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中考散文复习之语言赏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中考散文复习之语言赏析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30 21:0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散文阅读指导
——散文语言赏析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散文阅读语言赏析的考点。(重点)
2、学会从修辞、关键词、描写、抒情等角度赏析散文语言的表达效果。(重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答题。(难点)
教学方法:知识梳理,技巧训练
一、课文回望,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例句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例句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答题格式:运用了 修辞,写出了 (被描写对象的特征),表达了(突出了) 的思想情感(主旨)。
赏析切入点一:
答题思路:
例句3: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细棒上系一根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例句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答题格式:用了 词语,写出了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表达了 的情感主旨。
赏析切入点二:
答题思路:
例句5: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莫怀戚《散步》
例句6: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答题格式:用了 描写的表达方法,写出了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表达了 的情感主旨。
例句7: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例句8: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答题格式:用了 抒情的表达方法,写出了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表达了 的情感主旨。
例句9: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
例句10: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宗璞《紫藤萝瀑布》。
答题格式:用了 表达方法,写出了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表达了 的情感主旨。
赏析切入点三:
答题思路:
例句11: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茅盾《白杨礼赞》
赏析切入点四:
答题思路:
例句12: 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老舍《济南的冬天》
例句1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实在是标致极力。 —鲁迅《藤野先生》
赏析切入点五:
答题思路:
特殊句式:长短句、疑问句、倒装句、感叹句……
结构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前后照应、 总结上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赏析切入点六:
答题思路:
二、散文语言赏析,解题思路分析与方法
㈠、切入点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方法六、
㈡、答题思路:
㈢应对方法
1、分析修辞,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⑴比喻:把┈┈┈比做┈┈┈ ,能使事物生动形象,表达了┈┈┈情感。
⑵拟人: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表达了┈┈┈情感。
⑶夸张: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的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
⑷反复:强调┈┈┈,更强烈的表达了┈┈┈情感。
答题模式: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分析关键词,从用词角度入手。
⑴动词:准确传神 ⑵形容词:生动形象
⑶拟声词:生动逼真 ⑷叠词:生动形象,增强语言凝聚力
答题格式: 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生动逼真)写出了 特点(内容),表现了(抒发)了 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
3、从表达方式赏析,
散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⑴、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心理、神态、动作
景物描写:动静结合、景物虚实、以静写动、感官描写(视、听、嗅、味、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白描勾勒
⑵、抒情,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可直抒胸臆,也可以寓情于景。
⑷、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 描写,突出了(表达了、渲染了、烘托了) 特点(观点、氛围、情感),揭示了(衬托了) 主题(情感)。
4、分析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虚实结合、烘托、联想、想象、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答题格式:运用了 手法,写出了(突出了) 内容(作用),表达了 情感。
5、赏析散文语言的特点
语言风格常用词语:清新自然,平实自然,方言口语,风趣幽默,,典雅活泼,凝练质朴、褒词贬用┈┈
答题格式:这句话的语言 ,突出了文章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情感(主旨)。
6、赏析散文句式、结构特点
特殊句式:长短句、疑问句、倒装句、感叹句……
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感叹句:直属胸怀、感情强烈
倒装句:强调,充分表达作者感情 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结构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前后照应、 总结上文、点明中心、升华中心……
答题格式:采用了 句式、结构,达到了 表达效果,表现了 情感主旨。
三、课堂练习,
1、课堂练习: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春》
2、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⑴她比一般妇女要高大一些,强壮一些,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凸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挽成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惠,充满了忧愁。 ——朱德回忆母亲的形象
⑵夹竹桃,我祖母偏爱的花。许多年里,我们家一直养着几棵。它们似乎很容易成活,至少繁殖相当简易在空酒瓶中注入清水,剪下筷子长的一截枝条插入瓶中,瓶口用湿泥封住。如此静置一两个月,枝条下方会生出雪白的长根,入春便可移进花盆。在我看来,祖母和母亲常持此瓶馈赠邻里和亲友,如对方欣悦收下,她们便满面春风,谆授以养殖之法,仿佛热心得过分的送子观音。这种花寻常得近乎贫贱,花的香味也像一个土气村姑,为什么她们如此热衷于让它芳泽远播、香火绵延?
