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31 09:3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思同,性喜为诗什,自称蓟门战客。内养吕知柔用事,思同不平之。吕为终南山诗,
末句有“头”字,思同和曰:“料伊直拟冲霄汉,赖有青天压著头。”其所为诗句,皆此类
也。
庄宗朝,位止郑州刺史。明宗用为同州节度使。未几,移镇陇右。思同好文士,无贤
不肖,必馆接贿遗,岁费数十万。在秦州累年,边民怀惠,华戎宁息。长兴元年,明宗问
秦州边事,对曰:“秦州与吐蕃接境,蕃部多违法度。臣设法招怀,沿边置寨四十余所。
每蕃人互市界上,令纳器械。”因手指画秦州山川要害处。明宗曰:“人言思同不管事,岂
及此耶!”
三年潞王镇凤翔,不禀朝旨,致书于诸帅,言:“贼臣乱政,属先帝疾笃,迎立嗣君,
以致残害骨肉,摇动藩垣。惧先人基业,忽焉坠地,故誓心入朝,以除君侧,事济之后,
谢病归藩。”乃令小伶以五弦妓见思同,因欢讽动。又令推官郝昭以檄起兵。方宴,而妓
适至,乃击之于狱。遣副部署药彦稠拘送昭赴阙。时思同已遣其子入朝言事,朝廷嘉之,
乃以思同为凤翔行营都部署。
三月十四日,与张虔钊会于岐下,梯冲大集。十五日,进收东西关城,城中战备不完,
然死力御捍,外兵伤夷者十二三。张度钊性褊,诘旦,西南用军,血刃以督军士,军士齐
诟,反攻度钊,度钊跃马避之。俄而,严卫指挥使尹晖呼曰:“西城军已入城受赏矣,军
士可解甲!”弃仗之声,振动天地。十七日,思同至长安,长安守将刘遂雍闭关不内,乃
奔潼关。
二十二日,前锋执思同来献。潞王让之曰:“贼臣倾我国家,残害骨肉。尔何首鼠两
端,今日之罪,其可逃乎!”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而潞王入长安时,尹晖尽得思同家财,故尤恶之,与潞王心
腹刘延朗亟言之。属王醉,不待报, 杀思同并其子德胜。及汉高祖即位,诏赠侍中。
《旧五代史·后唐·列传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B. 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C. 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D. 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II.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庄宗,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的庙号。《伶官传序》就是用他的事例,阐述国家盛衰主
要是由人事决定的道理。
B. 互市,中国历史上指中原王朝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在汉朝时开始。本
文指与蕃人交易。
C. 檄,古代最初写在竹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如骆宾王的《讨
武曌檄》指声讨的文告,本文指以檄征召官员。
D. 赠,皇帝为去世官员加封爵位名号,有时也把爵位名号赐予已故官员的亲属。有赠谥、
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思同喜欢写诗,针对把持权柄的宦官吕知柔所作诗末句有“头”字,他曾写下“赖
有青天压著头”,加以回击。
B. 明宗询问王思同边境情况,王思同陈述了自己治理边境的各种措施,指画山川要害处,
令小人谗言不攻自破。
C. 王思同与张虔钊聚集战梯和冲车,进攻东西关城,因为城中战争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所以城中士兵死伤惨重。
D. 张虔钊手下倒戈,尹晖又煽动军士投降;王思同到长安,却遭到守将刘遂雍的拒绝,
只好奔向潼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未几,移镇陇右。思同好文士,无贤不肖,必馆接贿遗,岁费数十万。(4分)
(2)贼臣乱政,属先帝疾笃,迎立嗣君,以致残害骨肉,摇动藩垣。(4分)
14.面对潞王起兵叛乱,王思同带兵平叛前都做了哪些事以表明态度?请简要说明。(3分)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4题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父莫豆干,以贵著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安平郡公。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正光末,破六汗拔陵①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救之。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帅薛崇礼等处处屯聚,出兵邀截,贵每奋击,辄破之。除武骑常侍。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加别将。贵率乡兵从尔朱荣焚河桥,力战有功。加征虏将军,封革融县侯,邑一千户。除郢州刺史。师还。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卮置侯②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贵一发而中。帝笑曰:“由基③之妙,正当尔耳。”进开府仪同三司。魏废帝二年,授大都督、兴西益等六州诸军事、兴州刺史。先是兴州氐反,自贵至州,人情稍定。贵表请于梁州置屯田,数州丰足。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都督益潼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加授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署为游军二十四部,令其督捕,由是颇息。孝闵帝践阼,进位柱国,拜御正中大夫。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吐谷浑。军还,进封许国公,邑万户。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保定之末,使突厥迎皇后。天和二年,还至张掖,薨。赠太傅,谥曰穆。
