我”被催眠后,几个医师围绕着“我”转了又转,闻了又闻,竟然没有分辨出“我”是假睡,反而还得出真的被催眠的结论,这个细节意味深长,很有讽刺性。⑤反语:“如若缺少了她们,这世上的生活该有多么枯燥乏味”,表面看似夸赞,实则是讽刺了女人们的神经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对捉弄催眠师的自我反思”错误,“眼镜蛇”确是对自我的贬损,但不是对捉弄催眠师的反思,而是洋洋自得。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情节上,最后“无奈我只好把那两张五卢布钞票退还给他”,这与前文“我摸出这张钞票是五卢布。摸出之后,我马上睡着了”“你们有事实,我却有两张五卢布钞票。还是我的更实惠……为此我要谢谢那位催眠师。解释么,我可用不着”形成大反转,结局出乎意料,增加全文戏剧性效果。“那两张五卢布钞票原来不是催眠师塞进我手心里的,那是我的上司彼得 费奥多雷奇干的……”,揭示了钞票的真正来历,使情节完整更加严谨。
形象上,前文写到“我服从这位朋友的召唤,刚要做一个起立动作。这当儿,我的一只手忽然感到掌心里有个异物……我开动触觉,知道这异物是一张钞票。……我摸出这张钞票是五卢布。摸出之后,我马上睡着了”,通过“我”前后对催眠师的不同态度,刻画了一个爱占小便宜、小聪明的小人物形象。而追忆部分写道“我原以为你为人正直,想不到你……你爱财如命”直接表现“我”爱财如命的性格,“无奈我只好把那两张五卢布钞票退还给他。有什么办法呢”,写“我”懊恼地退钱给上司,与之前捉弄催眠师形成落差,这样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主题上,“‘算了吧,你这是本性难改……可是她呢!她呢!真奇怪!她这人既温柔,又纯洁,像块杏仁奶酪!那又怎么样?连她也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怎么她也睡着了!’”,追忆部分写到“我”为了金钱愿意被“催眠”,上司的妻子也在金钱的诱惑下“睡着”了,而她是一位“既温柔,又纯洁,像块杏仁奶酪”,但她“也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更加凸显主旨,说明钱的诱惑,不止于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原本“我们两人坐着,彼此瞧着对方的眼睛……过了一分钟,两分钟……我的背上起了鸡皮疙瘩,心怦怦地跳,但就是不想睡觉……”,后来“我摸出这张钞票是五卢布。摸出之后,我马上睡着了”“这时我的左手又感到掌心里多了一张五卢布钞票……这一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由左臂传至右臂,于是那条胳膊迅即变僵了”,变化之快,鲜明地突出了“我”的贪财,增强了讽刺效果。
由“别看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然而却后开眼笑,满脸红光,神采飞扬。人们不住地对他微笑,鼓掌,啧啧称奇……”“观众开始交头接耳,嘿嘿冷笑……催眠师慌了神,开始眨巴眼睛……”,通过对催眠师前后神态对比的描写,突出了其骗术成功后的得意以及骗术失效后的慌乱,在这样的反差中讽刺味十足。
由“如若缺少了她们,这世上的生活该有多么枯燥乏味”,这是对女人们“魂飞魄散,像挨打的苍蝇一样”的神经质的讽刺。
由“她们碰到他目光都魂飞魄散,像挨打的苍蝇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她们”比作苍蝇,承接上文“他对女士们造成的影响尤其强烈”,说明了小姐太太们受催眠师影响之深,从后文可知,这只是骗局,从而说明他骗术的高超,也讽刺人性具有弱点,这是骗子屡屡得手的原因。
由“在场的几名医师都朝我走过来,在我身边转来转去,闻了又闻,都说:‘嗯,没错……他睡着了……’”“医师们开始摸我的脉。‘没错,脉搏很细。’其中一人说。‘肢体完全麻痹。体温大大下降……’”,通过几个医师围绕着“我”转了又转,闻了又闻,竟然没有分辨出“我”是假睡,反而还得出真的被催眠的结论的细节描写,也很有讽刺性。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志
刘白羽
天是晴了。漳河暴涨的洪水,却并未因此落下去。波浪在阳光下一闪,便哗的一声抛掷过去了。特别是在山谷里,洪水发出吓人的“轰隆——轰隆——”的声响。半夜,我的隔壁,有着关于这水吼的对话。起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呢。你听听这声音,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哪里有什么蛟,这是迷信!”这响亮的喉咙也没说出涨水的来由。
我却信任了那浓鼻音的人,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因为我确定他一定是这河岸上的老住户,他的经验一定可靠。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到隔壁去,进去叫醒炕上的人,却只一个。他是那样愕然,他的眼光是那样警惕……忽然,他用明朗而干燥的声音无意地扫了我一下:
“你来干什么?”
