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I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马列公园赋
粱衡
①与颐和园只一路之隔,还有一座园子,也极大,极美,且又极静。论风景,在北京
西郊也是一个数得上的去处。她的正式名字叫中共中央党校,但这严肃的称谓并不能掩盖
她美丽的容颜。我从心里叫她马列公园。
②说是公园,是因为她有山、有水、有湖,有亭、有桥、有榭,但最多的是花、草、
树。这里的花从春到秋是相连不断的。春寒未尽时便有迎春,灰褐的枝条上还未及吐叶,
就先缀上一串串黄黄的花瓣。还有玉兰,干硬的枝干还没有被春风吹软,便爆出了一个个
拳头大的花朵。让人想到那接力赛中跑第一棒的运动员,人还未到便急着将棒伸出,就抢
这一刹那的春光,好个春的使者。接着是紫牡丹、红芍药、丰腴的木槿、恬静的桂花,直
到秋霜已降,白色的玉簪花才用她那细嗅又无的寒香一收全年的色味。花之外便是草,一
色碧绿铺满除却房和路的各处。草地上有树:杨可参天,柳拂人面,松柏、银杏、古槐及
核桃、柿子等果木,或随路延伸,或依山起伏,或在湖畔水边成林。总之是一片海绿的波
涛,翻腾着一直溢到园子的外面。
③这绿色波涛间屹立着两座岛,就是门前的主楼和广场前的礼堂。主楼是用一色青石
起座,直上七层,石条又故意不打磨平整,粗犷凝重,像一个巨人敞露出结实的胸膛和坦
荡的襟怀。顶层却用黄色琉璃制成柱檐,夕阳中与对面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交相辉映。这是
一座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城堡式的厚重,宝塔式的庄严,殿宇式的高朗,两侧的附属建
筑又是曲折而成廊式的天井。礼堂则一色黄砖,中高三层,两翼平展,全用拱顶,敞亮大
方。这是全校上课和集会的中心。主楼与礼堂外便是散布于园中各处的楼,都不高,大多
是三层,就更被埋在绿荫之中,像是海面上时隐时现的礁岩。
④到这里学习的人都是来自紧张的第一线,难得有这样一个环境对过去作一番反思。
因此,在园子里散步便是最好的享受。四周繁花压枝,绿柳拂面,鸟雀并不怕人,在枝头
和草坪上自由地嬉戏。这恬静使人舒坦、使人松弛,人们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回旋余地。
每当我在园子里,头发触着轻柔的柳丝,或仰面感慨白杨的伟岸时,我就想起,我们曾经
有过那么一个时候,将树砍了,锅砸了去炼钢,“左”得多么可笑,那是新中国成立后我
们摔的第一个大跟头啊。第二个当然是“文化大革命”了。我默默地徘徊在主楼下,抚摸
着那凸凹不平的青色石面,这个屹立的巨人曾经历了多少风和雨!
⑤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大动之后必有大静。革命需要刀枪剑火,需要流血流汗,但更
需要理论,更需要思考。只有1848年的欧洲革命而没有大英博物馆里被马克思的双脚磨
下的沟痕,便没有马克思主义;只有太行山上呼啸的大刀、江南新四军尖利的枪声而没有
延安窑洞里的整风学习,便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革命离不开思考,思考离不开安静,安
静不能没有绿荫。美术家早有定义:红是暖色,是亢奋,是激烈,是胜利;绿是冷色,是
沉着,是冷静,是思考。所以这处园子里的绿绝不是一般公园的柳浪闻莺,供情人掩身,
供儿童嬉戏。她已超出物而有了理的含义。相对于火热,她表现为冷静;相对于喧闹,她
表现为沉思。
⑥春天,当大地还没有苏软自己冻僵的身子,园子里的垂柳便在河边、楼旁似有似无
地描出一条条绿线,指示着理想,预告着生机。夏日,暑热蒸腾,沿着几条主要的路,白
杨挺起伟岸的身躯,筑起一道道绿墙,如墨如黛,这时你在树下漫步会感到沉稳坚实。但
最耐人寻味的是松柏的绿了。当秋阳中落叶树只剩下一片静劲的疏枝时,油松、雪松、龙
柏、冷杉等便一起收紧它们的针叶,仿佛将这园子里四季的绿色都收在它们身上,在秋的
萧疏与冬的料峭中显出一种刚毅的气质。特别是主楼后面广场上的那一片翠柏,更有一种
庄严的肃穆笼着它那深深的凝绿。如果说绿色是生命的结晶,这片翠柏简直是思维的凝聚。
它们盘地而起,每一棵都如塔如钟,贮满沉思,然后又渐渐收拢枝叶,束成一长矛似的尖
顶,带着一种神圣的启示直向云天刺去。欧洲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便是以它特有的尖顶把人
的思想引向天界,我不知那建筑师是否受过这种树的启发,只是我一到树下便真的做着天
上之想了。我想到马克思的在天之灵可知道他的伟大理论在中国的成功?可知道这理论与
实际结合的艰苦与不易?这时隔着树林,透过这层肃穆的绿,再看主楼那庄严的青,更感
到路虽漫漫兮,我们终将胜利。
⑦多么美丽的园子啊,一片圣洁的绿海里藏着一块红色的理论阵地,这大约正是辩证
的统一。一个人经过几天的劳累,尚且希望到公园的绿椅上小憩一会儿,何况我们一个伟
大的党呢?她风尘仆仆,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一程又一程的长征,是该有一处浓荫能让她和
她的儿女们歇歇脚,擦把汗,想想来路,再计划一下前程。马列公园,你该有这么多的鲜
花,这么多的绿。
文本二:
我认为一篇散文,如果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或知识,还不能叫文章,文者,纹也,要
有花纹,要美。又因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来的方舟,其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是
有思想的人,所以它一定要传递一些新的有个性的思想。这样笔者才吐而后快,读者才开
卷有益。虽然散文也可以描写风景、事件,传递信息、知识等,但这都不是目的。因为,
如果仅为了这个目的,其他文体完全可以胜任。在散文中风景、事件、知识等只是一种载
体,最终它还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思想和美感上。在同一篇文章中,也许这两者兼
有,也许各有侧重,或者独居其一。但是如果两者皆无,就不是文章,不是文学,只是一
篇平实的应用文,或者弄噱头的巧文。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为好文。
(节选自梁衡《我的散文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共中央党校既是马列主义的“红色阵地”,又有公园一般旖旎的风光,作者将“公
园”和“马列”联系在一起,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马列公园景物众多,作者却着力突出满园的“绿”,而“绿”和“静”又有着相通之
处,巧妙地将文意引向思辨的层次。
C. 第⑤段中作者阐述了“闹”与“静”的辩证内涵,并列举马克思的脚印和延安整风运
动的事例,证明革命不能没有思考,思考不能没有绿荫。
D. 马列公园的绿荫不是儿童玩闹的场所,而是伟大的党冷静思考的地方,奋斗的征程中,
需要停下脚步,反思过去,总结经验教训。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提到颐和园,点明马列公园的位置,“也”字突出“极大”“极美”的马列
公园可以和颐和园媲美。
B. 作者对公园中的山、水、湖、亭、桥、榭等寻常景物一笔带过,着力描写花、草、树,
生机无限,体现了作者的巧思。
C. 第④段作者由公园的景物联想到新中国所经历的风雨,景物的恬静与时代的创伤形成
反差,为下文说理做了铺垫。
D. 文章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由虚入实,内容丰富。
8.文章第②段与第⑥段都描写公园内的景物,但未有重复赘余之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9.文本二指出,“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为好文”。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求美求新”
这一主张的。(6分)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夏天的玫瑰
史铁生
①雨中的黄昏,很静。郊外的土路又细又长。
②远处的村落里,大喇叭唱着。“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老头儿在竹竿的顶端罩了一把雨伞。每逢雨天他就这样。那只纸叠的小风车儿在灰暗的雨伞下面默默地转着,就像那支歌。
③他抱着那只刚买来的铜牛,拄着一支木拐,慢慢地走着。那铜牛不轻。他不时停下脚步,用衣袖擦去溅在牛身上的雨点。他每天都要到城里去卖小风车儿,每天都这个时候回来。牛身上布满了粗糙的气孔、绿锈和凹凸不平的铸痕,老头儿总觉得那是些伤疤。他早就想买这只牛,牛的高高隆起的肩峰一直吸引着他。吸引他的还有牛的四条结实的腿和牛的向前冲去的姿势。今天总算把它买回来了,老头儿很高兴。
④可他一觉得高兴,就又想起了那个孩子。
⑤那孩子可真倒霉,刚生下来就这么倒霉!“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是残废”,好几个大夫都这么说。唉,可怎么好……老头儿想着,看了看天.