(节选自《周书》)
【注】①破六汗拔陵:北魏孝明帝时期六镇之乱的领导人。②侯:箭靶。③由基:养由基,春秋时著名神射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
B.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
C.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
D.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除,任命官职。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辟、察、荐、举、授、起、征、放等。
C.“阼”是宫殿大堂前的台阶,古时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践阼”在文中指新君登临帝位。
D.古时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称“薨”。此称也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宇文贵少有大志。他跟老师学习时曾感叹应提剑纵马征战来博取封侯,不能像先生—样当博士。
B.宇文贵箭术神妙。他曾一箭射中了放在箭靶上的金酒杯,魏文帝称赞他箭术的神妙和养由基相当。
C.宇文贵善于治民。他在蜀地为官时,曾招募勇士负责搜捕劫犯盗贼,当地的治安状况由此好转。
D.宇文贵屡立战功。他因生擒葛荣被朝廷赐封地,讨伐吐谷浑有功,爵位升为许国公,封地一万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4分)
(2)自贵至州,人情稍定。贵表请于梁州置屯田,数州丰足。(4分)
14.本文中的宇文贵在战场上不仅有勇还有谋,请联系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宇文贵的谋略体现在哪些地方。(3分)
辽宁省营口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及智宣子卒,智伯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得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恒子,恒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恒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恒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垄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盂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一·三家分晋》)
文本二: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B.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C.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D、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谏,旧时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即规谏、进谏。谏有直谏和讽谏两种方式,本文智国属于直谏。
B.邑,指众人聚居之地,即城市;也指大夫的采地。文中韩、赵、魏作为晋之大夫,拥有诸侯分封的采地。
C.骖乘,又作“参乘”,古人乘车时,尊者居左,驾车人居中,骖乘在车右陪乘,保护尊者安全。
D.国、家,在古代把分封给卿大夫的封地叫做“国”;把分封给诸候的封地叫“家”。
12.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智伯狂妄自大,与人宴饮却戏弄对方。智国良言相劝,他却不听从,贪于得地,四处索要,得罪三家,反遭三家杀戮。
B.面对智伯的无理要求,魏桓子不愿给地,任章从骄敌纵人出发,力劝其给地,满足对方,以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
C.赵襄子遭遇三家的围攻,最终退守晋阳,两句“其谁与我”体现了他初步的民本思想,单凭这种民本思想就让他最终取得了胜利。
D.韩魏给地,赵不给,智伯大怒,兵围赵家,引水灌城。为迷惑骄纵的智伯,魏桓子、韩康子一人为其驾车,一人为其充当护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2)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
14.文本二中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在于“才胜于德”,结合文本一分析智伯失德的具体表现。(3分)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大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日:“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平?”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释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日:“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B.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C.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D.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谏议大夫,古代官职,专掌谏诤议论,级别不及负责监察百官、起草诏命文书的御史大夫。
