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盐化学肥料-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3盐化学肥料-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01 14:5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3盐 化学肥料
一、选择题(共6题)
1.下列区分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闻气味区分氨气和氧气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
C.用碳酸钠粉末区分稀盐酸和水
D.通过观察颜色区分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下列物质的有关用途,既与物理性质有关,又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B.浓硫酸用于做气体干燥剂
C.稀盐酸用于除锈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3.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一种叫胆汁液(一种酸)的物质,它难溶于水,使鱼肉变苦,要消除这种苦味,可用下列何种溶液冲洗最适宜(  )
A.纯碱溶液 B.醋酸
C.食盐水 D.氢氧化钠溶液
4.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
A.H2O2 B.CH4 C.K3PO4 D.SO2
5.在含有大量OH-、Ba2+、Cl-的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H+ B.Ag+ C.NO D.SO
6.下列四种物质中,属于盐的是
A.Na2CO3 B.NH3 C.CO2 D.Cl2
7.“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化学肥料与传统农家肥配合使用,对促进农作物增产、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起了重要作用。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硝酸铵NH4NO3 B.碳酸氢钾KHCO3 C.尿素CO(NH2)2 D.磷酸二氢铵NH4H2PO4
8.下列各组物质在pH=13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KCl、NaCl、Na2CO3 B.AgNO3、NaNO3、HCl
C.KNO3、Ca(NO3)2、NH4Cl D.CuSO4、H2SO4、MgCl2
9.经分析知,某硝酸铵(NH4NO3)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这种氮肥中可能混入的杂质是(  )
A.NH4HCO3 B.NH4Cl
C.CO(NH2)2 D.(NH4)2SO4
10.下列说法和判断不合理的是
①因为水和双氧水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②某实验室小组将浓度为20%的过氧乙酸(C2H4O3)稀释为0.5%的过氧乙酸。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若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0.5%
③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④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也一定是中和反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欲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杂质,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A.稀盐酸 B.CaCl2溶液 C.CO2气体 D.澄清石灰水
12.下列物质所对应的俗名,错误的是
A.NaOH烧碱 B.Na2CO3纯碱 C.CaO生石灰 D.NaHCO3火碱
13.下列有关化学反应,对其反应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CuO+2HCl=CuCl2+H2O ②3CO+Fe2O32Fe+3CO2
③Cu+2AgNO3=Cu(NO3)2+2Ag ④CO2+O22CO
A.①分解反应 B.②置换反应 C.③复分解反应 D.④化合反应
14.能共存于pH = 13且溶液颜色为无色透明的溶液的离子组是
A.H+、C1-、NO3-、Ba2+ B.Na+、Cu2+、Cl-、NO3-
C.Ba2+、N03-、Na+、Cl- D.Fe3+、K+、Cl-、S042-
15.某无色溶液滴入酚酞后显红色,在其中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A.Na+、K+、、Cl-
B.Na+、、Cl-、
C.K+、Fe3+、、Cl-
D.K+、Ba2+、、
16.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按单质、碱、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氧气、烧碱、空气 B.氦气、纯碱、水
C.甲烷、食盐、冰水 D.金刚石、生石灰、石油
二、综合题(共6题)
17.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密切相关。请用下列物质的字母标号填空:
A碳酸钠 B干冰 C甲烷 D氦气 E硝酸钾
(1)可用作复合肥的是_____。
(2)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
(4)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的是_____。
(5)“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_____。
18.某同学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加入镁粉的质量 m m
加入质量分数为14.6%稀盐酸的质量 50g 100g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100g 100g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第一次实验每步均恰好完全反应,请回答:
(1)写出第一次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第二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是_____;
(3)每次实验加入镁的质量(m)为_____;
(4)求解第一次反应中生成气体的质量(X)的比例式为_____;
(5)若将第一次反应后溶液蒸发掉68.4 g水后,则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
(6)若用36.5%的浓盐酸配制实验中所需稀盐酸,则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
19.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由粗盐进一步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如下:
(1)第③步操作中,选择的除杂的试剂不能用KOH代替NaOH,理由是______。
(2)第⑤步“过滤”操作得到沉淀的成分有:泥沙、BaSO4、Mg(OH)2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第⑥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______。
(4)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大于粗盐中NaCl的质量,原因是______。
(5)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称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
20.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因变质而使溶液质量减小的是____
A 食盐水
B 浓H2SO4
C 烧碱溶液
D 石灰水
(2)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施用会降低肥效,有关反应方程式为____。
