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I(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I(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30 13:3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
陕西省榆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开宋诗一脉,与盛唐诗的丰神情韵不同(唐诗特别是绝句适于配乐演唱),注重肌理脉络,宜于反复咏叹,不宜于歌唱。杜诗的流传也就是朋友亲戚之间的传抄传看,那时写诗既无精神慰藉,也无物质鼓励。那么是什么在支持和推动诗人的创作?我想,除了个人爱好之外,杜甫内心深处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也有一种用世的责任感。他自述其志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以这些仅次于“圣君”一等的贤人自许,可见其要为天下造福的胸襟怀抱。当他不能如稷、契登朝辅佐圣君贤主之时,便要用诗歌摅写其所见所闻及个人怀抱以供庙堂采摭。
上述是杜甫一生所守的大志,具体到不同年龄段和面对不同的遭际还有所差别。青年时期,正逢盛唐,天下太平,国运蒸蒸日上。此时杜甫过的是“春歌从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的浪漫生活;此时留下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从传世的几首诗和晚年自述中,都会感到一股青春的活力和朝气,“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正是此时的精神写照。后来为了实现理想,杜甫参加了科举考试,口蜜腹剑的权相李吉甫为了固宠,打压士人,使得杜甫困守长安十年,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样没有自尊的生活,后来竟陷入贫病交加。此时唐王朝也正在江河日下、辉煌不再。杜甫对统治者由失望到绝望,这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乱中,杜甫像许多难民一样流离失所,躲避战祸兵火,在同谷县甚至差点冻饿而死。他在同谷曾作歌七首,其中第一首有云“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这是他一生最艰难的时期。面对国难与民众苦难,杜甫没有沉溺在个人痛苦之中,更没有为统治者回避文饰。此时的杜诗表现了外族入侵中普通百姓奋起御敌的热忱,并揭示了统治者对于动乱形成所应负的责任。
杜甫在同谷绝境中幸有朋友援手,帮助他来到成都,到了成都盖了几间草屋——后来成为中国诗歌的一块圣地杜甫草堂。一年多的草堂生活是杜甫中年以后最为安适的时期,所以才能吟出“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悠闲的诗句。这一时期的诗,体现了在安定生活中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思考,历经苦难的杜甫感到宁静生活的可贵,此时他珍惜每一个与自然相接近的机会,细心体会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描写其中每一个细节。诗人两度游修觉寺,他感谢大自然的无私赐予,而且还感受到自己给自然留下的印记,实现了物我合一,大自然的美也从无情转化为有情,冰冷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从而有了人的温度。美与爱美成为诗人创作的动力。
诗人最后两个生活阶段是川东夔州一年多的安定生活与在荆湘一带逃难。夔州诗的主体是总结一生的经历与创作,其诗作风格也较以前有较大的变化。“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偶题》)他自信其作品必传后世,但时人尚不能理解,杜诗直到北宋中叶才被诗坛推重。此时杜甫写了大量的五言古诗、排律和组诗,这些长篇和组诗仿佛连环画一样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所经历时代的种种世相,这些都是精心结构的佳撰,宜为后世所取法。杜甫北归不成,流落荆湘,尽管是老病垂危,但仍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归》)。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诗歌创作,是当之无愧的诗圣。诗圣杜甫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格。
(摘编自王学泰《不是爱花即欲死:杜甫为何一生创作力惊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以稷、契自比,表达期望登朝辅佐圣君贤主的愿望,这表现了他内心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
B. 杜甫青年时期传世的作品不多,但从少数几首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青年生活的浪漫、活力。
C. 杜甫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由于唐王朝江河日下,他困守长安十年,过着没有自尊的生活。
D. 杜甫在同谷的生活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他沉湎于悲痛中不可自拔,终日捡拾橡子为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作者自问自答,直接表明杜甫诗歌创作的动力,引起读者注意,同时启发读者的思考。
B. 文章先写杜甫的盛唐生活,再写安史之乱中的颠沛流离,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杜诗不同时期的内涵。
C. 文章最后一段把“长篇和组诗”比作“连环画”,是为了论证杜甫所作长篇、组诗的数量之多。
D. 文章多处直接引用杜甫诗歌,增强了说服力,使得论证更有力,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困守长安和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深入认识社会,其作品真实展现了时代世相,具有历史价值。
B. 虽然成都草堂的生活安适悠闲,但杜甫还是会偶有发牢骚之作,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 杜甫再游修觉寺之作《后游》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表现了大自然的有情、无私。
D. 杜甫把一生都贡献给了诗歌创作,写出了许多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秀诗篇,是当之无愧的诗圣。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每年5月20日—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北半球的节气物候又发生了变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在中国内地的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小满不满,麦有一险”。南方地区总结的农谚则说:“小满不满,干断思坎”。
