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燃烧与灭火
一、选择题(共16题)
1.5月14日上午,兰州市城关区一家存放婴儿纸尿裤的仓库发生火灾,迅即赶到的消防官兵用水枪将大火扑灭。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从燃烧条件看,纸尿裤属于可燃物
B.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对空气会造成污染
C.水枪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纸尿裤的着火点
D.存放纸尿裤等易燃物时不可堆得过密
2.下列所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B.天然气泄漏迅速打开排气扇
C.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灾
3.为防止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某些场所常贴有下列图标,其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A. B. C. D.
4.下列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家庭厨房发现有天然气泄漏时,立即开灯查找泄漏点
B.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C.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D.室内失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5.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C.酒精灯着火——用湿布盖灭 D.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6.下列物质和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氮气 B.天然气 C.氢气 D.面粉粉尘
7.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粉尘,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B.可以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C.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D.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8.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必须严禁烟火
B.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中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
D.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9.下列研究问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
A.采用网上查询的方式,调查本市空气污染指数
B.采用浇水灭木头燃烧的方法,浇水灭电线着火
C.采用调查、走访等方式,寻找河水污染源
D.采用推理的方法,分析自来水发黄的原因
10.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氧气
B.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隔绝可燃物
C.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提高着火点
D.家具起火,用水扑灭﹣﹣降低温度
11.下列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A.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酒精燃烧引起的失火
B.将天然气报警气安装在炉灶的上方
C.用蒸馏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向蚊虫叮咬处涂抹盐水减轻痛痒
12.下面一些现象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 一架蔷薇满园香 分子由原子构成
B 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 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C 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搅拌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更多
D 众人拾柴火焰高 可燃物越多,物质的着火点越高,燃烧越剧烈
A.A B.B C.C D.D
13.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中做出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阻止原油喷射 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14.如图所示,镁条在CO2中剧烈燃烧,生成氧化镁和一种黑色粉末。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
B.活泼金属起火可以用CO2扑灭
C.黑色粉末可能是炭黑,也可能是CO
D.这是一个置换反应
15.点燃的火柴棍燃烧端朝上时,其未燃尽便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氧气
B.火柴棍的着火点升高了
C.缺乏可燃物
D.燃烧端下方的火柴棍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16.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2、图3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的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
C.p=0.79p0,p′=p0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比木炭低
D.由图3可推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综合题(共6题)
17.补齐连线。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
A补齐物质与其用途的连线 B补齐标识与其含义的连线
二氧化碳 氧气 活性炭 供给呼吸 净水 灭火 可回收物 节约用水 静止烟火
______
18.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①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________。
②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热,上层内盏油温________,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________,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③“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b.水分子不断运动c.水分子间隔变大d.水分子数目减少
(2)蔗糖是储藏在某些植物中的糖,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白糖、冰糖的主要成分就是蔗糖(C12H22O11),它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工业制备蔗糖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在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时,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
②上述流程中物质M可能是________。
③蔗糖(C12H22O11)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化为最简整数比),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保留到0.1%)。
19.中国航空业快速发展,先进无人机亮相阅兵式,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新型材料也得到广泛应用。
(1)自然界中存在碳-12、碳-13、碳-14三种不同的原子,这三种原子都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因是______。
(2)某种无人机的动力来源于锂电池,锂电池的工作原理是FePO4+LiLiFePO4.则锂电池放电时的反应类型是______反应;在LiFePO4中锂元素显+1价,磷元素显+5价.则铁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3)大飞机C919发动机上的压气机将高密度空气(高压压缩后的空气)压入燃烧室,能促进航空煤油燃烧,使燃油消耗减少16%。请你从微观角度解释高密度空气能使航空煤油燃烧更充分的原因是__________。
20.某市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巨大伤亡和损失。该危险品仓库存放的危险品有氰化钠()、压缩天然气、遇湿易燃物品电石()、金属钾、钠、烧碱等。
(1)氰化钠()中氮元素为价,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天然气能被压缩,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原因是_____。
(3)爆炸发生的同时大量的易燃液体瞬间雾化,加剧了火势蔓延,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火势加剧的原因是_____。
(4)电石()、金属钠、钾等物质能够跟水反应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①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有可燃性,乙炔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金属钠、钾都能跟水剧烈反应。已知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堆放有金属钠、电石的仓库着火,灭火的方法是_____(填字母)。
A用水 B用泡沫灭火剂 C用沙土处理
(5)学习化学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图书、档案失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C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加水灭火
21.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1)写出仪器名称: I_____;II_____;
(2)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应选用装置_____(填编号)。
(3)若用E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填“a” 或“b”)端通入,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
(4)苯甲醇(分子式为C7H8O)在医疗上曾作溶剂来溶解青霉素钾盐以减轻注射时的疼痛,但是不断有实验数据显示,苯甲醇与臂肌挛缩存在相关性,会导致患“青蛙腿”。因此,苯甲醇作为青霉素钾盐注射溶剂的方法已逐渐被淘汰。请回答:
①一个苯甲醇分子由_____个原子构成。
②苯甲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填最简整数比)。
③苯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结果保留到0.1%)