(3)某化学小组利用pH传感器,测得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过程中溶液pH随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写出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②若改用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该实验,pH曲线可能经过__(填“a”“b”或“c”)。
(4)为了探究NaOH样品中是否有在NaC1、Na2CO3杂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乙中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证明样品中含有Na2CO3,该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②滴加AgNO3溶液后丙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③该同学通过实验得出了NaOH样品中含有NaC1和Na2CO3,请分析他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
(5)22.33gBaC12溶液与30g稀H2SO4刚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50g滤液,则滤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
21.为测定氯化钠和碳酸钠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有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1)(方案1)
请问:①操作II的名称是 _________
②X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 (写一种)
(2)(方案2) 通过测定样品和足量硫酸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来计算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①若测得各物质的质量(g):样品质量为m1,所用硫酸溶液质量为m2,完全反应后混合溶液质量为m3,则生成气体的质量为 ___________ g。(用m1、m2、m3表示)
②请你再设计一种测定生成气体质量的方法,并注明需要测定哪些数据? ____
(拓展提高)有人提出还有第三种方案:可用AgNO3溶液作为试剂,通过称量沉淀质量来确定氯化钠的质量?你认为是否可行,为什么? ____
22.过氧化钙(CaO2)是用途广泛的优良供氧剂。以电石渣[主要成分为 Ca(OH)2,含少量 CaCO3] 为原料制备 CaO2 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甲所示:
(查阅资料)Ⅰ.Ca(OH)2+2NH4Cl=CaCl2+2NH3 H2O
Ⅱ.CaCl2+2NH3 H2O+H2O2+6H2O=CaO2 8H2O↓+2NH4Cl
Ⅲ.CaO2 8H2O在水中不太稳定,会缓慢分解
(1)CaO2 与 CO2 反应除了生成氧气外、还生成一种常见的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提取 Ca(OH)2”时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Ca(OH)2 的俗名为________;“过滤 1”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原则。其中“一贴”指的是滤纸紧贴漏斗壁, 原因是________。实验室粗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常使用(填名称)_________________。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备 CaO2·8H2O 的反应时间(t)对其产率(ω )的影响如图乙所示。
①平均反应速率最快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
②30min 后,ω 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测定加入的 NH4Cl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 107.0gNH4Cl 溶液于烧杯中,加入稍过量的 AgNO3 溶液,完全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 得到14.35 g 白色固体。通过计算确定该溶液中NH4Cl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精确到 0.1%)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氧气无味,闻气味可以鉴别,故A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不能用燃烧的木条鉴别,故B错误;
C、碳酸钠与盐酸混合产生气泡,与水混合没有气泡,可以鉴别,故C正确;
D、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氢氧化钠溶液是无色的,观察颜色可以鉴别,故D正确。故选B。
2.A
【详解】
A、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物理性质以及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所以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故A正确;
B、浓硫酸用于做气体干燥剂,是利用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只利用了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故B错误;
C、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盐酸与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C错误;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小苏打能与过多的盐酸反应的化学性质,故D错误。故选A。
3.A
【详解】
A、纯碱溶液显碱性,能与胆汁酸反应,可减少胆汁酸的苦味,故A正确。
B、胆汁酸显酸性,醋酸显酸性,胆汁酸不能与醋酸反应,不能减少胆汁酸的苦味,故B错误。
C、食盐水显中性,用食盐水不能除去胆汁酸,不能减少胆汁酸的苦味,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减少胆汁酸的苦味,故D错误。故选A。
4.C
【详解】
A、H2O2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CH4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不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C、K3PO4是由钾离子和磷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符合题意;
D、SO2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故选C。
5.C
【解析】A、H+与OH-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B、Cl-与Ag+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够大量共存,故B错误;C、NO与OH-、Ba2+、Cl-都不反应,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故C正确;D、Ba2+与SO42-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够大量共存,故D错误。故选C。
6.A
【详解】
A、Na2CO3由Na+和CO32-构成,属于盐,故A正确;
B、氨气没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属于化合物,故B错误;
C、二氧化碳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为氧化物,故C错误;
D、氯气只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故D错误;
故选A。
7.D
【解析】
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叫做复合肥料,硝酸铵[NH4NO3]、碳酸氢钾[KHCO3]、尿素[CO(NH2)2 ]、磷酸二氢铵[NH4H2PO4]四种肥料中,只有磷酸二氢铵[NH4H2PO4]含有两种营养元素N、P,是复合肥,故答案为D。
8.A
【详解】
