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I(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I(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31 13:1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I
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超远之风,造就了魏晋独特的名士风度。其主流价值取向就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士人的道统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 ),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_______的。
何晏王弼,言谈称奇;王谢大族,_______;刘伶轻狂、阮籍醉酒,竹林名士放诞不拘;顾恺之写照传神,谢道韫巧对诗句,东晋名士大展才艺……
这些_______的魏晋人物故事,历代为人们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本就_______。在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人们对魏晋风流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这恰恰说明,我们在心灵深处与魏晋风流有共鸣。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言而喻 臣门如市 脍炙人口 习以为常
B. 不言而喻 簪缨不绝 脍炙人口 不足为奇
C. 不在话下 簪缨不绝 喜闻乐见 习以为常
D. 不在话下 臣门如市 喜闻乐见 不足为奇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特征固然不应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
B. 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虽说不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
C. 这些特征固然不应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
D. 它作为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虽说不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魏晋风流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尽管魏晋时期与我们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B. 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人们对魏晋风流向往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
C. 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人们对魏晋风流向往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
D. 人们对魏晋风流向往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尽管魏晋时期与我们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据分析,南京本轮疫情为同一个传播链且源头已经确定,目前完成的相关病毒基因测序均为德尔塔毒株,不但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而且变是毒株的强传染性,各都应该高度引起重视,避免此前的防控成果______。
抗疫像打仗,唯快不破。( )。德尔塔毒株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席卷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______甚至再现疫情高峰。面对严峻形势,必须以最快速反应、最有力出击,严格采取管控措施,动员全社会共同防疫,防止变异病毒在中国持续扩散。
应对变异毒株,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以核酸检测为中心扩大预防,坚决做到集中隔离、应隔尽隔,全力救治患者,及时透明发布信息,遏制省内疫情扩散______;其他省份和地区要加强相关人员协查,把疫情遏制在萌芽状态。此外,在疫情防控的链条上,无论是从严实施外防输入高风险人员封闭管理,还是强化环境和物品消杀,抑或是对关联人群主动进行核酸检测,人人做好抗疫的战斗员,才能让疫情防控堡垒______。
“我们曾经过的还不是最艰难的,更艰难的是需要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当疫情防控成为一场持久战,“动态清零”或许是最现实的目标。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毁于一旦 死灰复燃 曼延 金城汤池
B.毁于一旦 卷土重来 蔓延 固若金汤
C.功亏一篑 死灰复燃 曼延 固若金汤
D.功亏一篑 卷土重来 蔓延 金城汤池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我们应对变异病毒的当然之举,也是我们在抗疫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
B.我们在抗疫斗争中积累了这样的宝贵经验,当然我们也要这样去应对变异病毒
C.我们应该这样去应对变异病毒,这也是我们在抗疫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
D.这是我们在抗疫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应对变异病毒的当然之举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但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而且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都应该高度引起各方重视
B.无论就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还是就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各方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C.无论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还是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都应该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D.不但就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而且就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各方都应该高度重视
浙江省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9-21题。
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推动历史进步、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讲究审美营造而不注重内容厚重。事实上,在红色散文的艺术长廊里,构思精妙、质文俱佳的篇章并不少见。
秦牧的《社稷坛抒情》《长街灯语》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 ,让几个方面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成立体的审美磁场,拥有强大的感染力。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我”的深情推动和浇灌叙事,使笔下的英雄愈发勇敢质朴、可敬可爱。刘上洋的《万里长江第一湾》,由长江水流的从容拐弯谈到中华文明的 、扬弃发展,再谈到中国革命的迂回曲折,改革前行,于是“弯”有了哲学意义,整篇作品也有了移步换形、 之美。杨朔的名篇《茶花赋》《荔枝蜜》讲构思,讲意境,讲文采,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后来虽受到不少的异议,然而拉开时间距离再看时,其艺术上的某些特质迄今仍在散文的河流里或隐或显地赓续着、发散着。这仿佛提示人们,红色散文的艺术成就 。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熔于一炉 融会贯通 峰回路转 不容小觑