⑥老头儿又走了一会儿,然后在路边的土埂上坐下来,把铜牛放在并拢的双腿上。他拍拍牛的结实的脊背,对自己说:“别像个老傻瓜似的胡思乱想了。”“也别净替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瞎操心了。”他又劝自己忘掉那个不幸的孩子。他出神地看着那只青铜的公牛,真佩服它有那么一身漂亮的肌肉。
⑦小风车儿像一团红色的雾,在他白发苍苍的头顶上。空旷的田野上空,光是飘着雨。“所有她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再也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隐隐约约还可以听到村子里的喇叭声。放广播的准是个年轻人。
⑧这歌倒是像唱着老头儿的身世。
⑨他就靠卖这种纸叠的小玩意儿为生,干不了别的了,老了,而且两条腿的下半截都是假的。晚上,他在灯下把一张张红红绿绿的电光纸裁开,叠成一个个四角的小风车儿,再用大头针把它们钉到白天捡回来的冰棍棍儿上去。他喜欢喝酒,喜欢一边做着小风车儿一边喝酒。他一边咂摸着酒,一边欣赏着那些小风车儿,吹吹这个,吹吹那个,看看它们是不是都转得很好。
⑩他希望孩子们可别有哪一个将来要得“脉管炎”,这些欢笑着的小脸儿可别有一天要变得悲伤。他默默地为孩子们祈祷。他的腿,一条是在二十岁的时候锯掉的,另一条是在三十多岁,都是因为“脉管炎”。
雨悄声地飘洒着,“沙沙沙”地落在田野上、土路上和老头儿的雨伞上。他的背驼得很厉害,蓝布褂子的背部让太阳晒得发了白。他的头发也全是白的。竹竿上那只红色的小风车儿显得很鲜艳。老头儿一直看着那只青铜的公牛。吸引他的还有那对犄角,象一张弓,尖利的两端向前弯去,向前直冲。“真横!”老头儿握住牛的犄角:“老虎又怎么着?老虎也未必经得住它这一下子。”
老头儿在土埂上坐了很久,撅起来的后衣襟被雨水打湿了。“那对儿小夫妻不听我的,依我说就别再抢救那孩子了。当然啦,谁舍得自个儿的孩子呢?可舍不得他,是为了让他来受罪吗?让人看不起?”他叨叨咕咕地跟自己说着。
他让自己不去想这些事,又欣赏起他的铜牛来。他想买这只牛已经很久了。
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了这只青铜的公牛。它站在橱窗里,梗着脖子,四只蹄子紧紧地抠在地上,身体的重心全移到了高高隆起的厚实的肩峰上,低着头,两只犄角像是两把挥舞着的尖刀。老头儿愣住了,被牛的骄蛮的姿态吸引住了。牛身上每一块绷紧的肌肉都流露出勃勃的生气和力量,每一条涨鼓的血管都充满了固执和自信,每一根鲜明的骨头都显示着野性的凶猛,使人想到一只被它顶死的老虎,想到它被老虎咬伤的地方淌着粘稠的鲜血,想到它冲向对手时发出的暴怒的咆哮,想到它踏在老虎尸体上时那傲视一切的眼神,它晃着那对刀一样的犄角,喷着粗气,在荒野上飞奔狂跳……他望着那只牛,沉静了多年的血液又在身体里动荡、奔突。老头儿忽然明白了,他常常在梦中看见而醒来又变得模糊的那个形象,正是这样一只牛……
天黑了,雨仍然没停。远远地看见了一片灯光,他走到了三岔路口。一条路是通向他的小屋的,另一条通向那所产院。老头儿又想起了那个倒霉的孩子。
“他们还在抢救他呢,”老头儿说。他又在路边的土埂上坐下,犹豫着该不该再去跟那对年轻的父母说说。
“……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孤独地留在枝头上……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上……”
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
一列客车隆隆地开过,车窗里的灯光照亮了那只小风车儿。小风车儿在夜风里转着,像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中多次出现“雨伞”“小风车”“那支歌”,让老头儿凄惨的生活有了诗意,丰富了小说的内蕴。
B.小说中的“岔路口”,既是现实中的路口,更是老人迷茫、忧虑心情的写照,突出老人对孩子命运的担忧。
C.虽然老头儿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现状堪忧,但他却时时关心那个“倒霉的孩子”,更加突出老人的善良。
D.老头儿从开始听“夏日的玫瑰”这支歌到后来快会唱,体现出歌曲对老人的感染力,也暗示老人想早日得到解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中关于雨和土路的描写,衬托出老头儿的孤寂、凄凉的心境和生活的艰辛,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
B.第段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将铜牛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语言富有张力。
C.小说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叙写老头儿对残疾新生儿命运的关心,表现出老头儿淳良的本性。
D.小说对铜牛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而对老人的经历、孩子的病情等内容几笔带过。详略得当,主次适宜。
8.小说以“夏天的玫瑰”为题,有什么妙处?(4分)
9.小说为什么不吝笔墨来写铜牛?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辽宁省营口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快!(节选)
南帆
统计可以证明,“快”是日常用语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眼。“快!”我们时刻催促别人,也时刻被人催促。没有人明白我们急着赶到哪儿去。但全世界的人都在互相招呼:“快一点!”
风驰电掣的轿车时速一百四十公里。每秒运算几亿次的计算机已经问世。母亲来不及揩净孩子嘴角的饭粒就匆匆赶到了车站。三菜一汤换成十元钱一客的快餐。艺术家正在抱怨被创新这条狗撵得连撒尿的工夫也没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虽然看不见上帝如何挥舞手中的指挥棒,但是,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节拍越来越快了。
偶尔翻一翻唐诗宋词,顿时感到古人的生活速度慢了下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日子从容、悠长、恬然,可以慢慢地品尝和消磨人生的百般滋味。“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即使愁绪万千,即使壮怀激烈,也没见到哪一个手忙脚乱,喘不过气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不管怎么说,时间还是有充分的保证。
然而,这种生活现在已经连根拔除。现代人身体里面的马达似乎越转越快。他们再也接受不了古人的生活速度了。看戏曾经是古人的莫大享受。可是,如今还有多少人有这个耐心?台上一个小姐咿咿呀呀地唱,半天还走不出闺房到后花园与书生相会;若是在电视剧里面,她早就和小伙子卿卿我我了。一些人甚至觉得电视剧还是太慢。抽个休息日借回一摞子录像带,用快进键播放,仅仅在遇到说明剧情的对话时停下来听一听,大约十多分钟即可看一集。这才是令人过瘾的节奏。的确,不停奔走的现代人已经收不拢脚步——这个世界早就变成了一个匆匆赶路的意象。
其实,古人的日子之中也有风驰电掣的时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骏马和飞矢都是神速的象征。如果再夸张一些,可以提到李白的两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然而,古人体验的速度没有超出自然的节奏。水流花谢,月亏月盈,巨石滚下山巅,飓风掠过海滩,这时,慢或者快都看不出什么异常。如果企图突破自然节奏,那就必须动用某种魔术。《水浒传》之中,“神行太保”的每条腿拴住两个甲马,念动咒语即可日行八百里;孙悟空更加神通广大,一个筋斗翻出了十万八千里。当然,魔术仅仅是一两个人的事,改变不了整个世界。孙悟空蹿得再快,唐僧还是得慢腾腾地享用他的九九八十一难。
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是机器,机器制造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速度。特别是蒸汽机出现以来,整个世界迅速地被调整到机器的节奏之上。木牛流马换成了十轮大卡车,鸿雁传书换成了电报或者传真。从联合收割机、冲床到飞机、电子计算机,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提速。如同古人那样,我们还在吃五谷杂粮,生儿育女,然而,周围的日子仿佛正搁在一个愈来愈快的传送带上,就要让我们应接不暇了。
在散漫的农耕时代,日出日落或者春去秋来是人们计算时间的方式,这种粗糙的时间观念只能产生相应的速度。今日事今日毕,办事的速度是以昼夜交替为时间单位的。可是,自从“分”或者“秒”成为度量单位之后,世界不得不加紧自己的步伐。分秒必争,这种口号只能出现在钟表大规模普及的社会里。和蒸汽机一样,钟表也是现代社会的加速器。人们哪里是在替钟表上弦?其实,人们是在替世界上弦。
文本二:
孙绍振先生在评价南帆散文时说:“中国当代散文艺术积累最为雄厚的是抒情和幽默,南帆却不屑于抒情和幽默。他的散文以反抒情的冷峻见长;他虽然不乏幽默,但是在他的散文中,只是偶尔为之的点缀。他的风格特征是学者的智性。智性的抽象与审美感性的矛盾,是当代学者散文的一大难点……”
读南帆的这类散文,特别容易联想到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的目光。比较一下,不同的是,波德莱尔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而南帆是后发现代性国家的观察家和勘探师;相同的是,他们都对正在发生巨变的现实生活充满了观察的热忱,并记录下他们的思考。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2段采用铺排的手法列举第1段所说的“快”的具体表现,不仅化抽象为具体,而且起到了渲染的作用。
B.“人们哪里是在替钟表上弦?”运用反问的手法,更加有力地写出了人们发明的钟表实际上是加快了自己生活的节奏。
