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30 14:1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陕西省榆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B.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C.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D.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日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嵇绍之父嵇康,和阮籍、山涛、向秀等七人被称为“建安七子”,他们崇尚老庄哲学,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派遣苦闷的心情。
B. 外戚,封建时代帝王的母族、妻族被称为外戚。和宦官干政一样,外戚专权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之一。
C. 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给予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缪”属恶谥,有“奸诈”之意,如秦桧的谥号缪丑。
D. 冕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冠则是王公贵族用来束住头发的,同时起装饰作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嵇绍身世坎坷,颇有才能。他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涛选拔官员时向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 嵇绍坚持原则,敢于直言。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益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因为嵇绍对太常所定谥号坚决不从,朝廷惧怕他而不得不改谥。
C. 嵇绍面对权势,刚直不屈。董艾怂恿齐王冏让嵇绍弹奏音乐,侍候的人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认为身居官位,身穿朝服,不可以做伶人之事。齐王冏非常惭愧。
D. 嵇绍忠心护主,皇帝感念。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后,皇帝交代衣服上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
(2)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颎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今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 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节选自《隋书 苏威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颎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
B. 高颎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
C. 高颎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
D. 高颎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指给皇帝的书信、奏章,“上表”即指向天子进呈奏章。
B. 京兆尹,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汉代始设,与左冯翊、右扶风并称“三辅”。
C. 领,兼任较低职务。古代表示兼任或代理的词语还有兼、摄、假、陟、权等。
D. 顿首,头叩地而拜,为古九拜礼之一;也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威才能出众,深得倚重。他身兼数职,曾经上书陈辞谦让,但高祖下诏肯定他的才能,让他仍继续担任多项职务,不要再推辞。
B. 苏威谨记父言,轻徭薄赋。苏威的父亲希望后世有人能改变收重税的法令,苏威听后便于以此为己任,后他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徭役,皇帝全都听从。
C. 苏威制定律令,颇有才干。隋朝建国之初律令杂乱,皇上下令厘改旧法,制定通典,苏威为各项律令规则样式的制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世人所称赞。
D. 苏威自恃权势,结党营私。他私结朋党的事被揭发查实后,虽然认了错,但没能得到皇上的宽恕,还因此冒犯了许多有名望的士人。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2)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陕西省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15分)
6. 下列各项中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回眸(móu) 踯躅(zhú) 鹧鸪(gū) 联祙演出 涕泗横流
B. 沙汀(tīng) 悄然(qiāo) 砧板(zhēn) 戎马一生 雕栏玉砌
C. 巨擘(bò) 霰雪(xiàn) 老妪(yù) 暄哗吵闹 锱铢必较
D. 天姥(mǔ) 露珠(lù) 考妣(bǐ) 怙恶不悛 妃嫔媵嫱
7. 下列选项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①列缺霹雳②砉然向然③骑皆伏曰:“如大王言”④径须沽取对君酌⑤廊腰缦回,檐牙高啄⑥暴秦之欲无厌⑦技盖至此乎⑧远具时羞之奠⑨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⑩而母立于兹
A. ①③⑥⑨ B. ②④⑦⑧ C. ②⑤⑥⑩ D. ①④⑧⑨
8.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①可怜光彩生门户②韩魏之经营③若非吾故人乎④江东虽小,地方千里⑤可谓智力孤危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⑧吾未尝见全牛⑨将成家而致汝⑩明年,丞相薨
A. ①③⑥⑦⑩ B.②④⑤⑥⑨ C.①④⑧⑨⑩ D.②③⑤⑦⑧
9.下列各项加点字词语类活用类型不全同类的一项是(3分)( )
A. ①始速祸焉 ②吾将买田而归老矣 ③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B.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族秦者秦也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 ①飞羽觞而醉月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③长吾女与汝女
D. ①良庖岁更刀 ②直夜溃围南出 ③日削月割,以趋
10. 下列各项中的句子特殊句式不全同类的一项是(3分)( )
A. ①视为止,行为迟②兄殁南方 ③吾将以为袜
B. ①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③智勇多困于所溺