“我想找那个老大爷,问一问今天水可落得下去,可过得河。”
他一口回绝我:“白想!”然后挥挥手,露出他心意的烦躁。
他很轻蔑地唾了口沫水,伸手去搔脚,我才发觉那只脚由厚厚白布包扎起来。我看他已经感觉到我的注意。他有点惶惑,暧昧地点了点头,又赶紧机警地扯开去:
“枪……这半天不响了。……”
突然门外一阵气喘声,谁破门而入。是那浓鼻音的瘦小的老人,他急急挥着手说:“躲一躲吧!从夏店来了鬼子兵,还有二十里!”
后有追兵,前有万恶洪水,这怎么办?经过一阵急促摆布,老人示意只有我能帮助他搀扶他那病脚的儿子。对老人家这种信任,我真是衷心感谢,便伸手去搀扶那青年人。他却怀疑似的退缩一下说:“你不要跟着我们白跑路吧。”我真想捶他一拳,但我正需要这农民来掩护我自己,只好耐心扶他走。我觉得这年轻农民真是讨厌,他总要摆脱我似的,仿佛他知道现在我需要他们掩护。他是故意和我作难了,这是一个农民和一个抗日军人的关系吗?我心里渐渐地也怀疑起来,我想他也许是对我不利的坏分子吧。这警觉的触角的确触痛了我。这样,我几次去触摸我那光滑滑的手枪柄,准备他万一危害我,我就使用枪膛里的第一颗子弹。不过当远处沉闷的雷一样的炮声响一下,我从那青年的眼珠里看出一种异常的表情——他仇恨,震怒,而不是普通农民的惶惧。我又觉得这是很熟悉的一种眼色。这时我们三个随着犬牙般嵯峨的白垩岩降下一条深谷,到一个路口,往里去是深深的灌木林,前面是漳河浮满白泡沫的河面。我们三个歇息在一块石头上。老人担心地望着横搁在他膝头的伤脚,一面叹息地摸着那老而闪着泪水婆娑的小眼说:“这样三天两头躲来躲去。你的脚几时好呢?”一面把一个小白纸包递给青年人。谁知道这护士一样的殷勤反而引起这伤者的暴怒,冷冷地把药合在两手心上,警惕地看了我一眼。
我摘下帽子,揩了把汗,预备离开他们。我问:“你们知道×支队往哪个方向去了?”
那老人答复我:“五天前渡河的。”
一阵风搜索似的掀着我的头发,突然,我藏在帽檐里的一只布片哗的一旋,落在青年人那只好脚的跟前。
我急忙伸出一只手去捡,一只手去抓枪。一仰头,仿佛望见山崖上垂着的一朵野花,他从早晨时时刻刻对我很凶狠的样子,倏地,给那甜蜜蜜的微笑遮住了。他和蔼地用那只大手抓着我:“你是同志……”我们两人互相看着,笑了出来。
老人说:“好!你们都是一家人……”
原来我赶不上大队伍,换了便衣躲避到这荒村里来,最怕有坏分子去报告,因为背后敌军正在追踪我们,便将臂章摘下来藏起了。
“我也是×支队的。”那响亮的声音如同吹响的银笛。
“你?……”我一下蹦起来。
“是啊!你不信!我是七连的通信兵。夏店火线上挂了花,那天,大队伍过河,把我托给这个老大爷!”
我一扭身,激动得眼窝酸了一下,把脖颈伸到老人面前:“他不是你的儿子?”
老人伸手抓了几下胡须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指着搁在膝上的脚说:“上药吧!”