C.古人的日子从容、悠长、恬然,可以慢慢地品尝,而现代的节奏快,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今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美好。
D.整篇文章不乏幽默,如写“小姐咿咿呀呀地唱,半天还走不出闺房到后花园与书生相会”以及“神行太保”和孙悟空的故事。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引用这些诗词是想告诉我们古人的节奏很慢。
B.“我们还在吃五谷杂粮,生儿育女,”是说我们从古人那里继承过来的就只剩下这些常规的不能改变的东西了,强调现在变化速度太快。
C.作者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没有超出自然的节奏,应该是因为这种体验符合心灵真实,没有超出想象的范畴。
D.评论者将南帆与波德莱尔相提并论,意在表明前者与后者同样对处于巨大变革的现实生活充满了观察的热忱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
8.南帆在文本一中只是提到了古代人的“慢”和现代人的“快”,似乎并未表达自己的好恶,那么你能读出南帆的情感倾向吗?请找出你的依据,也谈谈你对“快节奏生活”和“慢节奏生活”的看法。(6分)
9.文本二中,孙绍振先生评价南帆的散文“以反抒情的冷峻见长”,“风格特征是学者的智性”,请结合文本一,具体说明“冷峻”“智性”的表现。(6分)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云朵遇见了风/它就有了不一样旅途/山川平野、鸟兽虫鱼/一站有一站的风景/飞瀑遇见了雨/它就有了不一样的激情/奔流倾泻、玉练高悬/沿途风景就变得雄浑/我遇见了袁妈妈/就有了一个爱的童话/朝呵夕护 寸草春晖/爱在血脉与季节里轮回/小镇遇见了麦老师/生活就有了红花绿朵/黑白故事 彩色梦想/生命从此变得丰盈而坚韧/
这首诗被麦老师用毛笔工整地抄写出来,贴在学校最大最惹眼的那棵桂花树树干上。
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麦老师成功地唤醒了高小桥对诗和远方的渴望。高小桥越来越清楚,自己眼里的远方其实叫做支教,叫做信念,叫做对生活的执著,也叫做对祖国的赤诚。他们的底色,尽是爱。
回忆起去支教那天,高小桥的心又开始剧烈疼痛起来。
河水暴涨,低洼的地方已经灌满了河水,奔流的河水浩浩荡荡,学校的老师和家长自发护送学生过桥。桥这边的村民站在桥这头,桥那边的家长站在桥那头,学校6个老师,1个站在这头水最深处,1个站在这边桥墩;1个站在那头水最深处,1个站在那边桥墩;另2个则在桥上。桥这边的人把孩子一个一个递到桥上,桥上的2个老师则负责学生过桥的安全。
高小桥正是这个时候到来,她实习的时候走的是这桥,今天来支教也走这桥。学生们见到高小桥都欢呼雀跃起来,高声向她问好,问好声淹没在雨声、水流声中。高小桥欢快地挥舞双手,表示回应,她来不及跟同事们打招呼,便和唐皓一起加入护送队伍。唐皓,是她的同学,他们同喝一江水长大,彼此鼓励共同完成了大学学业,他的理想是自己创业,他学的是财经。
其他孩子都安全过了桥,独剩一个孩子犟在原地不过河。破旧的雨衣根本不起作用,她头发全湿了,雨顺着脸流下,她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高小桥,一言不发。高小桥看到她的时候,心里一阵抽搐的痛,那是蓝朵朵!她更黑更瘦了,也更落寞了!离蓝朵朵最近的樊容姬老师各种哄,村民甚至开始大声呵斥,可她就是不过桥。
高小桥拉着蓝朵朵,蓝朵朵竟搂着高小桥的腰,削瘦的肩膀一耸一耸地抽噎起来。高小桥蹲下来要背她过河,看着莽莽苍苍的河水,唐皓突然觉得一阵心慌,他极不放心,于是陪着高小桥送蓝朵朵过桥。高小桥把蓝朵朵背过去后,唐皓马上拉着她折回来。然而走到桥中的时候,上游一个巨物随着河水翻滚下来,瞬间将桥拦腰劈断。
河水奔涌着,两个人在水里浮沉,岸上的人显然被吓坏了,面色煞白。“扑通、扑通”几声罗树有、宾柱强、陈规还有一个健壮的村民迅速套上打胀的轮胎,先后跳入河里。在短暂的浮沉后,尤其是唐皓,很快就平稳游起来。他游近高小桥,护着她游向岸边。看到这情景,岸上人松了一口气。然而河水太急,高小桥显然体力不支,他携带着她往岸边游,然而急流中竟未抓牢高小桥,高小桥一下被冲下五六米。他拼命游向她,可还是迟了,她在水里打转了几下,不见了。有旋涡!他脑袋一片空白,心被水压得几乎不能跳动,但他还是一刻不停地决然地往漩涡游。这时情况忽然出现了转机,高小桥抱着一块木板浮了上来,她跟着旋涡转几下,借力漂了出来了。唐皓喜极而泣。飞艇一般滑向她,罗树有也紧跟着到了,递给她轮胎。到了岸上,唐皓惊魂未定,紧紧拥住了她,她感觉到他的颤抖,也紧紧拥住了他。
高小桥拉着唐皓往学校走,到了校门口,他僵在原地,不走了。他温柔而固执地对高小桥说道:“小桥,我要带你走,我不可能留你在这地方,太可怕了!我现在还沉浸在刚才的噩梦里,惊魂未定。要知道,你自出生起便与桥有着不解之缘,如今桥断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次无论如何,我必须带你走!”
高小桥上前温柔地拥着他:“皓,你知道支教是我一辈子的梦。这些,你之前都清楚并且支持我的。”
“小桥,你听我说,支教我支持你,但是不能在这里,这里太可怕了,你定要听我的!”唐皓声音不知道因为激动还是后怕,颤抖着,“我只要你平平安安的,即使你因毁了合同而失去工作,我也无所谓,我相信我有能力给你幸福的生活,也请你相信我。”
高小桥幽幽地叹了一口气:“你也看到蓝朵朵,她很需要我,那些学生是那样可爱,他们是那样热爱我。我要用爱去感染他们,像当年的麦可可老师一样,他们终有一天也会把爱传递下去。”
“我只看到你,高小桥!你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你知道你沉在漩涡底下的那刻我有多崩溃多紧张吗?我觉得整个世界都一片黑暗,我就处于这片无尽的黑暗中,我宁愿被旋涡卷进去的是我!我们可以到别的地方支教,可以做公益事业,但不能待在这里!”唐皓带着哭腔,双手用力摇高小桥的肩。
“皓,我不想放弃梦想,我更不想放弃在我身后追梦的人,那些梦想是那样执着而迷人!理解一下我好吗?”两行液体滑过脸颊,她从背后轻轻地拥住了他。当年的自己、麦可可、自闭的蓝朵朵还有那群质朴而纯真的孩子、如亲人一样的同事们交替浮现在高小桥的脑海。“不!”高小桥大声喊着,“我一定要留下,皓,但愿你能理解我。支教,是我一辈子的梦!这梦,只有我能主宰,其他任何人,休想夺走!”……
高小桥的世界轰然倒塌,袁妈妈没了,桥断了,他走了。高小桥就那样孤零零地站在雨中,雨打湿他和她的世界。她的心,在大雨里一瓣一瓣地裂开。她不知道自己在雨中站了多久,直到叶老的伞,给她一片晴空她才浑浑噩噩地回到学校……
“两基”正紧张进行时,正愁没有图书,却意外地收到了三千册赠书,落款是X省茶油纯公司捐赠。不具联系方式,地址也不详,一如先前的捐赠。罗树有别有深意地看看高小桥,高小桥也无暇顾及,都在赶工呢。
(选编自彭敏艳《续断桥》,有删改)
文本二
与一般的社会、文运的观潮者普遍感觉“文学已在经济大潮冲击下进入退潮期”的估量不同,青年志愿者和青年文学爱好者中,蕴藏着从事文学创作、追逐文学梦的极大的积极性。一经发现、动员、组织,就会被触动、激发出来,以群体的合力酝酿而成一种文学氛围、文学精神的气候。
“志愿文学”是对社会负有特殊的职责、富于时代使命感的文学。它是广大青年志愿者通过自我审美力的修养和践行达到自我提升的一个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志愿文化的涵养予以关注,多次给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志愿服务的基层践行者予以鼓励,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汇聚共识,渐渐形成有民族特色、国际视野、历史传承和现实感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也使“志愿文学”固有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发扬光大,志愿文学作为一种参与“灵魂的创造事业”的精神文化品质得以提升,也在广泛、多样、创造性的践行活动中得到实现。
(选编自曾镇南《面向新时代的志愿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3分)( )
A.蓝朵朵在老师、家长们的辛苦护送下却犟在原地不过河,谁哄谁呵斥都不听,表现出她的顽劣不懂事。
B.“你自出生起便与桥有着不解之缘,如今桥断了,这意味着什么”表现了唐皓的封建迷信思想,这也是他急于离开学校的原因。
C.“罗树有别有深意地看看高小桥”,暗示图书可能是唐皓捐赠的,这或许是他对爱情、对支教事业的补偿。
D.因为青年志愿者中蕴藏着从事文学创作、追逐文学梦的积极性,所以会以集体的力量营造一种文学氛围,形成一种文学精神的气候。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1 个1个地细致介绍老师的站位,突出了老师对学生安全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的爱。
B.文中补充交代唐皓与高小桥的关系,为后文二人的生死相依与唐皓的离去埋下伏笔。
C.“她的心,在大雨里一瓣瓣地裂开”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她失去爱情的痛苦。
D.“给她一片晴空”,语带双关,既说明叶老给她遮了雨,也暗示叶老给她心灵的安慰。
8.文本以高小桥的诗歌开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续断桥》荣获第二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一等奖,请结合文本拟写获奖理由。(6分)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色的布包 伍延秀
在偏僻的山城的旁边,有一间破烂的房子,歪斜地站在泥泞和荒草中间。房子的前半部快塌了,用几根树干撑着。在离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路,穿过草丛伸入山中去。这里不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偶尔路过这里的人,总禁不住说道:“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
十三岁的时候,我流浪到这里。因为没有钱,天又下着雨,黑夜中我爬出了城,找到了这间黑黝黝的房子。起初,我以为这是绝了香火的人家,我大胆地把门推开,想走进去。当我的右脚刚跨过腐蚀的门槛时,一个老妇人惊愕地叫了起来:“呶呀?”
