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物质的溶解性-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2物质的溶解性-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01 14:4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物质的溶解性
一、选择题(共16题)
1.实验室用37%的浓盐酸(密度1.19g/cm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不需要的仪器是( )
A.托盘天平 B.量筒 C.烧杯 D.玻璃棒
2.证明某KNO3溶液在40℃时未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正确是
A.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晶体析出
B.温度不变时,向少量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溶解
C.取少量该溶液蒸发少量水,无晶体析出
D.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时,有晶体析出
3.现有20℃时2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以下操作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发生变化的是(  )
A.温度不变蒸发掉20g水
B.温度不变加入10g硝酸钾
C.温度不变加入20g水
D.升温到40℃
4.下列措施,一定能把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A.降低温度 B.增加溶剂 C.充分搅拌 D.增加溶质
5.溶液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B.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D.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6.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多种
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C.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 D.水中加蔗糖所得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
8.欲使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再添加溶质 C.升高温度 D.倒出些溶剂
9.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固体能做溶质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用洗涤剂洗油污原理是乳化 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澄清的液体
10.甲烧杯中盛有 m 克白色硫酸铜粉末,乙烧杯中盛有 m 克胆矾,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的水,均全部溶解,得到 20℃的溶液。对甲、乙烧杯中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B.溶剂质量一定相等
C.溶液质量一定相等 D.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0g10%的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到20%,需再加入10g硝酸钾固体
B.将10g食盐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C.20%的食盐溶液中取出的5 g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原溶液小
D.当溶液被水稀释时,溶液中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
12.与“饱和溶液”互推,下列有关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 B.是浓溶液
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混合物
13.将一杯不饱和的食盐溶液恒温蒸发直至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下列曲线能正 确反映食盐的溶质质量分数%随蒸发掉的水的质量m而变化的是
A.B.
C.D.
14.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②中溶液是饱和溶液
B.③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
D.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1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B.自来水净化中通入Cl2的目的是杀菌消毒
C.烧开水时,水沸腾后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D.用洗涤剂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功能
16.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B.在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里加入其他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
C.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温度时,若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
D.能导电的溶液中阳离子总数一定等于阴离子总数
二、综合题(共6题)
17.(1)济南市政府近年来逐步加大对黄河两岸生产、生活燃料结构的调整,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例如:提高居民家中天然气的使用率,改善家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天然气是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是CH4)。
①写出天然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其理由是_____。
(2)工业上采用氨碱法生产纯碱(Na2CO3),主要流程如图1在①~③三个过程中,发生分解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
(3)侯氏制碱法以食盐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t1℃时,Na2CO3的溶解度是_____。
②t2℃时,NaCl的溶解度_____Na2CO3的溶解度(填“大于”“等于”“小于”之一)
③要从海水中提取NaCl,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④若把10g的Na2CO3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t1℃的Na2CO3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18.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l)下表是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氢氧化钙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①80℃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温至40℃,所得溶液是氢氧化钙的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60℃硝酸钾饱和溶液105g,若降温至20℃,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是_____。
③20℃时,将20gNaCl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④向20℃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恢复至20℃,此时溶液中钙离子数目比加入生石灰前溶液中钙离子数目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溶液中钙离子浓度比加入生石灰前溶液中钙离子浓度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⑤从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的方法是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2)列式计算:用100g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0.9%的生理盐水,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_____(水的密度为1.0g·mL-1)