B.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它与“天下”的意思始终相同。
C.避席亦作辟席,指离开坐席而伏于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是东亚传统的交往礼节之一。
D.万分一,就是万分之一,古代分数的表达形式之一。古代分数最完整的表达形式是“分母+分+名词+之+分子”,除了分母+分子,其他都有可能省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佳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
(2)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技不进,数被让。
14.请简要说明王佳“为人雅正”的具体表现(3分)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懿宗咸通三年秋七月,徐州军乱,逐节度使温璋。初,王智兴既得徐州,募勇悍之士二千人,号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常以三百余人自卫,露刃坐于两虎庑夹幕之下,每月一更。其后节度使多儒臣,其兵浸骄,小不如意,一夫大呼,其众和之,节度使辄自后门逃去。前节度使田牟至,与之杂坐饮酒,把臂拊背,或为之执板唱歌。搞赐之费,日以万计,风雨寒暑,复加劳来。犹时喧哗,邀求不已。牟薨,璋代之。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只一旦竟聚噪而逐之朝廷知璋无辜乙亥以璋为邠宁节度使,以浙东观察使王式为武宁节度使。诏式帅以赴徐州,骄兵闻之甚惧。八月,式至大彭馆,始出迎谒。式视事三日,飨将士,擐甲执兵,命围骄兵,尽杀之。甲子,敕式身诣京师,其银刀等军逃匿将士,听一月内自首,一切勿问。五年夏五月,敕:“徐州土风雄劲,甲士精强,比因罢节,颇多逃匿。宜令徐泗团练使选募军士三千人赴邕州防成,待岭外事宁,即与代归。”九年,南诏陷安南,敕徐泗募兵分八百人别戍桂州,初约三年一代。戍桂州者已六年,屡求代还,以军帑空虚,发兵所费颇多,请更留旧戍卒一年。戍卒闻之,怒,推粮料判官庞勋为主,劫库兵北还,所过剽掠,州县莫能御。朝廷闻之,八月,遣高品张敬思赦其罪,部送归徐州,戍卒乃止剽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庞勋之乱》,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口/一旦/竟聚噪而逐之/朝廷知璋无辜/乙亥/以璋为邠宁节度使
B.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口/一旦/竟聚噪而逐之/朝廷知璋无辜/乙亥/以璋为邠宁节度使
C.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口/一旦/竟聚噪而逐之朝廷/知璋无辜/乙亥/以璋为邠宁节度使
D.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章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口/一旦/竟聚噪而逐之朝廷/知璋无辜/乙亥/以璋为邠宁节度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懿宗,唐宣宗李忱的长子,本名温。“宣宗”“懿宗”是他们各自的谥号。
B.庑,通常指古代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屋子。奴隶制时代的庑,是一种防御性的设置。
C.薨,常指古代诸侯或大官的死。古代通常称卿大夫之死为“卒”,称士之死为“不禄”。
D.军帑,文中指军用的库藏。帑,常指收藏钱财的库房,也可以指金帛钱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来担任徐州节度使的多为儒臣文士,士兵们逐渐骄横,这就为后来徐州发生军乱,驱逐节度使温璋埋下了隐患。
B.温璋之前的节度使田牟跟帐下士兵们常常杂坐在一起饮酒,有时还敲着竹板为士兵们唱歌,犒赏士兵们的费用很高。
C.朝廷下令,参与徐州之乱之后逃亡躲藏在外的徐州银刀等七军士兵,听凭一个月之内自首,其他一切都不再追究。
D.庞勋之乱与朝廷爽约有密切的关系,原本约定戍守桂州六年轮换一批,结果因调动军队的费用不足,要他们再留一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式视事三日,飨将士,擐甲执兵,命围骄兵,尽杀之。(4分)
(2)徐州土风雄劲,甲士精强,比因罢节,颇多逃匿。(4分)
14.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是如何对待担任节度使的儒臣文士的?请简要回答。(3分)
辽宁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思同,性喜为诗什,自称蓟门战客。内养吕知柔用事,思同不平之。吕为终南山诗,
末句有“头”字,思同和曰:“料伊直拟冲霄汉,赖有青天压著头。”其所为诗句,皆此类
也。
庄宗朝,位止郑州刺史。明宗用为同州节度使。未几,移镇陇右。思同好文士,无贤
不肖,必馆接贿遗,岁费数十万。在秦州累年,边民怀惠,华戎宁息。长兴元年,明宗问
秦州边事,对曰:“秦州与吐蕃接境,蕃部多违法度。臣设法招怀,沿边置寨四十余所。
每蕃人互市界上,令纳器械。”因手指画秦州山川要害处。明宗曰:“人言思同不管事,岂
及此耶!”
