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强化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强化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1 10:0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筹建到成立联合国,所有会议都是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的。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上述现象反映出
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B.抗战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C.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赢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D.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2.“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材料评价的是
A.辛亥革命的成就 B.北伐战争的影响
C.抗日战争的意义 D.解放战争的作用
3.下面是东北大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它的迁移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1923年在沈阳成立―→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迁往开封―→1938年迁往四川
A.新文化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4.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给出了如下解释:“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压倒。”毛泽东此话意在强调
A.中共是群众运动的领导核心 B.党和群众必须保持血肉联系
C.教育群众学会自信的重要性 D.战时群众动员经验亟待总结
5.在淞沪战役中,德国旅沪侨商总会主席普尔兴代表上海全体德商向上海市市长捐助17510元法币,救助战争中的中国难民。在抗战相持阶段,包括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内的中外人士发起和组织了工业合作运动,这为发展大后方和敌后根据地经济提供了资金、技术与人才。这些做法
A.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念 B.强化了国共合作的社会基础
C.保证了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 D.抨击了欧美大国的绥靖政策
6.电影《八佰》上映于2020年8月14日,取材于国民革命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的抗日事迹。该团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以少敌多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该影片反映的史实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属淞沪会战组成部分
C.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发生在战略相持阶段
7.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中共力量不断得到加强
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D.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8.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一度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下列能印证此论述的史实是
A.长沙会战 B.皖南事变 C.高校西迁 D.《开罗宣言》
9.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时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各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彼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A.正面战场有力抗击侵华日军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D.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10.武汉会战后,日军对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甘肃和宁夏进行重点轰炸,各地均有重大惨案发生,“死亡100人以上或死伤500人以上的重大惨案共达86次”,其中重庆、成都和昆明等城市最为惨烈。上述史实表明
A.防御阶段抗战形势严峻 B.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C.抗战大后方的地位凸显 D.日军固守速战速决的战略
11.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规定:“实行合理的税收制度,居民中除极贫者应予免除外,均须按照财产等第或所得多寡,实施不同程度的累进税制。”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使大多数人民均能负担抗日经费 B.打破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包围
C.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团结地主和农民阶级共同抗日
12.抗战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展开了货币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各根据地建立银行、发行抗币,最终驱逐了伪币,排斥了法币,确立了抗币的在根据地中的本位币地位,稳定了根据地的市场。据此可知,抗币的发行
A.阻止了日本的经济掠夺 B.主导了全国的金融市场
C.增强了民众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同 D.奠定了抗战的物质基础
13.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它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该战役
A.是国共合作的成功范例 B.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是抗日战争中的最大胜利 D.有效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14.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15.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里所说的将日军“卡住”的是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太原会战 D.淞沪会战
16.在中国抗日航空烈士陵园的30块纪念碑上,一共刻着3300位烈士的名字,其中有2200位美国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在1942年开辟的飞跃喜马拉雅山脉向中国运送物资的“驼峰航线”上牺牲的。这反映了
A.美国空军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关键性力量
B.美国人在中国战场上展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C.美国政府一直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坚定盟友
D.战略物资的保障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17.抗战时期大批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人口及各种机关向西部后方进行迁移,意义十分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上海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大型工商企业。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从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倍,重庆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人猛增至124万人。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仅陪都重庆国民政府的各类机关就共约130个,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化工巨子范旭东率200多名技工入川,推广晒盐卤技术,降低了成本。光学专家龚祖同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学位回国,制成了中国第一台军用望远镜和机枪瞄准镜。女工程师丰云鹤于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在重庆办厂,从肥皂废液中提炼甘油以制造炸药。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西南联大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多名学生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日后师生人才辈出。
——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1)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简析抗战内迁的历史意义。
18.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总格局可以这样概括,即一个战争、两个战场、三种政权。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经过一年多的剧烈变化,这种总格局于1938年年底形成。直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个格局才消失。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内部的演变,是在这个总格局中进行的。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在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战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两个战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战场的关系和影响。
1.B
【详解】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问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国家,在抗战中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中国战场的地位,排除A项;C、D在材料中并未强调,排除。故选B项。
2.C
【详解】
“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特指抗日战争,故选C项;辛亥革命没有反外敌入侵的革命目标,排除A项;北伐战争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国内的军阀,排除B项;解放战争的打击目标是国民党反动派,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因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很快沦陷,因此,1931年东北大学迁往北平;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占领北京,东北大学迁往开封;1938年6月6日,日军进占开封,因此,1938年,东北大学迁往四川。由此可见,东北大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与抗日战争有关,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根据材料“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材料中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强调了党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意义,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中共的领导地位,排除A项;教育群众学会自信,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战时群众动员经验与题干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这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念,A项正确;国际社会的援助是有利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念,和强化国共合作的社会基础、保证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无关,排除BC项;这些做法更不是在抨击欧美大国的绥靖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
