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31 09:3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唐多令·雨过水明霞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
写。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的开篇寓情于景,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渲染了令
人感伤的氛围。
B. “堪恨”是全词的词眼,明确地表达了词人因辗转漂泊而产生的故国之思和对朝廷不
思抗金的批评。
C. 词的下阕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典故,表现建康由盛而衰,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
许多南宋遗民安于现状。
D. 此词感情沉郁和风格清奇取胜。通过寒叶、西风、乌衣巷、明月、芦花等意象,表达
作者的主体感受。
16.这首词结尾“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曾受到诗评家的赞赏,请结合全词
内容加以赏析。(6分)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徐侃
安凤
一自离乡国,十年在咸秦。
泣尽卞和血,不逢一故人。
今日旧友别,羞此漂泊身。
离情吟诗处,麻衣掩泪频。
泪别各分袂,且及来年春。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善用数字传情,首联“十”字渲染离乡之久,第二联“一”字渲染孤独之深。
B.第三联直抒胸臆,“羞”字既写出诗人处境的窘迫,也暗含对旧友显贵的艳羡。
C.“麻衣掩泪频”这一典型细节刻画出诗人寒士形象,也饱含诗人送别的无限情意。
D.此诗语言平实质朴,都是沉痛语,诗人先写十年身世,为后面的别离更添酸辛。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辽宁省营口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秋兴八首①·其七
杜甫
昆明池②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②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⑧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鳞甲耀动于秋风之中,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惟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16.全诗字面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颈联具体赏析(6分)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越台怀古①
【元】萨都剌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班斑。
【注】①越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冶山上,汉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开辟闽疆。萨都剌工诗词,擅书画,后人推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时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知事,在职一年半,因弹劾权贵被降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通过怀念汉闽越王,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舒的苦闷。
B.首联写远景,当年的闽越国古都实为形胜之地,四周群山包围,山中云气蒸腾,笼罩着虎豹雄关。
C.颈联是全诗的“诗眼”,互文见义,委婉表达出对一时人物和千古英雄或随烟尘飘没于九霄云外或埋没于荒烟蔓草之间的深沉感慨。
D.尾联再次点出“日暮”,意在加深衬托对昔日繁华逝去的哀婉之情。又借“鹧鸪、荒苔、野竹”等眼前景物,烘托苍茫、悲凉的意绪。
16.有人评价说颔联“用象征性的场景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遗址的萧索、孤寂寥落”,请简要赏析。(6分)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洞庭湖① 元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②。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③。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注]①洞庭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因湖中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元稹被贬谪后经过洞庭湖而作此诗。②曙河,拂晓的银河。③虞,舜,也称虞舜。轩,轩辕黄帝。讵,难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起笔就给人苍凉沉重之感,“泛海”其实是宦海,“洞庭波”又暗喻宦海风波。
B.颔联写出了洞庭湖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丝毫不逊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颈联借典抒情,诗人对舜帝南巡君山和黄帝奏乐于洞庭湖表达了景仰之情。
D.诗歌寓情于景,描写的景物中蕴含的情感非常深沉,达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辽宁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唐多令·雨过水明霞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
写。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的开篇寓情于景,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渲染了令
人感伤的氛围。
B. “堪恨”是全词的词眼,明确地表达了词人因辗转漂泊而产生的故国之思和对朝廷不
思抗金的批评。
C. 词的下阕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典故,表现建康由盛而衰,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
许多南宋遗民安于现状。
D. 此词感情沉郁和风格清奇取胜。通过寒叶、西风、乌衣巷、明月、芦花等意象,表达
作者的主体感受。
16.这首词结尾“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曾受到诗评家的赞赏,请结合全词
内容加以赏析。(6分)
答案:
15.B(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根据注释可知,词人抒发的是“世换”的亡国之痛)