三年潞王镇凤翔,不禀朝旨,致书于诸帅,言:“贼臣乱政,属先帝疾笃,迎立嗣君,
以致残害骨肉,摇动藩垣。惧先人基业,忽焉坠地,故誓心入朝,以除君侧,事济之后,
谢病归藩。”乃令小伶以五弦妓见思同,因欢讽动。又令推官郝昭以檄起兵。方宴,而妓
适至,乃击之于狱。遣副部署药彦稠拘送昭赴阙。时思同已遣其子入朝言事,朝廷嘉之,
乃以思同为凤翔行营都部署。
三月十四日,与张虔钊会于岐下,梯冲大集。十五日,进收东西关城,城中战备不完,
然死力御捍,外兵伤夷者十二三。张度钊性褊,诘旦,西南用军,血刃以督军士,军士齐
诟,反攻度钊,度钊跃马避之。俄而,严卫指挥使尹晖呼曰:“西城军已入城受赏矣,军
士可解甲!”弃仗之声,振动天地。十七日,思同至长安,长安守将刘遂雍闭关不内,乃
奔潼关。
二十二日,前锋执思同来献。潞王让之曰:“贼臣倾我国家,残害骨肉。尔何首鼠两
端,今日之罪,其可逃乎!”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而潞王入长安时,尹晖尽得思同家财,故尤恶之,与潞王心
腹刘延朗亟言之。属王醉,不待报, 杀思同并其子德胜。及汉高祖即位,诏赠侍中。
《旧五代史·后唐·列传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B. 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C. 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D. 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II.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庄宗,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的庙号。《伶官传序》就是用他的事例,阐述国家盛衰主
要是由人事决定的道理。
B. 互市,中国历史上指中原王朝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在汉朝时开始。本
文指与蕃人交易。
C. 檄,古代最初写在竹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如骆宾王的《讨
武曌檄》指声讨的文告,本文指以檄征召官员。
D. 赠,皇帝为去世官员加封爵位名号,有时也把爵位名号赐予已故官员的亲属。有赠谥、
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思同喜欢写诗,针对把持权柄的宦官吕知柔所作诗末句有“头”字,他曾写下“赖
有青天压著头”,加以回击。
B. 明宗询问王思同边境情况,王思同陈述了自己治理边境的各种措施,指画山川要害处,
令小人谗言不攻自破。
C. 王思同与张虔钊聚集战梯和冲车,进攻东西关城,因为城中战争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所以城中士兵死伤惨重。
D. 张虔钊手下倒戈,尹晖又煽动军士投降;王思同到长安,却遭到守将刘遂雍的拒绝,
只好奔向潼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未几,移镇陇右。思同好文士,无贤不肖,必馆接贿遗,岁费数十万。(4分)
(2)贼臣乱政,属先帝疾笃,迎立嗣君,以致残害骨肉,摇动藩垣。(4分)
14.面对潞王起兵叛乱,王思同带兵平叛前都做了哪些事以表明态度?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0.D(“受”后带宾语,所以“受”前断;“臣起自行间”即我出身于行伍,故排除A和B。“潞王”做主语,所以潞王前断,故排除C。)
11.C(“本文指以檄征召官员”错,本文指发檄文起兵。)
12. C(“城中死伤严重”错,无中生有,原文是“城中战备不充分,但死力抵抗,外兵死伤的占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并未交代城中伤亡情况。)
13.(1)不久,调往陇右。 王思同爱好文士,无论贤能与否,一定在馆舍招待并送给钱物,每年花费几十万。(未几:不久,没多久;无:无论;贿遗:送给钱物;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
(2)贼臣搞乱朝政,正逢先帝病重,迎立继承人,以致残害骨肉,动摇国家。(属:正逢,正值;嗣君:继承人、继承的国君;藩垣:藩篱和垣墙,比喻国家;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
14.①将五弦妓关在狱中。②派人押送郝昭去朝廷。③派儿子到朝廷说明情况。(每点1分)
参考译文:
王思同,喜欢作诗,自称蓟门战客。宦官吕知柔掌权,王思同心中不平。吕知柔写《终南山》一诗,末句有“头”字,王思同和道:“料伊直拟冲霄汉,赖有青天压着头。”他写的诗句,都如此类。
庄宗朝,官位只做到郑州刺史。明宗任用为同州节度使。没多久,移镇陇右。 王思同爱好文士,无论贤与不肖,必在馆舍招待送给钱物,每年花费几十万。在秦州多年,边疆百姓得到实惠,汉族与少数民族平安相处。长兴元年,明宗问秦州边事,答道:“秦州和吐蕃相邻,蕃部常违犯法度。我设法招抚怀柔,沿边境设置营寨四十多所。每当蕃人到边界上交易,要他们交出武器。”用手指画秦州山川要害控制处。明宗说“:有人说王思同不管事,怎么能做到这样呢!”