②小满节气跟雨水相关。如果北方冷空气深入到南方,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小满大满江河满”,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南方防汛的紧张阶段。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在黄河流域的麦产区,小麦刚刚进入乳熟阶段,如无雨水,再受干热风的侵害,就会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
③小满节气跟农事相关。传统农谚说:“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三车指水车、油车和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要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农活不能耽误,家里的桑蚕业也到了紧张关头,小满前后,蚕要开始结茧了,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丝。
④小满节气跟生长相关,是反映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现象的节气。大自然如此,人也如此。人体的生理活动在此节气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在二十四节气中最多,故人体应及时补充营养,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受损伤。
⑤中国文化对时空的把握多落实到身体语言上,对小满节气的观察就是如此,人们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如夏天的味道,在中国人看来,就是苦味。夏天的瓜果蔬菜多有苦味,人们甚至直接以苦命名,如苦瓜、苦菜等。《诗经》曰:“谁谓荼苦?”什么是苦味?人们说:“感火之气而苦味成。”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苦味与火热的夏天之间的关系。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⑥苦味是夏天的本味,是南方的本味,也是青春的本味。青春需要吃苦,夏天需要吃苦,南方食物有苦味之底蕴,往往要加上糖以中和提鲜。相对应的,春天的本味是酸,秋天的本味是辛辣,冬天的本味是咸。生命在时空坐标里要深味当下的本质。这是时空的逻辑,是生命的逻辑。中国人称赞一个人会说,吃苦耐劳,说明了一个生命之坚韧持久跟苦相关。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⑦小满,春光谢过,初夏来临。时令的更替,亦如绿肥红瘦。此刻,每一片中国土地也都种下“小满”的期待。
(选编自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农谚“小满不满,麦有一险”与“小满不满,干断思坎”中,“满”均形容雨水的盈缺。
B. 5月间北方冷空气深入,遇上强暖湿气流,是造成华南一带暴雨、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C. 小满反映了生物受气候变化影响而生长发育的现象,因此人体生理活动此时处于最旺盛时期。
D. 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用身体语言来把握时空的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小满与雨水、农事、生长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论说了人们对小满的观察与理解。
B. 文章引用老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一个生命之坚韧持久跟苦相关”的生命逻辑。
C. 第⑤段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证了“人们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
D. 第⑥段采用议论方式,由苦味在时空坐标中的意义推及谈其在生命坐标中的意义。
3. 下列诗句中,与表达小满前后中国土地上“小满期待”不符的一项是
A. 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B.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D.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陕西省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2题。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体文,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人诗话说“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韩诗与古文一样,象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赡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可以说杜文不很工,却不可以说韩诗不工。韩愈在《调张籍》诗里指出自己学李杜的心得“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没有刻意经营,却自然合于李杜。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他在《调张籍》诗中斥责李杜优劣论(当以元稹为此论代表)说,“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如果不是学李杜同样有得,对李杜同样深知,那么,对李杜的认知是容易出偏差的。
韩愈是中唐创硬体诗的一大家,有如白居易创通俗诗也是一大家。韩派诗人多有名人,最著名的有张籍、孟郊、贾岛、樊宗师、卢仝、李翱、李贺等人。张籍于唐德宗时登进士第,深得韩愈重视,韩愈在《醉赠张秘书》中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在《调张籍》中云“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颔颃”。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所谓“学古淡”,“古”是指张诗擅长乐府,多用古乐府为题;“淡”是指辞意通显,不做雕饰。张籍与白居易、元稹唱和,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末流,所以说“轩鹤避鸡群”。张籍《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中的这种意境,也是从学杜得来。韩愈给张籍诗评价很高,《病中赠张十八》诗云“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张诗往往语已尽而意有余,扛鼎的笔力当是指此。
中唐时期可与元稹、白居易、韩愈并列的大诗人还有柳宗元。柳宗元诗既不象韩愈诗那样豪放纵横,也不象元稹、白居易诗那样平易通俗,他虽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但受《文选》影响甚深,他的古文含有很多骈句,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显然从郦道元《水经注》写景文化出。他的诗含有选体气味,谢灵运、陶潜是他学诗的范本。当然,他不是模拟陶谢的形迹,而是变化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朱熹说柳子厚“诗学陶者便似陶”,又说,“学诗须从陶柳入门庭也”。苏轼称“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这些评价大致是平允的。不过,柳宗元学陶的真正恬淡处却还有一些距离。陶潜绝意仕进,极少流露仕途受阻的不平心情,柳宗元因热衷仕进,横被压抑,怨愤之情处处流露,尽管柳诗学陶功力甚深,在恬淡的气韵上,柳总稍逊陶一步。柳诗与陶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与《水经注》里的写景文相比,各有其不可企及之处,而后起的模拟者总不免比创始者要稍逊一筹。
