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2.2.2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2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后练习】2.2.2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2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02 23:1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第2课时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基础落实练]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旱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甲图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2.乙图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下图为某河漫滩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
A.河流落差大的河段
B.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
C.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段
D.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
4.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图中流水侵蚀作用最明显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甲为太平洋某岛屿一角自然风光图片,图乙为非洲埃及狮身人面像。读图回答5~6题。
5.形成图甲奇岩怪石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海浪侵蚀
C.内力侵蚀 D.风力堆积
6.造成开罗附近“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化风蚀 B.河流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脊部平缓,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7~9题。
7.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
A.中国 B.巴西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8.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A.湖泊 B.冰面河
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
9.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远远望去,雄伟壮观,经长期内外力和独特气候环境演化而形成(下图示意其形成过程),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据此完成10~12题。
10.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该处地壳运动的整体方向为(  )
A.先上升再下降 B.先下降再上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11.成景阶段峡谷和方山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岩层厚度差异 B.沉积物质差异
C.地壳运动差异 D.外力侵蚀差异
12.该处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有(  )
①流水侵蚀 ②冻蚀作用 ③雨水淋溶 ④冰川堆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综合思维练]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通常,河流受地转偏向力、水流惯性力的影响,两侧的河岸不断遭受侵蚀和沉积。图1为世界某河流局部平面示意图,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广泛发育河流。图2为沿图1 A—B线所作的地质剖面。该河流注入内海,河口地区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河床底部沙层消失,淤泥层出露,淤泥中巨大的沉积木被拖出。
(1)分析河流A—B处南北两岸地貌特点及其成因。
(2)说明C、D两处沙洲形成的作用力。
(3)分析图2中河流北岸没有沉积岩分布的原因。
(4)推测该河流河底淤泥中沉积木的主要来源。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极度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湖泊和河床上,经常形成一些裂隙,盛行风沿着裂隙侵蚀使其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地面形成很多不规则的土墩和浅沟槽。其中,甘肃省西部的敦煌市雅丹地貌景观发育典型,盛行风以西北风为主。下图为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
(1)说明敦煌雅丹地貌发育典型的自然条件。
(2)结合示意图,描述敦煌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
(3)推测敦煌雅丹地貌中垄、槽的延伸方向,并说明理由。
[创新应用练]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和田玉属变质岩,玉石矿脉多在昆仑山海拔3 500~5 000 m的区域内散落出露。和田玉山料产自昆仑山区,块状大,多棱角;和田玉籽料产自和田河地质时期形成的3~10 m厚的古河床卵石层,密度比山料大,细腻圆润,多有沁色,市场价格极高。近20年来,每年秋冬季有上万人涌入河床挖玉或捡玉,部分人使用大型工程机械进行疯狂采挖。
图1            图2
(1)推测图2中的采挖现场可能位于图1中A、B两处的哪一处,并阐述理由。
(2)结合和田玉籽料特征,简述从矿脉出露地表到和田玉籽料形成这一过程的外力作用。
(3)有人说,和田玉籽料已经枯竭(观点1);也有人认为仍然有许多和田玉籽料未被发现,并且仍有很多未知区域没有开采(观点2)。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与解析
1-2解析:1.B 2.A 第1题,平顶山状雅丹岩层呈水平状说明该处肯定发生过沉积,依据材料,前期是流水沉积,后来经过风力和流水侵蚀而形成雅丹地貌。第2题,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
3-4解析:3.D 4.B 第3题,山区峡谷河段,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不利于河漫滩的形成;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没有明显的洪水期,故应是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地势平坦的河段。第4题,河道中水深的一侧,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河道中水浅的一侧以堆积作用为主。
5-6解析:5.B 6.A 第5题,由材料,“图甲为太平洋某岛屿一角自然风光图片”可知,其主要受海浪侵蚀影响,B正确。流水堆积常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地貌景观,与图片不符,A错误。内力作用包括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使地表整体上变的高低不平,但没有内力侵蚀这种说法,C错误。风力堆积常形成沙丘等地貌,与图片不符,D错误。第6题,开罗地处热带,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东部是阿拉伯沙漠,西部为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少雨,多大风天气,受风化风蚀作用明显,A正确。狮身人面像面部缺损严重,河流不可能侵蚀其面部,B错误。该地处于热带,无冰川作用影响,C错误。该地区不临海,不受海浪侵蚀作用的影响,D错误。
