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5.1.1第一节 第1课时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及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后练习】5.1.1第一节 第1课时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及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03 09:2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第1课时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及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基础落实练]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读亚洲内陆某典型植被示意图,回答1~3题。
1.与该植被生长地区气候特征最相近的是(  )
2.有关该植被所在地土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B.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地形因素是该地土壤形成的最活跃因素
D.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3.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热带云雾林一般分布在热带山地的山顶或山脊,有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植株矮小、树干弯曲。海南岛热带云雾林分布在海拔1 200 m以上。下图为海南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海南岛的热带云雾林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苔原
5.热带云雾林植株矮小、树干弯曲的原因是(  )
A.热量不足 B.土壤贫瘠
C.地质灾害多 D.风力强劲
驯鹿是一种迁徙动物,春天一到,便离开越冬地往北迁往繁育地。右图为加拿大驯鹿迁徙路线图。读图,回答6~7题。
6.驯鹿的越冬地和繁育地主要植被类型分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
C.苔原、冰原
D.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7.影响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洋流分布 D.地面状况
林窗是指森林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现象。下图为我国某林地12月晴天平均最高气温(日最高气温总和/天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回答8~10题。
8.该地森林类型主要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雨林、季雨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9.林窗的形成促进了林窗区内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生长,直接原因是(  )
A.光照增加 B.降水增多
C.气温升高 D.温差加大
10.与林窗西侧相比,12月林窗东侧的晴天平均最高气温较高,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太阳从东南升起,林窗东侧比西侧的日照时间长
B.上午多雾,日照多在下午,林窗东侧日照较多
C.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高大,导致东侧通风性好
D.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茂密,导致东侧湿度较大
下图中,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甲—乙—丙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是(   )
A.沿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2.这种分异规律最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综合思维练]
13.我国国土辽阔,跨经纬度广,海陆差异、地形起伏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景观。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某杂志社策划了“三纵一横”四条路线寻访秋天的活动,路线分布如图所示。图中标注的日期为各地入秋时间(我国气象部门规定的“入秋日”是指日均温连续5天小于等于22 ℃时的第一天)。
(1)图中②线路体现出了哪种地带性分异规律?说出其影响因素。
(2)“寻访秋天”活动计划驾驶越野车或自行车沿线路一路“追秋”,从四条线路行程安排的时序性角度考虑,不可行的是哪一条,试说明理由。
(3)归纳我国入秋时间的空间变化规律,并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角度解释原因。
[创新应用练]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8月,北京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化。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
(1)说出甲、丙两地照片反映的自然带类型。
(2)判断到达乙地时可能见到的生物景观。
(3)概括研学小组到达丁地时应注意的问题。
(4)归纳此次研学路线所见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参考答案与解析
1-3解析:1.C 2.B 3.D 第1题,由图示信息“亚洲内陆”及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可判断,该类植被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判读选项中的气候统计图可知,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C为温带大陆性气候,D为热带季风气候。第2题,据图可知,该植被地上部分退化而根系发达,说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水分条件缺乏,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形成了荒漠景观,故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第3题,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叶片将变大,但因该类植被为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
4-5解析:4.B 5.D 第4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海拔每上升1 000 m,气温下降约6 ℃。1 200 m以上不可能出现所需热量高的热带雨林,A错误;1 200 m处,气温下降了约7.2 ℃,还没降低到针叶林和苔原的生长条件,所以最有可能是常绿阔叶林,B正确,C、D错误。第5题,热量主要影响树木的种类而不影响形态,A错误;土壤贫瘠影响植株的高矮粗细,但不影响曲直,B错误;地质灾害对发生区的植株数目、形态产生影响,但材料中说的是整个云雾林,C错误;海南岛位于较低纬度,四周临海,风力大,尤其山顶或山脊处风力强劲,植株容易倒伏断裂,且在风的影响下树干弯曲,D正确。
6-7解析:6.D 7.B 第6题,加拿大北部为苔原气候,往南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苔原和亚寒带针叶林,D正确。第7题,读图并结合上题可知,影响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8-10解析:8.B 9.A 10.B 第8题,由图示12月晴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值可判断,该地12月晴天日均温在20 ℃以上,说明为热带气候,则森林类型主要是热带雨林、季雨林。第9题,由林窗是指“林中空地”可判断,林窗内因无高大森林阻挡而光照增加,从而利于较低矮的草本与灌木类植物生长。第10题,森林因具有涵养水源、蒸腾作用等使林中水汽含量大,则森林地区一般上午(气温低于下午)多雾,光照要弱于下午;下午太阳西移,林窗东侧因无森林阻挡太阳光而气温较高,西侧因有森林阻挡太阳光而气温较低。
11-12解析:11.B 12.B 第11题,图示中甲—乙—丙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植被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体现水分条件的差异,体现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对。沿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即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A、C错。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是随着海拔高度更替的,D错。第12题,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最明显的地区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沿海和内陆差异大,季节变化明显,B对。北半球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小,A、C错。南半球低纬度地区陆地少,海洋影响较大,D错。
13解析:第(1)题,②线路沿线自南向北随纬度变化,植被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自然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第(2)题,由图中时间可知,③线路经过地区中青藏高原入秋较早,塔里木盆地入秋较晚,因此入秋时间先早后晚,随后由晚变早。故沿③线“追秋”不可行。第(3)题,由图中时间可知,我国入秋时间东部地区由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入秋较早,塔里木盆地入秋较晚。原因:东部地区相对地势低平,因此入秋时间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从南向北太阳辐射递减,气温逐渐降低,因此自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受地形这一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海拔高处气温低,入秋早,海拔低处,气温高,入秋晚。
答案:(1)纬度地带性。热量。
(2)③不可行。经过地区的入秋时间先早后晚,随后由晚变早。
(3)规律:东部地区由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入秋较早,塔里木盆地入秋较晚。
原因:东部地区相对地势低平,受纬度地带性影响,太阳辐射从南向北递减,因此自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受地形这一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海拔高处入秋早,海拔低处入秋晚。
14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位于非洲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丙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乙地位于热带草原地区,8月为北半球夏季,草木茂盛,动物繁多。第(3)题,读图可知,丁位于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应注意防晒、防暑等。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路线是自南向北的,随着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热带雨林带;热带荒漠带。
(2)草木茂盛,动物繁多。
(3)防晒、防暑,尊重当地习俗。(合理即可)
(4)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