(稿摘自《范文澜评韩愈、柳宗元诗文的特点和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他的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他被认为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B. 朱熹认为,柳宗元的诗歌学陶渊明像陶渊明;苏轼则认为,柳诗的成就不及陶诗。
C. 韩愈认为,张籍学习李杜,张籍的成就与李杜相同,他们可以并驾齐驱,不分伯仲。
D. 柳宗元的诗歌学习谢、陶,但不是模拟谢、陶的形迹,而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首先阐述了韩诗的继承性,接着阐述其诗的独创性,最后论述柳诗的特点和成就。
B. 文章第一段最后引用韩愈《调张籍》中的诗句,论证唐代有些文人所持的李杜优劣论错误。
C. 文章第二段多处引用了韩愈的言论,同时也引用张籍的有关诗歌内容进行论证,论据丰富。
D. 文章第三段将柳宗元的诗和韩愈、陶渊明等人的诗进行了对比,论证他们的诗歌的异同。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这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得以留存至今。如刘昚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的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可以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唐三味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提倡“幽情单绪”“孤怀”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拒检”,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等,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古文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较少。2013年出版的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逸、注、评、鉴为一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等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学者的挖掘、整理、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B. 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C. 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的材料更丰富,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D. 《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不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时,既角度不同又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
B. 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C. 文章从学术和文化两方面阐释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
D. 文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必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更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B. 唐宋诗文选本序跋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
C. 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
D. 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如刘勰主张“剖情析采”,“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比如清代查为仁说:“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与重逻辑理性的西方文化相比较,更偏重于富有诗意的表达,但是同时 也有理性基因,有思辨性的一面。
B. 战国时期诸子中有识之士的有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虽各不相同,却都能影响君王 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C. 诸子论辩思想明确,语言思路清晰,给人一种决断之美。他们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使对手折服,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
D. 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影响很大,比如被章学诚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就具有理性思辨色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士人的影响。
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剖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辨性方面的不同,论证了观点。
C. 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的影响。
D. 文章从源头及承袭角度阐述了诸子的思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证明中国文化不乏思辨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是诸子的思辨艺术,这也使得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言说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
B. 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们宁可舍弃礼让三分的君子之风也要与人论辩,是因为他们觉得人生短暂,但又要建功立业。
C. 诸子论辩注重逻辑的力量,讲究论辩方法,就会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可见写思辨性文章并不需注重辞藻。
D.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注重诗性言说,对诗词曲赋进行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作者因此不确定此类著作有思辨性。