C. ①多于九土之城郭②足相蹑于其门③赵尝五战于秦
D. 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②汉骑追者数千人③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1~14题。
坚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勃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无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注]坚,苻坚,前秦国君。(前秦: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谢石,谢安之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B.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C.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D.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东,一般指地区名。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B.围棋,中国传统棋种。终局时,将占有的空位与子数相加计算,或单计空位,多者为胜。
C.庙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
D.左衽,衽,衣襟。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开,不同于中原一带民众服装的右衽。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晋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寿阳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加之草木皆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
B.前秦入侵东晋,大军压境,人们恐惧,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极度紧张心情。
C.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对此胸有成竹,可没想到前秦军队溃散,被东晋击败。
D.文末写谢安获得战报,得知战果,这时他正好与客人在下围棋,但他故作冷静,若无其事,但谢安内心是非常高兴的。
14.把以下文言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无不胜矣。(5分)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5分)
(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5分)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窦参,字时中。少以门荫,累官至万年尉。时同僚有直官曹者,将夕,闻亲疾,请参代之。会狱囚亡走,京兆尹按直簿,将奏,参遽请曰:“彼以不及状谒,参实代之,宜当罪。”坐贬江夏尉,人多义之。累迁奉先尉。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参捕理芬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皆正其罪而杖杀之,一县畏伏。转大理司直。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趣诣参,参不俟济江。还奏合旨。时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竟征赃。除监察御史,奉使按湖南判官马彝狱。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然多率情坏法。初定百官俸料,以尝为司直,党其官,故给俸多于本寺丞;又定百官班秩,初令太常少卿在左右庶子之上,又恶詹事李升,遂移詹事班退居诸府尹之下,甚为有识所嗤。每宰相间日于延英召对,诸相皆出,参必居后久之,以度支为辞,实专大政。参无学术,但多引用亲党,使居要职,以为耳目,四方藩帅,皆畏惧之。李纳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阴间之。上所亲信,多非毁参。贬为驩州司马。参时为左右中官深怒,谤沮不已,赐死于邕州武经镇,时年六十。
(选自《旧唐书·窦参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
B. 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
C. 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
D. 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劳而取得做官等权利。文中指窦参获得官职。
B. 京兆尹,官名,国都所在的地区的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科举等事务。
C. 对,文中指古代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
D. 中官,即太监,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窦参看重情义,被人称赞。曾有同僚请窦参替他值班,恰逢当晚狱中囚犯逃亡,上司过问此事;窦参替同僚说情,主动承担责任,被时人称赞。
B. 窦参执法严厉,威震全县。曹芬殴打妹妹,曹父劝阻未果投井而亡,众人请求待曹芬兄弟守丧后再处决,窦参不依,立即杖杀曹芬兄弟,全县畏惧。
C. 窦参不惧权贵,为人刚直。在讨论对邓珽贪赃的处罚时,很多人迎合权贵的意思,只有窦参坚持原则;马彝被县令检举贪赃,窦参审查后判马彝无罪。
D. 窦参为官专权,被人诋毁。窦参任用亲党把持要职,监察百官,内外官员都怕他;皇帝的亲信纷纷指责诽谤他,他被贬到驩州任职,最终在路上被赐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趣诣参,参不俟济江。
(2)李纳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阴间之。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者,渤海蓧人也。适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禄山之乱,征翰讨贼,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务,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至德二年,永王李磷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子璋,斩之。代宗即位,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君子以为义而知变,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节选《旧唐书·高适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B.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C.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D.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按《诗经》编次体例,《雅》《颂》部分多以十篇编为一组,名之为什,后常以“诗什”泛指诗篇、诗作。