三年潞王镇守凤翔,不接受朝廷旨令,写信给各地主帅,说:“贼臣搞乱朝政,趁先帝病重时,迎立嗣君,以致残害骨肉,动摇国家。我担心先人创立的基业,忽然坍塌,所以发誓入朝廷以便清除君王旁边奸贼,事情完成后,病退回藩。”令小伶带五弦妓见王思同,让他取乐并劝说他。又令推官郝昭发檄文起兵。正举行宴会时,而妓女正好前来,便把妓女关在狱中。派遣副部署药彦稠押送郝昭去朝廷。这时王思同已派儿子到朝廷说事,朝廷嘉奖他,便任王思同为凤翔行营都部署。
三月十四日,与张虔钊在岐下会兵,聚集攻城战梯和冲车。十五日,进攻东西关城,城中战备不充分,但死力抵抗,外兵死伤的占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张虔钊生性狭隘,天亮在西南用兵,和都监一起砍杀人以督促军士,军士都骂他们,反过来攻打张虔钊,张虔钊跃马避开。这时严卫指挥使尹晖喊道:“西城军已进城受赏了,军士可以脱去甲衣!”丢弃甲仗的声音振动天地。十七日,王思同到长安,刘遂雍闭关不接纳,于是奔往潼关。
二十二日,前锋绑着王思同献上。潞王责备他说“:贼臣倾覆我们国家,残害骨肉,你怎么在两者之间动摇不定,今日之罪可以逃脱吗?”王思同说:“我出身行伍,受先朝爵位任命,秉持旄钺,历任重要藩镇官职,最终没有显著的功劳报答特殊的待遇。”潞王听了变了脸色,慢慢对他说“:暂且休息吧。”但潞王进入长安时,尹晖得到了王思同家全部财产,所以特别害怕王思同,对刘延朗多次提到此事。趁潞王醉了时,不向上报告,就杀了王思同及其儿子王德胜。汉高祖即位后,下诏赠侍中。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4题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父莫豆干,以贵著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安平郡公。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正光末,破六汗拔陵①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救之。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帅薛崇礼等处处屯聚,出兵邀截,贵每奋击,辄破之。除武骑常侍。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加别将。贵率乡兵从尔朱荣焚河桥,力战有功。加征虏将军,封革融县侯,邑一千户。除郢州刺史。师还。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卮置侯②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贵一发而中。帝笑曰:“由基③之妙,正当尔耳。”进开府仪同三司。魏废帝二年,授大都督、兴西益等六州诸军事、兴州刺史。先是兴州氐反,自贵至州,人情稍定。贵表请于梁州置屯田,数州丰足。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都督益潼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加授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署为游军二十四部,令其督捕,由是颇息。孝闵帝践阼,进位柱国,拜御正中大夫。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吐谷浑。军还,进封许国公,邑万户。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保定之末,使突厥迎皇后。天和二年,还至张掖,薨。赠太傅,谥曰穆。
(节选自《周书》)
【注】①破六汗拔陵:北魏孝明帝时期六镇之乱的领导人。②侯:箭靶。③由基:养由基,春秋时著名神射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
B.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
C.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
D.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除,任命官职。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辟、察、荐、举、授、起、征、放等。
C.“阼”是宫殿大堂前的台阶,古时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践阼”在文中指新君登临帝位。
D.古时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称“薨”。此称也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宇文贵少有大志。他跟老师学习时曾感叹应提剑纵马征战来博取封侯,不能像先生—样当博士。
B.宇文贵箭术神妙。他曾一箭射中了放在箭靶上的金酒杯,魏文帝称赞他箭术的神妙和养由基相当。
C.宇文贵善于治民。他在蜀地为官时,曾招募勇士负责搜捕劫犯盗贼,当地的治安状况由此好转。
D.宇文贵屡立战功。他因生擒葛荣被朝廷赐封地,讨伐吐谷浑有功,爵位升为许国公,封地一万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4分)
(2)自贵至州,人情稍定。贵表请于梁州置屯田,数州丰足。(4分)
14.本文中的宇文贵在战场上不仅有勇还有谋,请联系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宇文贵的谋略体现在哪些地方。(3分)
答案:
C(3分)
B(3分)
D(3分)
13.(8分)(1)宇文贵每次都用绳子拴住自己吊下城去迎战,敌军没有谁敢抵挡他的锐气而与他交锋。然而凶恶的暴徒实在太多了,被围困了很久都不能解围。(得分点:“缒”,用绳子拴住吊下城去;“当”,抵挡;“解”,解围,解困。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2)自从宇文贵来到兴州,人心才逐渐安定。宇文贵呈上奏章请求让士兵在梁州垦荒种地,结果几个州的粮食都十分充足。(得分点:“人情”,人心;“表”,名词作动词,呈上奏章;“屯田”,让士兵垦荒种地。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14.(3分)在攻打葛荣时,宇文贵的大军被包围,很久都不能突围。于是,宇文贵从地道偷偷跑了出去向北方的尔朱荣求援。宇文贵向尔朱荣陈述了贼军的兵力情况,并向尔朱荣提出建议,尔朱荣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生擒葛荣,获得了胜利。(意思对即可得)