陕西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
陕西省榆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开宋诗一脉,与盛唐诗的丰神情韵不同(唐诗特别是绝句适于配乐演唱),注重肌理脉络,宜于反复咏叹,不宜于歌唱。杜诗的流传也就是朋友亲戚之间的传抄传看,那时写诗既无精神慰藉,也无物质鼓励。那么是什么在支持和推动诗人的创作?我想,除了个人爱好之外,杜甫内心深处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也有一种用世的责任感。他自述其志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以这些仅次于“圣君”一等的贤人自许,可见其要为天下造福的胸襟怀抱。当他不能如稷、契登朝辅佐圣君贤主之时,便要用诗歌摅写其所见所闻及个人怀抱以供庙堂采摭。
上述是杜甫一生所守的大志,具体到不同年龄段和面对不同的遭际还有所差别。青年时期,正逢盛唐,天下太平,国运蒸蒸日上。此时杜甫过的是“春歌从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的浪漫生活;此时留下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从传世的几首诗和晚年自述中,都会感到一股青春的活力和朝气,“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正是此时的精神写照。后来为了实现理想,杜甫参加了科举考试,口蜜腹剑的权相李吉甫为了固宠,打压士人,使得杜甫困守长安十年,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样没有自尊的生活,后来竟陷入贫病交加。此时唐王朝也正在江河日下、辉煌不再。杜甫对统治者由失望到绝望,这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乱中,杜甫像许多难民一样流离失所,躲避战祸兵火,在同谷县甚至差点冻饿而死。他在同谷曾作歌七首,其中第一首有云“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这是他一生最艰难的时期。面对国难与民众苦难,杜甫没有沉溺在个人痛苦之中,更没有为统治者回避文饰。此时的杜诗表现了外族入侵中普通百姓奋起御敌的热忱,并揭示了统治者对于动乱形成所应负的责任。
杜甫在同谷绝境中幸有朋友援手,帮助他来到成都,到了成都盖了几间草屋——后来成为中国诗歌的一块圣地杜甫草堂。一年多的草堂生活是杜甫中年以后最为安适的时期,所以才能吟出“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悠闲的诗句。这一时期的诗,体现了在安定生活中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思考,历经苦难的杜甫感到宁静生活的可贵,此时他珍惜每一个与自然相接近的机会,细心体会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描写其中每一个细节。诗人两度游修觉寺,他感谢大自然的无私赐予,而且还感受到自己给自然留下的印记,实现了物我合一,大自然的美也从无情转化为有情,冰冷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从而有了人的温度。美与爱美成为诗人创作的动力。
诗人最后两个生活阶段是川东夔州一年多的安定生活与在荆湘一带逃难。夔州诗的主体是总结一生的经历与创作,其诗作风格也较以前有较大的变化。“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偶题》)他自信其作品必传后世,但时人尚不能理解,杜诗直到北宋中叶才被诗坛推重。此时杜甫写了大量的五言古诗、排律和组诗,这些长篇和组诗仿佛连环画一样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所经历时代的种种世相,这些都是精心结构的佳撰,宜为后世所取法。杜甫北归不成,流落荆湘,尽管是老病垂危,但仍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归》)。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诗歌创作,是当之无愧的诗圣。诗圣杜甫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格。
(摘编自王学泰《不是爱花即欲死:杜甫为何一生创作力惊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以稷、契自比,表达期望登朝辅佐圣君贤主的愿望,这表现了他内心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
B. 杜甫青年时期传世的作品不多,但从少数几首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青年生活的浪漫、活力。
C. 杜甫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由于唐王朝江河日下,他困守长安十年,过着没有自尊的生活。
D. 杜甫在同谷的生活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他沉湎于悲痛中不可自拔,终日捡拾橡子为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作者自问自答,直接表明杜甫诗歌创作的动力,引起读者注意,同时启发读者的思考。
B. 文章先写杜甫的盛唐生活,再写安史之乱中的颠沛流离,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杜诗不同时期的内涵。
C. 文章最后一段把“长篇和组诗”比作“连环画”,是为了论证杜甫所作长篇、组诗的数量之多。
D. 文章多处直接引用杜甫诗歌,增强了说服力,使得论证更有力,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困守长安和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深入认识社会,其作品真实展现了时代世相,具有历史价值。
B. 虽然成都草堂的生活安适悠闲,但杜甫还是会偶有发牢骚之作,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 杜甫再游修觉寺之作《后游》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表现了大自然的有情、无私。
D. 杜甫把一生都贡献给了诗歌创作,写出了许多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秀诗篇,是当之无愧的诗圣。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表现了他内心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理解错误,应该是这表现了他内心有一种用世的责任感。
C.“但由于唐王朝江河日下”理解错误,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是由于李吉甫的打压。
D.“他沉湎于悲痛中不可自拔”理解错误,原文为“杜甫没有沉溺在个人痛苦之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是为了论证杜甫所作长篇、组诗的数量之多”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此时杜甫写了大量的五言古诗、排律和组诗,这些长篇和组诗仿佛连环画一样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所经历时代的种种世相”可知,文章最后一段把“长篇和组诗”比作“连环画”是为了论证长篇、组诗内容有一定关联,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杜甫所经历时代的种种世相。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杜甫还是会偶有发牢骚之作,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错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的是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并不是发牢骚之作。