19.科技活动中,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所示实验可观察到A烧杯溶液变为红色,此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
①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②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④氨气易溶于水
(2)图乙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石蕊纸花变为红色,纸花变红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图丙所示实验中有组对比实验,其a、b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
20.碳酸锶(SrCO3)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生产锶铁氧体磁性材料。一种以菱锶矿(含80~90% SrCO3,少量CaCO3、BaCO3等)制备高纯碳酸锶的工艺流程如图:
(查阅资料)
①不溶性碳酸盐高温下可以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和CO2气体。
② 可溶性碱(如KOH)中金属元素(K)形成的氧化物(K2O)才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KOH),反之,不溶性碱[如Cu(OH)2]中金属元素(Cu)形成的氧化物(CuO)不能与水反应。
③金属锶: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可直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锶和氢气。
④氢氧化锶在水中的溶解度数据如表:
温度/℃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溶解度/(g/100g) 1.25 1.77 2.64 3.95 8.42 20.2 44.5 91.2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粉碎”菱锶矿、焦炭混合的目的是______。标出碳酸锶(SrCO3)中锶的化合价为_____。
(2)“立窑煅烧”中碳酸锶和焦炭反应得到单质锶,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浸取”中用热水浸取而不用冷水的原因是________,滤渣1含有Ca(OH)2和_____。
(4)写出“除钡”环节中滤渣2的化学式_____。
(5)“结晶”采用的是_____结晶法,得到的“母液”一定是氢氧化锶的_____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6)“沉锶”时发生的反应:Sr(OH)2+NH4HCO3=SrCO3↓+NH3·H2O+H2O,该反应需的温度需控制在65-80℃,其原因是_______。
(7)锶铁氧体是由锶和铁的氧化物组成的复合磁性材料。要制备某种锶铁氧体(化学式为SrO 6Fe2O3,相对分子质量为1064)5.32t,不考虑过程中的损失,理论上至少需要含SrCO3 80%的菱锶矿石多少t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黄铜(铜、锌合金)的组成。在化学老师的帮助下,选用98%的浓硫酸、黄铜样品进行下列实验并计算。
实验Ⅰ:配制150g 9.8%的稀硫酸。
(1)计算:需要浓硫酸约8.2mL;需要水的体积为_________mL(取整数值)
(2)量取浓硫酸和水:用量筒量取8.2 mL浓硫酸和一定体积的水。如果量取98%的浓硫酸时俯视读数,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9.8%(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_________ 。(4)装瓶贴标签。
实验Ⅱ:用下图1所示装置测定锌铜合金中锌、铜的质量分数。
(1)实验前,先将锌铜合金用砂纸打磨,其目的是:_________;
(2)实验操作步骤有:①记录量气管D的液面位置;②检查气密性,将药品和水装入各仪器中,连接好装置。③待B中不再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记录量气管D的液面位置;④由A向B滴加足量试剂;⑤将B中剩余固体过滤,洗涤,干燥,称重;上述进行的操作的顺序是_________(填序号);记录量气管D的液面位置时,除视线平视外,还应_________;
(3)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若实验中,锌铜合金与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测得产生的气体体积为V L,为求出合金中锌、铜的质量分数,还要用到下列数据中的_________;
A.加入的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B.反应后B中剩余固体的质量
C.实验前反应装置中空气的体积 D.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
(5)小组同学交流发现上述方法测得的锌的质量分数会偏大,现将装置改为如图2所示,改进的目的是_________。
22.如下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吸收、检验和分离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装置 A(其中液体试剂足量)可以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进行分离。首先打开活塞 a,缓缓通入混合气体,广口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此时从导管 c 逸出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_,为了检验该气体,将导管按 c-d-e-f-g 顺序连接,B 处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实验中 A 和 C 两处用到澄清石灰水,其中 A 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装置 C 中还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 ;一段时间后,断开 AB 装置,关闭活塞 a,打开活塞 b,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此时逸出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______。
(4)现有36.5 g质量分数为20%的盐定质氢氧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氯化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2.2%。请计算所得氯化钙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利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先计算出所需浓溶液的体积和水的体积,再用量筒量取浓盐酸和水,在烧杯中稀释,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冷却后装瓶贴上标签,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用到托盘天平,A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A。
2.C
【详解】
A、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升温饱和溶液也会变为不饱和溶液,错误;
B、温度不变时,饱和硝酸钾还能溶解少量KCl晶体,不能判断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错误;
C、取少量该溶液蒸发少量水,溶剂减少而无晶体析出,说明硝酸钾溶液不饱和,正确;
D、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时,有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错误。
故选C。
3.C
【详解】
A、温度不变蒸发水,因溶解度不变,所以溶液中会有溶质析出,即溶质和溶剂都减少,但还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比值没变;
B、若温度不变时,饱和溶液不再继续溶解溶质,所以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比值没变;
C、温度不变,加入20克水后,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所以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比值发生改变;
D、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溶液的状态变为不饱和溶液,而溶质和溶剂没变,所以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比值没变。
故选C。
4.B
【详解】
A、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所以降低温度不一定能成功,故A错误;
