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写作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代文学家陆贽在他的文章《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中,有这样的话:“动人以言
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意思是:用言语去打动人的,其感染力不深;
用行动去打动人的,其效应一定很快。
这两句话在今天仍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齐国有个人,没有谋生的手段,每天只靠乞讨度日。这时,有个姓田的马医因活太多,忙不过来,需要找一个帮手。这个乞丐便请求在马厩里给马医打打杂工,以此换取一日三餐。这样,他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因而干活也格外卖力。可是,有人在一旁取笑他:“马医本来就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而你却去给马医打杂,这不是你的莫大的耻辱吗?”这个昔日的乞丐平静地回答:“依我看,天下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寄生虫,靠乞讨度日。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这又怎么能说是耻辱呢?”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营口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尚珺,一位出生于广西农村的八零后,从2009年开始,他连续12年高三复读。高考分数逐年增加,几次考上“985”“211”之类的名校,他却屡次放弃,他给自己锁定了奋斗目标——中国科技大学。2021年唐尚珺参加了第13次高考,这一年他已经33岁了。
有人为他的坚持而感动,说他是愈挫愈勇的战神;也有人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不去中科大也一样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人说他应该顾及年迈的父母和家里的经济情况。
对上述材料,你怎么看?请表达你的认识与评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古代,万千书生千里迢迢进京赶考,酬壮志报国家。1949年3月,毛泽东把进京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考出好成绩。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中华民族正奔赴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而风华正茂的你也走在自己人生的赶考路上……
对于“赶考精神”,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屋檐下,蜘蛛在默默地编织自己的蛛网。
有人认为,蜘蛛的网一旦结成,就会一辈子困在网中。蛛网看似为了网住飞蛾,其实到头来却也网住了自己。
也有人认为,人生就应像蜘蛛这样,一点点地用丝线结成自己人生的蛛网。蛛网虽小,但也能网罗天地,至少能做到“独善其身”。
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蛛网”的?请围绕上述材料,以“网”为标题,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写作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代文学家陆贽在他的文章《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中,有这样的话:“动人以言
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意思是:用言语去打动人的,其感染力不深;
用行动去打动人的,其效应一定很快。
这两句话在今天仍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23.立意提示:
①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②不要夸夸其谈,而要付诸行动。
③言传更需身教。
④实践出真知。
⑤榜样的力量。
⑥君子慎于言而敏于行。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齐国有个人,没有谋生的手段,每天只靠乞讨度日。这时,有个姓田的马医因活太多,忙不过来,需要找一个帮手。这个乞丐便请求在马厩里给马医打打杂工,以此换取一日三餐。这样,他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因而干活也格外卖力。可是,有人在一旁取笑他:“马医本来就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而你却去给马医打杂,这不是你的莫大的耻辱吗?”这个昔日的乞丐平静地回答:“依我看,天下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寄生虫,靠乞讨度日。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这又怎么能说是耻辱呢?”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23.【写作提示】
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胜利。扶贫工作曾是我党及政府核心的工作之一。为促进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巩固贫困户的脱贫成果,必须由“输血”转变为“造血”。这就要求贫困户的百姓,积极主动地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基于这样的考虑,本则材料用历史寓言故事的方式,表达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的道理。若写成议论文,就要以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为立意,充分展开议论;若写成记叙文,宜于故事中表达此类主旨。
【评分细则】
说明∶1.切入点(起评分)∶48分;2.没有题目扣2分,3.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4.错别字每处扣1分,重复出现不计,最多扣3分。
辽宁省营口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尚珺,一位出生于广西农村的八零后,从2009年开始,他连续12年高三复读。高考分数逐年增加,几次考上“985”“211”之类的名校,他却屡次放弃,他给自己锁定了奋斗目标——中国科技大学。2021年唐尚珺参加了第13次高考,这一年他已经33岁了。
有人为他的坚持而感动,说他是愈挫愈勇的战神;也有人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不去中科大也一样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人说他应该顾及年迈的父母和家里的经济情况。
对上述材料,你怎么看?请表达你的认识与评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23.作文材料分析:作文材料属于时评类材料作文,主要是对唐尚珺的复读行为的评价。但又不能只限于就事论事,应该在评价的基础上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比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评价观点大致分为三大类,即赞成、不赞成和辩证看待。各有不同的理由。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评论,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好。