“哈——我来!”那个同志自己弯过身来解着白布带。忽然,我想为他做点什么。他却咬着牙忍耐疼痛,好笑似的说:“我先前对你这陌生人总有点怀疑,我怕你跟来……万一你发现我,你会怀疑的,是吧,那我和这老大爷……”
“我也是这样推测你。”我在伸手替他往布上敷药。
一阵芳香的气息从泥土里吹过来,一簇簇星似的黄花在那儿绽嘴微笑。他舒适地倒在老人的怀里。
一九四一年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在追赶大部队的过程中被阻隔在一个山村里,前有洪水,后有追兵,为了摆脱困境,“我”和老大爷以及他受伤的“儿子”一起转移。
B. 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所以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去叫醒他的时候,他对“我”警惕起来,态度冷淡,很不友好。
C. 老人家对“我”充满信任,但是青年人警惕“我”,而“我”对青年人也颇为怀疑,误会解开之前“我”和青年人始终处于矛盾冲突中。
D. “我”和青年人一下子由彼此怀疑变为彼此信任,是因为一阵风吹落了“我”藏在帽檐里的臂章,他确认了“我”的身份,之后便用“同志”称呼“我”。
5. 作品中的老人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突出,说说你对老人的认识。
6. 本文标题是“同志”,但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三人行”更贴切,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①经验丰富。他根据水的声音,就知道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②机警果断。他留心鬼子的动向,一有消息就带着伤员迅速转移。③爱兵如子。他操心伤员的安全,心疼伤员的伤情,他对伤员的关心爱护使“我”误认为他们是亲父子。
6. 示例一:“同志”更贴切。①人物形象上,“同志”体现了两名战士相互扶助,共同抗日的形象。②结构上,“同志”照应文中“我”和青年人的身份,点出人物间的关系。③主旨上,“同志”可以突出作品主题,表达和歌颂同志之间的革命情意。
示例二:“三人行”更贴切。①作品的情节围绕“三人行”展开。作品写的是一位老人和两名战士三人一同转移的故事。②作品的主题通过“三人行”表现。军民之间和同志之间的鱼水情深、革命友谊在三人转移的过程中表现了出来。③作品的人物形象在“三人行”中塑造。三个人物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交织的关系,他们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面貌被刻画得细腻鲜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B.“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错,原文并没有交代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这个情节。根据原文可知,青年人对“我”警惕,态度冷淡,很不友好的原因是担心“我”会告发他和老人。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正面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
结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呢。你听听这声音,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分析可知:老人根据水的声音,就知道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可见老人根据水的声音,就知道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表明老人经验丰富。
结合“是那浓鼻音的瘦小的老人,他急急挥着手说:‘躲一躲吧!从夏店来了鬼子兵,还有二十里’“分析可知:老人留心鬼子的动向,一有消息就带着伤员迅速转移,表明了老人机警果断。
结合“那老人担心地望着横搁在他膝头的伤脚……一面把一个小白纸包递给青年人”“老人伸手抓了几下胡须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指着搁在膝上的脚说:‘上药吧’”等分析可知:他操心伤员的安全,心疼伤员的伤情,他对伤员的关心爱护使“我”误认为他们是亲父子,表明了老人爱兵如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态度,可以认为“‘同志’更贴切”,也可以认为“‘三人行’更贴切”。然后从文章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旨等角度阐述理由。
如果认为“‘同志’更贴切”,那么从人物形象上看,“我”与青年伤员均是脱离了大部队的抗日战士,使用“同志”做标题可以展现抗日战士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形象;
从结构上看,青年与“我”一直互相防备,在转移过程中青年才通过臂章确认“我”为“同志”,可以点出小说人物的身份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从主旨上看,“同志”这个标题更好地表达和歌颂抗日志士之间的革命情谊,使用“同志”可以突出小说主题。
如果认为“‘三人行’更贴切”,那么从人物形象上看,作品通过写一位老人和两位战士三人一同转移,表现三个人物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交织的关系,三各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面貌得以鲜明的塑造;
从情节看,小说的情节是围绕“三人行”写了一位老人和两名战士三人一同转移的故事,标题和情节一致;