这使我感到又高兴又惊奇,赶快用僮话轻轻地说:“伯妈!是我,落难人。想在你这里住一夜,可以吗?伯妈!我没有钱。”我说着,慢慢地摸进去。
“好娃娃!你来吧!”她说。我进去了,她将我抱住,坐在炉边的木桩上。
我走了一天,没有吃饭,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很疲倦,就躺在她的怀中。她因为我是僮族(即现在的壮族),很高兴地问了我许多事情,也说了她自己的身世。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姓唐的六十多岁的寡妇。她丈夫在的时候,靠卖柴草过活。生了个孩子,叫刚宁。刚宁刚刚四岁,她丈夫就患疟疾死了。她就在给人缝针线、卖柴草的饥饿日子里,把孩子养大。她满怀希望靠着孩子度过晚年,但是孩子刚刚十八岁,就被县上抓去,阻击当时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样,她的希望就被永远地埋葬了,她也被迫集中在这个偏僻的山谷里。
从此以后,她就常常关着门,流着泪,动也不动,悄悄地坐到深夜。有时候,她也常常站在窗前,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从破烂的窗框中,眺望着荒芜的旷野……后来,我朦朦胧胧地睡着了,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
突然,我觉得她离开了我,便惊醒了。朦胧中,我看见她自己正从火炉中,扒出一颗火,吹燃着松香,房子亮了起来。一对哭红了的眼睛,黄瘦的、满是皱纹的脸,和那披在肩膀上的灰白的长头发,使我很自然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遭受苦难折磨的不幸老人。她慢慢地从玄色的破烂衣服中,掏出一个小红布包来,正要把它打开,突然发现我已经醒来,正好奇地看着她,又急忙把小包包收起来,只是看着我微笑着。
一种孩子似的好奇心,促使我走过去,抱着她说:“伯妈!给我看看是什么!我不要你的。”
她甩脱我的手,哄着我说:“小娃娃看不得,看了会瞎眼哩!”
“不,你哄我,你哄我。”我领着脚向她要,几乎爬到她的身上。而她很快把拿着小包包的那只手,高高地举起来。后来,我和她讲好,不弄坏,不要她的,不告诉旁人,才给我了。
我接过小红布包包,一层一层地解开。当我快要解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她突然走到门口,用身将门板堵住,嘴唇微微地颤动着。很显然,她怕我拿走这个东西。
“慢点呀!慢点呀!狗崽儿,不要弄坏啦!”她见我解得很快,就喊起来。
我性急,很快地把七八层布包解完了,最后现出一个鲜红的纸包,看见了一张很平整的红军用的一元钞票。钞票的后面,放着一张红纸条。纸条上面,写着歪歪斜斜的汉字:
亲爱的苗、瑶、僮、侗的同胞:
你们不知道我们是怎样的人吧?让我告诉你们,我们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是你们民族的真正的兄弟。为了你们,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打倒日本鬼子!打倒压迫我们的敌人……
现在,我们北上抗日去。昨天在你们这里住,用了你们柴草二十斤。谢谢你们!敬礼!
中国红×方面军士兵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我刚刚看完这字条,她又忙着从我的手中抢过去,对我说:“懂了吧?我的好娃娃,你讲一讲!”
于是,我把钞票和我所知道的红军的情形告诉她。她听了后,紧紧地抱着我,兴奋地说:“要是没有他们,我这小窝窝,早就倒下啦。”说完,她拿着灯,拉我到窗前,指着窗外的撑着房子的几个大树干说:“是红军给我撑的呀!我的好娃娃,告诉我吧,他们在哪里?”
“在——北——方!”我想了一会,快乐地伸出一个小指头,指着北边。但是,她还是很不满足,又张着没有牙齿的嘴巴问:“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呀?”
我没有办法回答她。等了一会,我钻进她的怀里说:“伯妈!刚……刚宁哥哥,跟他们去就好哕!”
她沉默了一会,突然眼睛里充满了泪……
夜深了。狂风扫着窗外的旷野,发出呼呼的啸叫声。一只老鹰,在古老的枫树上,拍着翅膀“呦吻”地嘶叫着,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开头“我”和伯妈的对话以及相关叙述可知,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少数民族地区。
B.伯妈同意“我”这个落难人借住一夜,并称“我”“好娃娃”,表明了伯妈的慈爱善良。
C.丈夫病逝,儿子也被县上抓去了,伯妈孤身一人,躲在偏僻的山谷里等待红军回来。
D.从战士留下的纸条可看出,红军纪律严明,关爱百姓,这也是红军能够赢得民心的原因。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红色的布包”作为小说的标题,埋下伏笔,再通过情节照应,非常巧妙地揭示出人民群众对红军的赞扬和怀念之情
B.小说开篇详细描写了伯妈所处环境的破败和荒芜,深刻表现了伯妈生活的孤苦,同时也为“我”因流浪来到此地做铺垫。
C.小说安排老伯妈向“我”讲述她的身世的情节,避免了在解开“红色的布包”疑惑的过程中插入过多的补叙,使情节更集中自然。
D.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写伯妈,表现她对“红色的布包”的珍惜,同时也反映了红军在百姓心中的重要位置。
8.小说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辽宁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I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马列公园赋
粱衡
①与颐和园只一路之隔,还有一座园子,也极大,极美,且又极静。论风景,在北京
西郊也是一个数得上的去处。她的正式名字叫中共中央党校,但这严肃的称谓并不能掩盖
她美丽的容颜。我从心里叫她马列公园。
②说是公园,是因为她有山、有水、有湖,有亭、有桥、有榭,但最多的是花、草、
树。这里的花从春到秋是相连不断的。春寒未尽时便有迎春,灰褐的枝条上还未及吐叶,
就先缀上一串串黄黄的花瓣。还有玉兰,干硬的枝干还没有被春风吹软,便爆出了一个个
拳头大的花朵。让人想到那接力赛中跑第一棒的运动员,人还未到便急着将棒伸出,就抢
这一刹那的春光,好个春的使者。接着是紫牡丹、红芍药、丰腴的木槿、恬静的桂花,直
到秋霜已降,白色的玉簪花才用她那细嗅又无的寒香一收全年的色味。花之外便是草,一
色碧绿铺满除却房和路的各处。草地上有树:杨可参天,柳拂人面,松柏、银杏、古槐及
核桃、柿子等果木,或随路延伸,或依山起伏,或在湖畔水边成林。总之是一片海绿的波
涛,翻腾着一直溢到园子的外面。
③这绿色波涛间屹立着两座岛,就是门前的主楼和广场前的礼堂。主楼是用一色青石
起座,直上七层,石条又故意不打磨平整,粗犷凝重,像一个巨人敞露出结实的胸膛和坦
荡的襟怀。顶层却用黄色琉璃制成柱檐,夕阳中与对面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交相辉映。这是
一座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城堡式的厚重,宝塔式的庄严,殿宇式的高朗,两侧的附属建
筑又是曲折而成廊式的天井。礼堂则一色黄砖,中高三层,两翼平展,全用拱顶,敞亮大
方。这是全校上课和集会的中心。主楼与礼堂外便是散布于园中各处的楼,都不高,大多
是三层,就更被埋在绿荫之中,像是海面上时隐时现的礁岩。
④到这里学习的人都是来自紧张的第一线,难得有这样一个环境对过去作一番反思。
因此,在园子里散步便是最好的享受。四周繁花压枝,绿柳拂面,鸟雀并不怕人,在枝头
和草坪上自由地嬉戏。这恬静使人舒坦、使人松弛,人们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回旋余地。
每当我在园子里,头发触着轻柔的柳丝,或仰面感慨白杨的伟岸时,我就想起,我们曾经
有过那么一个时候,将树砍了,锅砸了去炼钢,“左”得多么可笑,那是新中国成立后我
们摔的第一个大跟头啊。第二个当然是“文化大革命”了。我默默地徘徊在主楼下,抚摸
着那凸凹不平的青色石面,这个屹立的巨人曾经历了多少风和雨!