B.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C. 节度使,文中指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授职时往往赐给旌节,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财政,权力极大
D. 谥,即谥号,一般认为始于西周,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和贬义性的恶谥三种,均为朝廷给予死者的评价性文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适才能出众,得到举荐。宋州刺史张九皋十分欣赏高适的才能,推荐他考有道科;哥舒翰对他的才能很惊异,上表举荐他,还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
B. 高适洞察世事,被委重任。玄宗命诸王分别镇守各地,高适就曾强烈劝阻;后永王谋反,他陈述形势,见解深刻,被任命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平定叛乱。
C. 高适不附权贵,直言遭贬。起初李林甫独揽大权,轻视文学之士,高适离职而去;他曾因敢于直言遭到李辅国毁谤,被贬官太子少詹事。
D. 高适征讨有功,受到优待。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高适率蜀州兵马前去讨伐,因斩杀子璋有功,后被肃宗调回京城担任刑部侍郎,并加封银青光禄大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2)君子以为义而知变,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陕西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陕西省榆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B.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C.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D.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日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嵇绍之父嵇康,和阮籍、山涛、向秀等七人被称为“建安七子”,他们崇尚老庄哲学,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派遣苦闷的心情。
B. 外戚,封建时代帝王的母族、妻族被称为外戚。和宦官干政一样,外戚专权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之一。
C. 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给予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缪”属恶谥,有“奸诈”之意,如秦桧的谥号缪丑。
D. 冕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冠则是王公贵族用来束住头发的,同时起装饰作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嵇绍身世坎坷,颇有才能。他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涛选拔官员时向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 嵇绍坚持原则,敢于直言。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益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因为嵇绍对太常所定谥号坚决不从,朝廷惧怕他而不得不改谥。
C. 嵇绍面对权势,刚直不屈。董艾怂恿齐王冏让嵇绍弹奏音乐,侍候的人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认为身居官位,身穿朝服,不可以做伶人之事。齐王冏非常惭愧。
D. 嵇绍忠心护主,皇帝感念。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后,皇帝交代衣服上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
(2)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像你所说的,应该能够做丞相了,怎么能只做秘书郎呢。”于是下诏书征用他。
(2)您匡正恢复国家社稷,正应当遵循法度,以身作则,让美名能够流传后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齐王冏既辅政”,“齐王冏”是主语,“辅”是谓语,“政”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成,独立成句,排除A、D项;
“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B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齐王冏已经辅理朝政,大兴土木,骄奢更加厉害,嵇绍用谏书规劝说:“夏禹因住房低矮而受人称羡,唐虞因住房简陋而彰显美德,应当去掉大兴土木的烦琐,仔细考虑谦损的道理。”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嵇绍之父嵇康,和阮籍、山涛、向秀等七人被称为‘建安七子’”错误。嵇康等人被称为“竹林七贤”。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不得不改谥”错,原文“时虽不从,进行惮焉”是朝廷没听从嵇绍的意见,并未改谥。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如”,像;“堪”,能够;“但”,只;“征”,征用。
第(2)题得分点:“匡”,匡正;“轨物”,法度,法则,这里用作动词,遵循法度;“垂”,使……流传;“之”,指代美名。
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的儿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谨慎。因为父亲的原因获罪,蜗居家中。山涛主管挑选官员,启奏武帝说:“《康诰》有言说‘父子获罪不互相牵连’。嵇绍的贤能与郤缺相等,应当加以表扬征召,请求任命为秘书郎。”武帝对山涛说:“像你所说的,应该能够做丞相了,怎么能只做秘书郎呢。”于是下诏书征用他,离家做秘书丞。嵇绍到洛阳,接连升为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秸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外成的身份受宠爱,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秸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勾结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稀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加谥号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惧怕他。齐王冏已经辅理朝政,大兴土木,骄奢更加厉害,嵇绍用谏书规劝说:“夏禹因住房低矮而受人称美,唐虞因住房简陋而彰显美德,应当去掉大兴土木的烦琐,仔细考虑谦损的道理。”齐王冏虽然以谦顺的态度来回应他,但最终也不能采用(他的谏书)。嵇绍曾经到齐王冏处谈论国事,遇到齐王冏大设宴会,召集董艾等人共论时政。董艾对齐王冏说:“嵇侍中善于音乐,您可让他弹奏。”身边侍候的人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齐王冏说:“今天是欢乐的日子,您为何吝啬弹奏呢?”嵇绍回答说:“您挽救振兴国家,应当制定法度作为准则,使它流传给后人。我虽然浅部,身居官位,身穿朝服,在朝廷上谈论时政,怎么可以手持乐器,来做伶人的事情呢!如果脱去公服来参加私宴,就不敢推辞了。”齐王冏非常惭愧。董艾等人不得不退下。
