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九单元金属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生铁和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总会有一些残渣剩余,残渣的成分主要是( )
A.碳 B.氯化铁 C.氯化亚铁 D.铁
2.等质量的镁、锌、铁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在室温下起反应,图测中能够正确反映产生氢气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的图象为( )
A. B.
C. D.
3.某金属加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液含有少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资源和防止污染,该厂向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无沉淀产生,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也能含有铜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铁
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4.下列关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
B.各种金属在常温下都能与氧气反应
C.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初步比较一些金属的活动性
D.在较高温度下能与氧气反应的金属,在常温下也能与氧气反应
5.向CuCl2、ZnCl2、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e粉,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 )
A.ZnCl2、HCl B.FeCl2、CuCl2
C.CuCl2、HCl D.ZnCl2、FeCl2
6.有A、B、C、D四种金属,分别把它们加入到稀盐酸中,A、B、D反应后有气体放出,C无明显现象,再把A、D加入B盐溶液中,D表面有B析出,而A没有,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为( )
A.A>B>D>C B.B>D>A>C C.D>A>B>C D.D>B>A>C
7.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制易拉罐、铜导线等可以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 )
A.氧化物 B.化合物 C.金属或合金 D.非金属
8.人类历史上大量使用铝、钛、铁、铜四种金属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A.铜、铁、铝、钛 B.铁、铝、铜、钛
C.铜、铁、钛、铝 D.铁、铜、铝、钛
9.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处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置换反应
B.B处实验现象为黑色粉末逐渐变红,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质量比为21:40
D.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应把尾气通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10.下列说法符合如图装置设计示意图的有( )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氧化后的产物是CO2
④有效地防止了有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CuO发生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用相同的装置进行
B.反应前后C、Cu、O三种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C.反应中C、CO都得到了氧化铜中的氧,氧化铜被还原
D.反应导出的气体都有毒,进行处理以防止空气污染
12.在2Fe2O3+3C4Fe+3CO2↑反应中,还原剂是( )
A.C B.CO2 C.Fe2O3 D.Fe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发掘于1983年。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共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玉器、琉璃器、漆木器、竹器等遗物1000余件,为探究秦汉期间( 公元前100多年)岭南地区的开发及南越国的历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古代,常常用“湿法炼铜”或“火法炼铜”。“湿法炼铜”的原理是:“曾青(硫酸铜溶液)得铁则化为铜”;“火法炼铜”中用辉铜矿(主要成分Cu2S)炼铜的原理是:Cu2S与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一种会导致酸雨的气体(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4)。
各地出土的青铜器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高超熔铸技艺。青铜是铜锡合金,锡的加入明显提高了铜的强度,抗腐蚀性增强,因此锡青铜常用于制造齿轮等耐磨零部件和耐蚀配件。
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器共有500多件,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在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是(填标号) 。
A.青铜奔马(马踏飞燕)
B.兵马俑
C.越王勾践剑
D.丝缕玉衣
E.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2)矿石锡石的主要成分是SnO2,可用来冶炼金属锡,SnO2中Sn的化合价为 。
(3)青铜的抗腐蚀性比纯铜的 (填“强”或“弱”)。
(4)本材料中,“湿法炼铜”的反应类型为 ,“火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是 。
14.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等质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锌粉与稀硫酸反应的曲线是: (填 a 或 b)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对于曲线a表示的反应, (填化学式)有剩余。
(3)若有一种金属剩余,则剩余的金属一定是 (填化学式)。
15.把相同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若X、Y、Z都是+2价金属,则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16.化学实验离不开仪器,下列常见仪器不是金属材料制的是
A.烧杯 B.铁架台 C.镊子 D. .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7.用下列实验研究铜的性质。
(1)实验1:将纯铜片和黄铜片互相刻画,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实验结论是 。
(2)实验2:①A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 。
②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铜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补全实验现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四.推断题(共1小题)
18.图为铜片A的系列变化,据图回答问题:
(1)若方法1中的X物质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则X是 (填化学式);
(2)写出方法2的化学方程式 ;
(3)铜片A、铜片B、铜片C的质量分别为mA、mB、mC,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应,则mA、mB、mC的大小关系为 。
五.解答题(共2小题)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仿冒黄金(铜锌合金)进行如下处理,请回答有关问题:
(1)粉碎仿冒黄金的目的是 。
(2)操作A的名称是 。
(3)固体X为 。
(4)写出上述流程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区别真金和仿冒黄金的方法有很多,请另举一例 。
