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5.2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后练习】5.2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2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03 09:2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4.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无尽夏”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将其种在碱性土壤中以开粉红花为主,在酸性土壤中以开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据此完成5~6题。
5.“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变化性
6.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  )
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
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
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
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
薄荷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森林茂密。但岛上多座高度为40~120 m的石灰岩小山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因此它们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景观如图1)。读该岛月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2),完成7~8题。
7.“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可能原因是(  )
A.森林破坏,沙漠化严重
B.土层浅薄,树木难以生长
C.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差
D.山坡陡峻,水源难以保持
8.小山上“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的原因是(  )
A.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
B.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未到
C.热带草原气候,旱季降水少
D.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少雨
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某些灾害的重要原因。据此完成9~10题。
9.材料所指的灾害可能是(  )
①暴雨 ②水土流失 ③洪涝 ④风沙 ⑤滑坡
⑥土壤盐渍化
A.③④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①②③
10.为了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在自然资源利用时要考虑自然环境的(  )
A.差异性 B.有限性
C.整体性 D.地域性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以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高原。结合下图,回答11~12题。
1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多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综合思维练]
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__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资源和________资源。
(3)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纪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上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14.读青藏高原隆起前后大气环流图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青藏高原时的环流状况。
材料二 高原季风环流纬向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1)下列A、B、C、D四个选项表示材料三中序号的含义,请将选项写在相应序号后的空格内(填字母);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A.阻挡了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2)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__________性,这种特性表现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应用练]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3世纪以前,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沃,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下游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然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材料二 据《汉书》记载,罗布泊“为西域巨泽……东西二百余里,南北宽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后来,罗布泊北移,胡杨树枯死;同时人们为增加田地烧荒,砍伐林木,罗布泊不断萎缩、干涸……接着,狂风肆虐,流动沙丘逼近。楼兰城水源枯竭,居民弃城而走,楼兰城被沙丘掩埋。今天的罗布泊炎热、寒冷、干燥、风沙四起。
材料三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图。
(1)说明材料体现的自然环境的特征。
(2)楼兰古城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化有怎样的联系?人类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解析
1-2解析:1.A 2.D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A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受水文因素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耕地,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选A。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选D。
3-4解析:3.A 4.D 第3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A项正确。第4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积累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D项正确。
5-6解析:5.B 6.B 第5题,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这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由材料可知,土壤性质的变化导致植被特点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6题,“无尽夏”的花色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壤偏碱性,花色以粉红花为主;南方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壤偏酸性,花色以蓝色花为主。
7-8解析:7.B 8.B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巧克力山”是石灰岩山体,石灰岩岩性疏松,易受风蚀和流水溶蚀,山体土层浅薄,树木难以生长,B正确。该石灰岩小山上没有森林,不会造成森林破坏,且此地降水较多,不易出现沙漠化,A错误。高度在40~120 m的石灰岩小山,地势较低,位于热带,热量充足,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山坡起伏和缓,D错误。第8题,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图可知,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小山上“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的原因是雨季未到,B正确。
9-10解析:9.A 10.C 第9题,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泥沙在黄河下游地区淤积,堵塞河道,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大量沙土裸露地表,冬、春季容易形成风沙或沙尘暴;洼地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地表聚集,易导致土壤盐渍化。第10题,黄土高原土地过度开垦,导致黄河下游产生自然灾害,所以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的体现。
11-12解析:11.B 12.C 第11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直接导致该地气温低、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则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故可推出②为空气稀薄,①为气温低,③为太阳辐射强。第12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13解析:第(1)题,图示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加剧,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加,可能阻塞河道;植被覆盖率降低,区域径流量变化增大,增加旱涝灾害频次;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等。第(2)题,图示植被破坏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表明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第(3)题,长江流域1998年洪涝灾害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水含沙量增加;中游地区围湖造田,使泥沙堆积严重,阻塞河道,使河流防洪能力降低;下游地区水利工程不足,泄洪不畅,导致洪灾严重。第(4)题,根据图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应注意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答案:(1)①D ②B ③C ④A
(2)整体 水 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 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14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的轮廓,加强了亚洲季风,使东亚和南亚成为全球最强盛的季风气候区,西亚、中亚地区成为“干旱中心”;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使中亚和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向东运输,形成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因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而使黄河泥沙淤积。第(2)题,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这种特性表现在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答案:(1)①C ②D ③A ④B
(2)整体 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 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15解析:第(1)题,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增强,楼兰地区更加干旱,罗布泊干涸、楼兰古城消失与全球气候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气候的变化。
答案:(1)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蒸发增强,使干旱地区更干旱,因此,楼兰古城的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说明自然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类活动起加剧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