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化石燃料的利用-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3化石燃料的利用-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01 14:4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化石燃料的利用
一、选择题(共16题)
1.由下列描述不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
描述 结论
A 气体可加压贮存在钢瓶中 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 将生石灰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烧杯外壁发烫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C 工厂大量排放含硫煤燃烧产生的气体 增大酸雨的发生率
D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A.A B.B C.C D.D
2.下列物质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酒精 C.木材 D.一氧化碳
3.以下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C.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D.它们都可用于切割玻璃
4.下列关于石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C.可利用石油产品发电 D.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比如航空汽油等
5.下列有关生产、环保、资源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B.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时,燃料就一定能燃烧
C.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污染,节约石油资源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6.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科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因用电器短路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在冰箱里放入活性炭,除去冰箱里的异味
C.室内起火时,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进行呼救
D.化工厂可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形成酸雨
7.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A.Q点 B.P点 C.N点 D.M点
8.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碳原子排列不同
B.CO与CO2组成元素相同,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C.CO2的过多排放可导致酸雨
D.CO与CO2可用燃着的木条区分
9.“塑化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但被不法商人添加到食品中,造成了“塑化剂”风波。已知“塑化剂”的化学式为C24H34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塑化剂”属于无机物
B.“塑化剂”属于有机物
C.“塑化剂”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17∶2
D.食品添加剂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使用
10.“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 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C.汽车排出大量尾气 D.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
11.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这里“碳”是指(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二氧化碳
12.在台湾高雄发生6.7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大楼倒塌及大量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往往会发生灾后疫情,为了防止灾后疫情出现,防疫人员用过氧乙酸(C2H4O3,)、次氯酸钠(NaClO)进行消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B.次氯酸钠是氧化物
C.过氧乙酸为有机物
D.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1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煤和石油大量的直接燃烧会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化石燃料蕴藏量是有限的
C.我国的煤和石油资源很丰富,不需要大力开发新能源
D.我国的煤和石油资源有限,必须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14.当代社会几乎离不开化石燃料,关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利”而无“弊”,因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根本就离不开化石燃料,也离不开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生产的塑料、橡胶、纤维、药物、化肥、农药等
B.只有“弊”而无“利”,因为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导致气候变暖,酸雨、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急剧上升
C.“弊”大于“利”,虽然化石燃料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和物质,但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D.“利”大于“弊”,虽然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但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可以趋利避害
15.物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燃烧热值高且产物无污染,被用作“绿色能源”
B.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可用于所有火灾的灭火
C.熟石灰具有碱性,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明矾溶于水能形成吸附性物质,可用于自来水的净化
16.你认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物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的差别
B.“低碳”理念是为了引导全社会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法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C.随着仿真实验室和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研究的结论可不必通过实验来证明
D.化学变化中所说的“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
二、综合题(共6题)
17.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使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下列能源不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填序)。
A 氢能 B 核能 C 石油 D 风能
(2)锂电池可为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与锂原子的化学性质最为相似的是_____(填序号)。
(3)氢气作为清洁能源,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含有石墨烯的催化剂,可使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新能源汽车除了节约化石能源外,其主要优点是_____。
18.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无视历史,声称日本人发现海域.由此引发争端,钓鱼岛海域有丰富的鱼类,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1)钓鱼岛附近水域海底蕴藏大量的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
(2)钓鱼岛附近水域鱼种类多,鱼甘油中富含维生素D2[C28H44O],关于维生素D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维生素D2是单质
B 维生素D2由73个原子构成
C 维生素D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维生素D2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7:11
(3)若要测定海水的酸碱度,最适宜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紫色石蕊溶液 B pH试纸 C 无色酚酞溶液
(4)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填“>”、“=”或“<”)乙物质的溶解度。
②t2℃时,将15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成20%稀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______________g。
19.随着经济发展,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化石燃料是煤、_____和天然气。
(2)氢气作为目前最理想的清洁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为了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人们正在选择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常见的新能源有_____(写出一种即可)。
(4)当空气受SO2严重污染时,可通过飞机喷洒X粉末,使空气中的SO2含量明显降低,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是2X+2SO2+O2=2CaSO4+2CO2.X的化学式为_____。
(5)以柴油为燃料的汽车,加装尿素箱可使尾气排放达到“国IV”标准。其工作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CO(NH2)2+3N2OCO2+2H2O+4N2表示。计算:若用10kg 30%的尿素[(CO(NH2)2]溶液,最多可吸收一氧化二氮的质量是_____kg。
20.“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
(1)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包括煤、___和天然气等。
(2)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    C.PM2.5    D.氮气
(3)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
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
①D烧杯中_______(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处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处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_______;写出C处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为了确定CH4、H2和CO (以下简称试验气)三种可燃性气体,分别将它们在氧气中燃烧,把燃烧后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回答以下问题.