故选B。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每年5月20日—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北半球的节气物候又发生了变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在中国内地的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小满不满,麦有一险”。南方地区总结的农谚则说:“小满不满,干断思坎”。
②小满节气跟雨水相关。如果北方冷空气深入到南方,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小满大满江河满”,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南方防汛的紧张阶段。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在黄河流域的麦产区,小麦刚刚进入乳熟阶段,如无雨水,再受干热风的侵害,就会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
③小满节气跟农事相关。传统农谚说:“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三车指水车、油车和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要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农活不能耽误,家里的桑蚕业也到了紧张关头,小满前后,蚕要开始结茧了,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丝。
④小满节气跟生长相关,是反映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现象的节气。大自然如此,人也如此。人体的生理活动在此节气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在二十四节气中最多,故人体应及时补充营养,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受损伤。
⑤中国文化对时空的把握多落实到身体语言上,对小满节气的观察就是如此,人们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如夏天的味道,在中国人看来,就是苦味。夏天的瓜果蔬菜多有苦味,人们甚至直接以苦命名,如苦瓜、苦菜等。《诗经》曰:“谁谓荼苦?”什么是苦味?人们说:“感火之气而苦味成。”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苦味与火热的夏天之间的关系。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⑥苦味是夏天的本味,是南方的本味,也是青春的本味。青春需要吃苦,夏天需要吃苦,南方食物有苦味之底蕴,往往要加上糖以中和提鲜。相对应的,春天的本味是酸,秋天的本味是辛辣,冬天的本味是咸。生命在时空坐标里要深味当下的本质。这是时空的逻辑,是生命的逻辑。中国人称赞一个人会说,吃苦耐劳,说明了一个生命之坚韧持久跟苦相关。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⑦小满,春光谢过,初夏来临。时令的更替,亦如绿肥红瘦。此刻,每一片中国土地也都种下“小满”的期待。
(选编自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农谚“小满不满,麦有一险”与“小满不满,干断思坎”中,“满”均形容雨水的盈缺。
B. 5月间北方冷空气深入,遇上强暖湿气流,是造成华南一带暴雨、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C. 小满反映了生物受气候变化影响而生长发育的现象,因此人体生理活动此时处于最旺盛时期。
D. 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用身体语言来把握时空的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小满与雨水、农事、生长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论说了人们对小满的观察与理解。
B. 文章引用老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一个生命之坚韧持久跟苦相关”的生命逻辑。
C. 第⑤段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证了“人们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
D. 第⑥段采用议论方式,由苦味在时空坐标中的意义推及谈其在生命坐标中的意义。
3. 下列诗句中,与表达小满前后中国土地上“小满期待”不符的一项是
A. 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B.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D.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小满不满,麦有一险”中的“满”指“冬小麦灌浆不饱满”,而不是形容雨水的盈缺。
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并未说“主要原因”。
C项,强加因果,原文“反映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现象”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在此节气处于最旺盛的时期”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对文中引用论证的分析不当。文中引用老子的话,是为了证明“生命在时空坐标里要深味当下的本质”,而不是追逐声色犬马的外在。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诗句中,与表达小满前后中国土地上‘小满期待’不符的一项”。
A项,翁卷《乡村四月》春夏之交,人们的劳动与繁忙,对生活的向往。
C项,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描写初夏江南田园景色,农民劳动的情况,对生活的追寻。
D项,欧阳修《小满》,描写小满时节景象,麦子“笑”,表达内心的喜悦、期盼。