22.如图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能冒出浓厚的白烟,军事上常用来制烟雾弹。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A装置中,燃烧停止后,红磷仍有剩余,燃烧停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B是改进后的装置,小试管和铜片的组合代替了燃烧匙。开始实验时,向小试管中加入90℃以上的热水后,白磷燃烧。从燃烧条件考虑,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终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
(4)与A相比,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燃烧条件看,纸尿裤属于可燃物。正确。
B、纸尿裤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能够污染环境。正确。
C、水枪灭火时,因为水降低了纸尿裤的温度,使温度降低到了纸尿裤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了纸尿裤的着火点。不正确。
D、如果纸尿裤堆得过密,缓慢氧化时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容易引起火灾。正确。
故选C。
2.B
【详解】
A、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是隔绝了氧气使火熄灭,不能用水浇灭,故A选项正确;
B、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容易产生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故B选项错误。
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隔绝氧气灭火,故C选项正确;
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进行灭火,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3.D
【详解】
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故选项错误;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选项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选项正确。故选D。
4.B
【详解】
A、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明火或电火花会发生爆炸,故家庭厨房发现有天然气泄漏时,不能开灯,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故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使其呼吸大量新鲜空气,符合题意;
C、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否则会有触电的风险,应切断电源,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符合题意;
D、室内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会加速空气流动,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的更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
A. 油锅起火,可以用锅盖盖灭 ,是因为隔绝了氧气,选项正确;
B. 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油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油会漂在水面上与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剧烈,选项错误;
C. 酒精灯着火,可以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选项正确;
D. 森林起火可以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使火焰因移走可燃物而熄灭,选项正确。故选B。
6.A
【详解】
爆炸是指在有限的空间里,化学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大量的气体从而发生爆炸。物质和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爆炸,则物质具有可燃性。
A、氮气不是可燃物,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也不发生爆炸,故A正确;
B、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B错误;
C、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C错误;
D、面粉粉尘是可燃物,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D错误。故选A。
7.A
【详解】
A、空气中有氧气,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正确;
B、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故选项错误;
C、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不会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D、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不一定是燃烧,如铁生锈也是铁与氧气的反应,发生的缓慢氧化,不是燃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8.B
【详解】
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必须严禁烟火,防止引起爆炸,正确;
B、酒精具有可燃性,在有明火的区域内严禁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错误;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中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正确;
D、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可燃物浓度,正确。
故选:B。
9.B
【详解】
A、采用网上查询的方式,调查本市空气污染指数 ,该方法可行,故选项正确;
B、木头燃烧可以使用浇水的方法灭火,电线着火,不能浇水灭火,由触电的危险,故选项错误;
C、采用调查、走访等方式,寻找河水污染源 ,该方法可行,故选项正确;
D、采用推理的方法,分析自来水发黄的原因,该方法可行,故选项正确。
故选B
10.C
【详解】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使酒精与氧气隔绝而熄灭;故A正确;
B、建立隔离带是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熄灭;故B正确;
C、在酒精灯上点燃镁条是使温度达到镁条的着火点而燃烧,而非提高着火点;故C不正确;
D、用水扑灭家具的燃烧是使家具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而熄灭;故D正确;
故选:C。
11.B
【详解】
A、水基灭火器是隔离和降温双重灭火,但是像酒精和汽油之类比水轻的有机物一般不使用水基灭火器,而是用沙土或灭火毯覆盖隔离,此选项错误;
B、由于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天然气泄漏报警器应安装在灶台的上方,此选项正确;
C、生活中常用煮沸降低水的硬度,煮沸可以使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变成沉淀,而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中,常用蒸馏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此选项错误;
D、蚊虫叮咬后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刺激皮肤,在叮咬处涂抹弱碱性物质中和蚁酸,食盐水显中性,不能和蚁酸反应,不能在叮咬处涂抹,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2.B
【详解】
A、“一架蔷薇满园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错误;B、冰和水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种状态,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属纯净物,正确;C、搅拌加快分子的运动速度,也就能加快了蔗糖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蔗糖的溶解速率;溶解度在温度一定时,固体溶解度不变,错误;D、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是增加了可燃物,错误。故选B。
13.A
【详解】
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两者缺一燃烧都不能发生,因此,在扑灭石油着火时可采取隔绝空气使石油不能与氧气接触、降低周围温度使温度不能达到石油的着火点、或阻止石油的喷发而达到撤离可燃物而灭火等措施;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因此降低石油着火点的措施不可能实现。
故选A。
14.D
【详解】
A.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非要有氧气参加,故错误;
B.镁等活泼的金属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活泼金属起火不能用CO2扑灭,故错误;
C.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气体,故错误;
D.该反应是由镁与二氧化碳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正确。
故选:D。
15.D
【详解】
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时,产生的热量主要随着热空气上升,火柴梗的温度上升很慢,不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故选D。
16.B
【详解】
试题分析:A.若所用药品过少,就不会将装置内的氧气耗尽,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错误;B.反应开始时,物质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气体体积受热膨胀,所以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的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正确;C.压强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木碳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与可燃物的着火点无关,错误;D.由于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虽然都消耗了氧气,但又生成了气体,装置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无法测定,错误。
考点:考查空气组成的测定的知识。
17.A 或B
【详解】
A题、二氧化碳具有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可用于灭火;氧气具有支持呼吸的性质,可用于供给呼吸;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用于净水。
B题、 表示禁止烟火; 表示可回收物; 表示节约用水。
18.