⑤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大动之后必有大静。革命需要刀枪剑火,需要流血流汗,但更
需要理论,更需要思考。只有1848年的欧洲革命而没有大英博物馆里被马克思的双脚磨
下的沟痕,便没有马克思主义;只有太行山上呼啸的大刀、江南新四军尖利的枪声而没有
延安窑洞里的整风学习,便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革命离不开思考,思考离不开安静,安
静不能没有绿荫。美术家早有定义:红是暖色,是亢奋,是激烈,是胜利;绿是冷色,是
沉着,是冷静,是思考。所以这处园子里的绿绝不是一般公园的柳浪闻莺,供情人掩身,
供儿童嬉戏。她已超出物而有了理的含义。相对于火热,她表现为冷静;相对于喧闹,她
表现为沉思。
⑥春天,当大地还没有苏软自己冻僵的身子,园子里的垂柳便在河边、楼旁似有似无
地描出一条条绿线,指示着理想,预告着生机。夏日,暑热蒸腾,沿着几条主要的路,白
杨挺起伟岸的身躯,筑起一道道绿墙,如墨如黛,这时你在树下漫步会感到沉稳坚实。但
最耐人寻味的是松柏的绿了。当秋阳中落叶树只剩下一片静劲的疏枝时,油松、雪松、龙
柏、冷杉等便一起收紧它们的针叶,仿佛将这园子里四季的绿色都收在它们身上,在秋的
萧疏与冬的料峭中显出一种刚毅的气质。特别是主楼后面广场上的那一片翠柏,更有一种
庄严的肃穆笼着它那深深的凝绿。如果说绿色是生命的结晶,这片翠柏简直是思维的凝聚。
它们盘地而起,每一棵都如塔如钟,贮满沉思,然后又渐渐收拢枝叶,束成一长矛似的尖
顶,带着一种神圣的启示直向云天刺去。欧洲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便是以它特有的尖顶把人
的思想引向天界,我不知那建筑师是否受过这种树的启发,只是我一到树下便真的做着天
上之想了。我想到马克思的在天之灵可知道他的伟大理论在中国的成功?可知道这理论与
实际结合的艰苦与不易?这时隔着树林,透过这层肃穆的绿,再看主楼那庄严的青,更感
到路虽漫漫兮,我们终将胜利。
⑦多么美丽的园子啊,一片圣洁的绿海里藏着一块红色的理论阵地,这大约正是辩证
的统一。一个人经过几天的劳累,尚且希望到公园的绿椅上小憩一会儿,何况我们一个伟
大的党呢?她风尘仆仆,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一程又一程的长征,是该有一处浓荫能让她和
她的儿女们歇歇脚,擦把汗,想想来路,再计划一下前程。马列公园,你该有这么多的鲜
花,这么多的绿。
文本二:
我认为一篇散文,如果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或知识,还不能叫文章,文者,纹也,要
有花纹,要美。又因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来的方舟,其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是
有思想的人,所以它一定要传递一些新的有个性的思想。这样笔者才吐而后快,读者才开
卷有益。虽然散文也可以描写风景、事件,传递信息、知识等,但这都不是目的。因为,
如果仅为了这个目的,其他文体完全可以胜任。在散文中风景、事件、知识等只是一种载
体,最终它还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思想和美感上。在同一篇文章中,也许这两者兼
有,也许各有侧重,或者独居其一。但是如果两者皆无,就不是文章,不是文学,只是一
篇平实的应用文,或者弄噱头的巧文。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为好文。
(节选自梁衡《我的散文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共中央党校既是马列主义的“红色阵地”,又有公园一般旖旎的风光,作者将“公
园”和“马列”联系在一起,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马列公园景物众多,作者却着力突出满园的“绿”,而“绿”和“静”又有着相通之
处,巧妙地将文意引向思辨的层次。
C. 第⑤段中作者阐述了“闹”与“静”的辩证内涵,并列举马克思的脚印和延安整风运
动的事例,证明革命不能没有思考,思考不能没有绿荫。
D. 马列公园的绿荫不是儿童玩闹的场所,而是伟大的党冷静思考的地方,奋斗的征程中,
需要停下脚步,反思过去,总结经验教训。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提到颐和园,点明马列公园的位置,“也”字突出“极大”“极美”的马列
公园可以和颐和园媲美。
B. 作者对公园中的山、水、湖、亭、桥、榭等寻常景物一笔带过,着力描写花、草、树,
生机无限,体现了作者的巧思。
C. 第④段作者由公园的景物联想到新中国所经历的风雨,景物的恬静与时代的创伤形成
反差,为下文说理做了铺垫。
D. 文章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由虚入实,内容丰富。
8.文章第②段与第⑥段都描写公园内的景物,但未有重复赘余之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9.文本二指出,“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为好文”。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求美求新”
这一主张的。(6分)
答案:
6、C(“思考不能没有绿荫”错,太绝对。)
7、D(“由虚入实”错,应为“由实入虚”。)
8、(1)第②段侧重描写马列公园中的花、草、树,以花为描写重点,突出公园的美丽(2分);
(2)第⑥段侧重描写马列公园四季的绿色,突出这片“绿海”里蕴藏的思想,升华主题。(2分)
(3)前后景物照应,结构严谨(1分);将写景、抒情、言理完美融合。(1分)
9、(1)景物美:作者抓住公园中的花草树的特点进行描写,绘形绘色,将园林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2分)
(2)语言美:排比,对偶的大量使用,使文章有了“赋”的特点,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2分)(如果答: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用词准确传神,举例分析也可给分。)
(3)思想新:作者在描写马列公园景物的同时,传递了新的有个性的思想:革命离不开思考,思考离不开安静,安静不能没有绿阴。(2分)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夏天的玫瑰
史铁生
①雨中的黄昏,很静。郊外的土路又细又长。
②远处的村落里,大喇叭唱着。“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老头儿在竹竿的顶端罩了一把雨伞。每逢雨天他就这样。那只纸叠的小风车儿在灰暗的雨伞下面默默地转着,就像那支歌。
③他抱着那只刚买来的铜牛,拄着一支木拐,慢慢地走着。那铜牛不轻。他不时停下脚步,用衣袖擦去溅在牛身上的雨点。他每天都要到城里去卖小风车儿,每天都这个时候回来。牛身上布满了粗糙的气孔、绿锈和凹凸不平的铸痕,老头儿总觉得那是些伤疤。他早就想买这只牛,牛的高高隆起的肩峰一直吸引着他。吸引他的还有牛的四条结实的腿和牛的向前冲去的姿势。今天总算把它买回来了,老头儿很高兴。
④可他一觉得高兴,就又想起了那个孩子。
⑤那孩子可真倒霉,刚生下来就这么倒霉!“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是残废”,好几个大夫都这么说。唉,可怎么好……老头儿想着,看了看天.
