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综合】6 本册综合测试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本册综合】6 本册综合测试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03 09:3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全册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十一”过后,石家庄某中学开始使用冬季作息时间,下午上课时间由14:40改为14:10,放学时间也提前到了17:30。而此时我国甲城市的中学仍保持下午15:50上课,19:10放学的作息时间。据此完成1~2题。
1.石家庄某中学调整作息时间的主要依据是(  )
A.气温高低        B.太阳高度
C.经度差异 D.昼夜长短
2.材料中所涉及我国甲城市可能位于(  )
A.东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北地区
下面为某河流水位变化及该河流域气候资料统计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河枯水期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为了遏止图示水位变化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下游疏浚河道 B.中游加固堤防
C.上游退耕还林 D.强化用水管理
锋面形成或加强的过程叫锋生,锋面消失或减弱的过程叫锋消。下图中T1、T2、T3为等温线,t1、t2、t3为气流辐合或辐散过程中的三个时刻。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气温梯度为t1
B.图中沿虚线方向表示气流辐合过程
C.图中沿实线方向表示锋消现象
D.水平温度梯度变大是锋生的主要标志
6.我国大部分处于温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锋生现象十分明显。下列地区中属于主要锋生地带的是(  )
A.四川盆地 B.南岭地区
C.东北—内蒙古一带 D.河西走廊地区
读理想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热带雨林气候,其成因是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其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
B.乙表示盛行西风带,④⑤两种气候类型在大陆东岸也有分布
C.图中甲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由图中所处位置可判断北半球正值夏季
D.丙处往往形成著名渔场,其成因主要是上升补偿流带来了丰富的饵料
8.图中序号所对应的自然带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
B.③处自然带为亚热常绿硬叶林带
C.⑤⑥所代表的自然带类型不相同
D.影响图中①—②—③—④—⑤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读下图,45°S附近某地区相关数据,其中①④处为海洋,②③处为陆地,80°、60°为当地经度,完成9~10题。
9.①处所属的大洋与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太平洋、太平洋板块 B.太平洋、南极洲板块
C.印度洋、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美洲板块
10.②③两处的降水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  )
A.纬度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洋流
下图为我国台湾岛及附近的地质地貌剖面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岛屿和山脉的形成原因是(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运动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运动
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运动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张裂运动
12.图中甲处岩石的形成过程中,最后经历的地质作用是(  )
A.冷却凝固 B.变质作用
C.沉积固结 D.风化侵蚀
13.中央山脉西侧从山麓到沿海依次为:山麓丘陵、砾石台地、海岸平原,各部分地表物质组成、土壤、植被等表现出明显差异,这体现了(  )
A.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对图中实线所示洋流的主要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大洋东部海区海水减少造成
B.本海区主要盛行信风所致
C.大洋东部海区海水增多造成
D.本海区主要盛行西风所致
15.若某些年份,图示海洋的低纬度海区东部海水持续增温,则下列情况最可能出现的是(  )
A.图中实线所示洋流实力增强
B.低纬度海区东岸更加干燥
C.美国东南沿海降水减少
D.我国青藏高原气温上升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16.读我国广西某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描述图示地区村落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3分)
(2)简述地表形态对图示公路选线的影响。(4分)
(3)图中①②③④附近公路段,在修建过程中哪段要特别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试分析原因。(4分)
17.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3分)
材料一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下图),该地年降水量不足30 mm,蒸发量却高达2 000 mm以上。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下图为博斯腾湖及周边地理事物示意图。
材料二 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5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5分)
(3)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池盐层的形成过程。(3分)
18.如图为非洲赤道低压带1月和7月平均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判断N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成因。(5分)
(2)推测P、Q两地7月的水温高低,并分析原因。(5分)
(3)描述1月赤道低压带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5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00 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小于600 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图甲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乙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
(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4分)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8分)
(3)结合图乙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2解析:1.D 2.B 第1题,“十一”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且黑夜逐渐变长;随着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校调整了作息时间表,故D项正确。第2题,据材料可知,石家庄某中学作息时间调整之前两中学下午上课时间相差约1小时,两城市经度相差15°左右,且甲城市位于石家庄的西侧,故甲城市经度大约为105°E,东南地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都位于东部地区,可能性小,材料中所涉及的我国甲城市可能位于西北地区,故B项正确。
3-4解析:3.B 4.C 第3题,根据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汛期应出现在夏季,枯水期出现在冬春季节。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且此时农业生产活动需水量大,河流水位更低,故选B项。第4题,图示水位枯水期逐渐降低,应该恢复流域内的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5-6解析:5.D 6.C 第5题,气温梯度是单位距离间的气温差,因此,同一幅图中,等温线越密集,气温梯度越大,反之越小,气温梯度应为t1<t2<t3;冷暖气团交汇时逐渐生成锋面(锋生),此时气流辐合,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增大(即气压梯度增大),B、C错误,D正确。第6题,我国冷气团主要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其南下过程中在东北—内蒙古一带与暖气团辐合,生成锋面。