B、增加溶剂可使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
C、充分搅拌不影响饱和溶液的状态,故C错误;
D、增加溶质依然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5.C
【详解】
A. 溶液组成中不一定含有水,如碘酒是酒精与碘组成的溶液,溶剂为酒精,选项错误;
B.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也具有均一、稳定的性质,但不是溶液,选项错误;
C. 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选项正确;
D.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某种或某些物质的溶液,而不是不能溶解所有物质,选项错误,故选C。
6.C
【详解】
A.溶液中的溶剂不一定是水,如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故选项错误;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多种,故选项正确;
D.溶液不一定是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B
【详解】
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如硫酸铜溶液显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不确定具体溶液种类,故不能判断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水中加入蔗糖后形成溶液,导电性没有明显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8.B
【详解】
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中的降低温度是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的,有的物质是升高温度可以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所以降低温度不可靠,加入溶质是可靠的,倒出溶剂不现实。故选B。
9.C
【详解】
试题分析: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固液气都能做溶质;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属于稀溶液;C选项用洗涤剂洗油污原理是乳化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高锰酸钾溶液就有颜色;故答案选择C
10.C
【详解】
A、胆矾中含有结晶水,m 克胆矾中硫酸铜质量小于m 克,加入等质量的水,均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可能相等,故A错误;
B、胆矾中含有结晶水,加入等质量的水,均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剂质量不可能相等,故B错误;
C、硫酸铜粉末、胆矾质量相等,加入等质量的水,均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液质量一定相等,故C正确;
D、胆矾中含有结晶水,加入等质量的水,均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不可能都是饱和溶液,若甲是饱和溶液,则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故选C。
11.D
【详解】
A、100g10%的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到20%,设需要再溶解该物质的质量为x,
,x=12.5g,则需再加入12.5g硝酸钾固体,故A不正确;
B、将10g食盐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B不正确;
C、20%的食盐溶液中取出的5 g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不正确;
D、当溶液被水稀释时,溶液中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故D正确。故选D。
12.C
【详解】
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如将AgCl加入水中,虽然有晶体,但是是由于氯化银难溶于水。A错误;
B、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在一定温度下能否继续溶解溶质,和溶液的浓、稀无直接的联系。B错误;
C、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C正确;
D、饱和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属于混合物,但是混合物不一定是饱和溶液。D错误。
故选C。
13.B
【详解】
将一杯不饱和的食盐溶液恒温蒸发直至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一开始由于水分的蒸发,溶液中食盐质量不变,因此食盐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溶液饱和后,由于温度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选B。
14.B
【详解】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A. ②中溶液中有剩余的未被溶解的固体,说明已经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 ③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刚好饱和,符合题意;
C. ②③中溶质质量不同,溶剂质量相同,溶液的浓度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D.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由图可知,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不符合题意;选B。
15.C
【详解】
A、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2H2表示两个氢分子,故正确;
B、自来水净化中通入Cl2的目的是杀菌消毒,正确;
C、烧开水时,水沸腾后有气泡冒出,主要是由于水变为水蒸气而形成的,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错误;
D、用洗涤剂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功能,正确。故选C。
16.C
【详解】
试题分析: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溶剂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即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0%。A、若溶解性小的物质,即使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也很小,若溶解性大的物质即使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也可以很大,说法错误;B、饱和溶液是该溶质的饱和,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说法错误;C、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只是升高温度那么只是溶解度改变,溶质可能会析出,而溶液质量不变那么溶剂和溶质质量也是不变的,那么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说法正确;D、应该为正负电荷量相等,电荷量=离子数×单个离子所带电荷数,说法错误。
17.CH4+2O2CO2+2H2O 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无污染 ③ 18g 小于 蒸发结晶 59
【详解】
(1)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填:CH4+2O2CO2+2H2O;②甲烷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无污染;故填: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无污染;
(2)在① ③三个过程中,①、②反应物不是一种,不是分解反应,③中发生的反应是:2NaHCO3Na2CO3+H2O+CO2↑,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所以发生分解反应的是③;故填:③;