从主题上看,结合“‘哈——我来!’那个同志自己一面弯过身来解着白布带。忽然,我想为他做点什么才好。他却一面咬着牙忍耐疼痛,好笑似的说:‘我先前对你这陌生人总有点怀疑,我怕你跟来……万一你发现我,你会怀疑的,是吧,那我和这老大爷……’”及老大爷和那个同志的对话等分析,“三人行”这个标题更明显地表现了三个人是在转移过程的军民之间和同志之间的鱼水情深、革命友谊。
陕西省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留 一 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4. 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6分)
5. 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7分)
答案:
3.D 【解析】“伏笔手法”错,应为“留白手法”。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及概括能力。
命题来源: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课标要求: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
4.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下,直至生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⑤“留一饼”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何三点均可。)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题目以及小说内容的鉴赏能力。
命题来源: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课标要求:提升思维品质,鉴赏文学作品,语言梳理与整合,美的表达与创造。
5.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人抱怨;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手法1分,分析1点得2分,共7分。)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形象塑造手法的鉴赏能力。
命题来源: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课标要求:鉴赏文学作品,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语言梳理与整合,美的表达与创造。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变脸王
吴江
川渝地区有个戏园子,班主叫戴意宁,变脸的绝活堪称业内第一。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戏园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偏偏戴意宁是个老顽固,开口闭口老祖宗,演来演去还是老三样。
看着剧场的人气一天不如一天,徒弟陈超几次劝师父创新改良,都被骂得狗血淋头。陈超火气一上头,也不顾什么师徒尊卑了,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临走留下一句话:“等着关门吧,老铲子!”
这戴意宁天生一张铲子嘴,自幼就被叫成小铲子。如今徒弟这么叫,他一下就火了:“都给我滚,我堂堂第二代变脸王,还能守着祖宗的东西饿死?”
赶走了徒弟,戏院就靠戴意宁支撑,戏园子的人气一落千丈。
一天,陈超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一个叫“第二代变脸王”的作者,点进去一看正是戴意宁。他的空间里有十几个视频,播放量大多不过百,仅有的几个评论也都是说视频内容老套无聊。
陈超赶紧把师兄弟们组织起来,只要师父发视频,他们就冒充观众送礼物、提意见,鼓动戴意宁开直播和观众聊天,介绍川剧。
一次直播结束之后,戴意宁忘了关摄像头,他躺在摇椅上休息,戴着岳飞的脸谱哼唱《精忠报国》。这岳飞和《精忠报国》那是绝配啊,陈超果断录下来发到了平台上,不到三天,播放量竟高达二十几万,评论里全是叫好的,戴意宁也趁势在网上红了一把。
这人红了就是非多,没过多久,网上出现一个特意针对戴意宁的视频,标题是:“我才是变脸王!”作者叫“剧场少女萝莉酱”,内容同样是变脸,不同之处在于,戴意宁视频中的唱词脸谱都是正经的川剧味儿,而萝莉酱则穿着女仆装,在新潮的背景音乐中表演,脸谱也都是神奇女侠等年轻人喜欢的题材。
第二天,陈超看见了戴意宁发布的文章。他表示自己的技艺传承自老一代变脸王,说萝莉酱的创新让变脸丢了川剧这条根,没有那个味儿了。
当天,萝莉酱就发文回复。她反问戴意宁:如果不创断,老变脸王的那个味儿又是从何而来?你只传承了师父的本事,却没有学到精髓,配得上他的名号吗?
被质问到这份儿上,戴意宁沉默了。
戴意宁的沉默让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就在这当口,他发布了新作品,视频标题是“正名”。
戴意宁在视频里郑重说道:“有人说我配不上‘变脸王’的名号,今天我就露一手,只要有第二个人做到,我就退出这行。”随后,屏幕开始十秒倒计时。戴意宁拿着扇子一开一合,一张张脸谱在他脸上变换,十秒之内足足变了29张脸。
同行争相模仿,但变脸超过20张的都寥寥无几,大伙不得不服。处于舆论中心的萝莉酱则一连半个月没有动静,看来是认输了。这下子,质疑戴意宁的声音荡然无存,剧场和直播间的人气渐渐上涨。
就在大家快忘记这事儿的时候,萝莉酱发布了新视频。陈超点进去一看,同样是十秒倒计时,但是,当她变到第29张脸的时候,时间才过去了九秒。最后一秒,她没有选择打破戴意宁的纪录,而是在镜头前摆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两个大字:就这?观众们瞬间沸腾,拥进戴意宁的直播间刷屏。弹幕清一色是:“就这?”