(1)若装置A的质量增加,B的质量不变,则试验气是________,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若装置A的质量不变,B的质量增加,则试验气是_________,在B瓶中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若装置A、B的质量都增加,则试验气是___________;若B的质量增加2.2g,则A的质量增加__________g.
22.我国在南海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
材料一: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4·nH2O,它是由甲烷气体与不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水合物。可燃冰热值高、储藏量大。燃烧不产生污染物。
材料二:将CO2注入海底的可燃冰储层,能将可燃冰中的CH4“挤走”,而形成二氧化碳水合物。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烷(CH4)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6若有16克甲烷完全燃烧,产生多少二氧化碳气体_______________(列方程式计算)
(3)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可燃冰是一种清洁能源
B.甲烷和水形成可燃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C.用CO2 “挤走”可燃冰中的CH4过程属于置换反应
(4)一种甲烷水合物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成8个分子笼,每个分子笼可容纳1个甲烷分子或水分子,若这8个分子笼中有6个容纳的是甲烷分子,另外2个被水分子填充,这种可燃冰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__________。
(5)大海深处有大量的可燃冰CH4·nH2O,由于地震,若震动过于剧烈,将是可燃冰变为气体快速逸出,可能后果为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气体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生石灰能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石灰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感到烧杯外壁发烫,故选项说法错误;
C、大量燃烧含硫煤会产生大量硫的氧化物,因此会污染空气,增加酸雨的产生,故选项解释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2.A
【解析】
A、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正确;B、酒精属于可再生能源,不是化石燃料,错误;C、木材不是化石燃料,错误;D、一氧化碳是无机燃料,不是化石燃料,错误。故选A。
3.A
【详解】
A、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B、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物理性质不同,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学性质相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C、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大量碳原子构成的,每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D、石墨较软,不能用来切割玻璃,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4.B
【详解】
A、石油中含有多种烷烃和其它种类的物质,石油是混合物,故正确;
B、化工产品是经过化学反应制得的相关产品,石油又称原油,没有经过化学合成,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而不是化工产品,故错误;
C、石油中含有汽油、煤油、柴油等多种物质,可利用石油产品发电,故正确;
D、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沸点不同,可利用此性质采用分馏的方法将物质进行分离,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不同的产品,故正确。
故选:B。
5.B
【详解】
A、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正常雨水显酸性,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故A正确;
B、可燃物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一定能燃烧,还需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
C、乙醇属于可再生资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污染,节约石油资源,故C正确;
D、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故D正确。故选B。
6.B
【解析】
试题分析:水会导电,用电器短路着火,不能用用水扑灭,A错误;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颜色和异味,B正确;室内起火时,打开所有门窗会使火势更旺,C错误;加高烟囱排放废气,不能防止形成酸雨,D错误。故选B。
7.D
【详解】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故选D。
8.C
【详解】
A、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碳原子排列不同,决定了性质不同,故A正确;
B、CO与CO2组成元素相同,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B正确;
C、CO2的过多排放可导致温室效应,不会形成酸雨,故C错误;
D、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故D正确。
故选C。
9.A
【解析】
A、含碳的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塑化剂的化学式为C24H34O4,符合有机化合物的概念,说法错误,故A可选;
B、含碳的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塑化剂的化学式为C24H34O4,符合有机化合物的概念,说法正确,故B不可选;
C、根据“塑化剂”的化学式为C24H34O4,可知“塑化剂”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4:34:4=12:17:2,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食品添加剂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使用,是正确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A
【解析】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含硫元素的物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故选A。
11.D
【解析】
试题分析:零碳馆”中的“碳”狭义的意思就是指﹣﹣碳,特别是二氧化碳;广义的意思是指,节能环保,不浪费资源.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含碳元素的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容易造成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对环境会造成影响,故答案为D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次氯酸钠不是氧化物,因为含有三种元素;过氧乙酸为有机物,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4:3。故选C.