⑥老头儿又走了一会儿,然后在路边的土埂上坐下来,把铜牛放在并拢的双腿上。他拍拍牛的结实的脊背,对自己说:“别像个老傻瓜似的胡思乱想了。”“也别净替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瞎操心了。”他又劝自己忘掉那个不幸的孩子。他出神地看着那只青铜的公牛,真佩服它有那么一身漂亮的肌肉。
⑦小风车儿像一团红色的雾,在他白发苍苍的头顶上。空旷的田野上空,光是飘着雨。“所有她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再也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隐隐约约还可以听到村子里的喇叭声。放广播的准是个年轻人。
⑧这歌倒是像唱着老头儿的身世。
⑨他就靠卖这种纸叠的小玩意儿为生,干不了别的了,老了,而且两条腿的下半截都是假的。晚上,他在灯下把一张张红红绿绿的电光纸裁开,叠成一个个四角的小风车儿,再用大头针把它们钉到白天捡回来的冰棍棍儿上去。他喜欢喝酒,喜欢一边做着小风车儿一边喝酒。他一边咂摸着酒,一边欣赏着那些小风车儿,吹吹这个,吹吹那个,看看它们是不是都转得很好。
⑩他希望孩子们可别有哪一个将来要得“脉管炎”,这些欢笑着的小脸儿可别有一天要变得悲伤。他默默地为孩子们祈祷。他的腿,一条是在二十岁的时候锯掉的,另一条是在三十多岁,都是因为“脉管炎”。
雨悄声地飘洒着,“沙沙沙”地落在田野上、土路上和老头儿的雨伞上。他的背驼得很厉害,蓝布褂子的背部让太阳晒得发了白。他的头发也全是白的。竹竿上那只红色的小风车儿显得很鲜艳。老头儿一直看着那只青铜的公牛。吸引他的还有那对犄角,象一张弓,尖利的两端向前弯去,向前直冲。“真横!”老头儿握住牛的犄角:“老虎又怎么着?老虎也未必经得住它这一下子。”
老头儿在土埂上坐了很久,撅起来的后衣襟被雨水打湿了。“那对儿小夫妻不听我的,依我说就别再抢救那孩子了。当然啦,谁舍得自个儿的孩子呢?可舍不得他,是为了让他来受罪吗?让人看不起?”他叨叨咕咕地跟自己说着。
他让自己不去想这些事,又欣赏起他的铜牛来。他想买这只牛已经很久了。
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了这只青铜的公牛。它站在橱窗里,梗着脖子,四只蹄子紧紧地抠在地上,身体的重心全移到了高高隆起的厚实的肩峰上,低着头,两只犄角像是两把挥舞着的尖刀。老头儿愣住了,被牛的骄蛮的姿态吸引住了。牛身上每一块绷紧的肌肉都流露出勃勃的生气和力量,每一条涨鼓的血管都充满了固执和自信,每一根鲜明的骨头都显示着野性的凶猛,使人想到一只被它顶死的老虎,想到它被老虎咬伤的地方淌着粘稠的鲜血,想到它冲向对手时发出的暴怒的咆哮,想到它踏在老虎尸体上时那傲视一切的眼神,它晃着那对刀一样的犄角,喷着粗气,在荒野上飞奔狂跳……他望着那只牛,沉静了多年的血液又在身体里动荡、奔突。老头儿忽然明白了,他常常在梦中看见而醒来又变得模糊的那个形象,正是这样一只牛……
天黑了,雨仍然没停。远远地看见了一片灯光,他走到了三岔路口。一条路是通向他的小屋的,另一条通向那所产院。老头儿又想起了那个倒霉的孩子。
“他们还在抢救他呢,”老头儿说。他又在路边的土埂上坐下,犹豫着该不该再去跟那对年轻的父母说说。
“……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孤独地留在枝头上……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上……”
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
一列客车隆隆地开过,车窗里的灯光照亮了那只小风车儿。小风车儿在夜风里转着,像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中多次出现“雨伞”“小风车”“那支歌”,让老头儿凄惨的生活有了诗意,丰富了小说的内蕴。
B.小说中的“岔路口”,既是现实中的路口,更是老人迷茫、忧虑心情的写照,突出老人对孩子命运的担忧。
C.虽然老头儿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现状堪忧,但他却时时关心那个“倒霉的孩子”,更加突出老人的善良。
D.老头儿从开始听“夏日的玫瑰”这支歌到后来快会唱,体现出歌曲对老人的感染力,也暗示老人想早日得到解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中关于雨和土路的描写,衬托出老头儿的孤寂、凄凉的心境和生活的艰辛,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
B.第段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将铜牛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语言富有张力。
C.小说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叙写老头儿对残疾新生儿命运的关心,表现出老头儿淳良的本性。
D.小说对铜牛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而对老人的经历、孩子的病情等内容几笔带过。详略得当,主次适宜。
8.小说以“夏天的玫瑰”为题,有什么妙处?(4分)
9.小说为什么不吝笔墨来写铜牛?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
6. D(3分)(暗示老人渴望得到关爱)
7. A(3分)
8.(4分)(1)运用双关:表层意指的是歌名,深层意指的是老头儿孤独凄楚的境遇和善良美好的内心。
(2)歌曲在文中先后几次出现,有串连故事情节的作用。
(3)标题暗示了老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彰显主题。
(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得4分)
9.(6分)(1)铜牛的粗糙、布满伤痕的外形象征着老头儿凄苦、坎坷的人生境遇;铜牛的勇猛、力量、冲劲暗喻老头儿坚韧、顽强。
(2)小说写了老头儿对铜牛的喜爱、铜牛对老头儿的吸引、老头儿攒钱买下铜牛等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3)小说借描写铜牛来褒扬一种虽有残疾却依然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每条2分,共6分)
辽宁省营口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快!(节选)
南帆
统计可以证明,“快”是日常用语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眼。“快!”我们时刻催促别人,也时刻被人催促。没有人明白我们急着赶到哪儿去。但全世界的人都在互相招呼:“快一点!”
风驰电掣的轿车时速一百四十公里。每秒运算几亿次的计算机已经问世。母亲来不及揩净孩子嘴角的饭粒就匆匆赶到了车站。三菜一汤换成十元钱一客的快餐。艺术家正在抱怨被创新这条狗撵得连撒尿的工夫也没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虽然看不见上帝如何挥舞手中的指挥棒,但是,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节拍越来越快了。
偶尔翻一翻唐诗宋词,顿时感到古人的生活速度慢了下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日子从容、悠长、恬然,可以慢慢地品尝和消磨人生的百般滋味。“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即使愁绪万千,即使壮怀激烈,也没见到哪一个手忙脚乱,喘不过气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不管怎么说,时间还是有充分的保证。
然而,这种生活现在已经连根拔除。现代人身体里面的马达似乎越转越快。他们再也接受不了古人的生活速度了。看戏曾经是古人的莫大享受。可是,如今还有多少人有这个耐心?台上一个小姐咿咿呀呀地唱,半天还走不出闺房到后花园与书生相会;若是在电视剧里面,她早就和小伙子卿卿我我了。一些人甚至觉得电视剧还是太慢。抽个休息日借回一摞子录像带,用快进键播放,仅仅在遇到说明剧情的对话时停下来听一听,大约十多分钟即可看一集。这才是令人过瘾的节奏。的确,不停奔走的现代人已经收不拢脚步——这个世界早就变成了一个匆匆赶路的意象。
其实,古人的日子之中也有风驰电掣的时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骏马和飞矢都是神速的象征。如果再夸张一些,可以提到李白的两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然而,古人体验的速度没有超出自然的节奏。水流花谢,月亏月盈,巨石滚下山巅,飓风掠过海滩,这时,慢或者快都看不出什么异常。如果企图突破自然节奏,那就必须动用某种魔术。《水浒传》之中,“神行太保”的每条腿拴住两个甲马,念动咒语即可日行八百里;孙悟空更加神通广大,一个筋斗翻出了十万八千里。当然,魔术仅仅是一两个人的事,改变不了整个世界。孙悟空蹿得再快,唐僧还是得慢腾腾地享用他的九九八十一难。
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是机器,机器制造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速度。特别是蒸汽机出现以来,整个世界迅速地被调整到机器的节奏之上。木牛流马换成了十轮大卡车,鸿雁传书换成了电报或者传真。从联合收割机、冲床到飞机、电子计算机,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提速。如同古人那样,我们还在吃五谷杂粮,生儿育女,然而,周围的日子仿佛正搁在一个愈来愈快的传送带上,就要让我们应接不暇了。
在散漫的农耕时代,日出日落或者春去秋来是人们计算时间的方式,这种粗糙的时间观念只能产生相应的速度。今日事今日毕,办事的速度是以昼夜交替为时间单位的。可是,自从“分”或者“秒”成为度量单位之后,世界不得不加紧自己的步伐。分秒必争,这种口号只能出现在钟表大规模普及的社会里。和蒸汽机一样,钟表也是现代社会的加速器。人们哪里是在替钟表上弦?其实,人们是在替世界上弦。
文本二:
孙绍振先生在评价南帆散文时说:“中国当代散文艺术积累最为雄厚的是抒情和幽默,南帆却不屑于抒情和幽默。他的散文以反抒情的冷峻见长;他虽然不乏幽默,但是在他的散文中,只是偶尔为之的点缀。他的风格特征是学者的智性。智性的抽象与审美感性的矛盾,是当代学者散文的一大难点……”
读南帆的这类散文,特别容易联想到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的目光。比较一下,不同的是,波德莱尔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而南帆是后发现代性国家的观察家和勘探师;相同的是,他们都对正在发生巨变的现实生活充满了观察的热忱,并记录下他们的思考。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2段采用铺排的手法列举第1段所说的“快”的具体表现,不仅化抽象为具体,而且起到了渲染的作用。
