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二节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这里,
我们可以泛舟河湖,
欣赏秀美的水乡景色;
也可以漫步园林、古镇,
体会杏花烟雨的静谧和古朴;
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
感受这片古老土地如今的繁华热闹。
目 录
江海交汇之地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主要包括 市、
省南部和
省北部地区。
上海
位置与范围
江苏
浙江
地势低平
河网密布
湖泊星罗
“鱼米之乡”
“鱼米之乡”
“鱼米之乡”
这里以平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
这里河湖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长 江
长三角地区
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托长江干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主要港口。
长三角地区
位置优越性
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
灌溉水源
水运交通
水能资源
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控制了氓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3.议一议: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利:提供灌溉水源,形成冲积平原
弊:洪涝灾害
控制水量,既能提供水源,又能控制水患
上游——水能
下游——水运、灌溉等
目 录
江海交汇之地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最大城市群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最大城市群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最大城市群
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南京
苏州
杭州
扬州
同城效应
最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交流日益频繁。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城市。
目 录
江海交汇之地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苏州园林
杭州西湖
周庄
西塘
乌镇
茶文化
西湖龙井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
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茶文化
丝绸文化
上海灌汤包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杭州西湖
水乡风貌: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乌镇、西塘
特色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
主要景点
除此之外,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再加上便捷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文化特色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升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到2025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的核心城市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长江对图示区域的主要价值在于 ( )
A. 发电 B. 养殖 C. 旅游 D. 水源和航运
3.不利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做法是 ( )
A.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B. 生态环境联动共保
C.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D. 产业同质化竞争
C
案例分析
D
D
1.【答案】C
【解析】甲为南京,乙为苏州,丙为上海,丁为杭州。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城市是上海。
2.【答案】D
【解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主要价值在于提供淡水资源和便利的水运。
3.【答案】D
【解析】产业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城市群中不同层次城市间的产业互动,进而会阻碍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解
析
案例分析
1.长江三角洲农耕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 )
A.温带水果之乡 B.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C.亚热带动植物王国 D.旅游胜地
2.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B.经济特区多,对外开放早
C.形成了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D.城镇密集,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
3.近些年来,上海不少企业向长江三角洲区域周边城市转移,企业管理者也随之迁入
周边城市。这说明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 )
A.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B.提供大量自然资源
C.带来污染,具有制约作用 D.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B
B
A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