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4.3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4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后练习】4.3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4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03 09:5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基础落实练]
读地球各纬度带的水平衡图,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纬度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B.南、北半球10°~40°均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C.全球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在南纬20°~30°,主要原因是蒸发旺盛
D.两极地区是最接近水平衡的地方
2.根据上题,地表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不包含下列哪一气候类型(  )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回答3~4题。
3.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的总水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对海水温度上升敏感并易发生迁徙,下图示意东太平洋强厄尔尼诺年表层海水距平等温线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当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茎柔鱼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反厄尔尼诺年的茎柔鱼产量偏高。与其相关度最小的是(  )
A.饵料来源充足 B.海水温度适宜
C.生存空间扩大 D.天敌数量减少
正常年份,在赤道及其以南的太平洋低纬度海区,受洋流的影响,西太平洋水温较高,东太平洋水温较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上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返回西太平洋。这样,便构成了一个大洋尺度的热力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如图)。通常每2~7年,东太平洋水温会异常上升,导致“沃克环流”发生相反方向变化。人们把这种海气相互作用失衡的异常情况,称为“厄尔尼诺现象”。读图,完成7~8题。
7.“沃克环流”发生时(  )
A.正南风较强 B.正北风较强
C.东北风较强 D.东南风较强
8.“厄尔尼诺现象”期间,可能出现(  )
A.大洋东部水温较低 B.南美洲西岸渔场产量锐减
C.大洋西部气流上升 D.澳大利亚东北部低温多雨
某年8月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进入到“拉尼娜”状态(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完成9~10题。
9.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
10.“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  )
A.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
B.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
C.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
D.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
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局部表层水温异常现象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甲点为“4 ℃”,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4 ℃
B.甲地海面水温比海底高4 ℃
C.甲地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区高4 ℃
D.甲地海面水温为4 ℃
1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关于赤道附近A、B两地气流运动及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地降水增加,气候更加湿润
②B地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
③A地上升气流较正常年份减弱
④B地下沉气流较正常年份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综合思维练]
13.读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图(单位:×0.484 W/m2),完成下列问题。
(1)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2)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是________,为什么?
(3)描述20°N~40°N和40°N~60°N太平洋东、西两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并说明其影响因素。
14.下图为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创新应用练]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初,全球有两大自然灾害让人揪心,一是澳大利亚的超大火灾,导致10亿多生物死亡;二是东非的沙漠蝗虫引发的蝗灾,导致多个国家和地区共26万多公顷受灾,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沙漠蝗虫喜温暖干燥,湿度10%~20%的土壤最适合其产卵,雌蝗一生(大约3个月)可产卵200~1 000粒,虫卵最长可存活十年,一旦条件合适,蝗灾就会爆发,蝗虫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
研究发现,这两大自然灾害与印度洋偶极现象密切相关。印度洋偶极子是一种海温异常状态,它由印度洋两个区域的海面温度差定义,西极在西印度洋的阿拉伯海,东极在印度尼西亚南部的东印度洋。当西极的海面温度和东极相同时,就是正常现象;当西极的海面温度比东极高时,就叫做正偶极;当西极的海面温度比东极低时,就叫做负偶极(如图)。印度洋偶极子会导致正常风向改变,深刻地影响着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的气温和降水。
(1)指出引发东非和澳大利亚灾害的印度洋偶极现象需要的条件,并绘制此时印度洋偶极环流示意图。
(2)简述印度洋偶极引发东非地区蝗灾的过程。
(3)2020年2月,东非的沙漠蝗虫呈大规模向南亚迁徙影响巴基斯坦和印度。但当时就有专家推断此次沙漠蝗虫不会对我国造成大的危害。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与解析
1-2解析:1.C 2.D 第1题,全球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在20°S~30°S,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降水稀少,再加上纬度低蒸发旺盛。第2题,温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全年降水量不低,而纬度较高蒸发较弱,所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3-4解析:3.C 4.B 第3题,海—气间水分交换是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实现的,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③④正确。故选C。第4题,水循环是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重要途径,其中的径流输送环节,是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结合图中信息,②符合题意。故选B。