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颎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今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 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节选自《隋书 苏威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颎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
B. 高颎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
C. 高颎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
D. 高颎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指给皇帝的书信、奏章,“上表”即指向天子进呈奏章。
B. 京兆尹,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汉代始设,与左冯翊、右扶风并称“三辅”。
C. 领,兼任较低职务。古代表示兼任或代理的词语还有兼、摄、假、陟、权等。
D. 顿首,头叩地而拜,为古九拜礼之一;也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威才能出众,深得倚重。他身兼数职,曾经上书陈辞谦让,但高祖下诏肯定他的才能,让他仍继续担任多项职务,不要再推辞。
B. 苏威谨记父言,轻徭薄赋。苏威的父亲希望后世有人能改变收重税的法令,苏威听后便于以此为己任,后他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徭役,皇帝全都听从。
C. 苏威制定律令,颇有才干。隋朝建国之初律令杂乱,皇上下令厘改旧法,制定通典,苏威为各项律令规则样式的制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世人所称赞。
D. 苏威自恃权势,结党营私。他私结朋党的事被揭发查实后,虽然认了错,但没能得到皇上的宽恕,还因此冒犯了许多有名望的士人。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2)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答案】7. D 8. C 9. D
10. (1)苏威(如果)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实践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推行我的政治主张?
(2)于是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因为苏威而受牵连获罪的有名望的士人有一百多人。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是:高颎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于是)征召他。苏威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入内室,跟他交谈得很高兴。
“重其名”的是“高祖”,而不是“高颎”,主谓之间不能断开,因此在“高祖”前断句,排除A、C两项。
“卧内”是“引入”地点,不应拆开,因此在“卧内”后断句,排除B项。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古代表示兼任或代理的词语还有兼、摄、假、陟、权等”说法有误。其中“陟”指晋升官职。
故选C。
【9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还因此冒犯了许多有名望的士人”说法有误。原文语句是“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翻译为“因苏威而受牵连获罪的有名望的士人有一百多”,“得罪”是获罪的意思。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值”,遇到;“无以”,没有用来……的;“措”,实践;“行其道”,推行我的政治主张。
(2)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定语后置,“坐威得罪”是后置定语;“坐”,因……而犯罪(受牵连);“得罪”,获罪。
参考译文:
苏威字无畏,京兆府武功县人。高颎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于是)征召他。苏威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入内室,跟他交谈得很高兴。任命苏威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任纳言、民部尚书。苏威进呈奏章陈辞谦让,皇上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说自己事务繁多了。”苏威才没有推辞。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做官)时,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赋税太沉重。不久后苏威的父亲就感叹说:“现在所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太平时期的法令制度。后代的人,谁能够减轻这样的征税法令呢 ”苏威听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徭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法令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苏威见到宫中用白银制作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雕琢文饰的旧有器物,全都命人清除销毁。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都依旧。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上表弹劾苏威。皇上说:“苏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胸怀远大的志向,(只是)在举荐贤能方面有所欠缺,为什么要急切地逼迫他呢!”