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碳及其化合物
一、选择题(共16题)
1.“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多用一次性木筷 B.教科书循环使用
C.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 D.使用布袋购物
2.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氮气用于磁悬浮列车 B.C60用于制铅笔芯
C.钛合金制人造骨 D.硫酸用做生产农药的原料
3.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煤炉上放一大盆水,就可防止煤气中毒
B.因为CO2过量能引过温室效应,所以在大气中越少越好
C.室内有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排风扇通风
D.到溶洞探险(可能含较多二氧化碳)用火把照明比手电筒照明好
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CO2能用作灭火剂;CO不可以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可除去CO2中混有的CO
C.CO2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CO极易与人体中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D.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会形成酸雨
5.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类相同,乙易与血液中血红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丙能产生温室效应
B.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
C.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D.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
6.下列有关CO和C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2和CO都属于氧化物
B.CO2和CO都有毒
C.CO2和CO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D.CO2和CO可相互转化
7.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下列操作中能达到目的是( )
A.将混合气体点燃 B.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层
C.将混合气体通入水中 D.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8.农业科技人员向农民建议:在利用温室进行种植的同时,可向温室内通入适量的气体,这是因为( )
A.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从而防治病虫害
B.可产生温室效应,从而提高室温
C.能灭火,施用后能防止火灾
D.施用可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9.下列关于CO与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可用于人工降雨 B.组成元素相同
C.都会造成温室效应 D.都能溶于水
10.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与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有关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A.已作为“绿色环保溶剂”能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有机溶剂
B.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在其中复燃
C.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
D.超临界CO2流体与固体干冰的组成相同
11.可以一次把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区分开的简便方法是( )
A.分别加入蒸馏水 B.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 D.将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
12.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单质,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②化学性质相似,完全燃烧后都生成二氧化碳
③物理性质相似,硬度大 ④是同一种物质 ⑤用途有所不同⑥都是黑色固体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④⑤
13.能证明某无色无味气体是CO2的操作及现象是
A.A B.B C.C D.D
14.化学学习小组做实验时记录了下列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B.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15.X、Y、Z有如图所示的转化(“→”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则符合要求的X、Y、Z依次为( )
A.、、
B. C、CO、
C.Cu、CuO、
D.、、
16.在下列变化中,既属于化合反应。也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D.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二、综合题(共6题)
17.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国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
(1)如图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简述它的涵义是 _____ 。
(2)围绕活动宣传主题小天同学提出的具体做法:如洗脸、刷牙时,随手关水等。从爱护水资源的角度分类,下列与小天做法相同的是 _____ 。
A B C D
爱护水资源的做法 用喷灌灌溉农田 建设污水处理厂 用淘米水浇花 工厂安装污水处理设备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是南京市中考化学实验考查题之一。为防止该实验后的溶液污染水源,同学们将实验后的溶液倒入废液缸集中处理。
①如图装置中仪器a名称 _____ 。
②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
③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实验方法是 _____ 。
④检验制取二氧化碳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用小烧杯取半杯废液,将pH计的探针插入废液中,测定pH值。当pH小于5.6,则说明溶液呈现 _____ 性,即有盐酸剩余。请说明为什么pH值要小于5.6而不是小于7的理由。 _____ 。
18.图5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和收集常见的气体。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实验前,常堵住导管口,打开玻璃塞向分液漏斗中加水,再打开活塞观察现象,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制取O2:锥形瓶内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