(1) 炷或油(或灯芯、或棉线) 升高 挥发(或蒸发) bcd
(2) 过滤 漏斗、烧杯、玻璃棒 活性炭(或木炭) 9:11 42.1%
【解析】
(1)
①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炷或油;
②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热,上层内盏油温放热,因为燃烧都是放热反应;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③a、水的蒸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水分子受热不分解,说法错误;
b、分子永不停歇做无规则运动,水分子不断运动,说法正确;
c、温度越高,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大,水分子间隔变大,说法正确;
d、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说明水分子数目减少,说法正确;
答案:bcd;
(2)
①操作a实现固液分离的操作,是过滤,在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时,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②上述流程中物质M可以对糖汁脱色,说明物质M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该物质可能是活性炭;
③蔗糖(C12H22O11)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9.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化合 +2 煤油分子与氧分子接触更充分
【解析】
(1)碳 12、碳 13、碳 14三种不同的原子中,中子数不同,但是质子数相同,所以属于同种元素;(2) 锂电池的工作原理是FePO4+LiLiFePO4.则锂电池放电时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在LiFePO4中锂元素显+1价,磷元素显+5价,氧元素显 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5)+( 2)×4=0,则x=+2;(3)高密度空气能使航空煤油更充分燃烧的微观原因是高密度空气中的氧分子与煤油分子接触更充分,航空煤油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0. 分子之间有间隔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 C
【详解】
(1)氰化钠()中氮元素为价,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1)+x+(-3)=0,x=+2。
(2)天然气能被压缩,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隔,压缩间隔距离变小了。
(3)爆炸发生的同时大量的易燃液体瞬间雾化,加剧了火势蔓延,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火势加剧的原因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4)电石()、金属钠、钾等物质能够跟水反应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①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有可燃性,乙炔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②已知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电石、金属钠能够跟水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堆放有金属钠、电石的仓库着火,不能使用水和有水的物质,这样会加剧火势蔓延,不能用AB。灭火的方法是C。
(5)
A、图书、档案失火、应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选项A不正确;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可能引起爆炸,选项B不正确;
C、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气体,选项C正确;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加水不能灭火,选项D不正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21.试管 锥形瓶 CD或CE b 在a端放一个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是否复燃,若复燃,则集满 16 21:2:4 77.8%
【详解】
(1)写出仪器名称: I试管;II锥形瓶;
(2)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应选用装置C,分液漏斗能有效的控制反应速率,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选择装置D,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选择装置E;故选择的制取装置为CD或CE;
(3)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若用E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长管进、短管出”从b端通入,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在a端放一个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是否复燃;
(4)苯甲醇(分子式为C7H8O)在医疗上曾作溶剂来溶解青霉素钾盐以减轻注射时的疼痛,但是不断有实验数据显示,苯甲醇与臂肌挛缩存在相关性,会导致患“青蛙腿”。因此,苯甲醇作为青霉素钾盐注射溶剂的方法已逐渐被淘汰。请回答:
解:①一个苯甲醇分子由7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共计16个原子构成。
②苯甲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12):(1×8):16=21:2:4;
③苯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22.4P + 5O22P2O5 集气瓶中的氧气被耗尽 提高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不污染空气
【解析】
本题考查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和燃烧的条件。
(1)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 + 5O2 2P2O5;
(2)A装置中,燃烧停止后,红磷仍有剩余,燃烧停止的原因就是灭火原理:温度低于着火点、隔绝氧气、撤去可燃物,根据题目信息可得,是集气瓶中的氧气被耗尽;
(3)燃烧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从燃烧条件考虑,热水的作用是提高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红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终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4)与A相比,B装置的优点是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不污染空气;不需要迅速把红磷放入集气瓶中,操作更方便,减少实验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