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苏威(如果)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实践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推行我的政治主张?杨素才智机辩独一无二,至于说到考虑古今得失,帮助我传布德化,是无法与苏威相比的。”他就是这样被看重。隋朝在战争后建立,法令规章舛谬杂乱,皇上命令朝臣厘定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行的典章制度。法令的标准、式样,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认为他有才能。国子博士何安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互相勾结,结成党派,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结果)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皇上拿出《宋书·谢晦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诵读。苏威惶恐害怕,摘下官帽叩头认错。皇上说:“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因为苏威而受牵连获罪的有名望的士人有一百多人。
陕西省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15分)
6. 下列各项中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回眸(móu) 踯躅(zhú) 鹧鸪(gū) 联祙演出 涕泗横流
B. 沙汀(tīng) 悄然(qiāo) 砧板(zhēn) 戎马一生 雕栏玉砌
C. 巨擘(bò) 霰雪(xiàn) 老妪(yù) 暄哗吵闹 锱铢必较
D. 天姥(mǔ) 露珠(lù) 考妣(bǐ) 怙恶不悛 妃嫔媵嫱
7. 下列选项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①列缺霹雳②砉然向然③骑皆伏曰:“如大王言”④径须沽取对君酌⑤廊腰缦回,檐牙高啄⑥暴秦之欲无厌⑦技盖至此乎⑧远具时羞之奠⑨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⑩而母立于兹
A. ①③⑥⑨ B. ②④⑦⑧ C. ②⑤⑥⑩ D. ①④⑧⑨
8.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①可怜光彩生门户②韩魏之经营③若非吾故人乎④江东虽小,地方千里⑤可谓智力孤危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⑧吾未尝见全牛⑨将成家而致汝⑩明年,丞相薨
A. ①③⑥⑦⑩ B.②④⑤⑥⑨ C.①④⑧⑨⑩ D.②③⑤⑦⑧
9.下列各项加点字词语类活用类型不全同类的一项是(3分)( )
A. ①始速祸焉 ②吾将买田而归老矣 ③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B.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族秦者秦也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 ①飞羽觞而醉月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③长吾女与汝女
D. ①良庖岁更刀 ②直夜溃围南出 ③日削月割,以趋
10. 下列各项中的句子特殊句式不全同类的一项是(3分)( )
A. ①视为止,行为迟②兄殁南方 ③吾将以为袜
B. ①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③智勇多困于所溺
C. ①多于九土之城郭②足相蹑于其门③赵尝五战于秦
D. 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②汉骑追者数千人③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1~14题。
坚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勃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无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注]坚,苻坚,前秦国君。(前秦: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谢石,谢安之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B.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C.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D.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东,一般指地区名。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B.围棋,中国传统棋种。终局时,将占有的空位与子数相加计算,或单计空位,多者为胜。
C.庙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
D.左衽,衽,衣襟。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开,不同于中原一带民众服装的右衽。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晋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寿阳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加之草木皆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
B.前秦入侵东晋,大军压境,人们恐惧,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极度紧张心情。
C.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对此胸有成竹,可没想到前秦军队溃散,被东晋击败。
D.文末写谢安获得战报,得知战果,这时他正好与客人在下围棋,但他故作冷静,若无其事,但谢安内心是非常高兴的。
14.把以下文言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无不胜矣。(5分)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5分)
(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5分)
答案:
(一)课内基础知识(15分)
6.D【解析】A项中的“联祙”应为“联袂”,B项中的“悄然”的“悄”读音应为“qiǎo”,C项中的“暄哗吵闹”应为“喧哗吵闹”。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字音字形能力。
命题来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
7.B【解析】①列——裂,②向——响,③伏——服,④沽——酤,⑤无通假,⑥厌——餍,⑦盖——盍,⑧羞——馐,⑨无通假,⑩而——尔。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通假字的能力。
命题来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