(3)制取CO2:若Y是Na2CO3粉末,欲控制反应速度得到较平稳的气流,可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收集CO2时可采用排饱和 NaHCO3溶液法。观察到_______________现象时开始收集,表示集气瓶内气体已收集满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4)制取H2:现取足量的粗锌加入到25g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产生0.1g氢气,则所用稀硫酸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19.依据文意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多孔活性炭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是一种优良的催化剂载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生产一直以煤、竹子、木材等宝贵资源为原料。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以清洁廉价的资源作为原料(如白酒糟),制备多孔活性炭。
白酒糟是酿酒过程的副产物,富含纤维素((C6H10O5)n)。以白酒糟为原料生产多孔活性炭的过程主要包括干燥、炭化、活化三步。炭化过程是将干燥的白酒糟在充满氮气的环境中,加热至650℃,将其中的纤维素转化为炭质原料(主要成为单质碳)。活化过程是以水蒸气或CO2为活化剂,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在炭质原料内部发生反应,生成气体,形成孔隙结构,制备多孔活性炭。
也有研究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实验测定所得多孔活性炭对碘的吸附值与水蒸气、CO2用量的关系分别如图1、2所示。
尽管以白酒糟为原料,制备多孔活性炭材料的技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解决,但已有研究为富含纤维素工业残渣的利用提供了可能途径。
(1)以白酒糟为原料制备多孔活性炭的优点是_________。
(2)纤维素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_________。
(3)炭化过程中需要在充满氮气的环境中,此处氮气的作用是_______。
(4)分析图1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5)由图1、图2可知,为了达到最佳吸附效果,应选用的活化剂是______。(填“水蒸气”或“二氧化碳”)
20.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
(1)下图是大自然中碳循环的局部示意图。
①上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_____(填序号);
②海水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吸收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之一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然后再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工作原理如下图:
①写出步骤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②下列有关这种设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充分利用太阳能 B.不需要能源 C.原理易得且可循环利用 D.可全天候使用
21.2018年1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碳强度下降了46%,提前3年实现了40%至45%的上限目标。
排放问题,形式紧迫
(1)解振华指出: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危害和影响已经现实发生了,而且应对气候变化越来越紧迫。你认为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在气候变化方面带来的危害或影响是什么_______?
科学研究,有的放矢
(2)为更好的了解二氧化碳,以减小危害,造福人类,康康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制取并且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②通过C、D装置可直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A.二氧化碳不稳定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C.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
D.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
③E实验中的现象是下面的蜡烛先想灭。从CO2的性质角度分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积极应对,改善环境
(3)植树造林,造福人类。解振华说:“我国人工造林面积位列世界第一,森体蓄积量已经超额完成了2020年的任务。”森林蓄积量有于降低空气中的碳强度,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
(4)变废为宝,一举多得,二氧化碳除了作植物肥料、转化为干冰等外,还可被转化为更高价值的化学品写等,如二氧化碳与甲烷在催化作用下、可生反一氧化碳和氢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方程式_____。
(5)节能减排,从我做起。出行乘坐地铁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郑州地铁每车次运送乘客以960人计,走同样的路线,CNG公交车每年次消耗天然气bkg(以甲烷计算),每辆CNG公交车运送乘客以30名计。若乘CNG公交车的乘客均改乘地铁,则地铁每运行一车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多少千克__________?(注:忽略地铁间接排放二氧化碳)
22.某校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铁屑,其成分是铁、氧化铁和水。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固定装置已略去;氮气不与铁屑中的成分反应;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可以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进行实验)(气体改变对称量质量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称量玻璃管的质量为m1。将样品放入玻璃管中,称量玻璃管和样品的总质量为m2。
②连接好装置。缓缓通入N2,点燃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玻璃管中固体恒重,记录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m3。
③再次连接好装置,继续实验。通入CO,点燃丙处的酒精灯和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玻璃管中固体恒重,熄灭酒精喷灯,继续通入CO直至玻璃管冷却。再次记录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m4。
(交流讨论)
(1)丙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_____ 。
(2)玻璃管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
(3)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_____ (用含有m1、m2、m3或m4的代数式表示)。
(4)若步骤③中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样品中水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将 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一次性木筷生产需要砍伐森林,而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理念,A错误;
B、纸的生产制造需要树木,教科书循环使用,可减少森林的砍伐,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符合低碳理念,B正确;
C、电能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火力发电需要燃烧化石能源,释放二氧化碳。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可以节约电能,符合低碳生活理念,C正确;