20.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九单元金属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生铁和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总会有一些残渣剩余,残渣的成分主要是( )
A.碳 B.氯化铁 C.氯化亚铁 D.铁
【分析】根据生铁的主要成分是铁,主要杂质是碳,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碳不稀盐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生铁的主要成分是铁,主要杂质是碳,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碳不与稀盐酸反应,总会有一些残渣剩余,残渣的成分主要是碳。
A、残渣的成分主要是碳,故选项正确。
B、残渣的成分主要是碳,不是氯化铁,故选项错误。
C、残渣的成分主要是碳,不是氯化亚铁,故选项错误。
D、残渣的成分主要是碳,不是铁,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生铁的组成成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等质量的镁、锌、铁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在室温下起反应,图测中能够正确反映产生氢气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的图象为( )
A. B.
C. D.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且位置越靠前,反应的速率越快.
【解答】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锌>铁,与硫酸反应时镁的速率最快,在坐标中斜线最陡,铁的反应速率最慢,在坐标中斜线最平缓,观察图象,排除BC,等质量的镁,锌,铁,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在室温下起反应,则镁生成的氢气最多,锌生成的氢气最少,观察图象,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3.某金属加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液含有少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资源和防止污染,该厂向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无沉淀产生,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也能含有铜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铁
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铜和银的前边,可以和硝酸银及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银和铜以及硝酸亚铁,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无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没有硝酸银.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铜和银的前边,可以和硝酸银及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银和铜以及硝酸亚铁。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无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银。滤出的固体中一定有银。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由以上分析可知: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有铜。A正确;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铁。B错误;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不一定没有硝酸铜。C错误;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可能含有硝酸铜。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金属与混合盐溶液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4.下列关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
B.各种金属在常温下都能与氧气反应
C.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初步比较一些金属的活动性
D.在较高温度下能与氧气反应的金属,在常温下也能与氧气反应
【分析】从金属的化学性质着手进行分析,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金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金属越活泼,越易与氧气反应;在较高温度下铜能与氧气反应,但在常温下两者不发生反应.
【解答】解:A、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有在氧气中才会燃烧,故说法错误;
B、不活泼的金属如金,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故说法错误;
C、金属越活泼,越易与氧气反应,相反,金属越不活泼,越不易与氧气反应,因此可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初步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故说法正确;
D、在较高温度下铜能与氧气反应,但在常温下两者不发生反应,故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金属的有关化学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注意的就是物质的特例.
5.向CuCl2、ZnCl2、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e粉,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 )
A.ZnCl2、HCl B.FeCl2、CuCl2
C.CuCl2、HCl D.ZnCl2、FeCl2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Fe>H>Cu,向CuCl2、ZnCl2、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e粉,则铁不能与ZnCl2反应,故溶液中一定含有ZnCl2,由于铁粉过量,铁能与盐酸和CuCl2完全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故溶液中一定含有FeCl2,不含有CuCl2、HCl,观察选项,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6.有A、B、C、D四种金属,分别把它们加入到稀盐酸中,A、B、D反应后有气体放出,C无明显现象,再把A、D加入B盐溶液中,D表面有B析出,而A没有,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为( )
A.A>B>D>C B.B>D>A>C C.D>A>B>C D.D>B>A>C
【分析】金属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必须具备:金属必须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金属和盐溶液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必须具备: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可以比较金属的活泼性。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由于将A、B、C、D四种金属,分别投入稀盐酸中,C不能放出气体,说明C的金属活动性最弱;再把A、D投入B盐溶液中,D表面有B析出,A而没有,说明D的活动性比B强,B的活动性比A强;因此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D>B>A>C.所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制易拉罐、铜导线等可以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 )
A.氧化物 B.化合物 C.金属或合金 D.非金属
【分析】生活中的金属制品很多,铁锅铜线是它们中的两种,而易拉罐多数属于铝的合金,它们都属于金属或金属的合金.