B.融为一体 兼收并蓄 峰回路转 举足轻重
C.熔于一炉 兼收并蓄 曲径通幽 不容小觑
D.融为一体 融会贯通 曲径通幽 举足轻重
20.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拥有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讲究审美营造而不注重内容厚重。
B.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拥有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注重内容厚重而不讲究审美营造。
C.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拥有推动历史进步、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注重内容厚重而不讲究审美营造。
D.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注重内容厚重而不讲究审美营造。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应具备的( ),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合乎自然,( )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 。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 )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 )的。
(节选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禀性 但是 掩埋 身临其境
B.秉性 甚至 掩藏 感同身受
C.禀性 甚至 掩埋 感同身受
D.秉性 但是 掩藏 身临其境
18、文中划线句子上填入最符合语意的一句是()(3分)
A.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
B.就连马也不是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
C.就连马也不是愿意踩着一个生物活着的身体跑过去的。
D.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生物活着的身体跑过去的。
浙江省金华市、衢州市六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__________。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便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浮躁,会让人丧失定力,__________;会让人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__________,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不要忘记那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使有了创新,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也是短暂而不稳固的。《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思是,稳重是轻率的控制者,镇定是躁动的制服者。人活一辈子,要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实现自我价值,关键在于他能不能拒绝社会的喧嚣,避开外来的诱惑。唯有静下心定下神,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事。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__________,也一定可以有所成就。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可厚非 随遇而安 一劳永逸 鹤立鸡群
B.无可非议 随波逐流 一举成名 超凡脱俗
C.无可非议 随遇而安 一举成名 鹤立鸡群
D.无可厚非 随波逐流 一劳永逸 超凡脱俗
20.下面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恒定不变的规律后面)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B.“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C.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东洋厂里的带工就去游说那些同乡。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关键在于他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
B.关键在于他能拒绝喧嚣的社会,避开外来的诱惑
C.关键在于他是否能避开喧嚣的社会,拒绝外来的诱惑
D.关键在于他能不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诱惑的外在
浙江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I
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超远之风,造就了魏晋独特的名士风度。其主流价值取向就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士人的道统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 ),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_______的。
何晏王弼,言谈称奇;王谢大族,_______;刘伶轻狂、阮籍醉酒,竹林名士放诞不拘;顾恺之写照传神,谢道韫巧对诗句,东晋名士大展才艺……
这些_______的魏晋人物故事,历代为人们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本就_______。在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人们对魏晋风流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这恰恰说明,我们在心灵深处与魏晋风流有共鸣。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言而喻 臣门如市 脍炙人口 习以为常
B. 不言而喻 簪缨不绝 脍炙人口 不足为奇
C. 不在话下 簪缨不绝 喜闻乐见 习以为常
D. 不在话下 臣门如市 喜闻乐见 不足为奇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特征固然不应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
B. 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虽说不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
C. 这些特征固然不应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
D. 它作为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虽说不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魏晋风流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尽管魏晋时期与我们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B. 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人们对魏晋风流向往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
C. 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人们对魏晋风流向往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
D. 人们对魏晋风流向往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尽管魏晋时期与我们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答案】18. B 19. A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不在话下: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属当然,用不着说。联系语境是说“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很明确的,应该用“不言而喻”。