8.B【解析】①古义:可爱;今义:怜悯。②古义:聚敛的金银珠宝;今义:筹划并管理。③古今同义:旧相识,老朋友。④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⑤古义:智慧力量;今义:理解事物、问题的能力。⑥古义:先例,旧事;今义:虚构的事情。⑦古义:官名;今义:投身到某事之中去。⑧古今同义:整头牛。⑨古义:安家;今义:结婚。⑩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命题来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
9.C【解析】A项都为形容词作动词,B项都为名词作动词,D项都为名词作状语,C项①③为使动用法,②为意动用法,故选C。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词类活用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命题来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
10.D【解析】A项全为省略句,B项全为被动句,项全为状语后置句,D项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③为被动句,故选D。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辨识特殊句式的能力。
命题来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4分)
11.D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短句的能力。
命题来源: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
A 【解析】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准确识记能力。
命题来源: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
13.B 【解析】“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与原文不符。文章用谢玄、桓冲当时的紧张反衬谢安的镇静,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刻画谢安的大将风范。谢安在下棋、漫游之际实则早有深谋远虑,故而部署得当,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
命题来源: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
14.(1)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但:只,仅仅;却:后退、撤退;蹙:追逼、逼迫。三个得分点各1分,文通字顺2分,共5分)
(2)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们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始:起初;远略:长远的打算,远大的理想;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三个得分点各1分,文通字顺2分,共5分)
(3)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本事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方法(诀窍)啊。
(害:妨害、损害;长:生长;硕茂:使……高大茂盛。三个得分点各1分,文通字顺2分,共5分)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的能力。
命题来源: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
【参考译文】
苻坚专注于想要攻取江东地区,下达诏令大举入侵。阳平公苻融向苻坚进言说:“鲜卑、羌族的虏臣,是我们的仇敌,经常盼望着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所献的计划,怎么能听从呢!良家少年全都是富豪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苟且进上阿谀奉承之言,以迎合陛下的心愿。我担心既不能成就战功,随之还会产生后患。”苻坚没有听从。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人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打算了。”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云集,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这一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致使两人旗鼓相当,谢玄无法取胜。谢安于是就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桓冲对国家的根基大业深以为忧,派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支援京城,谢安坚决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桓冲对藩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再加上数量不足,力量弱小,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以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符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掉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畏惧的神色。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 ”苻坚说:“只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等率领军队渡过淝水攻击他们。苻融骑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被东晋的士兵杀了,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趁胜追击。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就要追来了,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最终攻破了贼寇。”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窦参,字时中。少以门荫,累官至万年尉。时同僚有直官曹者,将夕,闻亲疾,请参代之。会狱囚亡走,京兆尹按直簿,将奏,参遽请曰:“彼以不及状谒,参实代之,宜当罪。”坐贬江夏尉,人多义之。累迁奉先尉。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参捕理芬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皆正其罪而杖杀之,一县畏伏。转大理司直。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趣诣参,参不俟济江。还奏合旨。时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竟征赃。除监察御史,奉使按湖南判官马彝狱。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然多率情坏法。初定百官俸料,以尝为司直,党其官,故给俸多于本寺丞;又定百官班秩,初令太常少卿在左右庶子之上,又恶詹事李升,遂移詹事班退居诸府尹之下,甚为有识所嗤。每宰相间日于延英召对,诸相皆出,参必居后久之,以度支为辞,实专大政。参无学术,但多引用亲党,使居要职,以为耳目,四方藩帅,皆畏惧之。李纳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阴间之。上所亲信,多非毁参。贬为驩州司马。参时为左右中官深怒,谤沮不已,赐死于邕州武经镇,时年六十。