【解答】解: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是对资源的节约,同时也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制易拉罐、铜导线等可以归为金属或金属的合金加以回收利用。
故选:C。
【点评】此题是金属的回收与利用的考查题,此类制品的回收可归为一类,其依据是它们都属于金属或金属的合金.
8.人类历史上大量使用铝、钛、铁、铜四种金属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A.铜、铁、铝、钛 B.铁、铝、铜、钛
C.铜、铁、钛、铝 D.铁、铜、铝、钛
【分析】根据人类利用金属材料的历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金属的利用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与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有关,人类历史上大量使用铝、钛、铁、铜四种金属的时间先后顺序是铜、铁、铝、钛。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类利用金属材料的历史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9.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处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置换反应
B.B处实验现象为黑色粉末逐渐变红,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质量比为21:40
D.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应把尾气通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结合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B处发生的反应,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B处红棕色固体变黑,C处变浑浊,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可知,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质量比为(28×3):160=21:40,故选项说法正确。
D.尾气中含有有毒一氧化碳气体,应把尾气点燃处理或收集起来,以免造成空气污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等)、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现象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下列说法符合如图装置设计示意图的有( )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氧化后的产物是CO2
④有效地防止了有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图形分析一氧化碳的知识: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铁说明了一氧化碳有还原性;一氧化碳尾气点燃,说明可燃烧;一氧化碳氧化后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为二氧化碳;尾气点燃可以防止污染空气.
【解答】解:由题目中的图形可知: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铁说明了一氧化碳有还原性;一氧化碳尾气点燃,说明可燃烧;一氧化碳氧化后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为二氧化碳;尾气点燃可以防止污染空气。由以上分析可知: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氧化后的产物是CO2;
④有效地防止了有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故选:D。
【点评】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的注意事项;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其毒性.
11.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CuO发生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用相同的装置进行
B.反应前后C、Cu、O三种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C.反应中C、CO都得到了氧化铜中的氧,氧化铜被还原
D.反应导出的气体都有毒,进行处理以防止空气污染
【分析】A、木炭、一氧化碳分别和氧化铜反应的条件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B、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均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C、CO都得到了氧化铜中的氧,进行分析判断。
D、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均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一氧化碳分别为固体和气体,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CuO发生反应的装置是不同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均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C、Cu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中C、CO都得到了氧化铜中的氧,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均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导出的气体没有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木炭、一氧化碳均具有还原性、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在2Fe2O3+3C4Fe+3CO2↑反应中,还原剂是( )
A.C B.CO2 C.Fe2O3 D.Fe
【分析】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得氧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解答】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2O3+3C4Fe+3CO2↑可知,氧化铁失去氧生成铁发生了还原反应,是氧化剂;碳得到氧生成二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中相关方面的内容,要熟记和理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原理,铁等金属的冶炼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发掘于1983年。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共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玉器、琉璃器、漆木器、竹器等遗物1000余件,为探究秦汉期间( 公元前100多年)岭南地区的开发及南越国的历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古代,常常用“湿法炼铜”或“火法炼铜”。“湿法炼铜”的原理是:“曾青(硫酸铜溶液)得铁则化为铜”;“火法炼铜”中用辉铜矿(主要成分Cu2S)炼铜的原理是:Cu2S与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一种会导致酸雨的气体(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4)。