7-9解析:7.C 8.D 9.B 第7题,由材料可知,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因此该地主要为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的陆地区域,加拿大纬度较高,存在有大陆冰川。第8题,在冰川消融期间,冰川融水很多,沿着冰川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川融水受到上游强大的静水压力,挟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并可逆坡运行,直至冰水堆积物堵塞隧道。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第9题,夏季气温高,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黏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
10-12解析:10.B 11.D 12.A 第10题,根据图中信息,丹霞地貌的形成分为成岩、造山、成景三个阶段。成岩阶段红色碎屑堆积,堆积发生在低地,该时期(或之前)地壳下降;造山阶段地壳上升形成山地(高地);成景阶段主要为外力作用阶段。故选B。第11题,对比造山和成景阶段的图示可知,成景峡谷处发生断层,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方山处岩层虽有断裂但基本完整,相较不易被侵蚀。地表形态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但是该题设问针对成景阶段,主要为外力侵蚀的差异。D正确。第12题,结合信息“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可知,该处受到的外力作用一是流水侵蚀,二是温度变化引起的冻蚀作用。雨水淋溶是将表层土壤中盐分物质淋溶至下层;此处外力作用以侵蚀为主,没有堆积作用。A正确。
13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材料,该河流A—B处北岸平缓,沉积平原面积大、沙洲多,说明北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南岸陡峭,说明南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第(2)题,通常,曲折的河岸受水流惯性力影响大,平直的河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大。第(3)题,读图可知,该河流南岸的基岩上部有沉积岩分布,说明地质时期的北岸也可能曾有沉积岩存在。据材料信息“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广泛发育河流”可知,早期因南部山区地势较高,北部地势较低,流水长期侵蚀、搬运造成原位于河底及北岸地带的沉积岩消失。第(4)题,读图可知,沉积木埋藏于河道淤泥中,上部有沙层覆盖,说明沉积木沉积时间早。由此推测河底沉积木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河流上游的树木经流水搬运至此沉积;二是两侧山坡的树木被山洪搬运至此沉积;三是古河道两岸树木被泥沙埋没沉积。
答案:(1)特点:南岸以侵蚀地貌为主,河岸比较陡峭;北岸以堆积地貌为主,河岸比较平缓。
成因:河流南岸为凹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北岸为凸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2)C处受流水惯性力影响,凸岸堆积;D处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堆积。
(3)地质时期北岸地区地势较低,利于河流发育;北岸地区曾经形成的沉积岩被流水侵蚀并搬运到下游地带。
(4)河底沉积木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河流上游的树木经流水搬运至此沉积;二是两侧山坡的树木被山洪搬运至此沉积;三是古河道两岸树木被泥沙埋没沉积。
14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在极度干旱地区的河床和湖泊上形成的,说明该地形成雅丹地貌必须具备干旱的气候条件。在河床和湖泊上形成有裂隙,裂隙在风力作用下,受侵蚀形成雅丹地貌,说明风力是其形成的动力条件。敦煌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河床多裂隙,敦煌冬春西北风风力强劲,有利于雅丹地貌形成。第(2)题,敦煌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消亡期四个时期,要根据图示进行描述。在幼年期,地表由于气候干燥,多裂隙,而青年期沿着盛行风风向形成多条沟槽,且进一步加宽加深,垄沟相间分布。到了壮年期,在垂直于垄槽走向的方向上,产生了切割沟槽,土墩塔状雅丹地貌发育成熟。随着外力侵蚀作用进一步加强,大部分雅丹地貌坍塌,不复存在,形成戈壁,雅丹地貌基本消亡。第(3)题,垄、槽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其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敦煌市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干涸的湖底在盛行风侵蚀下,岩性疏松的被侵蚀掉,而岩性硬实的被保留下来,形成垄、槽,其伸展方向与风向一致,所以垄槽走向为西北—东南方向。
答案:(1)敦煌位于西北干旱区,地表干燥,黏土层相对松软,且多裂隙;敦煌多大风天气,风力对地表侵蚀作用强。
(2)在幼年期地表因为干燥产生较多的裂隙;在青年期受定向强风的吹拂侵蚀,沟槽加宽加深,形成垄沟相间分布景观;壮年期纵向切割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消亡期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3)西北—东南方向。理由:敦煌市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干涸的湖底在盛行风吹拂侵蚀下,岩性疏松的被侵蚀掉,而岩性硬实的被保留下来,形成垄、槽的伸展方向与风向一致。
15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和田玉籽料形成于和田河地质时期的古河床卵石层,存在于沉积岩层中,图中A位于河流上游的峡谷中,外力以侵蚀作用为主,B处为河流流出山口处,河流挟带的玉石在流出山口后,地势变得平坦开阔,流速降低,沉积下来,所以B处可以采挖到和田玉。第(2)题,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由材料可知,和田玉山料块状大,多棱角,而籽料密度大,圆润细腻,说明山料形成后,出露地表,受太阳辐射、风力等外力风化,破碎后,受流水侵蚀、搬运作用,棱角消失,变得圆润。密度比山料大,说明外部的松软部分被流水侵蚀掉,坚硬部分被保留下来,从而密度大。籽料有沁色,说明在水中浸泡,有其他物质进入,从而形成沁色。第(3)题,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赞成观点1或观点2均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从籽料特征来看,因为属于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长期滥采,会导致资源逐渐枯竭。但是,人类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毕竟较小,且籽料受外力侵蚀后,体积小,没有被发现的区域还有很多,且和田玉生成与河流有关,而河道位置是会发生变迁的,所以认为仍有和田玉籽料没有被发现也是有可能的。
答案:(1)B处。理由:B处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势平缓,流速慢,利于沙土层沉积。
(2)山区出露的矿脉受风化、侵蚀形成岩块碎体(山料),岩块碎体在流水搬运作用过程中,不断接受磨蚀作用,导致棱角消失,变得圆润;较松软部分被磨蚀,坚硬部分被保留,体积变小,密度变大;在长期浸泡中,水或矿物质渗入,形成沁色。
(3)观点1:和田玉(属变质岩,生成条件复杂漫长)是不可再生资源;长期滥采,会导致资源逐渐枯竭。
或观点2:籽料体积小,在卵石层中容易被忽略;和田河卵石层深厚,底部开采程度较轻;历史上河道可能多次摆动,大量古河道沉积区未被开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