B项,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象,并没有展现小满前后中国土地上“小满期待”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陕西省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2题。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体文,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人诗话说“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韩诗与古文一样,象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赡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可以说杜文不很工,却不可以说韩诗不工。韩愈在《调张籍》诗里指出自己学李杜的心得“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没有刻意经营,却自然合于李杜。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他在《调张籍》诗中斥责李杜优劣论(当以元稹为此论代表)说,“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如果不是学李杜同样有得,对李杜同样深知,那么,对李杜的认知是容易出偏差的。
韩愈是中唐创硬体诗的一大家,有如白居易创通俗诗也是一大家。韩派诗人多有名人,最著名的有张籍、孟郊、贾岛、樊宗师、卢仝、李翱、李贺等人。张籍于唐德宗时登进士第,深得韩愈重视,韩愈在《醉赠张秘书》中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在《调张籍》中云“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颔颃”。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所谓“学古淡”,“古”是指张诗擅长乐府,多用古乐府为题;“淡”是指辞意通显,不做雕饰。张籍与白居易、元稹唱和,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末流,所以说“轩鹤避鸡群”。张籍《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中的这种意境,也是从学杜得来。韩愈给张籍诗评价很高,《病中赠张十八》诗云“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张诗往往语已尽而意有余,扛鼎的笔力当是指此。
中唐时期可与元稹、白居易、韩愈并列的大诗人还有柳宗元。柳宗元诗既不象韩愈诗那样豪放纵横,也不象元稹、白居易诗那样平易通俗,他虽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但受《文选》影响甚深,他的古文含有很多骈句,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显然从郦道元《水经注》写景文化出。他的诗含有选体气味,谢灵运、陶潜是他学诗的范本。当然,他不是模拟陶谢的形迹,而是变化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朱熹说柳子厚“诗学陶者便似陶”,又说,“学诗须从陶柳入门庭也”。苏轼称“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这些评价大致是平允的。不过,柳宗元学陶的真正恬淡处却还有一些距离。陶潜绝意仕进,极少流露仕途受阻的不平心情,柳宗元因热衷仕进,横被压抑,怨愤之情处处流露,尽管柳诗学陶功力甚深,在恬淡的气韵上,柳总稍逊陶一步。柳诗与陶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与《水经注》里的写景文相比,各有其不可企及之处,而后起的模拟者总不免比创始者要稍逊一筹。
(稿摘自《范文澜评韩愈、柳宗元诗文的特点和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他的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他被认为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B. 朱熹认为,柳宗元的诗歌学陶渊明像陶渊明;苏轼则认为,柳诗的成就不及陶诗。
C. 韩愈认为,张籍学习李杜,张籍的成就与李杜相同,他们可以并驾齐驱,不分伯仲。
D. 柳宗元的诗歌学习谢、陶,但不是模拟谢、陶的形迹,而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首先阐述了韩诗的继承性,接着阐述其诗的独创性,最后论述柳诗的特点和成就。
B. 文章第一段最后引用韩愈《调张籍》中的诗句,论证唐代有些文人所持的李杜优劣论错误。
C. 文章第二段多处引用了韩愈的言论,同时也引用张籍的有关诗歌内容进行论证,论据丰富。
D. 文章第三段将柳宗元的诗和韩愈、陶渊明等人的诗进行了对比,论证他们的诗歌的异同。
答案:
1.C【解析】原文是“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韩愈认为张籍学习李白、杜甫,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与自己并驾齐驱,并不是说张籍与李杜并驾齐驱。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命题来源:摘自《范文澜评韩愈、柳宗元诗文的特点和成就》
课标要求:语言梳理与整合。
2.D 【解析】 “论证他们的诗歌的异同”不恰当,第三段只论证了柳宗元的诗和陶渊明的诗的异同,而柳宗元和其他人的诗只论证其异,没有论述其同。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命题来源:摘自《范文澜评韩愈、柳宗元诗文的特点和成就》
课标要求:发展逻辑思维。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这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得以留存至今。如刘昚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的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可以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唐三味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提倡“幽情单绪”“孤怀”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拒检”,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等,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古文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较少。2013年出版的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逸、注、评、鉴为一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等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学者的挖掘、整理、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B. 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C. 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的材料更丰富,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D. 《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不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时,既角度不同又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