各地出土的青铜器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高超熔铸技艺。青铜是铜锡合金,锡的加入明显提高了铜的强度,抗腐蚀性增强,因此锡青铜常用于制造齿轮等耐磨零部件和耐蚀配件。
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器共有500多件,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在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是(填标号) D 。
A.青铜奔马(马踏飞燕)
B.兵马俑
C.越王勾践剑
D.丝缕玉衣
E.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2)矿石锡石的主要成分是SnO2,可用来冶炼金属锡,SnO2中Sn的化合价为 +4 。
(3)青铜的抗腐蚀性比纯铜的 强 (填“强”或“弱”)。
(4)本材料中,“湿法炼铜”的反应类型为 置换反应 ,“火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是 Cu2S+O22Cu+SO2 。
【分析】(1)根据文物的出土情况分析;
(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进行解答本题;
(3)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4)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A、青铜奔马(马踏飞燕)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故错误;
B、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故错误;
C、越王勾践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故错误;
D、1983年,在广州象岗越王赵眜墓发现了一件不见于文献记载的丝缕玉衣,故D正确;
E、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不是出土于南越王墓,故错误;
(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SnO2中Sn的化合价为x,则:x+(﹣2)×2=0,解得x=+4。
(3)由“锡的加入明显提高了铜的强度,抗腐蚀性增强”可知青铜的抗腐蚀性比纯铜的强;
(4)“湿法炼铜”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属于置换反应;“火法炼铜”是Cu2S与氧气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Cu2S+O22Cu+SO2。
故答案为:(1)D;(2)+4;(3)强;(4)置换反应;Cu2S+O22Cu+SO2。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全面性比较强,解答本题要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14.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等质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锌粉与稀硫酸反应的曲线是: a (填 a 或 b)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H2SO4═ZnSO4+H2↑ 。
(2)对于曲线a表示的反应, H2SO4 (填化学式)有剩余。
(3)若有一种金属剩余,则剩余的金属一定是 Fe (填化学式)。
【分析】(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反应的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生成的氢气越多;
(2)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等质量的稀硫酸如果完全和金属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应该是相同的,图中生成氢气质量不相等,说明至少有一份中硫酸有剩余;
(3)根据等质量的硫酸消耗铁的质量少进行假设讨论。
【解答】解:(1)根据图示,在停止反应前的时间段,相同时间内曲线a代表的金属产生氢气的速度大于曲线b代表的金属,说明金属a的活动性大于金属b,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金属a为锌,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
(2)从图示看出,锌和铁与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质量不同,如果硫酸完全反应的话,生成的氢气质量应该相同,现在锌生成的氢气少,故推知硫酸没有完全和锌反应,稀硫酸有剩余,化学式是:H2SO4;
(3)56gFe消耗98g硫酸,65gZn消耗98g硫酸,假设硫酸的质量均为98g,金属的质量均为65g,则明显Fe只需要消耗56g,Zn需要消耗全部,即等质量的硫酸消耗Fe的质量少,若有一种金属剩余,则剩余的金属一定是铁。
故答案为:(1)a,Zn+H2SO4═ZnSO4+H2↑;(2)H2SO4;(3)Fe。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金属和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15.把相同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Y>X>Z ;若X、Y、Z都是+2价金属,则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Z>Y>X 。
【分析】金属越活泼,和稀盐酸反应的速率越快;
如果X、Y、Z都是+2价金属,则和稀盐酸反应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的氢气质量越小。
【解答】解:由图中信息可知,Y和稀盐酸反应需要的时间最短,反应速率最快,因此最活泼,Z和稀盐酸反应需要的时间最长,反应速率最慢,因此最不活泼,因此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
产生氢气最多的是X,做少的是Z,X、Y、Z都是+2价金属,X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最大,因此相对原子质量最小,Z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最小,因此相对原子质量最大,则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Y>X。
故答案为:Y>X>Z;Z>Y>X。
【点评】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6.化学实验离不开仪器,下列常见仪器不是金属材料制的是 A
A.烧杯 B.铁架台 C.镊子 D. 研钵 .
【分析】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与合金.