D、使用布袋购物,可以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正确;
故选A。
2.B
【详解】
A、氮气的用途广泛,可用以防腐、化工原料、磁浮列车等,故A不符合题意;
B、制铅笔芯的原料是石墨,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钛合金与骨骼有很好的相容性,可用于人造骨,故C不符合题意;
D、硫酸用于生产农药、化肥、除锈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
试题分析:A.煤炉上放一大盆水,就可防止煤气中毒 ,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一氧化碳不溶于水;B.因为CO2过量能引过温室效应,所以在大气中越少越好,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室内有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排风扇通风 ,是错误的叙述;这样容易产生事故;D.到溶洞探险(可能含较多二氧化碳)用火把照明比手电筒照明好,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4.D
【详解】
A、CO2与CO的性质决定它们有这些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等;CO可用作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但不可灭火,故此项说法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CO2没有,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可除去CO2中混有的CO,故此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煤气中毒,故此项说法正确
D、“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CO不会形成酸雨,形成酸雨的是SO2,错误。
故选:D。
5.B
【详解】
A、丙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能产生温室效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错误,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错误符合题意;
C、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是碳,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详解】
A、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叫做氧化物,CO2和CO都属于氧化物,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说法错误;
C、CO2和CO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是-2价,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CO2和CO可相互转化,说法正确;
答案:B。
7.D
【详解】
A、虽然一氧化碳能燃烧,但由于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根本就不能点燃一氧化碳,选项错误;
B、混合气通过炽热的炭层后,二氧化碳会与炭生成一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是主要物质,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混合气通过水后,会将二氧化碳吸收,但是二氧化碳是主要物质,选项错误;
D、混合气通过氧化铜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最后就只剩下二氧化碳,选项正确,故选D。
【详解】
A、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只有当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时才能使害虫死亡,故A错;
B、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产生温室效应,是指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而温室中温度升高是由于塑料薄膜能让太阳的光、热量进入,阻止冷空气进入和热量挥发,故B错;
C、二氧化碳能灭火,但在温室中施用的二氧化碳参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达到用来防止火灾的目的;
D、植物光合作用需要CO2 ,增加CO2含量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故选D
9.B
【详解】
A、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不可用于人工降雨,A错误。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正确。
C、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不会,C错误。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D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
A、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所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能做溶剂,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有机溶剂,正确;
B、超临界二氧化碳只是二氧化碳的一种形态,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错误;
C、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正确;
D、超临界CO2流体与固体干冰的组成相同,都是二氧化碳,正确;
故选B。
11.C
【详解】
A、分别加入蒸馏水时,都无明显现象,不能用蒸馏水区分;
B、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其它都无明显现象,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区分;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能使木条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能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D、将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氧气,其它都无明显现象,不能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分。
故选:C。
12.A
【详解】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单质,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化学性质相似,完全燃烧后都生成二氧化碳;但是它们的物理性质不相似,不是同一种物质,金刚石是无色的,由于物理性质不同,所以用途有所不同。故选A。
13.C
【详解】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木条燃烧更旺,不可能是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错误;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木条燃烧更旺,说明瓶内气体能支持燃烧,不可能是二氧化碳,错误;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某无色无味气体是CO2,正确;D、将气体通入蒸馏水中,有气泡逸出,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氢气、氧气等气体,错误。故选C。
14.B
【详解】
试题分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错误,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正确,C、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错误,D、铁丝在空气中不会燃烧,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错误,故选B