【立意参考】
1、赞成唐尚珺复读,认为要懂得坚持,义无反顾,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2、赞成唐尚珺复读,认为他愈挫愈勇,是一个不怕困难和挫折的勇士,勇气可嘉。
3、不赞成唐尚珺复读,认为他可以放弃复读,去一所别的大学,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4、不赞成唐尚珺复读,认为他过于执著,不懂得变通。
5、批评唐尚珺复读,认为他过于自私,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
6、辩证地评价这件事,认为他的执著可取,但执著也要有度。人生进退有度,成就完美人生。
……
评分标准:参照2021年高考评分标准。
评分建议:作文平均分可以控制在45分左右。具体要求和大致分数:
①立意明确,符合所选文体的基本要求(一般应为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45分左右;②立意明确,文体突出,行文内容有升华,48分以上;
③立意有高度,议论有深度,表达有文采,书写工整,可在50分以上赋分。
一类文(54分-60分):观点明确,旗帜鲜明,对材料中唐尚珺的行为做出评价。紧扣材料,又不完全拘泥于材料,能体现出人生观、价值观等大格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内容丰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表达准确生动,字迹工整。
二类文(48分-53分):观点明确,旗帜鲜明,对材料中唐尚珺的行为做出评价。紧扣材料又不完全拘泥于材料,能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内容较为丰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表达准确,字迹工整。
三类文(42分-47分):观点正确,对材料中唐尚珺的行为做出评价。能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内容比较充实,思路比较清晰,语言通顺,字迹清楚。
四类文(36分-41分):有自己的观点,行文中有对材料中唐尚珺的行为做出的评价。逻辑性差。结构完整,字迹可识。
五类文(35分以下):内容不当,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没有对唐尚珺的行为进行评价,字迹潦草难辨。
其他要求:
必须拉开作文档次,对于思想深刻、底蕴深厚的文章要大胆给高分;对于凑字数,东拉西扯的作文也要敢给低分。
1.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
2.600字以上不足800字的文章,每少50字扣1分,扣完4分为止。
3.不足600字,评分不超过30 分;不足400字,评分不超过20分。
关于字数:
①600字以上的文章,按照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字扣1分);
②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只写一两句话或者只写标题的,给2分。
⑥空白卷给0分。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古代,万千书生千里迢迢进京赶考,酬壮志报国家。1949年3月,毛泽东把进京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考出好成绩。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中华民族正奔赴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而风华正茂的你也走在自己人生的赶考路上……
对于“赶考精神”,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23.【写作指导】
①核心话题:赶考精神。
②话题诠释:赶,应对,奔赴;考:考验。赶考精神就是应对考验时所体现出来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艰苦奋斗、不断拼搏的精神。
③话题建构:赶考精神与目标(酬壮志、报国家)
【参考立意】
①面对人生/民族/国家发展的大考,我们要勇于拼搏;
②只有面对已有的成绩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我们才能应对新的大考;
③面对人生/民族/国家发展的大考,我们要谦虚、谨慎,勇于拼搏;
④面对人生/民族/国家发展的大考,我们要艰苦奋斗;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屋檐下,蜘蛛在默默地编织自己的蛛网。
有人认为,蜘蛛的网一旦结成,就会一辈子困在网中。蛛网看似为了网住飞蛾,其实到头来却也网住了自己。
也有人认为,人生就应像蜘蛛这样,一点点地用丝线结成自己人生的蛛网。蛛网虽小,但也能网罗天地,至少能做到“独善其身”。
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蛛网”的?请围绕上述材料,以“网”为标题,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23.【写作提示】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言之有物即可。
“网”,多用在贬义的环境中,譬如“情网”“落网”“法网”之类。本材料反用其意,所以将“也有人认为”的观点置后处理。
第一种观点较易写,即认为蛛网是一种“束缚”。学生可从趋于贬义的“网”的角度来思考。譬如“为了网住飞蛾”,但“也网住了自己”,较容易找到“作茧自缚”之类联系。更可以联想广泛,想到商鞅变法最后虽使秦国强大,但自己却落得个作法自毙的下场。这种网看似有用,但其实是自己编织出来束缚自己的罗网。当今所谓的“人脉网"关系网”等,大都是为谋一已之利而织成的,在织网的同时,自己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命题立意:作茧自缚、作法自毙等。
第二种观点的立意较新。学生既可从“独善其身”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从“虽小,但也能网罗天地”入题。前者可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只要做好自己的事,虽然是柔弱的蛛网,也有自己的价值跟尊严。家务事是小事,过红绿灯遵守交规也是小事,但这些小事都做不好,就会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这些如蛛网般的一丝一线,都是我们应认真织就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后者较为思辨,可从“小”与“大”展开思考,这样视野就更开阔,写作也会有厚重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天地的大道,一张蛛网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柔弱的蝴蛛却能战胜机敏的飞蛾的明证。学生方面,可从简单的上课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以及认真洒扫尘除等写起,从而拔高到作为学生应有的好学乐知精神,今日事今日毕以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高度。命题立意:小亦有道、小处不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