(选自《旧唐书·窦参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
B. 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
C. 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
D. 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劳而取得做官等权利。文中指窦参获得官职。
B. 京兆尹,官名,国都所在的地区的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科举等事务。
C. 对,文中指古代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
D. 中官,即太监,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窦参看重情义,被人称赞。曾有同僚请窦参替他值班,恰逢当晚狱中囚犯逃亡,上司过问此事;窦参替同僚说情,主动承担责任,被时人称赞。
B. 窦参执法严厉,威震全县。曹芬殴打妹妹,曹父劝阻未果投井而亡,众人请求待曹芬兄弟守丧后再处决,窦参不依,立即杖杀曹芬兄弟,全县畏惧。
C. 窦参不惧权贵,为人刚直。在讨论对邓珽贪赃的处罚时,很多人迎合权贵的意思,只有窦参坚持原则;马彝被县令检举贪赃,窦参审查后判马彝无罪。
D. 窦参为官专权,被人诋毁。窦参任用亲党把持要职,监察百官,内外官员都怕他;皇帝的亲信纷纷指责诽谤他,他被贬到驩州任职,最终在路上被赐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趣诣参,参不俟济江。
(2)李纳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阴间之。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谴责他,陈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参不等他来到就渡过长江离去了。
(2)李纳因害怕窦参,赠送了很多财物,外表显得敬重窦参,实际上暗中离间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理狱以严称”,“以严称”是状语和中心语的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C。
“或参决大政”,“大政”是“决”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
句意:窦参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有时让他参与决策大事。当时的宰相很忌妒他,对他多加排挤压制,也没有办法伤害他。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主要掌管……科举等事务”错,科举一般由礼部主持,不属于京兆尹的职权范围。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马彝被县令检举贪赃”错,应为马彝检举县令贪赃。原文是“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竞白彝无罪”,当时马彝检举属下县令贪赃犯罪达一千贯,被罪犯的儿子通过权贵宠臣上奏诬陷,窦参最终辨明马彝无罪。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让”,责备,谴责;“趣”,通“促”,急忙,赶紧;“诣”,拜见;“济”,渡过。
(2)“惮”,害怕;“馈遗”,赠与财物,赠送;“毕”,全,都,这里指多;“阴”,暗中。
参考译文:
窦参,字时中。年轻时因为门荫的庇护,几次升官做到万年尉。当时同僚中有位在官署中值班的人,天色将晚时,听说父母病了,请窦参代替他值班。适逢当天夜里有狱囚逃走,京兆尹按照值班名册,将要上奏,窦参立即请求说:“他因为来不及写请假报告,我窦参实际上代替他值班,应当判我的罪。”他因此被贬为江夏尉,人们认为他有义气。窦参多次升官担任奉先尉。县里有个叫曹芬的人,名籍隶属北军,曹芬平素凶暴,因为喝醉酒殴打他的妹妹,他的父亲要解救女儿却没能做到,就投井而死。窦参拘捕审理曹芬兄弟判处死罪,众官都请求等待他们守丧期满再处决,窦参说:“儿子因为父亲而生,父亲由于儿子而死,如果因守丧而延缓处罪,这是杀父而不获罪。”于是正法而杖杀他们,全县畏惧敬服。窦参改任大理司直。巡查江淮案件,停留在扬州,节度使陈少游十分傲慢,不到郊外迎接他,派遣军吏传达问候,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谴责他,陈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参不等他来到就渡过长江离去了。窦参回朝上奏符合皇帝旨意。当时婺州刺史邓珽因贪赃八千贯获罪,邓珽与宰相以往有交情,又适逢大赦,想要免去赃款。皇上下诏百官在尚书省聚议,官员们大多迎合宰相的意见,唯独窦参坚持依法论处,最终收回了赃款。窦参被授任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审查湖南判官马彝一案。当时马彝检举属下县令贪赃犯罪达一千贯,被罪犯的儿子通过权贵宠臣上奏诬陷,窦参最终辨明马彝无罪。窦参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有时让他参与决策大事。当时的宰相很忌妒他,对他多加排挤压制,也没有办法伤害他。然而窦参往往依循个人感情破坏法规。最初议定百官俸钱,因为他曾经任过大理寺司直,偏袒这些官员,因此所给的俸钱比大理寺丞多;又制定百官官位的品级,开始令太常少卿在左右庶子之上,因为憎恨詹事李升,便调移詹事班列退居各府尹之下,被有见识的人讥笑。每次宰相隔天在延英殿被皇上召见应答,各位宰相都出来了,窦参必定要留下很久,以度支事务为借口,实际专断大权。窦参没有学问,只是多任用亲信党羽,使他们担任要职,作为耳目,四方的藩镇节帅,都害怕他。李纳因为害怕窦参,赠送了很多财物,外表显得敬重窦参,实际上暗中离间他。皇上的亲信,大多指责诋毁窦参。窦参被贬为驩州司马。窦参当时被皇帝身边的宦官怨怒,毁谤不止,赐死在邕州武经镇,当时六十岁。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者,渤海蓧人也。适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禄山之乱,征翰讨贼,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务,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至德二年,永王李磷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子璋,斩之。代宗即位,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君子以为义而知变,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节选《旧唐书·高适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B.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C.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D.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按《诗经》编次体例,《雅》《颂》部分多以十篇编为一组,名之为什,后常以“诗什”泛指诗篇、诗作。