成王败寇,观众们都站到了萝莉酱那边,夸她完全担得起变脸王的称号。萝莉酱也发文回应,承诺晚上直播与大家见面。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萝莉酱开始直播,她穿着一身洛丽塔小裙子,戴着西方油画美人样式的脸谱。弹幕里都是“变脸王”三个字。
观众们一口一个“变脸王”叫着,还非要她亮个相。盛情难却,萝莉酱只好拿出扇子遮住脸,伸手比了个三。
三,二,一,啪!扇子一合,露出一张美人脸——还是脸谱,弹幕里顿时嘘声一片。变了好几次,终于出现了一张纯白的脸谱,她又伸手比了个三。来了!这种不同平常的脸谱一般都是最后一张。
三,二,一,啪!扇子猛地合上,一张铲子嘴出现在屏幕里。
陈超瞠目结舌:“老……老铲子?
顿时,屏幕上满是问号。陈超眨眨眼再看,铲子嘴没了,原来,那竟然也是一张脸谱。
镜头前,一张清秀少女的脸正笑得灿烂,她不是戴意宁的孙女吗?这时,少女把戴意宁拉进镜头,开口道:“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的爷爷戴意宁,川剧第二代变脸王。”
戴意宁笑着摇摇头说:“这场跟孙女的PK,我输啦。说到做到,我今天宣布退出,把舞台让给年轻人。孙女从小跟着我,耳濡目染,学会了一些变脸技艺,谁知她苦苦琢磨练习,现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我真的很欣慰。”
少女搂起戴意宁的胳膊说:“爷爷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川剧,他是打心底里热爱这一行。如今网络时代,老行当受到大冲击,爷爷愁得吃不好、睡不着。我就撺掇他和我一起演了这出……但我是真的在和老爷子竞技,这次的PK,也是对我的一场考验。”
戴意宁拍拍孙女的肩,朝镜头鞠了一躬,说:“我虽然退出了,但真心舍不得这一行,今天我当着所有观众的面向徒弟们道歉。从前我觉得只有老祖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现在我发现,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要有新活力。是师父错了,如果你们还爱着川剧,那就回来吧。”
陈超看着屏幕里一老一少真挚的脸,不禁热泪盈眶。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介绍戴意宁的戏园生意难做,既为下文写徒弟另谋出路做了铺垫,又为后来戴意宁发视频、开直播宣传川剧埋下伏笔。
B. 小说极富现代生活气息,观众为网络视频作品写评论、刷礼物,与主播在直播间聊天互动、用弹幕刷屏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C. 小说不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还通过不同人物之间、同一人物前后的对比突显人物形象。
D. 本文巧借网络平台让老艺人和新生代同台竞技,用比赛结果表明,在时代浪潮冲击下,传统艺术将被全新的艺术形式取代。
8. 请围绕主人公戴意宁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
9. 小说中陈超这一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请围绕主人公戴意宁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
(1)开端:戴意宁固守传统,反对改良川剧,与徒弟们不欢而散。
(2)发展:戴意宁借网络宣传川剧,因徒弟的一个视频意外走红。
(3)高潮:戴意宁与萝莉酱线上对阵,他亮出绝技,却终被战胜。
(4)结局:戴意宁在萝莉酱的直播间宣布退出,并向徒弟们道歉。
9. (1)陈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戴意宁从固守传统到开网络直播,再到与新生代线上竞技,这些主要情节都是围绕陈超的所见所感展开的。
(2)陈超是情节的参与者、推动者和主要人物思想转变的见证者。陈超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促使戴意宁做出改变,录下师父视频传到网上使其迅速走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陈超也是戴意宁的思想由保守转变为创新的见证人。
(3)侧面衬托戴意宁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陈超主张对川剧进行改良,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等,衬托出戴意宁热爱川剧艺术、坚守传统技艺,既顽固又让人感佩的老一辈传统艺人形象。
(4)揭示主题,引人深思。陈超是传统艺术新一代传承者的典型代表,他热爱川剧,主张改良,与戴意宁的孙女一起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强力量,揭示了小说主题,引发读者关于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艺术的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传统艺术将被全新的艺术形式取代”错误。文末戴意宁的“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要有新活力”这句话,说明传统艺术不是要被全新的艺术形式取代,而是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开端由“看着剧场的人气一天不如一天,徒弟陈超几次劝师父创新改良,都被骂得狗血淋头。陈超火气一上头,也不顾什么师徒尊卑了,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临走留下一句话:‘等着关门吧,老铲子!’”可以概括为戴意宁固守传统,反对改良川剧,与徒弟们不欢而散。