16.(1)群雁无首,栖于明月、芦花中,真是可怜之极。(1分)淡淡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2分)
(2)以景结情(借景抒情)(1分),寄寓了词人的亡国之悲及对乱离中人民的无限同情。(2分)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徐侃
安凤
一自离乡国,十年在咸秦。
泣尽卞和血,不逢一故人。
今日旧友别,羞此漂泊身。
离情吟诗处,麻衣掩泪频。
泪别各分袂,且及来年春。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善用数字传情,首联“十”字渲染离乡之久,第二联“一”字渲染孤独之深。
B.第三联直抒胸臆,“羞”字既写出诗人处境的窘迫,也暗含对旧友显贵的艳羡。
C.“麻衣掩泪频”这一典型细节刻画出诗人寒士形象,也饱含诗人送别的无限情意。
D.此诗语言平实质朴,都是沉痛语,诗人先写十年身世,为后面的别离更添酸辛。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5.B(3分)
16.(6分)①漂泊的愁苦,离乡十年,羁旅长安;②怀才不遇的悲哀与孤独:遭际如卞和怀和氏璧而无识得璧玉者;③无所作为而面对朋友的羞愧;④与朋友分别的不舍;⑤对未来的希冀。(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辽宁省营口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秋兴八首①·其七
杜甫
昆明池②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②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⑧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鳞甲耀动于秋风之中,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惟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16.全诗字面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颈联具体赏析(6分)
答案:
15.B(昆明池中有东西相望的织女、牵牛两石像,又有石刻鲸鱼,织女星夜出,故织女机丝沐于夜月之中,但一“虚”字见出昆明池之寥落荒凉,牵牛、织女之景无人玩赏而为徒然。秋风拂过石鲸,似乎石鲸有知,亦为乱离感慨而激动得鳞甲都在秋风中动起来。一种物是人非的意韵弥满诗句。)
16.①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莲房不采而任其坠,足见兵戈乱离之状。②菰米的黑色,给人以沉沉之感,暗写诗人心绪的沉重。③“漂”字,不仅写出菰米在水中漂浮,也暗示了诗人漂零蓬转的生涯。④“露冷莲房”一语,“冷”字不仅表现了秋天莲房之露冷,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寒之感。⑤粉红之坠象征着繁华落去,影射了国运的衰颓和自己人至暮年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⑥总之,本联中虽无一字写情,却在具体意象的营造中,把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对盛世的缅怀、对个人身世的喟叹交汇在一起。(每点1分,共6分)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越台怀古①
【元】萨都剌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班斑。
【注】①越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冶山上,汉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开辟闽疆。萨都剌工诗词,擅书画,后人推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时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知事,在职一年半,因弹劾权贵被降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通过怀念汉闽越王,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舒的苦闷。
B.首联写远景,当年的闽越国古都实为形胜之地,四周群山包围,山中云气蒸腾,笼罩着虎豹雄关。
C.颈联是全诗的“诗眼”,互文见义,委婉表达出对一时人物和千古英雄或随烟尘飘没于九霄云外或埋没于荒烟蔓草之间的深沉感慨。
D.尾联再次点出“日暮”,意在加深衬托对昔日繁华逝去的哀婉之情。又借“鹧鸪、荒苔、野竹”等眼前景物,烘托苍茫、悲凉的意绪。
16.有人评价说颔联“用象征性的场景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遗址的萧索、孤寂寥落”,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5.C 解析:“委婉”不对,应该是直接抒发。
16.①铜兽是王族宫殿才能使用的装饰,是高阶层地位的象征,如今却暗随着秋露而落泪,古今对比,勾画出闽越国灭亡后遗址的萧索、孤寂寥落,读来令人黯然神伤。②用“秋露、夕阳”这凄凉、冷峻的字眼象征时序变迁、人事代谢。③用“暗、泣、背、还”这些阴森、悲苦的词语隐指繁华盛世的没落与千年间王朝的更替。(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洞庭湖① 元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②。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③。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注]①洞庭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因湖中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元稹被贬谪后经过洞庭湖而作此诗。②曙河,拂晓的银河。③虞,舜,也称虞舜。轩,轩辕黄帝。讵,难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起笔就给人苍凉沉重之感,“泛海”其实是宦海,“洞庭波”又暗喻宦海风波。
B.颔联写出了洞庭湖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丝毫不逊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颈联借典抒情,诗人对舜帝南巡君山和黄帝奏乐于洞庭湖表达了景仰之情。
D.诗歌寓情于景,描写的景物中蕴含的情感非常深沉,达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5.C(分析不当,“景仰之情”错误,诗人表达的是“怀疑”)
16.含意:只见君山之下,洞庭湖狂风怒号,波浪滔天,其实这自古以来就是经常发生的。(2分,意思答对即可)
思想感情:①表达了诗人对宦海风波险恶的认识,@抒发了诗人身处宦海风波中压抑和困惑的心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