15.C
【详解】
A、氢气点燃会生成水,水通电会生成氧气,但是氧气不会转化成氢气,故A错误;
B、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会转化成碳酸,故B错误;
C、铜加热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C正确;
D、过氧化氢不会转化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C。
16.C
【详解】
A、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选项A错误;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选项B错误;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选项C正确;
D、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但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选项D错误;
故选:C。
17.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AC 长颈漏斗 用点燃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酸 二氧化碳溶于水,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pH值约为5.6
【详解】
(1)“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2)从爱护水资源的角度分类,爱护水资源一是要防治水污染,二是要节约用水,小天同学的做法属于节约用水;其中AC属于节约用水,BD属于防治水体污染;所以与小天做法相同的是AC;
(3)①装置中仪器a名称长颈漏斗;
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
③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所以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实验方法是:用点燃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④pH小于7,溶液呈酸性,用pH计测得的废液的pH小于5.6,说明溶液呈现酸性;
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pH值约为5.6,所以pH值要小于5.6才可以证明有盐酸剩余。
18.水槽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控制稀盐酸的滴加速度 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气泡不再进入集气瓶中,从瓶口外冒出 19.6%
【详解】
(1)仪器A是水槽。实验前,堵住导管口,此时里面的大气压和外面的大气压是相等的,打开玻璃塞向分液漏斗中加水,再打开活塞,分液漏斗中的液面不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所以此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该发生装置是固液常温反应型,用此装置制取氧气,则是用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制取CO2:Na2CO3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快,欲控制反应速度得到较平稳的气流,可采取的操作是通过旋转活塞减慢稀盐酸滴下的速度。收集CO2时可采用排饱和NaHCO3溶液法,观察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此时是纯净的二氧化碳,开始收集。当气泡不再进入集气瓶中,从液体中逸出时,表示集气瓶内气体已收集满。
(4)设产生0.1g氢气时,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解得x=4.9g
则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9.6%
19.
(1)白酒糟是清洁廉价的资源,能够变废为宝
(2)36:5
(3)作保护气,防止碳与氧气接触
(4)不是水蒸气用量越多,制得的多孔活性炭的吸附性能越好(合理即可)
(5)水蒸气
【分析】
(1)
根据“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以清洁廉价的资源作为原料(如白酒糟),制备多孔活性炭。”可知,以白酒糟为原料制备多孔活性炭的优点是白酒糟是清洁廉价的资源,能够变废为宝
(2)
根据纤维素化学式可知,其中碳、氢元素质量比=(12×6n):(1×10n)=36:5;
(3)
加热至650℃时,碳与氧气接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炭化过程中需要在充满氮气的环境中,此处氮气的作用是作保护气,防止碳与氧气接触;
(4)
根据图1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水蒸气用量越多,制得的多孔活性炭的吸附性能越好(合理即可);
(5)
由图1、图2数据可知,为了达到最佳吸附效果,应选用的活化剂是水蒸气,这是因为水蒸气作活化剂时,对碘的吸附值最高能够达到450mg/g左右,而二氧化碳作活化剂时,对碘的吸附值最高能够达到404mg/g左右。
20.③⑤ CO2+H2O=H2CO3 CaCO3 CaO+CO2↑ BD
【详解】
(1)①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和海水的吸收;故填:③⑤;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填:CO2+H2O=H2CO3;
(2)①步骤2中反应是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填:CaCO3 CaO+CO2↑;
②该设想充分利用太阳能,原理易得且可循环利用;故填:BD。
21.温室效应增强 B CaCO3+2HCl=CaCl2+H2O+CO2↑ D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降低了碳强度 。 88b kg。
【详解】
(1)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在气候变化方面带来的危害或影响是:温室效应增强。
(2)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②实验中C中的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D中的紫色石蕊变红色。
A、题中的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不稳定,故A错误;
B、题中的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B错误;
C、C中的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故C错误;
D、D中的紫色石蕊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故D正确。故选D。
③E实验中的现象是下面蜡烛先熄灭,所以从CO2的性质角度分析,其原因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3)光合作用可以消耗二氧化碳,森林蓄积量有助于降低碳强度。
(4)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5)设地铁每运行一车次可减排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消耗天然气的质量为bkg=32bkg;
x=88bkg。
22.点燃一氧化碳,减少尾气污染 3CO+Fe2O32Fe+3CO2 不变
【详解】
(1)由于实验过程中通入了一氧化碳,故丙处酒精灯的作用是点燃一氧化碳,减少尾气污染;
(2)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3)设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x,
,解得x=;
(4)步骤③中氧化铁反应与水无关,故如果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样品中水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将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