辽宁省营口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及智宣子卒,智伯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得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恒子,恒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恒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恒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垄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盂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一·三家分晋》)
文本二: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B.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C.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D、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谏,旧时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即规谏、进谏。谏有直谏和讽谏两种方式,本文智国属于直谏。
B.邑,指众人聚居之地,即城市;也指大夫的采地。文中韩、赵、魏作为晋之大夫,拥有诸侯分封的采地。
C.骖乘,又作“参乘”,古人乘车时,尊者居左,驾车人居中,骖乘在车右陪乘,保护尊者安全。
D.国、家,在古代把分封给卿大夫的封地叫做“国”;把分封给诸候的封地叫“家”。
12.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智伯狂妄自大,与人宴饮却戏弄对方。智国良言相劝,他却不听从,贪于得地,四处索要,得罪三家,反遭三家杀戮。
B.面对智伯的无理要求,魏桓子不愿给地,任章从骄敌纵人出发,力劝其给地,满足对方,以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
C.赵襄子遭遇三家的围攻,最终退守晋阳,两句“其谁与我”体现了他初步的民本思想,单凭这种民本思想就让他最终取得了胜利。
D.韩魏给地,赵不给,智伯大怒,兵围赵家,引水灌城。为迷惑骄纵的智伯,魏桓子、韩康子一人为其驾车,一人为其充当护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2)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
14.文本二中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在于“才胜于德”,结合文本一分析智伯失德的具体表现。(3分)
答案:
10.B
11.D(“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卿大夫的封地。)
12.A(B项,张冠李戴。“以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是段规对韩康子说的话。C项,强加因果。“体现了他初步的民本思想,单凭这种民本思想让他最终取得了胜利”,赵襄子最后取得胜利还得益于和魏桓子、韩康子的合作,并非单凭“他初步的民本思想”。D项,曲解文意。魏桓子、韩康子这么做并不是“为迷惑骄纵的智伯”,而是害怕智伯,不得不为虎作依。)
13.(1)如今主公一次宴会就使他人的君主与他的辅臣受到侮辱,又不防备,说‘他们不敢发起灾祸’,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共4分。“耻”译为“使……受到侮辱”1分;“备”译为“防备”1分;“无乃”译为“恐怕……吧”1分;句意1分)
(2)搜刮民财使仓库充实,又由此引来战争使他们送命,难道谁能亲附我?(共4分。“浚”译为“搜刮”1分;“实”使动用法,“使…充实”1分;其:表反问语气,译成“难道”1分;句意1分)
14.①骄傲自大,戏弄韩康子,侮辱他的辅臣;②刚愎自用,不听智国的劝告;③贪财好利,向韩、魏等国索要土地;④好用武力,兴不义之师攻打赵国。(答对4点得3分,答对3点得2分,答对2点得1分,答对1点不得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等到智宣子去世,智伯治理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宴饮。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谋士段规。智国劝谏道:“主公没有防备,灾祸就一定会来!”智伯说:“灾祸要由我发起。我不发起灾祸,谁敢发起灾祸!”智国说:“如今主公一次宴会就使他人的君主与他的辅臣受到侮辱,又不防备,说‘他们不敢发起灾祸’,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智伯不听。
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给。段规说:“智伯贪财好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他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习惯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土地,别人不给,他一定会用武力对付别人,那么我们就能够免于灾祸,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韩康子说:“好主意。”派使臣向智伯献上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大喜。智伯果然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想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地向人索要土地,一定会引起诸位大夫的恐惧。我们给他土地,智伯一定会骄傲。智伯骄傲而轻视敌人,诸位大夫恐惧而互相团结。用互相团结的军队对付轻敌的智伯,智氏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智氏,又何必单单让我们作为智伯的攻击目标呢!”魏桓子说:“很好。”也给了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