pH为13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A、三种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B、AgNO3、HCl相互交换成分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C、NH4Cl和碱性溶液中的OH-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D、CuSO4、H2SO4、MgCl2和碱性溶液中的OH-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分别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水、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故选A。
9.C
【详解】
硝酸铵(NH4NO3)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氮肥中可能混入的杂质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应大于38%,这种氮肥中可能混入的杂质是C. CO(NH2)2 。
10.C
【详解】
①水由水分子构成,双氧水由双氧水分子构成,构成分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判断不合理符合题意。
②某实验室小组将浓度为20%的过氧乙酸(C2H4O3)稀释为0.5%的过氧乙酸。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水体积偏大,若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0.5%,判断合理,不符合题意。
③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碳酸,CO2不是酸,判断不合理符合题意。
④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判断不合理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详解】
A、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用稀盐酸会把氢氧化钠也除去,故A错误;
B、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氯化钙能把碳酸钠除去,但反应后会引入氯化钠杂质,故B错误;
C、二氧化碳气体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把氢氧化钠转化为碳酸钠,故C错误;
D、氢氧化钙溶液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碳酸钠,且不会引入新的杂质,故D正确。故选D。
12.D
【详解】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正确;
B.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化学式为Na2CO3,正确;
C.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化学式为CaO,正确;
D.NaHCO3是碳酸氢钠的化学式,俗称小苏打,火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错误。
故选D。
13.D
【详解】
试题分析:①反应一属于复分解反应;②反应二位氧化还原反应;③反应三属于置换反应;④反应四为化合反应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14.C
【详解】
共存就是离子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pH = 13说明溶液中有氢氧根离子;A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水而不共存;B溶液中有铜离子,是蓝色,同时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C中的离子间不会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而且溶液是无色的。D中铁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并且溶液中有铁离子时溶液为黄色。选C
15.A
【详解】
A、钠离子、钾离子、碳酸根离子、氯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能生成气体、沉淀和水,可以共存,A正确。
B、氢氧根离子和铵根离子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共存,B错误。
C、氢氧根离子和铁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共存,C错误。
D、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生成碳酸钡沉淀,不能共存,D错误。
故选:A。
16.A
【详解】
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B、氦气是由氦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水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甲烷是由C、H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是由Ca、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石油是由汽油、柴油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E B C D A
【解析】
(1)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可用作复合肥,其化学式为:KNO3,故填:E;(2)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易升华吸热,常用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故填:B;(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填:C;(4)氦气密度小、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其化学式为:He,故填:D;(5)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出来的是纯碱碳酸钠,故填:A。
18.Mg+2HCl===MgCl2+H2↑,MgCl2+2NaOH===Mg(OH)2↓+2NaCl NaCl、MgCl2 2.4g 15% 90 g
【详解】
(1)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Mg+2HCl===MgCl2+H2↑、MgCl2+2NaOH===Mg(OH)2↓+2NaCl。
(2)第二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无明显现象,即没有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说明镁与稀盐酸反应时,稀盐酸过量,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镁、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故填NaCl、MgCl2。
(3) 因为第一次实验每步均恰好完全反应,设镁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镁的质量为y,生成氢气的质量为z。
,解得x=2.4g
,解得y=9.5g
,解得z=0.2g
(4)第一次反应中生成气体的质量(X)的比例式为:。
(5)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m,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n,
解得,m=11.7 g,n=5.8 g,
则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2.4 g+50 g+100 g-0.2 g-5.8 g-68.4 g=78 g,
则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
(6)150 g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150 g×14.6%=21.9 g,
需要36.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21.9 g÷36.5%=60 g,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 g-60 g=90 g。
19.