B.“人们哪里是在替钟表上弦?”运用反问的手法,更加有力地写出了人们发明的钟表实际上是加快了自己生活的节奏。
C.古人的日子从容、悠长、恬然,可以慢慢地品尝,而现代的节奏快,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今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美好。
D.整篇文章不乏幽默,如写“小姐咿咿呀呀地唱,半天还走不出闺房到后花园与书生相会”以及“神行太保”和孙悟空的故事。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引用这些诗词是想告诉我们古人的节奏很慢。
B.“我们还在吃五谷杂粮,生儿育女,”是说我们从古人那里继承过来的就只剩下这些常规的不能改变的东西了,强调现在变化速度太快。
C.作者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没有超出自然的节奏,应该是因为这种体验符合心灵真实,没有超出想象的范畴。
D.评论者将南帆与波德莱尔相提并论,意在表明前者与后者同样对处于巨大变革的现实生活充满了观察的热忱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
8.南帆在文本一中只是提到了古代人的“慢”和现代人的“快”,似乎并未表达自己的好恶,那么你能读出南帆的情感倾向吗?请找出你的依据,也谈谈你对“快节奏生活”和“慢节奏生活”的看法。(6分)
9.文本二中,孙绍振先生评价南帆的散文“以反抒情的冷峻见长”,“风格特征是学者的智性”,请结合文本一,具体说明“冷峻”“智性”的表现。(6分)
答案:
6.C(“表明今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美好”分析错误,属主观臆断。)
7.B(“就只剩下”过于绝对,“吃五谷杂粮,生儿育女”是说人类还在继续繁衍生息,生活还在继续,看上去一切都和从前一样,但节奏却和从前大不一样了。属于推理错误。)
8.第一问:南帆的态度是相对于今天的快节奏,更喜欢从前的慢生活。(1分)
依据如下:①文章开篇说“快!”是催促别人和被人催促的话语,这种感觉一定不是大家想要的;②然后作者用了一组排比句,说了生活快节奏的表现,“母亲来不及揩净孩子嘴角的饭粒就匆匆赶到了车站”“艺术家正在抱怨被创新这条狗撵得连撒尿的工夫也没有”这种表达也能感觉到他对快节奏的无奈;③然后说到古代的诗,充满了温情,能感觉出他对慢生活的喜爱;④最后说到“周围的日子仿佛正搁在一个愈来愈快的传送带上,就要让我们应接不暇了”,能感受到现代人被快节奏生活追得惶惶不可终日的忙乱。以上理由让人充分相信他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含着自己强烈的爱憎情感。(共2分,每点1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
第二问:
参考答案一:我喜欢慢节奏的生活。慢节奏的生活更有诗情画意,更让人可以体会属于自己的生活,去感受美景,去感受温情,去体会浪漫;而快节奏的生活渐渐让我们变成生活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我们不知道被什么样的无形的大手操控着,旋转着,也迷失着。(共3分,观点1分,分析阐述2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二:我喜欢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给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共3分,观点1分,分析阐述2分,言之成理即可)
9.①“南帆是后发现代性国家的观察家和勘探师”,他发现了我们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问题,“没有人明白我们急着赶到哪儿去”,反正就是一个“快”。作者的思考与认识是冷静而严肃的,不能不引人深思。②作者理性思考现代社会生活一味地追求“伙”的问题,认为是机器改变了生活,“周围的日子仿佛正搁在一个愈来愈快的传送带上”,让人们应接不暇,体现了学者的智性风格。(共6分,每点3分。必须结合文本分析阐述,否则不得分。)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云朵遇见了风/它就有了不一样旅途/山川平野、鸟兽虫鱼/一站有一站的风景/飞瀑遇见了雨/它就有了不一样的激情/奔流倾泻、玉练高悬/沿途风景就变得雄浑/我遇见了袁妈妈/就有了一个爱的童话/朝呵夕护 寸草春晖/爱在血脉与季节里轮回/小镇遇见了麦老师/生活就有了红花绿朵/黑白故事 彩色梦想/生命从此变得丰盈而坚韧/
这首诗被麦老师用毛笔工整地抄写出来,贴在学校最大最惹眼的那棵桂花树树干上。
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麦老师成功地唤醒了高小桥对诗和远方的渴望。高小桥越来越清楚,自己眼里的远方其实叫做支教,叫做信念,叫做对生活的执著,也叫做对祖国的赤诚。他们的底色,尽是爱。
回忆起去支教那天,高小桥的心又开始剧烈疼痛起来。
河水暴涨,低洼的地方已经灌满了河水,奔流的河水浩浩荡荡,学校的老师和家长自发护送学生过桥。桥这边的村民站在桥这头,桥那边的家长站在桥那头,学校6个老师,1个站在这头水最深处,1个站在这边桥墩;1个站在那头水最深处,1个站在那边桥墩;另2个则在桥上。桥这边的人把孩子一个一个递到桥上,桥上的2个老师则负责学生过桥的安全。
高小桥正是这个时候到来,她实习的时候走的是这桥,今天来支教也走这桥。学生们见到高小桥都欢呼雀跃起来,高声向她问好,问好声淹没在雨声、水流声中。高小桥欢快地挥舞双手,表示回应,她来不及跟同事们打招呼,便和唐皓一起加入护送队伍。唐皓,是她的同学,他们同喝一江水长大,彼此鼓励共同完成了大学学业,他的理想是自己创业,他学的是财经。
其他孩子都安全过了桥,独剩一个孩子犟在原地不过河。破旧的雨衣根本不起作用,她头发全湿了,雨顺着脸流下,她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高小桥,一言不发。高小桥看到她的时候,心里一阵抽搐的痛,那是蓝朵朵!她更黑更瘦了,也更落寞了!离蓝朵朵最近的樊容姬老师各种哄,村民甚至开始大声呵斥,可她就是不过桥。
高小桥拉着蓝朵朵,蓝朵朵竟搂着高小桥的腰,削瘦的肩膀一耸一耸地抽噎起来。高小桥蹲下来要背她过河,看着莽莽苍苍的河水,唐皓突然觉得一阵心慌,他极不放心,于是陪着高小桥送蓝朵朵过桥。高小桥把蓝朵朵背过去后,唐皓马上拉着她折回来。然而走到桥中的时候,上游一个巨物随着河水翻滚下来,瞬间将桥拦腰劈断。
河水奔涌着,两个人在水里浮沉,岸上的人显然被吓坏了,面色煞白。“扑通、扑通”几声罗树有、宾柱强、陈规还有一个健壮的村民迅速套上打胀的轮胎,先后跳入河里。在短暂的浮沉后,尤其是唐皓,很快就平稳游起来。他游近高小桥,护着她游向岸边。看到这情景,岸上人松了一口气。然而河水太急,高小桥显然体力不支,他携带着她往岸边游,然而急流中竟未抓牢高小桥,高小桥一下被冲下五六米。他拼命游向她,可还是迟了,她在水里打转了几下,不见了。有旋涡!他脑袋一片空白,心被水压得几乎不能跳动,但他还是一刻不停地决然地往漩涡游。这时情况忽然出现了转机,高小桥抱着一块木板浮了上来,她跟着旋涡转几下,借力漂了出来了。唐皓喜极而泣。飞艇一般滑向她,罗树有也紧跟着到了,递给她轮胎。到了岸上,唐皓惊魂未定,紧紧拥住了她,她感觉到他的颤抖,也紧紧拥住了他。
高小桥拉着唐皓往学校走,到了校门口,他僵在原地,不走了。他温柔而固执地对高小桥说道:“小桥,我要带你走,我不可能留你在这地方,太可怕了!我现在还沉浸在刚才的噩梦里,惊魂未定。要知道,你自出生起便与桥有着不解之缘,如今桥断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次无论如何,我必须带你走!”
高小桥上前温柔地拥着他:“皓,你知道支教是我一辈子的梦。这些,你之前都清楚并且支持我的。”
“小桥,你听我说,支教我支持你,但是不能在这里,这里太可怕了,你定要听我的!”唐皓声音不知道因为激动还是后怕,颤抖着,“我只要你平平安安的,即使你因毁了合同而失去工作,我也无所谓,我相信我有能力给你幸福的生活,也请你相信我。”
高小桥幽幽地叹了一口气:“你也看到蓝朵朵,她很需要我,那些学生是那样可爱,他们是那样热爱我。我要用爱去感染他们,像当年的麦可可老师一样,他们终有一天也会把爱传递下去。”
“我只看到你,高小桥!你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你知道你沉在漩涡底下的那刻我有多崩溃多紧张吗?我觉得整个世界都一片黑暗,我就处于这片无尽的黑暗中,我宁愿被旋涡卷进去的是我!我们可以到别的地方支教,可以做公益事业,但不能待在这里!”唐皓带着哭腔,双手用力摇高小桥的肩。
“皓,我不想放弃梦想,我更不想放弃在我身后追梦的人,那些梦想是那样执着而迷人!理解一下我好吗?”两行液体滑过脸颊,她从背后轻轻地拥住了他。当年的自己、麦可可、自闭的蓝朵朵还有那群质朴而纯真的孩子、如亲人一样的同事们交替浮现在高小桥的脑海。“不!”高小桥大声喊着,“我一定要留下,皓,但愿你能理解我。支教,是我一辈子的梦!这梦,只有我能主宰,其他任何人,休想夺走!”……
高小桥的世界轰然倒塌,袁妈妈没了,桥断了,他走了。高小桥就那样孤零零地站在雨中,雨打湿他和她的世界。她的心,在大雨里一瓣一瓣地裂开。她不知道自己在雨中站了多久,直到叶老的伞,给她一片晴空她才浑浑噩噩地回到学校……
“两基”正紧张进行时,正愁没有图书,却意外地收到了三千册赠书,落款是X省茶油纯公司捐赠。不具联系方式,地址也不详,一如先前的捐赠。罗树有别有深意地看看高小桥,高小桥也无暇顾及,都在赶工呢。
(选编自彭敏艳《续断桥》,有删改)
文本二
与一般的社会、文运的观潮者普遍感觉“文学已在经济大潮冲击下进入退潮期”的估量不同,青年志愿者和青年文学爱好者中,蕴藏着从事文学创作、追逐文学梦的极大的积极性。一经发现、动员、组织,就会被触动、激发出来,以群体的合力酝酿而成一种文学氛围、文学精神的气候。
“志愿文学”是对社会负有特殊的职责、富于时代使命感的文学。它是广大青年志愿者通过自我审美力的修养和践行达到自我提升的一个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志愿文化的涵养予以关注,多次给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志愿服务的基层践行者予以鼓励,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汇聚共识,渐渐形成有民族特色、国际视野、历史传承和现实感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也使“志愿文学”固有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发扬光大,志愿文学作为一种参与“灵魂的创造事业”的精神文化品质得以提升,也在广泛、多样、创造性的践行活动中得到实现。
(选编自曾镇南《面向新时代的志愿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3分)( )