赵襄子准备出逃,说:“我逃到哪里去呢?”随从说:“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赵襄子说:“百姓精疲力竭地修好城墙,又拼死为我守城,难道谁能亲附我?”随从又说:“邯郸城的仓库很充足。”赵襄子说:“搜刮民财使仓库充实,又由此引来战争使他们送命,难道谁能亲附我?还是投奔晋阳吧,那是先主掌管的地方。”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包围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只差三个城版那么高没有被淹没。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其驾车,韩康子站在车右面护卫。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率韩、魏围攻赵,赵灭亡,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也说:“我们心里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那么大祸就会马上临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的耳朵,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于是两人就暗地里与张孟谈约定,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了智伯军中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因为排除水患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两侧杀入夹击智伯军,赵襄子率领士兵从正面进攻智伯军前队,大败智伯军,于是杀死智伯,将智氏一族全部杀死。
文本二:
臣司马光曰: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都称他们贤明,这就是看错了人的原因。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有德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的人是让人喜爱的人;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敬畏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难道仅仅是智瑶吗?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仔细思考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大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日:“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平?”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释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日:“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B.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C.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D.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谏议大夫,古代官职,专掌谏诤议论,级别不及负责监察百官、起草诏命文书的御史大夫。
B.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它与“天下”的意思始终相同。
C.避席亦作辟席,指离开坐席而伏于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是东亚传统的交往礼节之一。
D.万分一,就是万分之一,古代分数的表达形式之一。古代分数最完整的表达形式是“分母+分+名词+之+分子”,除了分母+分子,其他都有可能省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佳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
(2)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技不进,数被让。
14.请简要说明王佳“为人雅正”的具体表现(3分)
答案:
10.A.解析:原文:“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11.B 解析:天下,是东亚民族对宇宙的专有概念。字义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语境可以不断扩展的词。(1)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2)世界、人世间、社会上(3)自然界、天地间。(4)其他:指国家的统治权;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仁义道德;特指中华民族等。D.古代汉语表示分数的方法:(1)“分母+分+之+分子”。如《史记 货殖列传》:“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2)“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史记 淮南衡山王列传》:“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3)“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左传 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⑷“分母+之+分子”。如《左传 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5)“分母+分+分子”。如《史记 律书》:“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6)“分母+分子”。如《史记 匈奴列传》:“会天寒,士卒墮指者十二三。”
12.B 解析: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13.(1)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呢?(“不道”、“贼”、“何有”各1分,句意1分)
(2)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进”、“数”、“让”各1分,句意1分)
14.①王珪以诚待人,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③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④王珪能公正评价同僚与自己的优缺点。
附译文: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七个进谏规劝的大臣,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
王珪以诚待人,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呀?’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