发展由“一次直播结束之后,戴意宁忘了关摄像头,他躺在摇椅上休息,戴着岳飞的脸谱哼唱《精忠报国》。这岳飞和《精忠报国》那是绝配啊,陈超果断录下来发到了平台上,不到三天,播放量竟高达二十几万,评论里全是叫好的,戴意宁也趁势在网上红了一把”可以概括为:戴意宁借网络宣传川剧,因徒弟的一个视频意外走红。
高潮由“戴意宁拿着扇子一开一合,一张张脸谱在他脸上变换,十秒之内足足变了29张脸”“成王败寇,观众们都站到了萝莉酱那边,夸她完全担得起变脸王的称号。萝莉酱也发文回应,承诺晚上直播与大家见面”“这场跟孙女的PK,我输啦”等可以概括为:戴意宁与萝莉酱线上对阵,他亮出绝技,却终被战胜。
结局由“这场跟孙女的PK,我输啦。说到做到,我今天宣布退出,把舞台让给年轻人。孙女从小跟着我,耳濡目染,学会了一些变脸技艺,谁知她苦苦琢磨练习,现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我真的很欣慰”“我虽然退出了,但真心舍不得这一行,今天我当着所有观众的面向徒弟们道歉。从前我觉得只有老祖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现在我发现,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要有新活力。是师父错了,如果你们还爱着川剧,那就回来吧”可以概括为结局:戴意宁在萝莉酱的直播间宣布退出,并向徒弟们道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陈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看着剧场的人气一天不如一天,徒弟陈超几次劝师父创新改良,都被骂得狗血淋头。陈超火气一上头,也不顾什么师徒尊卑了,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一天,陈超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一个叫‘第二代变脸王’的作者,点进去一看正是戴意宁”“第二天。陈超看见了戴意宁发布的文章”“陈超瞠目结舌:‘老……老铲子?’”“陈超看着屏幕里一老一少真挚的脸,不禁热泪盈眶”,戴意宁从固守传统到开网络直播,再到与新生代线上竞技,这些主要情节都是围绕陈超的所见所感展开的。
陈超是情节的参与者、推动者和主要人物思想转变的见证者。“陈超火气一上头,也不顾什么师徒尊卑了,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陈超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促使戴意宁做出改变,“一次直播结束之后,戴意宁忘了关摄像头,他躺在摇椅上休息,戴着岳飞的脸谱哼唱《精忠报国》。这岳飞和《精忠报国》那是绝配啊,陈超果断录下来发到了平台上,不到三天,播放量竟高达二十几万,评论里全是叫好的,戴意宁也趁势在网上红了一把”录下师父视频传到网上使其迅速走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陈超赶紧把师兄弟们组织起来,只要师父发视频,他们就冒充观众送礼物、提意见,鼓动戴意宁开直播和观众聊天,介绍川剧”,陈超也是戴意宁的思想由保守转变为创新的见证人。
侧面衬托戴意宁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都给我滚,我堂堂第二代变脸王,还能守着祖宗的东西饿死”“他表示自己的技艺传承自老一代变脸王,说萝莉酱的创新让变脸丢了川剧这条根,没有那个味儿了”,陈超主张对川剧进行改良,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等,衬托出戴意宁热爱川剧艺术、坚守传统技艺的老一辈传统艺人形象,“从前我觉得只有老祖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现在我发现,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要有新活力。是师父错了,如果你们还爱着川剧,那就回来吧”,最后戴意宁承认原先的错误,认为传统技艺也需新活力,又让人感佩。
揭示主题,引人深思。“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戏园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偏偏戴意宁是个老顽固,开口闭口老祖宗,演来演去还是老三样”,文章聚焦于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问题。“徒弟陈超几次劝师父创新改良”,陈超是传统艺术新一代传承者的典型代表,他热爱川剧,主张改良,“如果不创断,老变脸王的那个味儿又是从何而来?你只传承了师父的本事,却没有学到精髓,配得上他的名号吗”,戴意宁的孙女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强力量。
本文巧借网络平台让老艺人和新生代同台竞技,用比赛结果表明“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要有新活力”说明传统艺术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揭示了小说主题,引发读者关于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艺术的思考。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公弼与苏东坡
申平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
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苏贤良,你早!”