A.蓝朵朵在老师、家长们的辛苦护送下却犟在原地不过河,谁哄谁呵斥都不听,表现出她的顽劣不懂事。
B.“你自出生起便与桥有着不解之缘,如今桥断了,这意味着什么”表现了唐皓的封建迷信思想,这也是他急于离开学校的原因。
C.“罗树有别有深意地看看高小桥”,暗示图书可能是唐皓捐赠的,这或许是他对爱情、对支教事业的补偿。
D.因为青年志愿者中蕴藏着从事文学创作、追逐文学梦的积极性,所以会以集体的力量营造一种文学氛围,形成一种文学精神的气候。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1 个1个地细致介绍老师的站位,突出了老师对学生安全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的爱。
B.文中补充交代唐皓与高小桥的关系,为后文二人的生死相依与唐皓的离去埋下伏笔。
C.“她的心,在大雨里一瓣瓣地裂开”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她失去爱情的痛苦。
D.“给她一片晴空”,语带双关,既说明叶老给她遮了雨,也暗示叶老给她心灵的安慰。
8.文本以高小桥的诗歌开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续断桥》荣获第二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一等奖,请结合文本拟写获奖理由。(6分)
答案:
6.C 解析:A项,“顽劣不懂事”错,蓝朵朵有自闭症,这是她高小桥的依赖。B项,“封建迷信思想”错,这只是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D项,过于绝对,原文有“一经发现、动员、组织,就会被触动、激发出来”这样的条件。
7.C 解析:比喻错,这里应该是拟物。
8.①从读者角度来看,开篇以诗歌总起,诗意盎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富有感染力。②从情节来看,通过诗歌的描述,交待高小桥是受袁妈妈、麦老师的影响而选择支教的,为后文表现她的坚定执着做铺垫。③从人物形象来看,既抒发了对袁妈妈、麦老师的赞美,也暗示了高小桥懂得感恩与对支教理想的坚定。④从主题来看,有力烘托了支教这一事业的美丽与伟大。(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续断桥》塑造了以高小桥为代表的一批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坚守清贫、献身支教事业的青年志愿者人物形象,体现了志愿文学的固有内涵——“对社会负有特殊的职责、富于时代使命感”。②《续断桥》以小见大,体现了青年支教者为社会公益付出的实践、牺牲,展现了他们对理想的执著与对祖国的赤诚,充分体现了志愿文学作为参与“灵魂的创造事业”的精神文化品质。③《续断桥》所展现的支教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爱、支教老师与支教老师之间的关爱与救助等,充分地体现志愿文学应有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④阅读《续断桥》可以使广大青年从自我审美力的修养和践行方面达到自我提升。
(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色的布包 伍延秀
在偏僻的山城的旁边,有一间破烂的房子,歪斜地站在泥泞和荒草中间。房子的前半部快塌了,用几根树干撑着。在离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路,穿过草丛伸入山中去。这里不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偶尔路过这里的人,总禁不住说道:“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
十三岁的时候,我流浪到这里。因为没有钱,天又下着雨,黑夜中我爬出了城,找到了这间黑黝黝的房子。起初,我以为这是绝了香火的人家,我大胆地把门推开,想走进去。当我的右脚刚跨过腐蚀的门槛时,一个老妇人惊愕地叫了起来:“呶呀?”
这使我感到又高兴又惊奇,赶快用僮话轻轻地说:“伯妈!是我,落难人。想在你这里住一夜,可以吗?伯妈!我没有钱。”我说着,慢慢地摸进去。
“好娃娃!你来吧!”她说。我进去了,她将我抱住,坐在炉边的木桩上。
我走了一天,没有吃饭,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很疲倦,就躺在她的怀中。她因为我是僮族(即现在的壮族),很高兴地问了我许多事情,也说了她自己的身世。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姓唐的六十多岁的寡妇。她丈夫在的时候,靠卖柴草过活。生了个孩子,叫刚宁。刚宁刚刚四岁,她丈夫就患疟疾死了。她就在给人缝针线、卖柴草的饥饿日子里,把孩子养大。她满怀希望靠着孩子度过晚年,但是孩子刚刚十八岁,就被县上抓去,阻击当时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样,她的希望就被永远地埋葬了,她也被迫集中在这个偏僻的山谷里。
从此以后,她就常常关着门,流着泪,动也不动,悄悄地坐到深夜。有时候,她也常常站在窗前,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从破烂的窗框中,眺望着荒芜的旷野……后来,我朦朦胧胧地睡着了,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
突然,我觉得她离开了我,便惊醒了。朦胧中,我看见她自己正从火炉中,扒出一颗火,吹燃着松香,房子亮了起来。一对哭红了的眼睛,黄瘦的、满是皱纹的脸,和那披在肩膀上的灰白的长头发,使我很自然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遭受苦难折磨的不幸老人。她慢慢地从玄色的破烂衣服中,掏出一个小红布包来,正要把它打开,突然发现我已经醒来,正好奇地看着她,又急忙把小包包收起来,只是看着我微笑着。
一种孩子似的好奇心,促使我走过去,抱着她说:“伯妈!给我看看是什么!我不要你的。”
她甩脱我的手,哄着我说:“小娃娃看不得,看了会瞎眼哩!”
“不,你哄我,你哄我。”我领着脚向她要,几乎爬到她的身上。而她很快把拿着小包包的那只手,高高地举起来。后来,我和她讲好,不弄坏,不要她的,不告诉旁人,才给我了。
我接过小红布包包,一层一层地解开。当我快要解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她突然走到门口,用身将门板堵住,嘴唇微微地颤动着。很显然,她怕我拿走这个东西。
“慢点呀!慢点呀!狗崽儿,不要弄坏啦!”她见我解得很快,就喊起来。
我性急,很快地把七八层布包解完了,最后现出一个鲜红的纸包,看见了一张很平整的红军用的一元钞票。钞票的后面,放着一张红纸条。纸条上面,写着歪歪斜斜的汉字:
亲爱的苗、瑶、僮、侗的同胞:
你们不知道我们是怎样的人吧?让我告诉你们,我们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是你们民族的真正的兄弟。为了你们,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打倒日本鬼子!打倒压迫我们的敌人……
现在,我们北上抗日去。昨天在你们这里住,用了你们柴草二十斤。谢谢你们!敬礼!
中国红×方面军士兵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我刚刚看完这字条,她又忙着从我的手中抢过去,对我说:“懂了吧?我的好娃娃,你讲一讲!”
于是,我把钞票和我所知道的红军的情形告诉她。她听了后,紧紧地抱着我,兴奋地说:“要是没有他们,我这小窝窝,早就倒下啦。”说完,她拿着灯,拉我到窗前,指着窗外的撑着房子的几个大树干说:“是红军给我撑的呀!我的好娃娃,告诉我吧,他们在哪里?”
“在——北——方!”我想了一会,快乐地伸出一个小指头,指着北边。但是,她还是很不满足,又张着没有牙齿的嘴巴问:“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呀?”
我没有办法回答她。等了一会,我钻进她的怀里说:“伯妈!刚……刚宁哥哥,跟他们去就好哕!”
她沉默了一会,突然眼睛里充满了泪……
夜深了。狂风扫着窗外的旷野,发出呼呼的啸叫声。一只老鹰,在古老的枫树上,拍着翅膀“呦吻”地嘶叫着,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开头“我”和伯妈的对话以及相关叙述可知,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少数民族地区。
B.伯妈同意“我”这个落难人借住一夜,并称“我”“好娃娃”,表明了伯妈的慈爱善良。
C.丈夫病逝,儿子也被县上抓去了,伯妈孤身一人,躲在偏僻的山谷里等待红军回来。
D.从战士留下的纸条可看出,红军纪律严明,关爱百姓,这也是红军能够赢得民心的原因。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红色的布包”作为小说的标题,埋下伏笔,再通过情节照应,非常巧妙地揭示出人民群众对红军的赞扬和怀念之情
B.小说开篇详细描写了伯妈所处环境的破败和荒芜,深刻表现了伯妈生活的孤苦,同时也为“我”因流浪来到此地做铺垫。
C.小说安排老伯妈向“我”讲述她的身世的情节,避免了在解开“红色的布包”疑惑的过程中插入过多的补叙,使情节更集中自然。
D.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写伯妈,表现她对“红色的布包”的珍惜,同时也反映了红军在百姓心中的重要位置。
8.小说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C(伯妈“躲在偏僻的山谷里等待红军回来”错误,结合上下文分析,伯妈是“被迫集中在这个偏僻的山谷里”的,伯妈是怀念红军,并非在此等红军回来)
7.A(分析不当,不是“埋下伏笔,再通过情节照应”,而是“设置悬念和解开悬念”)
8.①描写了伯妈与“我”谈话后夜深人寂、风起鹰叫的凄凉的自然环境。(1分)②具有象征意义,“黑夜之中的狂风啸叫”象征了社会的黑暗,“老鹰嘶叫”象征着人民的痛苦,“渴望着黎明的到来”象征着人民对胜利和光明的热烈期盼。(2分)③从侧面反映了红军关爱人民,深得民心,赢得了人民的拥护。(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我”是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我”是“红色的布包”相关故事的见证者,使故事更真切感人,更能吸引读者。
②“我”是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将故事情节集中在“我”和伯妈相处的短暂时间里叙述。
③“我”是次要人物,“我”的出现有助于塑造伯妈孤苦、善良、坚强的形象,也有助于表达主题。(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