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懿宗咸通三年秋七月,徐州军乱,逐节度使温璋。初,王智兴既得徐州,募勇悍之士二千人,号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常以三百余人自卫,露刃坐于两虎庑夹幕之下,每月一更。其后节度使多儒臣,其兵浸骄,小不如意,一夫大呼,其众和之,节度使辄自后门逃去。前节度使田牟至,与之杂坐饮酒,把臂拊背,或为之执板唱歌。搞赐之费,日以万计,风雨寒暑,复加劳来。犹时喧哗,邀求不已。牟薨,璋代之。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只一旦竟聚噪而逐之朝廷知璋无辜乙亥以璋为邠宁节度使,以浙东观察使王式为武宁节度使。诏式帅以赴徐州,骄兵闻之甚惧。八月,式至大彭馆,始出迎谒。式视事三日,飨将士,擐甲执兵,命围骄兵,尽杀之。甲子,敕式身诣京师,其银刀等军逃匿将士,听一月内自首,一切勿问。五年夏五月,敕:“徐州土风雄劲,甲士精强,比因罢节,颇多逃匿。宜令徐泗团练使选募军士三千人赴邕州防成,待岭外事宁,即与代归。”九年,南诏陷安南,敕徐泗募兵分八百人别戍桂州,初约三年一代。戍桂州者已六年,屡求代还,以军帑空虚,发兵所费颇多,请更留旧戍卒一年。戍卒闻之,怒,推粮料判官庞勋为主,劫库兵北还,所过剽掠,州县莫能御。朝廷闻之,八月,遣高品张敬思赦其罪,部送归徐州,戍卒乃止剽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庞勋之乱》,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口/一旦/竟聚噪而逐之/朝廷知璋无辜/乙亥/以璋为邠宁节度使
B.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口/一旦/竟聚噪而逐之/朝廷知璋无辜/乙亥/以璋为邠宁节度使
C.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口/一旦/竟聚噪而逐之朝廷/知璋无辜/乙亥/以璋为邠宁节度使
D.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章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口/一旦/竟聚噪而逐之朝廷/知璋无辜/乙亥/以璋为邠宁节度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懿宗,唐宣宗李忱的长子,本名温。“宣宗”“懿宗”是他们各自的谥号。
B.庑,通常指古代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屋子。奴隶制时代的庑,是一种防御性的设置。
C.薨,常指古代诸侯或大官的死。古代通常称卿大夫之死为“卒”,称士之死为“不禄”。
D.军帑,文中指军用的库藏。帑,常指收藏钱财的库房,也可以指金帛钱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来担任徐州节度使的多为儒臣文士,士兵们逐渐骄横,这就为后来徐州发生军乱,驱逐节度使温璋埋下了隐患。
B.温璋之前的节度使田牟跟帐下士兵们常常杂坐在一起饮酒,有时还敲着竹板为士兵们唱歌,犒赏士兵们的费用很高。
C.朝廷下令,参与徐州之乱之后逃亡躲藏在外的徐州银刀等七军士兵,听凭一个月之内自首,其他一切都不再追究。
D.庞勋之乱与朝廷爽约有密切的关系,原本约定戍守桂州六年轮换一批,结果因调动军队的费用不足,要他们再留一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式视事三日,飨将士,擐甲执兵,命围骄兵,尽杀之。(4分)
(2)徐州土风雄劲,甲士精强,比因罢节,颇多逃匿。(4分)
14.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是如何对待担任节度使的儒臣文士的?请简要回答。(3分)
答案:
10.B(原文标点: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口,一旦,竟聚噪而逐之。朝廷知璋无辜。乙亥,以璋为邠宁节度使)
11.A(“谥号”错,应为“庙号”)
12.D(“六年轮换一批”错,根据原文“初约三年一代”可知是三年轮换一批)
13.(1)王式处理了三天政务,宴请将士,士兵身披铠甲手执武器,(王式)命令他们将徐州骄兵团团围住,全部斩杀。(“视事”“飨”“执兵”各1分,句意1分)
(2)徐州地方风俗强健刚劲,士兵精悍强壮,近来因为罢废节度使,不少人逃亡藏匿。(“土风”“比”“罢节”各1分,句意1分)
14.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稍有不如意,只要一人振臂一呼,其他士兵就一起响应闹事,即使节度使对他们十分友善,士兵们也仍然时常喧哗闹事,不断提出无理要求。(3分)
【参考译文】
唐懿宗咸通三年秋七月,徐州发生军乱,驱逐了节度使温璋。起初,王智兴取得徐州后,招募两千勇猛强悍的士兵,号称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经常带着三百余人自卫,他们露出兵刃坐在州府使院两侧廊屋的夹幕之下,每月轮换一次。此后的节度使大多是儒臣文士,士兵们逐渐骄横,稍有不如意,只要一人振臂一呼,其他士兵就一起响应,节度使就从后门逃走。前节度使田牟到了徐州,跟士兵们不分上下杂坐在一起饮酒,田牟与士兵们手把手轻拍背,有时田牟还为士兵们敲着竹板唱歌。用于犒赏士兵的费用,每天以一万计,遇到风雨或寒暑之日,还要加倍慰劳。即使这样,士兵们仍然时常喧哗闹事,不断提出无理要求。田牟去世后,温璋代任徐州节度使。骄兵早就听说温璋性情严厉,心怀畏惧。温璋升帐慰问他们,但骄兵们始终对温璋心怀猜忌,温璋赐予的酒食都不敢喝一口,一天早上,骄兵们聚集在一起鼓噪着将温璋驱逐出去。朝廷知道温璋没有罪。乙亥(初八日),任命温璋为邠宁节度使,以浙东观察使王式为武宁节度使。唐懿宗下诏王式率军赶赴徐州,徐州骄兵得知消息,极为恐惧。咸通三年八月,王式到达大彭馆,七军兵将才出来迎接拜见。王式处理了三天政务,宴请将士,士兵身披铠甲手执武器,(王式)命令他们将徐州骄兵团团围住,全部斩杀。甲子日,唐懿宗下诏王式到京师汇报,徐州银刀等逃亡躲藏在外的七军士兵,听凭一个月之内自首,其他一切不再追究。咸通五年夏季五月,颁布敦命:“徐州地方风俗强健刚劲,士兵精悍强壮,近来因为罢废节度使,不少人逃亡藏匿。应当命令徐泗团练使选拔招募三千军士赶赴邕州成守边境,等到岭外战事宁息下来,就让他们回来。”九年,南诏军攻陷安南,救令徐泗招募士兵分八百人另往桂州屯成,起初约定三年轮换一批。戍守桂州的徐泗士兵已成边六年,屡次请求轮换回乡,因为军府库藏空虚,调动军队的费用太多,让他们再留一年。戍卒们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愤怒,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主帅,抢劫军用仓库的兵器结队北上回归,他们在所过之地四处劫掠,地方州县抵御不了。朝廷听到这个消息,八月,遣高品宣官张敬思来赦免戍卒们的罪,送他们回归徐州,戍卒们才停止沿途抢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