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他们已经见过面了。东坡不由得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
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而且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陈黑子压起来不做回复。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
据说陈黑子暴跳如雷,当众宣布,苏轼无故不来开会,罚黄铜八斤,以儆效尤。
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到凤翔任职之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儿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两种想法在心中纠结,东坡感觉更加痛苦。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就这么累哟!
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让他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马上要竣工了,要苏轼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物之废并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忽往忽来的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之时,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这斯看懂了,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
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东坡慌乱点头称是。
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看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
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我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等于没送吗?”
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低声说:“对不起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
(选自《草原》2021年第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节选自苏轼《陈公弼传》)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东坡和陈公弼争辩“苏贤良”不是妄称,并且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
B. 苏东坡写《凌虚台记》陈公弼不改一字,还称赞苏东坡为民请命难得,在对比中突显了陈公弼谦逊大度的特点。
C. 虽然韩琦在文中没有出场,苏东坡回忆他和陈公弼提到他的内容却推动了情节发展,侧面表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爱惜。
D. 小说前面写陈公弼处处为难苏东坡,到后面才揭开真相,交代他这样做是为了磨炼苏东坡,情节的突转使小说跌宕起伏。
8. 这篇小说中的苏轼形象不同于诗文中历经磨难而旷达洒脱的苏东坡,请简要分析小说中苏贤良的特点。
9. 这篇小说既具有一定真实性,也有很多虚构内容,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虚构有什么特点?
【答案】7. A 8. ①年轻气盛,自我陶醉;
②年少名高,恃才傲物,行事莽撞;
③记恨不平,赌气报复,告人黑状;
④喜怒外露,诚恳道歉,真诚外向。
9. ①本文基于古代人物传记的虚构,有一定事实依据;
②本文既有完整的过程虚构,也有细节的虚构;
③本文的虚构使事情过程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带给读者新的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错误。苏东坡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是他注重调查研究、体察百姓的体现,不能说明他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可知,苏轼年轻气盛,自我陶醉。
由原文“东坡不由得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可知,苏轼依仗着自己的才华和名气,对陈公弼心生不满,甚至故意缺席会议,所以体现苏轼年少名高,恃才傲物,行事莽撞的特点。
由原文“他想起来到凤翔任职之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可知,陈公弼并没有对苏轼怎么样,但是苏轼对陈公弼心生不满,于是赌气给韩琦写信告陈公弼的黑状。
陈公弼将苏轼的《凌虚台记》的文稿一字未改,完全照刻,并且笑吟吟地问他怎么样时,苏轼慌乱点头称是。当陈公弼说苏轼这个苏贤良真不是白给的,苏东坡气不打一处来,回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当得知自己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亲自交代让陈公弼严格要求自己,磨磨自己的性子,并且知道陈公弼已经知道了自己给韩琦写信告他黑状的事,这时苏东坡又羞又愧,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并且真诚道歉,所以体现苏轼喜怒外露,诚恳道歉,真诚外向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讲究虚构性,但本文又是一篇特殊的小说,本文的主人公是苏轼和陈公弼,而这两个人物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所以本文的虚构又是基于古代人物传记的虚构,有一定事实依据。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需要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本文具有完整的过程虚构。同时本文的情节发展合情合理,这样就需要在细节上进行处理,所以本文在完整的过程虚构的基础上也要有细节的虚构。
本文通过塑造苏轼、陈公弼这两个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惜才爱才、谦逊大度的陈公弼,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恃才傲物、喜怒外露但又真诚外向的苏轼。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所以本文的虚构使事情过程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带给读者新的思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