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钓鱼的启示 4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钓鱼的启示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3 15:2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钓鱼的启示
教材分析:
  课文回忆了我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是按照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学情分析:
  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节简单,写的又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学生经过预习,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多数生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对课文中“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一段话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本文的前天,班上有一位叫罗继鹏的学生拾到一台手机,主动交给了班主任,还给了失主。这一机遇恰可用于教学。结合这件事教学,能让学生把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前准备:
  学生: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认识生字,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把自己的体会和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观察生活中有规则的事例,举一、二件和同学交流。
  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整篇教学设计先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文章的内容,使学生对文章的思路明晰,为第二课时的细节讲解做好铺垫}
  四、指导写字
  学生写本课生字及生词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教师读歌词,提问:“个中的小女孩为什么把钱交给了警察叔叔?
  2、 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的课文中将那天么?父亲给库伯先生打电话的时候,使我们家最富有的时刻。我没有拾到过钱,也没有中过奖,但是我喜欢钓鱼,并从中得到了启示。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3、 学生齐读课题。
  {从简单的儿歌入手,让学生有所思,从学过的课文入手,让学生有所忆。}
  二、初读课文
  1、这次钓鱼给了我什么启示呢,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2、学生接读课文
  3、学生评价,并回答所提的问题
  4、出示课件: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5、小结:得到这个启示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是怎样得到的呢?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回到那三十四年前的晚上,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去回味那令人激动的时刻。
  {学生通过读课文学生应该是能够找到钓鱼的启示的,比较明显,让学生在可以开始就找出启示,直奔主题,是希望学生知道,这是本课的重点、难点,这几句话学生觉得在理解中是有难度的,并让学生知道,我们这节课将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学习}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条鱼是不是我一下子就钓上来的?你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这鱼怎么样?
  3、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4、小结:这是条多么可爱,多么漂亮的大鲈鱼啊,我从来没有见过,今天,我竟钓了一条这样的鱼,我真得意,真兴奋啊,但是爸爸的一句话让我从快乐的云端一下子跌进无底的深渊。
  {让学生明白,通过对钓鱼的细致描写,明白鱼来之不易及鱼很可爱。}
  四、学习四至九自然段
  1、出示课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2、分角色朗读
  3、结合第四自然段,小组讨论:爸爸为什么让我把它放回湖里去?
  4、学生进行汇报。
  5、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在这次钓鱼中,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6、小结:从我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我是不愿放这条鱼的,道理很简单,但是实践起来真的很难。
  7、出示课件: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8、学生自读,再分角色读。
  {通过分析使学生深刻地体会道德实践是有难度的。}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出示课件: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想像一下,这时,作者心里想对父亲说什么呢?
  2、乞求是什么意思?
  3、爸爸,我想:
  4、学生说说小作者想说的话。
  5、出示课件:当父亲看到儿子用那乞求的目光看着自己时,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6、爸爸答应了么?
  7、爸爸会想:……学生说。
  8、爸爸对我是很严格的,正因为如此,爸爸让我学会了,让我懂得了,让我知道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拒绝诱惑
  五、学习第十自然段
  1、出示课件: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①、这里的“鱼”指的是什么?
  ②、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请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想一想,说一说。
  2、教师进行提示
  学校里,教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对于这样的与你怎么办?
  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
  过马路时,红灯亮了,周围没有警察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一等?
  3、教师小结
  生活中,与那条路与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我们经常遇到,把握自己,拒绝诱惑,你就是个诚实的有道德的人。其实,不只是小作者希望同学们做到不是自己的不能要,做个有道德的人,很多的名人也是这样要求我们,并自己去实践的。
  {联系实际,进一步体会父亲告诫我的话,并从中进一步了解我的父亲教子有方,品德高尚,以及我受到的教育是非常的严格的,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
  六 、拓展延伸
  4 出示课件: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希腊哲学家)
  5、学生自读。
6、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不是自己的不能要
  拒绝诱惑
  做一个有道德的诚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