B. 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C. 文章从学术和文化两方面阐释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
D. 文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必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更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B. 唐宋诗文选本序跋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
C. 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
D. 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于文无据,文章第二段最后只是说“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现存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并没有说“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错误,从文章来看,文中是平行展开“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两部分内容的,并没有论证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并不能由此推出“发挥了重要作用”。
C.“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错误,由原文“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可知,原文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并不是“日益增多和普及”。
D.“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错误,原文说的是“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所以选项中的“唐宋诗文选本”应为“著名的唐宋诗文选本”,且“唐宋时期”应为“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选项扩大为“唐宋时期”。
故选A。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如刘勰主张“剖情析采”,“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比如清代查为仁说:“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与重逻辑理性的西方文化相比较,更偏重于富有诗意的表达,但是同时 也有理性基因,有思辨性的一面。
B. 战国时期诸子中有识之士的有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虽各不相同,却都能影响君王 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C. 诸子论辩思想明确,语言思路清晰,给人一种决断之美。他们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使对手折服,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
D. 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影响很大,比如被章学诚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就具有理性思辨色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士人的影响。
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剖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辨性方面的不同,论证了观点。
C. 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的影响。
D. 文章从源头及承袭角度阐述了诸子的思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证明中国文化不乏思辨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是诸子的思辨艺术,这也使得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言说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
B. 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们宁可舍弃礼让三分的君子之风也要与人论辩,是因为他们觉得人生短暂,但又要建功立业。
C. 诸子论辩注重逻辑的力量,讲究论辩方法,就会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可见写思辨性文章并不需注重辞藻。
D.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注重诗性言说,对诗词曲赋进行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作者因此不确定此类著作有思辨性。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却都能影响君王的决策”表述绝对化,由原文“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可知,是“能”影响君王的决策,并不代表着“都”能影响。B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概括不全面,第一段总说的是“诸子的思辨”和“诸子的思辨艺术”两者对后世的影响,后文分述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文章、文论的影响。A错误。
B项,“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错误,文章没有对比论证,“通过剖析”错误,文章并没有剖析,只是点出而已。B错误。
C项,“充分说明了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的影响”错误,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或评价,是为了阐释了“断辞之美”的内涵。C错误。
D项,正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这也使得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言说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错误,由原文“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可知,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的文章“影响很大”,而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A错误。
B项,正确。
C项,“并不注重辞藻”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依据。C错误。
D项,“作者因此不确定此类著作有思辨性”错误,应该是一种思辨。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