——沙爽《活着》
四、对战中考,实战中考
文章一(2020绵阳卷):
春天的胡杨林
春天就像一匹活蹦乱跳的小马驹。踏着欢快的脚步一路狂奔而来。呢喃的燕子和钻出地面的小草,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万物开始苏醒,冰雪消融,溪水潺潺········
羊在胡杨林里低着头吃着草,牧羊人买买提把那件老羊皮皮袄往地上一铺,就躺在沙丘上晒太阳。春天的羊群不需要过多的管理,这是羊长膘的季节,再过一段时间就是母羊产羔期了,多吃一点儿就多涨一点儿膘,有了好的体魄才能生出健康的小羊羔。羊也知道,天暖草肥时是最佳的生产期,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羊是没时间乱跑的,都专心的吃草长膘。
········
胡杨林里能开花能结果的植被不多。说老实话,在这个干旱少雨的胡杨林里,能活着已经很不错了。粉红的红柳花算是最妖艳的,一开就是一串一串的,看上去就很扎眼。有了红柳花的衬托,胡杨林就显得不那么单调了。胡杨林里的花儿不多,可还是有蝴蝶飞来飞去。虽然它们并不是那么漂亮,可在买买提眼里,它们就像穿着白色羽纱的仙女。野蜂也来凑热闹,见到花儿就一窝蜂地扑过去,采了蜜又嗡嗡地飞走了。春天的胡杨林其实是很美丽的,虽然绿色感觉有点儿'缺血',但是植物们还是很努力地把一身绿色献给了春天。枯枝败叶被新长出来的绿叶掩盖,买买提心里也就不那么凄惨了。
买买提很喜欢布谷鸟的叫声,他常常觉得自已就是一只布谷鸟,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春天的故事。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买买提自言自语道:“在这个季节里,就是一块石头在胡杨林也能发芽。”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一段的表达效果。(4分)
文章二(2020乐山卷):
烟火土灶
①一堆砖、一口锅,砌成朴素的农家土灶;一捆柴、一灶火,烹出喷香的乡间美食;一顿饭、一家人,过出和美的烟火日子。灶,似庄户人家的乳娘,默默地相伴岁月,哺育春秋。
  ②土灶,出身微轻。几块黄土敲打的土坯或煅烧的青砖,靠着土泥粘合,垒砌成或方或圆的灶台,再坐上一口黑铁锅;没有任何仪式,土灶便诞生在了厨房内或屋檐下。清代赵翼《恨海》第四回记述:“东面墙脚下,打了一口土灶,树叶树枝,高粱秆子,铺满一地。”这便是土灶的舞台,虽不绚烂,甚至芜杂,但却暖心暖胃、养人养家。
  ③土灶的食物,是柴草;各种各类,兼容并“燃”。修剪林子,砍下的树枝;秋风过林,落下的枯叶;树木更新,露出的朽木;收获庄稼,剩下的秸秆……皆可入灶。为不断炊,农人稍有闲暇,便上山割柴、打柴、拾柴。漫山的茅草,快镰扫过,一捆捆背出山;干枯的树枝,斧头砍过,一段段扛出山;林间的枯叶,耙子搂过,一筐筐挎出山。日积月累,陈年旧柴、今年新柴,垛满柴草场,或垒成柴院墙,昭示着农家的辛勤。
  ④若想人吃饱,先让灶吃饱。故而,烧火与做饭,前因而后果;火烧得好,饭菜才做得香。可掌握火候,绝非易事,需要耐心与技巧。蒸馒头、炖大肉,需要劈柴大火;炒小菜、煎鸡蛋,需要小柴小火;烙饼、摊煎饼,需要茅柴匀火。一根根、一把把柴草,送入灶膛;或猛烈、或温柔地燃起红暖的火焰;柴草燃烧的爆裂声,噼噼啪啪,清脆响亮,让人心生希望与期许。
  ⑤制作美食,是土灶的使命与荣耀。各色应时的食材,本是孤立、纯粹;经过灶与火的催化,在锅内搭配、融合,变成色香俱佳、滋味十足的食物,如魔术般神奇,却又富有人情味。土灶传承了土的厚道与包容,从不娇气;农家人尤其钟爱这一点,倾其所有、极尽所能地将煎炒烹炸、蒸煮烙炖等各种烹饪技法,在土灶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变着花样满足家人的胃口。当炊烟袅袅、锅盖响动、饭香弥漫,那便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诗意而温馨。
  ⑥北方土灶,大都连着土炕。灶上做着美食,灶内火热从旁侧进入炕底,烧热了一盘土炕。寒冷的冬天,全家人在炕上闲聊、安睡,颇是惬意。灶里剩下的炭火,扒出放入火盆取暖;或用水浇灭,晾成木炭。也可趁着灰烬的余热,埋进几根嫩玉米、几枚土豆红薯、几只红辣椒、几头大蒜,片刻便可享受喷香的烧烤。这是农人的智慧,更是农人的幸福。
  ⑦灶吃的是柴草,奉出的是美食。许是出于对土灶的感恩与敬畏,善良、勤劳的农人,总会在逢年过节时,将盛出的第一碗饭,虔诚地仰面高高举起,意为敬天,祈求五谷丰登、全家殷实。而主妇们亦分外珍视土灶,常用坩子土将灶台刷得雪白,不能现出丝毫烟熏火燎的乌黑;甚至贴上瓷砖,溜光水滑;灶上器具、灶前柴草,总是码放整齐,或清理干净。因为,土灶似脸面,映衬着农家的生活品质。
  ⑧久居城市,渐渐远离了故乡的土灶,远离了烟火的味道,但对土灶美食的渴望却愈发深沉、浓烈。寻家“大锅头”餐馆,与友围坐灶台,在炭火温暖与淡淡烟香的笼罩中,开怀畅饮;时而续上一根木柴,恍然身在故乡。偶尔回家,我常静坐灶前,沉沉稳稳地烧火,看年迈的母亲在灶台上做出熟悉的家常美味;一时忽觉漂泊的心有了依托,踏实、温暖,这便是老家的感觉。
  ⑨土灶、柴草、烟火、饭菜、人家,这极具画面感的生活场景,我已久违。每时忆起,心中便五味杂陈,宛如舌尖上的美食,更是根植在心底的情愫。一口土灶,曾燃起农家红火的日子;而今,却燃起游子炽热的乡愁,永不熄灭。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4分)
灶,似庄户人家的乳娘,默默地相伴岁月,哺育春秋。
文章三(2020内江卷):
月到天心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的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犹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月光下的乡村,以及童年看月的景象都还历历如绘。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人的心中有一片月,他独一无二,光明湛然,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王阳明的《蔽月出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的确,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
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有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3、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直到如今,月光下的乡村,以及童年看月的景象,都还历历如绘。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5、从作者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