13.C
【详解】
A、煤、石油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物质,会造成空气严重污染,选项A正确;
B、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蕴藏量有限,不能无限制开采、利用,选项B正确;
C、我国的煤和石油资源有限,由于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只有通过大力开发新能源才能解决能源危机,选项C错误;
D、我国的煤和石油资源有限,且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选项D正确。故选C。
14.D
【详解】
物质都有“两面性”,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根本就离不开化石燃料,也离不开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生产的塑料、橡胶、纤维、药物、化肥、农药等,但化石燃料在使用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总的来说:化石燃料“利”大于“弊”,虽然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但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可以趋利避害,故选D
15.B
【解析】A.氢气燃烧热值高且产物无污染,被用作“绿色能源”,是最理想的燃料,故A正确;B.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因此通常可用于灭火,但不能用于所有火灾的灭火,若活泼金属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B错误;C.熟石灰具有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C正确;D.明矾溶于水能形成吸附性物质,可用于自来水的净化,故D正确;故选B。
16.C
【详解】
A.物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的差别,如一氧化碳可作燃料或还原剂,也能使人中毒;B.“低碳”理念是为了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法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C.仿真实验室和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给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使一些实验可以在模拟环境中进行,但是,研究的结论必通过实验来证明;D.决定物质种类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化学变化中所说的“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选C
17.C B 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详解】
(1)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C;
(2)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B选项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A的最外层电子数也是1,但是只有一个电子层,故锂原子和B选项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故选B。
(3)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含有石墨烯的催化剂可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新能源汽车除了节约化石能源外,其主要优点是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8.CH4 C B = 100
【详解】
(1)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是:CH4;
(2)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维生素D2[C28H44O]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不是单质,故选项错误;
B、维生素D2由分子构成,一个维生素D2分子由73个原子构成,故选项错误;
C、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故质量分数之比=质量比,维生素D2中C、H、O元素质量比为:(12×28):44:16=84:11:4,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正确;
D、维生素D2中C、H元素质量比为:(12×28):44=84:11,故选项错误。故选C。
(3)测定酸碱度要用pH试纸;酸碱指示剂只能测溶液的酸碱性。故选B。
(4)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乙物质的溶解度。
②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15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19.石油 2H2+O22H2O 风能(合理即给分) CaCO3 6.6
【详解】
解:(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和天然气;故填:石油;
(2)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故填:2H2+O22H2O;
(3)常见的新能源有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故填:风能(合理即给分);
(4)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X+2SO2+O2=2CaSO4+2CO2,反应前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钙、硫、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2、2、1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2个钙原子、2个碳原子和6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钙原子、1个碳原子和3个氧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aCO3.故填:CaCO3;
(5)设10kg30%的尿素[CO(NH2)2]溶液可吸收NO的质量为x,则:
x=6.6kg
故填:6.6。
20.石油 D 下层 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碳酸( H2CO3) CO2+Ca(OH)2=CaCO3↓+H2O
【详解】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空气中最常见的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固体颗粒有PM2.5和PM10,所以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氮气,选D。
(3) ①从装置图中可知,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烧杯中收集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D烧杯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层的蜡烛先熄灭,此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B处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二氧化碳进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使石蕊变红,因此B处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碳酸(H2CO3);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C处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
21.H2 2H2+O2 2H2O CO CO2+Ca(OH) 2===CaCO3↓+H2O CH4 1.8
【详解】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生成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1)装置A的质量增加,B的质量不变,说明只有水生成,实验气是氢气;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2)装置A的质量不变,B的质量增加,说明只有二氧化碳生成,试验气是一氧化碳;反应方程式是:。(3)装置A、B的质量都增加,说明生成的气体中既有水又有二氧化碳,试验气是甲烷();B的质量增加2.2g,说明有2.2g二氧化碳生成,要求A的质量增加多少,就是求生成了多少水。可根据反应式计算。
解:设A的质量增加g,即生成g水,


=1.8g
即:A的质量增加1.8g
22. 44g AB CH4 8H2O 引发海啸
【详解】
(1)甲烷与氧气点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
(2)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
x=44g
(3)A.可燃冰是一种清洁能源,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甲烷和水形成可燃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用CO2“挤走”可燃冰中的CH4过程不属于置换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AB;
(4)这种可燃冰的平均组成是每6个甲烷分子对应48个水分子,可表示为CH4 8H2O.故填:CH4 8H2O;
(5)大海深处有大量的可燃冰(CH4 nH2O),由于地震,若震动过于剧烈,将使可燃冰变为气体快速逸出,引发海啸,故填:引发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