5-6解析:5.C 6.D 第5题,茎柔鱼属于冷水性鱼类,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海水水温升高,鱼类向升温幅度小并且饵料丰富的海域迁徙。南美洲南部西海岸存在上升流,饵料丰富,升温幅度较小,故选丙路线。第6题,反厄尔尼诺年鱼的饵料充足、水温降低、低温水域范围扩大,鱼的产量升高。鱼类增多,会吸引更多的鸟类在海域活动,天敌会被吸引数量增多。
7-8解析:7.D 8.B 第7题,据材料可知,正常年份,在赤道及其以南的太平洋低纬度海区,受洋流的影响,西太平洋水温较高,东太平洋水温较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上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返回西太平洋。所以当“沃克环流”发生时东南风较强。故选D。第8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温度升高,A错;南美洲西岸渔场产量减少,B对;大西洋西部气流下沉,秘鲁渔场附近下沉气流减弱,导致澳大利亚持续干旱,C、D错。故选B。
9-10解析:9.A 10.B 第9题,“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海温持续异常偏低,该处气流下沉;与此相反,太平洋赤道中西部海区海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因此在赤道上空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气环流。A正确。第10题,由于“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会使得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增强,A错。美洲西海岸地区冷海水上升增强,干旱加剧,B对。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增多,C错。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D错。故选B。
11-12解析:11.A 12.B 第11题,根据材料,该等值线为等水温异常值线,则正值代表水温比常年均值偏高,负值代表水温比常年均值偏低,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甲点为“4 ℃”代表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4 ℃,故A正确。第12题,观察图中等值线,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水温值偏低,B地附近水温值偏高。A地水温偏低,则气流上升减弱,降水减少,气候更加干燥,①错误,③正确。B地水温偏高,则气流下沉减弱,甚至上升,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②正确,④错误。故B正确。
13解析:第(1)题,海洋主要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第(2)题,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域,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海—气相互作用就越活跃。第(3)题,影响海洋与大气间热量交换的因素有海洋储存热量的多少、洋流的性质等。
答案:(1)长波辐射 潜热
(2)热带 (从纬度范围看)热带约跨47个纬度,不仅范围大,而且正午太阳高度也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从面积看)该地区所占的海洋面积最大,储存的热量大;(从图中的数据看)该地区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最多;(从该地区的海洋看)海区面积大,蒸发旺盛,向大气输送的水汽丰富,释放到大气中的潜热也丰富。
(3)20°N~40°N太平洋东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少,主要受寒流的影响;40°N~60°N太平洋东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多,主要受暖流的影响。
14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图中海域西侧的暖水多,说明温度高,大气以上升气流为主;而东侧冷水分布多,说明温度低,垂直大气以下沉运动为主,所以该大气环流圈为顺时针方向。第(2)题,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说明东岸的温度升高,上升气流会增加,同时还有暖流的加湿作用,降水量会明显增多。而西岸相对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
答案:(1)绘图略。(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
(2)大气环流会减弱(或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因为其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或产生变化); 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大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多,因为沿岸暖流的加湿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流减弱。
15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东非的蝗灾、澳大利亚的火灾,都与印度洋偶极现象密切相关。印度洋偶极是一种海温异常状态,东非印度洋西侧海面温度明显高于东侧,由于海面冷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现象。西侧海面气温高,大气受热膨胀、垂直方向上产生上升气流,东侧海面气温低,大气受冷收缩,垂直方向上产生下沉气流,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在印度洋东侧和西侧间形成热力环流,印度洋东西两侧大气环流呈顺时针方向。第(2)题,印度洋发生正偶极现象后,印度洋西侧的非洲地区,因为气温升高,空气上升,容易形成降水,有利于植被生长,为蝗虫产卵、繁殖提供条件,一旦条件合适,蝗灾就会爆发,蝗虫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而蝗虫迁往的地方正是非洲农业、牧业生产的集中区,因此造成较大的损失。第(3)题,沙漠蝗虫喜温暖干燥,原生沙漠地带,而我国的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沙漠蝗虫对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差,由于地缘关系,沙漠蝗虫能就近呈大规模向南亚迁徙,影响巴基斯坦和印度,但南亚和我国之间有喜马拉雅山脉,海拔高,气温低,沙漠蝗虫难以飞越,很难影响到我国,再加上我国农业技术先进,防治蝗虫经验丰富,水平高,对蝗虫有相应的防控措施。
答案:(1)印度洋西侧海面温度明显高于东侧。
绘图如下所示(印度洋东西两侧大气环流呈顺时针方向)。
(2)印度洋正偶极发生后,东非高原降水增多,降水有助于植物生长,并为沙漠蝗虫产卵、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沙漠蝗虫数量剧增;沙漠蝗虫趋水喜洼,由干旱区向低湿地迁徙聚集,而非洲低湿地正是其主要农业区和牧业区,农牧业损失巨大,因此形成蝗灾。
(3)沙漠蝗虫原生沙漠地带;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湿润气候适应性差;南亚与我国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作为屏障,沙漠蝗虫难以飞越;我国农业技术先进,防蝗虫的科技先进,水平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