第二空,臣门如市:形容权贵之家宾客如云,多用来指巴结奉承者很多。簪缨不绝:世代为高官显宦,没有断绝。联系语境是说“王谢大族”世代为高官显宦,应该用“簪缨不绝”。
第三空,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联系语境是说“魏晋人物故事,历代为人们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是受人称赞的,应该用“脍炙人口”。
第四空,习以为常:常常如此成了习惯,就当作应该的事情了。不足为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联系语境是说“这些的魏晋人物故事,历代为人们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本就”没有什么奇怪的,应该用“不足为奇”。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后文“其主流价值取向就是……”“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的主语都是“主流价值取向”特征,与“这些特征”衔接更紧密,可以排除BD;
联系前文的“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超远之风,造就了魏晋独特的名士风度”,应该先说“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后说“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可以排除C。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成分残缺,“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要改成“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成分残缺,“人们对魏晋风流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要改成“人们对魏晋风流向往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
只有B修改正确。
故选B。
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据分析,南京本轮疫情为同一个传播链且源头已经确定,目前完成的相关病毒基因测序均为德尔塔毒株,不但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而且变是毒株的强传染性,各都应该高度引起重视,避免此前的防控成果______。
抗疫像打仗,唯快不破。( )。德尔塔毒株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席卷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______甚至再现疫情高峰。面对严峻形势,必须以最快速反应、最有力出击,严格采取管控措施,动员全社会共同防疫,防止变异病毒在中国持续扩散。
应对变异毒株,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以核酸检测为中心扩大预防,坚决做到集中隔离、应隔尽隔,全力救治患者,及时透明发布信息,遏制省内疫情扩散______;其他省份和地区要加强相关人员协查,把疫情遏制在萌芽状态。此外,在疫情防控的链条上,无论是从严实施外防输入高风险人员封闭管理,还是强化环境和物品消杀,抑或是对关联人群主动进行核酸检测,人人做好抗疫的战斗员,才能让疫情防控堡垒______。
“我们曾经过的还不是最艰难的,更艰难的是需要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当疫情防控成为一场持久战,“动态清零”或许是最现实的目标。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毁于一旦 死灰复燃 曼延 金城汤池
B.毁于一旦 卷土重来 蔓延 固若金汤
C.功亏一篑 死灰复燃 曼延 固若金汤
D.功亏一篑 卷土重来 蔓延 金城汤池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我们应对变异病毒的当然之举,也是我们在抗疫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
B.我们在抗疫斗争中积累了这样的宝贵经验,当然我们也要这样去应对变异病毒
C.我们应该这样去应对变异病毒,这也是我们在抗疫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
D.这是我们在抗疫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应对变异病毒的当然之举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但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而且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都应该高度引起各方重视
B.无论就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还是就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各方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C.无论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还是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都应该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D.不但就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而且就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各方都应该高度重视
答案:
18.B 19.D 20.C
浙江省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9-21题。
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推动历史进步、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讲究审美营造而不注重内容厚重。事实上,在红色散文的艺术长廊里,构思精妙、质文俱佳的篇章并不少见。
秦牧的《社稷坛抒情》《长街灯语》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 ,让几个方面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成立体的审美磁场,拥有强大的感染力。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我”的深情推动和浇灌叙事,使笔下的英雄愈发勇敢质朴、可敬可爱。刘上洋的《万里长江第一湾》,由长江水流的从容拐弯谈到中华文明的 、扬弃发展,再谈到中国革命的迂回曲折,改革前行,于是“弯”有了哲学意义,整篇作品也有了移步换形、 之美。杨朔的名篇《茶花赋》《荔枝蜜》讲构思,讲意境,讲文采,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后来虽受到不少的异议,然而拉开时间距离再看时,其艺术上的某些特质迄今仍在散文的河流里或隐或显地赓续着、发散着。这仿佛提示人们,红色散文的艺术成就 。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熔于一炉 融会贯通 峰回路转 不容小觑
B.融为一体 兼收并蓄 峰回路转 举足轻重
C.熔于一炉 兼收并蓄 曲径通幽 不容小觑
D.融为一体 融会贯通 曲径通幽 举足轻重
20.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拥有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讲究审美营造而不注重内容厚重。
B.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拥有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注重内容厚重而不讲究审美营造。
C.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拥有推动历史进步、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注重内容厚重而不讲究审美营造。