B.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C. 节度使,文中指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授职时往往赐给旌节,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财政,权力极大
D. 谥,即谥号,一般认为始于西周,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和贬义性的恶谥三种,均为朝廷给予死者的评价性文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适才能出众,得到举荐。宋州刺史张九皋十分欣赏高适的才能,推荐他考有道科;哥舒翰对他的才能很惊异,上表举荐他,还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
B. 高适洞察世事,被委重任。玄宗命诸王分别镇守各地,高适就曾强烈劝阻;后永王谋反,他陈述形势,见解深刻,被任命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平定叛乱。
C. 高适不附权贵,直言遭贬。起初李林甫独揽大权,轻视文学之士,高适离职而去;他曾因敢于直言遭到李辅国毁谤,被贬官太子少詹事。
D. 高适征讨有功,受到优待。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高适率蜀州兵马前去讨伐,因斩杀子璋有功,后被肃宗调回京城担任刑部侍郎,并加封银青光禄大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2)君子以为义而知变,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高适不经营产业,家中贫穷,客居梁、宋一带,靠乞讨为生。(2)君子认为他讲仁义而懂得权变,从唐朝建立以来,显贵的诗人,唯有高适一人而已。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蜀中乱”为主谓结构,表意完整,主语是“蜀中”,而“出”主语应是“他”,且说的是两件事,所以应断开,排除BD;
“自……后”是一个表示时间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
本句句意为:
不久蜀中乱起,他出任蜀州刺忠,剑南自从玄定还京后在梓益二州分别设置节度使,百姓疲困,高适因为出西出毛城设置守备,上疏谕道:“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均为朝廷给予死者的评价性文字”表述错误。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种:官谥,指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给予的称号。私谥,指有些文人学士或隐士死后,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斩杀子璋有功,后被肃宗调回京城担任刑部侍郎”分析错误,①因果关系不明显;②把高适调回京城担任刑部侍郎的是“代宗”,并不是“肃宗”。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事”,从事,经营;“生业”,产业;“客”,动词,客居;“求丐”,乞求;“取给”,取得物力或人力以供需用。
(2)“以为”,认为;“义”,讲道义,讲仁义;“变”,权变;“达”,显达,显贵;“诗人之达者”,定语后置,显达的诗人。
参考译文:
高适,是渤海落人。高适不经营产业,家中贫穷,客居梁、宋一带,靠乞讨为生。高适年过五十,才留意诗篇,以气质高雅而自成一家,每吟出一篇,就被好事者称赞诵读。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非常惊奇,推荐他考中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甫独揽大权,鄙视文学,只把他当作应举考试的士子看待。高适于是去职,游历客居河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了他后很惊异,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掌书记,跟随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安禄山叛乱,朝廷征调哥舒翰讨伐叛贼,拜任高适做左拾遗,转任监察御史,同时辅佐哥舒翰守卫潼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驰马西行,谒见玄宗,于是陈述潼关败亡的形势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务,士兵连粗米饭都吃不饱,想让他们奋勇苦战,怎么可能呢?况且南阳的军队统帅各自都有旌节,监军等几人又专权行事,事情如此,怎么能取得胜利呢?陛下因此向西前往蜀中,躲避毒害,不能完全看作是耻辱。”玄宗赞赏他的话,不久升他做侍御史。至德二年,永王李磷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皇帝命诸王分别镇守各地,高适极力进谏,认为不可以。这时永王李瑞反叛,肃宗听说他议论有条有理,就召来与他商议。高适因此陈述江东的形势,认为永王必败。皇上对他的回答很惊奇,任命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定江淮叛乱。战事结束后,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进谗言,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不久蜀中乱起,他出任蜀州刺忠,剑南自从玄定还京后在梓益二州分别设置节度使,百姓疲困,高适因为出西出毛城设置守备,上疏谕道:“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从国家角度说,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为何要因为险阻的弹丸之地,而使全蜀的太平百姓疲困呢 ”最终他的奏疏没有被采纳。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率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马跟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打段子璋,将他斩杀。唐代宗即位以后,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他回京,任命他为刑部侍郎,后转任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享受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正月去世,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喜欢谈论王霸大计,追求功名,崇尚气节。君子认为他讲仁义而懂得权变,从唐朝建立以来,显贵的诗人,唯有高适一人而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