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上:第5课 洋务运动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八上:第5课 洋务运动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23 14:2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洋务运动》成都树德怀远中学 杜恒《洋务运动》是川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的第一课,该主题讲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和封建政治带来的巨大冲击,也引发了各种阶层为国家民族救亡图存的各种自救尝试,而这些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但又从不同角度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些运动从地主阶层的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一次又一次冲击着黑暗压抑的社会,从而在几十年时间里引发了中国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化的历程。说课内容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法
学法
教学环节一、教材和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
《洋务运动》一课是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它包含了洋务运动的发动(包括背景,发动者,运动时间,目的,实质等),洋务运动前后期的内容(包括前期口号,主要军用工业,后期口号,民用工业,近代教育文化,编练海军等具体实业)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三大板块。本课线索明晰,但知识点较多。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通过一年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较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老师应进一步进行提升这些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从个体发展上看,初二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苏醒期,他们乐于对事物发表自己独特见解,老师应因势导利,提供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3.我的设计理念
我个人比较推崇历史教学的体验观。初中历史教学最根本还在于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尽量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营造生动有趣的历史氛围,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和认知,在体验中思考和思辩。4.具体设计
综合上述原因,设计本课时另辟一主题叫“从李鸿章看洋务运动”。讲洋务运动必讲李鸿章,他在办洋务时的经历就是洋务派办洋务的缩影,从李鸿章的具体办洋务思想的萌生,他在办洋务时的亲历亲为,以小带大,构建出洋务运动恢弘的历史场景。5.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李鸿章的生平中再度经历洋务运动,感知洋务运动的背景、兴盛、发展、衰败及其影响;
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面辨析李鸿章;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交流、探究、分析、归纳、阐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史由论来,论从史生”的求实态度,及树立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意识。6.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派兴办的军用、民用企业。
教学难点:如何调动学生对李鸿章的兴趣及如何组织好课堂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及对李鸿章的辩论。二、教法1.以人物带事件的方法
本课根据教材内容,独树一帜重新设计了以李鸿章此人来带洋务运动的讲述方法,以小带大,具体而微,实践了历史课上以具体人物带宏大事件的做法。
2.材料阅读法
为还原李鸿章在洋务时期的所思所为,本课运用了大量《李鸿章传》(梁启超著)的文字,在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想象历史场景的能力培养上有尝试。3.图表法
在回顾洋务运动具体内容,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记忆掌握中,运用了传统的图表法。
4.合作讨论法
在“评价李鸿章”的活动中让学生有一合作讨论的环节,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团体合作精神。三、学法1.收集资料法
课前老师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相关资料,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有一初步印象。
2.归纳总结法
在从李鸿章个人经历的讲述中,让学生归纳出洋务运动的大致背景,内容,实质等。3.图表记忆法
对于本课要掌握的知识,让学生以传统的图表记忆比较的方法尽量简单,明晰地掌握相关知识。
4.合作讨论、辨论法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产生思想碰撞,学会辩证看待历史人物,掌握评价人物全面客观辩证的原则。四、教学环节洋务时代的我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一场巨大变革,这种变化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变化会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中国人有更深的感受,大家不妨打开你们的想象空间,假设我们身处当时,你可能是一个幸运的学生,可能是个军工厂里的工人,一个普通百姓,一个清廷的官员,或一个外国人惊叹于中国的变化……你怎样用语言来描述你当时的生活呢?
在“洋务时代的我”的历史想象活动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课堂气氛。洋务运动之我见此多的企业,学校,军队的出现,给了当时的中国的冲击是巨大的,你们跟着李鸿章走了一趟洋务时期,大家不妨好好想想,这三十年向西方的学习,它挽救了中国吗?它究竟给中国带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进入下个活动:洋务运动之我见,让学生三两讨论,共同探讨后发言,一抒己见)
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回答出洋务运动的利弊。我看李鸿章李鸿章一生主要以三种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分别是军事家,外交家和洋务派,他一生的丰富角色让人们对他褒贬不一。李鸿章是卖国者,还是爱国者?李鸿章该骂,还是该赞?——当我们回顾他这复杂的一生时,你们究竟对他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在对李鸿章的辩论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一种争鸣的气氛中结束本课,培养了历史思辨的能力。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