D.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注重内容厚重而不讲究审美营造。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9.C(①融为一体:融合为一个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融合自然,如同整体;用于事物之间关系密切。熔于一炉:熔化在同一个炉内,比喻多种事物相互间结合紧密,浑然一体,难分难解;用于事物之间结合紧密。②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一齐吸收并保存起来。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③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也指转折点。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深邃幽静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④不容小觑:不能小看,不能轻视。举足轻重:一挪脚就影响两边分量的轻重。形容有实力,所处的地位很重要,一举一动都对全局有重大影响。)
20.B(A项不合逻辑,根据下文判断,此处需要表达的是红色散文并非只注重内容厚重之意;C项语序不当,正常语序应该是“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D项成分残缺,宾语“使命感和功用性”需要动词“拥有”搭配。)
21.本句为暗喻。本体是“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熔于一炉”的艺术手段形成的效果,喻体是“磁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熔于一炉”的艺术手段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并以“立体”修饰,强调了“磁场”吸引力之强大与无处不在的特征,取得了既新奇又生动的表达效果。(写出构成2分,效果2分,共4分。)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应具备的( ),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合乎自然,( )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 。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 )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 )的。
(节选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禀性 但是 掩埋 身临其境
B.秉性 甚至 掩藏 感同身受
C.禀性 甚至 掩埋 感同身受
D.秉性 但是 掩藏 身临其境
18、文中划线句子上填入最符合语意的一句是()(3分)
A.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
B.就连马也不是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
C.就连马也不是愿意踩着一个生物活着的身体跑过去的。
D.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生物活着的身体跑过去的。
答案:
17、(3分)C(禀性指人的天性,不易改变:秉性可以理解为后天所秉承的性情,养成的性格,这是较容易改变的。甚至表递进,但是表转折,根据文中语意为意思的层进。掩埋侧重于掩盖埋没,掩藏侧重于掩盖隐藏。感同身受表示虽然自己未曾经历过对方的遭遇,但是也同样能理解对方的感受。身临其境指身处于这个环境之中。)
18、(3分)A根据上下文语意连贯及句子语序要求进行筛选
浙江省金华市、衢州市六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__________。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便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浮躁,会让人丧失定力,__________;会让人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__________,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不要忘记那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使有了创新,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也是短暂而不稳固的。《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思是,稳重是轻率的控制者,镇定是躁动的制服者。人活一辈子,要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实现自我价值,关键在于他能不能拒绝社会的喧嚣,避开外来的诱惑。唯有静下心定下神,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事。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__________,也一定可以有所成就。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可厚非 随遇而安 一劳永逸 鹤立鸡群
B.无可非议 随波逐流 一举成名 超凡脱俗
C.无可非议 随遇而安 一举成名 鹤立鸡群
D.无可厚非 随波逐流 一劳永逸 超凡脱俗
20.下面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恒定不变的规律后面)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B.“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C.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东洋厂里的带工就去游说那些同乡。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关键在于他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
B.关键在于他能拒绝喧嚣的社会,避开外来的诱惑
C.关键在于他是否能避开喧嚣的社会,拒绝外来的诱惑
D.关键在于他能不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诱惑的外在
答案:
19.B20.C21.A
【解析】【19题详解】【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空: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语境中“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这是没有什么可供指责的。应选“无可非议”。第二空:随遇而安: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根据语境上文的“丧失定力”,这里应选“随波逐流”。第三空: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根据语境上文的“一夜暴富”,此处应选“一举成名”。第四空: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超凡脱俗: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根据词义和语境,句中分别应选填“无可非议、随波逐流、一举成名、超凡脱俗”。根据语境上文“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此处应选“超凡脱俗”。分析可知,B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B。
【20题详解】C项和原文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句意的跳跃和转折;B项表示声音的延长,D项表示句意的递进。故选C。
【21题详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画线句子与上句之间,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错误,不合逻辑,可排除C、D;搭配不当,“拒绝社会的喧嚣,避开外来的诱惑”可改为“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可排除B。故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