根据“该团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奉命退守四行仓库”可知影片反映的这场战争发生在上海地区,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淞沪会战,B项正确;材料是国民党军队抗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关,排除A项;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是平型关大捷,排除C项;淞沪会战发生在战略防御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据材料“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根据地的势力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趋势,这说明中共力量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的信息,排除A项;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儿童、妇女、青年、农民、工人等本来就属于统一战线的组成力量,并不能说明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排除D;故选B。
8.B
【详解】
根据材料“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一度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在日本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一度消极抗战,积极反共,1941年制造了皖南事变,袭击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部队,B项正确;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排除A项;高校西迁是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很多高校自东部沿江沿海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西迁,排除C项;《开罗宣言》是1943年中美英三国为了协同对日作战在开罗会议上通过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1938年春,国民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台儿庄大捷,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故A项正确;国民党军队以运动战、阵地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同时吸收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方法,战略战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B项;C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体现,排除;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发生于1937年9月,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开始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大量企业内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材料中“其中重庆、成都和昆明等城市最为惨烈”及可知,西南地区抗战大后方的地位凸显,C项正确;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A项排除;抗战相持阶段 ,中共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但材料未涉及,B项排除;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且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排除。故选C项。
11.A
【详解】
根据材料“居民中除极贫者应予以免除税外,均须按照财产等第或多寡实施程度不同的累进税制,使大多数人民均能负担抗日经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规定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使大多数人民均能负担抗日经费,A项正确;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处于合作阶段,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建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地主阶级,且不是直接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银行,发行的货币称为‘边币’,当时根据地除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外,还有日本发行的‘军用券’。边区政府通过努力斗争,逐步树立起‘边币'信誉,占据了市场”信息可以判断,“边币”有效地抵制了“法币”“军用券”的影响,稳定了边区的经济,增强了根据地民众对根据地政权的认可,巩固了根据地政权建设,且“边币”主要流通于根据地,主导全国的金融市场说法夸大化,故C项正确,排除B项;日本经济掠夺的形式并不限于发行“军用券"等金融措施,发行“边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日本的经济掠夺,“阻止”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抗战的物质基础并非由货币的发行奠定,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二十一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故A项正确;B项是平型关大捷而非忻口战役,排除;C项是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排除;太原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失败而告终,太原最终也陷于日军之手,故D项说法并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
14.D
【详解】
据材料提到的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40年百团大战的意义,D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没有沉重打击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A项排除;徐州会战,1938年1~6月,中国军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武汉会战,不属于华北地区,C项排除。故选D项。
15.D
【详解】
根据材料“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粉碎了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因此材料所述的是淞沪会战,D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3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太原会战时间为1937年9月到11月8日,两个月的时间,不符合材料“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的表述,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
“驼峰航线”是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物资运输补给线。因为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面对严峻局势,中美两国决定联合开辟这条“驼峰”航线。这条航线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使飞机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在长达3年的艰苦飞行中,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双方总共参加人数有84000多人,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战斗人员33477人。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80%。据此可见,美国人在中国战场上展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无关,且说法不准确。故选B。
17.
(1)特点:规模大和数量多;西部城市中内迁人口增幅巨大;内迁人口的素质较高。
背景:近代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东部大量国土沦陷;国民政府的迁都。
(2)意义: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提供了保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分析】
(1)
特点:根据“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得出规模大和数量多;根据“桂林市人口增2.16倍,……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得出西部城市中内迁人口增幅巨大;根据“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概括得出内迁人口的素质较高。背景:根据“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得出近代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根据“政治中心移往西南”得出国民政府的迁都;根据所学,还可从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东部大量国土沦陷等分析总结。
(2)
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根据“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分析得出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提供了保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根据“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日后师生人才辈出”得出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还可从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等总结回答。
18.
(1)表现: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形成了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抗战;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出晋察冀、晋绥等多块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关系:以相互配合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摩擦。影响: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国民党挑起的反共摩擦削弱了抗战力量。(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详解】
(1)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形成了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抗战;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出晋察冀、晋绥等多块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相互配合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摩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使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国民党挑起的反共摩擦削弱了抗战力量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