A.烧杯是玻璃制成的,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铁架台是由生铁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
C.镊子是由钢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
D.研钵是瓷质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故答案为:A;研钵.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材料的分类是解题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7.用下列实验研究铜的性质。
(1)实验1:将纯铜片和黄铜片互相刻画,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实验结论是 黄铜硬度比纯铜的大 。
(2)实验2:①A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位于氢后,不与稀盐酸反应 。
②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铜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补全实验现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u+2AgNO3═Cu(NO3)2+2Ag 。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解:(1)实验1:将纯铜片和黄铜片互相刻画,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实验结论是黄铜硬度比纯铜的大。
故填:黄铜硬度比纯铜的大。
(2)实验2:①A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位于氢后,不与稀盐酸反应。
故填: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位于氢后,不与稀盐酸反应。
②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铜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是因为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AgNO3═Cu(NO3)2+2Ag。
故填: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Cu+2AgNO3═Cu(NO3)2+2Ag。
【点评】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四.推断题(共1小题)
18.图为铜片A的系列变化,据图回答问题:
(1)若方法1中的X物质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则X是 H2 (填化学式);
(2)写出方法2的化学方程式 CuO+H2SO4=CuSO4+H2O ;
(3)铜片A、铜片B、铜片C的质量分别为mA、mB、mC,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应,则mA、mB、mC的大小关系为 mA=mB>mC 。
【分析】(1)根据常见的还原剂有碳单质、一氧化碳和氢气,X物质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所以X是氢气进行分析;
(2)根据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进行分析;
(3)根据方法1是将已经部分氧化的铜片重新用氢气还原,依据质量守恒中的原子守恒,方法1反应结束后,铜被重新还原,所以mA=mB,方法2中部分氧化的铜片产生了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有部分铜元素进入溶液中,剩余的铜单质的质量为mC,所以小于mA、mB进行分析.
【解答】解:(1)常见的还原剂有碳单质、一氧化碳和氢气,X物质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所以X是氢气,化学式为:H2;
(2)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
(3)方法1是将已经部分氧化的铜片重新用氢气还原,依据质量守恒中的原子守恒,方法1反应结束后,铜被重新还原,所以mA=mB,方法2中部分氧化的铜片产生了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有部分铜元素进入溶液中,剩余的铜单质的质量为mC,所以小于mA、mB,所以mA、mB、mC的大小关系为mA=mB>mC.
故答案为:(1)H2;
(2)CuO+H2SO4=CuSO4+H2O;
(3)mA=mB>m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需要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完成.
五.解答题(共2小题)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仿冒黄金(铜锌合金)进行如下处理,请回答有关问题:
(1)粉碎仿冒黄金的目的是 增大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 。
(2)操作A的名称是 过滤 。
(3)固体X为 铜 。
(4)写出上述流程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2HCl═ZnCl2+H2↑ 。
(5)区别真金和仿冒黄金的方法有很多,请另举一例 灼烧或加入硝酸银溶液等 。
【分析】(1)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3)稀盐酸不能和铜反应。
(4)稀盐酸和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5)高温条件下进不能和氧气反应,铜能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
硝酸银不能和金反应,和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和锌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
【解答】解:(1)粉碎仿冒黄金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
故填:增大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
(2)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
故填:过滤。
(3)固体X为不能和稀盐酸反应的铜。
故填:铜。
(4)上述流程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稀盐酸和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2+H2↑。
故填:Zn+2HCl═ZnCl2+H2↑。
(5)区别真金和仿冒黄金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灼烧可以区分,是因为高温条件下进不能和氧气反应,铜能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通过颜色变化可以区分,也可以加入硝酸银溶液,是因为硝酸银不能和金反应,和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和锌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过程中析出银白色固体。
故填:灼烧或加入硝酸银溶液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铝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使铝的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能使铝的表面生成的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除掉,起不到保护作用. .
【分析】可以根据铝的性质和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能把保护膜除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通常情况下铝制品很耐腐蚀,这是因为铝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使铝的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能使铝的表面生成的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除掉,使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所以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故答案为:铝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使铝的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能使铝的表面生成的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除掉,起不到保护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其铝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2/1/30 11:41:05;用户:15877047552;邮箱:15877047552;学号:38945411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