7-8解析:7.C 8.D 第7题,从理想大陆气候分布图可以看出,①是热带雨林气候,③是热带沙漠气候,④是地中海气候,⑤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⑥是温带季风气候,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甲是副热带高压带,乙是西风带,从其位置可以看出,气压带和风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C正确;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降水类型是对流雨,A错误;④⑤两种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西岸,在大陆东岸没有分布,B错误;丙处的渔场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D错误。第8题,图中①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A错误;③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B错误;⑤⑥气候虽不同,但⑤⑥所代表的自然带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错误;图中①—②—③—④—⑤自然带变化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主导因素是热量,D正确。
9-10解析:9.B 10.C 第9题,读图,结合经纬度判断,图中大陆为南美洲大陆,①处为太平洋,位于南极洲板块,故选B。第10题,读图,结合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位于盛行西风带内,②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③位于西风带背风坡,两处的降水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为地形因素,故选C。
11-13解析:11.B 12.B 13.D 第11题,据材料信息可知,图示为我国台湾岛及附近地区。再根据六大板块的分布可知,图中岛屿和山脉是受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碰撞而形成的。第12题,由图可知,甲处的岩石是板岩,属于变质岩,是由页岩受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的,所以甲处岩石最后经历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第13题,由图可知,中央山脉西侧从山麓到沿海依次为:山麓丘陵、砾石台地、海岸平原,各部分地表物质组成、土壤、植被等表现出明显差异,是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14-15解析:14.D 15.C 第14题,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除了盛行风以外,还有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盛行风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图中实线所示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地处西风带,故D正确,B错误。北大西洋暖流为风海流,不是补偿流。故A、C错误。第15题,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增温的一种气候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东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若某些年份,图示海洋的低纬度海区东部海水持续增温,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那么墨西哥湾暖流与北大西洋暖流的势力都会减弱,故A错误;受低纬度海区东部海水持续增温的影响,空气受热上升湿润,故B错误;由于墨西哥湾暖流减弱,输送到美国东南部的热量会减少,所以美国东南部沿海的水温会较常年偏低,气流下沉,降水减少,故C正确;由于日本暖流减弱,输送到中国东南部的热量会减少,夏季风带来的增温作用减弱,青藏高原的气温会下降,故D错误。
16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图中村落主要沿河谷分布。原因是图示区域为山区,河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取水、运输便利,有利于生产、生活和对外联系。第(2)题,图示公路沿河谷平原修建,避免跨越河流、开凿山脉,减少桥梁修建、隧道开凿,有利于降低建设难度和投资,减小工程量。第(3)题,图中①②③④附近公路段,要特别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是④附近路段。原因是该路段附近等高线密集,说明山体坡度较大,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答案:(1)特点:村落主要沿河谷分布。原因:图示区域为山区,河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生产、生活和对外联系。
(2)公路沿河谷平原修建,避免跨越河流,降低建设难度和投资,减小工程量。
(3)④附近路段。原因:该路段附近等高线密集,山体坡度较大,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17解析:第(1)题,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该地年降水量不足30 mm,蒸发量却高达2 000 mm以上。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降水不是主要补给水源。博斯腾湖的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第(2)题,湖泊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第(3)题,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读图,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由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蒸发旺盛,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答案:(1)高山冰雪融水。该地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2)适宜的湖泊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生长提供肥料。
(3)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中的水蒸发掉,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18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N地位于赤道以北,非洲的几内亚湾沿岸,受赤道低压带和西南季风迎风坡及几内亚湾暖流的影响,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第(2)题,两地水温高低,要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洋流对海水温度的影响角度分析。读图可知,P地位于海洋内部,而Q地离陆地较近,受陆地影响大。7月份为南半球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降温慢,同时,由于Q地附近有本格拉寒流流经,起到降温作用,所以7月份P地水温较Q地高。第(3)题,读图可知,1月份赤道低压带的位置西段位于北半球,而东段位于南半球,主要从热力性质差异角度考虑。
答案:(1)热带雨林气候。1月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7月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N地处迎风坡;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 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
(2)P地水温较高。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P地距大陆较远,冬季水温较高;该海域盛行离岸风,Q地产生上升流,水温较低。
(3)东段位于南半球,西段位于北半球。1月太阳直射点南移,东段赤道低压带移动到南半球,西段为海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南半球气温较低,赤道低压带停留在气温较高的北半球。
19解析:第(1)题,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小于600 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约3 200 m,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第(2)题,结合图甲主要从时间变化角度分析即可。第(3)题,图乙曲线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