(1)会引入杂质KCl
(2) CaCO3 BaCO3
(3)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4)除杂过程中有NaCl生成
(5)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25%。
【分析】
(1)
KOH与MgCl2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后续无法除去氯化钾引入新杂质,所以不能用KOH代替NaOH。
(2)
②步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③步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④步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第⑤步“过滤”操作得到沉淀的成分有:泥沙、BaSO4、Mg(OH)2、CaCO3、BaCO3。
(3)
滤液中会混有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加入适量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目的是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4)
②③④⑥步均有氯化钠生成,除杂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所以所得精盐的质量大于粗盐中NaCl的质量。
(5)
见答案。
20.D a 有白色沉淀产生 不正确;因为加入稀盐酸引入C1-,无法证明NaCl的存在(合理即可) 1.46%
【详解】
(1)A.食盐水在空气中不会变质,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质量增加,但是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烧碱溶液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变质后溶液质量增大,不符合题意;
D.石灰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变质后溶液质量减小,符合题意。故选D;
(2)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施用会降低肥效,是因为硫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氨气,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①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②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等质量的盐酸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钙的质量少,则pH传感器测得的曲线可能经过a点;
(4)①乙中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证明样品中含有Na2CO3,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方程式为;
②乙中加入了足量的盐酸,提供了氯离子,滴加AgNO3溶液后,会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则丙中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
③不正确;因为乙中加入了足量的盐酸,提供了氯离子,滴加AgNO3溶液后,会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则不能证明是否含有NaCl;
(5)解:设滤液中溶质质量为x。
,解得x=0.73g
答:滤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46%。
21.过滤 Ca﹙OH﹚2 m1+m2-m3 排煤油法,用量筒量出所排出的煤油体积,就是生成二氧化碳体积 不可行。样品中氯化钠和碳酸钠均与AgNO3,生成沉淀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方案1】①操作II的名称是过滤。② X的化学式为Ca﹙OH﹚2.(2)【方案2】通过测定样品和足量硫酸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来计算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①若测得各物质的质量(g):样品质量为m1,所用硫酸溶液质量为m2,完全反应后混合溶液质量为m3,则生成气体的质量为m1+m2-m3.②请你再设计一种测定生成气体质量的方法∶排煤油法,用量筒量出所排出的煤油体积,就是生成二氧化碳体积。【拓展提高】 有人提出还有第三种方案:可用AgNO3溶液作为试剂,通过称量沉淀质量来确定氯化钠的质量∶不可行。样品中氯化钠和碳酸钠均与AgNO3,生成沉淀。
22.2CaO2 + 2CO2=2 CaCO3↓+ O2↑ 复分解反应 熟石灰或消石灰 CaCO3 加快过滤速率 pH试纸 0~10min CaO2 8H2O在水中不太稳定会缓慢分解 5%
【详解】
(1)CaO2 与 CO2 反应除了生成氧气外、还生成一种常见的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不变,可推知生成的盐为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aO2 + 2CO2=2 CaCO3↓+ O2↑;
(2) “提取Ca(OH)2”时氢氧化钙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复分解反应;Ca(OH)2的俗名为熟石灰或消石灰;“过滤1”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是CaCO3;
(3) 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原则。其中“一贴”指的是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原因是如果滤纸和漏斗内壁不紧贴会导致过滤太慢。实验室粗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常使用pH试纸;
(4) ①据图可以看出,平均反应速率最快的时间段为0~10min;
②30min后,w开始下降是因为CaO2 8H2O在水中不太稳定会缓慢分解;
(5)设氯化铵的质量为x
x=5.35g
故该溶液中NH4Cl的质量分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