(3)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Na2CO3的溶解度是18g;故填:18g;②t2℃时,NaCl的溶解度小于Na2CO3的溶解度;故填:小于;③结晶有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两种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适合蒸发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适合降温结晶,NaCl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要从海水中提取NaCl,应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④t1℃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18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碳酸钠,所以把10g的Na2CO3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t1℃的Na2CO3溶液的质量是:50g+9g=59g;故填:59。
18.不饱和 39.2g 26.5% 减小 不变 降温结晶 1900mL
【详解】
(一)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80℃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温至40℃,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所得溶液是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
②现有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105g,若降温至20℃,理论上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55g-15.8g=39.2g;故答案为39.2g;
③20℃时,将20gNaCl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④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水减少,此时溶液中钙离子数目比加入生石灰前溶液中钙离子数目减少;溶液中钙离子浓度比加入生石灰前溶液中钙离子浓度不变。
⑤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从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2)设需要水的体积为x
100g×18%=0.9%×(100g+x×1.0g·mL-1),x=1900mL。
19.② CO2+H2O═H2CO3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否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浓氨水的性质、酸碱指示剂与酸碱显示不同的颜色、二氧化碳性质以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溶解在棉花团的水中生成显碱性的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涉及到的相关性质有:①氨分子是在不断运动到的②浓氨水具有挥发性③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显碱性。氨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则没有得到体现。故选②;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图丙中有碘分别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两组实验,前一组是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后一组是不同的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这两组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否与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
20.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C+SrCO3Sr+3CO↑ 增大氢氧化锶的溶解度 Mg(OH)2 BaSO4 降温 饱和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且防止NH4HCO3受热分解 解:化学反应前元素种类和质量守恒,设菱锶矿石的质量为x
答:需要菱锶矿石0.925t。
【详解】
(1)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多,反应速率越快,则菱锶矿、焦炭混合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加快反应反应速率。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碳酸根离子显-2价,设Sr的化合价为x,则x+(﹣2)=0,解得x=+2,所以碳酸锶(SrCO3)中锶的化合价为+2,即。
(2)分析流程图信息可知,立窑煅烧中反应物是焦炭和碳酸锶,生成物为锶和一氧化碳,故得到单质锶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3)氢氧化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镁是不溶物,则“浸取”中用热水浸取而不用冷水的原因是增大氢氧化锶的溶解度,使氢氧化钙析出;由图可知,滤渣1含有Ca(OH)2和氢氧化镁[Mg(OH)2]。
(4)“除钡”环节生成硫酸钡沉淀,故滤渣2的化学式是BaSO4。
(5)氢氧化锶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结晶采用的是降温结晶法;得到的“母液”一定是氢氧化锶的饱和溶液。
(6)“沉锶”时发生的反应:Sr(OH)2+NH4HCO3=SrCO3↓+NH3·H2O+H2O,该反应需的温度需控制在65-80℃,是因为NH4HCO3受热易分解,故为加速化学反应变率且防止NH4HCO3受热分解,应反应需的温度应控制在在65-80℃。
(7)详见答案。
21.135 小于 混匀 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②①④③⑤ 调节量气管的液面使C、D装置两边液面相平 Zn +H2SO4 = ZnSO4+H2↑ BD 消除了加入稀硫酸的体积对测得的氢气体积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解析】
实验Ⅰ、(1)计算:设需要浓硫酸的质量为x ,x×98%=150g×9.8% 解得:x=15g,需要水的体积为150g-15g=135g;俯视读数会使量取得浓硫酸体积偏小,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9.8%;(3)混匀:稀释时一定要强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4) (4)装瓶贴标签,该溶液是9.8%的硫酸溶液,标签为:;实验Ⅱ、(1) (1)实验前,先将锌铜合金用砂纸打磨,其目的是除去合金表面的氧化膜;(2)要根据排开液体的体积来测定生成氢气的体积,首先需检查气密性,将药品和水装入各仪器中,连接好装置;记录量气管D的液面位置;由A向B滴加足量试剂;待B中不再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记录量气管D的液面位置;将B中剩余固体过滤,洗涤,干燥,称重;所以顺序为:②①④③⑤;记录量气管D的液面位置时,除视线平视外,还应使调节量气管的液面使C、D装置两边液面相平;(3)依据锌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铜不可以来进行,所用的酸可以是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4) 求出合金中锌、铜的质量分数,还要用到反应后B中剩余固体的质量和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5) 改进的目的是消除了加入稀硫酸的体积对测得的氢气体积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 + C02 = CaCO3 + 2H20 CO 黑色固体变红色 Cu0+C0 Cu+C02 吸收二氧化碳 将尾气点燃 C02 50g
【详解】
(1)首先打开活塞a,缓缓通入混合气体,广口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此时从导管c逸出的主要气体是一氧化碳,为了检验该气体,将导管按c d e f g顺序连接,B处观察到的现象为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是因为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Cu+CO2;(2)实验中A和C两处用到澄清石灰水,其中A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3)装置C中还应进行的操作是处理尾气,方法是把尾气点燃或收集起来;一段时间后,断开AB装置,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滴加足量的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此时逸出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4)设生成氯化钙质量为,
Ca(OH)2+2HCl═CaCl2+2H2O,
73 111
36.5g×20% x
,=11.1g,
所得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11.1g÷22.2%=50g,
答:所得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