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31 13:2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部分名校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司马楚之奉其父荣期之丧归建康,会宋公裕诛翦宗室之有才望者,楚之叔父宣期、兄贞之皆死,楚之亡匿竟陵蛮中。及从祖休之自江陵奔秦,楚之亡之汝、颍间,聚众以谋复仇。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下士,有众万余,屯据长社。裕使刺客沐谦往刺之。楚之待谦甚厚,谦欲发,未得间。乃夜称疾,知楚之必往问疾,因欲刺之。楚之果自赍汤药往视之,情意勤笃,谦不忍发,乃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之,曰:“将军深为刘裕所忌,愿勿轻率以自保全。”遂委身之,为之防卫。
宋(高祖)永初元年春正月,宋王欲受禅而难于发言,乃集朝臣宴饮,从容言曰:“桓玄篡位,鼎命已移。我首唱大义,兴复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遂荷九锡。今年将衰暮,崇极如此,物忌盛满,非可久安;今欲奉还爵位,归老京师。”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玉即开门见之亮入但曰:“臣暂宜还都。”王解其意,无复他言,直云:“须几人自送?”亮曰:“数十人可也。”即时奉辞。亮出已夜,见长星竟天,拊髀叹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亮至建康。
(夏)六月壬戌,王至建康,傅亮讽晋恭帝禅位于宋,具诏草呈帝,使书之。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遂书赤纸为诏。甲子,帝逊于琅邪第,百官拜辞,秘书监徐广流涕哀恸。
丁卯,王为坛于南郊,即皇帝位。礼毕,自石头备法驾入建康宫。徐广又悲感流涕,侍中谢晦谓之曰:“徐公得无小过!”广曰:“君为宋朝佐命,身是晋室遗老,悲欢之事,固不可同。”广,邈之弟也。帝临太极殿,大赦,改元。其犯乡论清议,一皆荡涤,与之更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篡晋》卷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
B.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
C.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
D.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康,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朝京师之地。
B.永初,宋武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
C.九锡,古代帝王赏赐给有大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象征着对臣子的最高礼遇。
D.禅位,即禅让,原指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后指把帝位让给贤者。文中指把帝位让给刘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裕早做打算,剪除晋皇室中有才干和威望的人。他派沐谦刺杀司马楚之,无奈司马楚之礼贤下士,沐谦反倒投靠了司马楚之。
B.刘裕想让晋恭帝让位于自己,却难于直言,于是对文武百官说,自己准备辞官到京城养老,只有中书令傅亮听懂了刘裕的弦外之音。
C.在傅亮等人的暗示下,晋恭帝心甘情愿地在逊位诏书上签字,当文武百官拜辞晋恭帝时,秘书监徐广悲痛至极,流泪哭泣。
D.刘裕在建康南郊设祭坛,登上皇帝之位,后宣布大赦全国,宣称所有之前犯了罪的人不论轻重一律赦免,让他们改过自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情意勤笃,谦不忍发,乃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之。(4分)
(2)徐广又悲感流涕,侍中谢晦谓之曰:“徐公得无小过!”(4分)
14.文中刘裕说自己曾为晋朝建立了哪些功勋?请简要回答。(3分)
湖南省湖湘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褒,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鐼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迷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迷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①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郎中,本是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帝王侍从官的统称,地位比较高。作为医生的尊称始自宋代。
B.《诗》《书》,即《诗经》《尚书》,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与《论语》《孟子》《春秋》并称为儒家经典“五经”。
C.《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D.赞曰,相当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汉书》中用来表示作者对所记载的人和事的评价、议论的标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年轻时代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查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司马迁子承父业,答应父亲全力编撰先人留下的史料,在父亲死后,服丧期满,司马迁就继任太史令,开始著述史书。
C.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入狱受刑,一度觉得自己不能写史,后来受“诗”“书”的影响,发愤图强,成就史书巨著。
D.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的历史截止到汉武帝“获麟”一事,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4分)
(2)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4分)
14.选文“赞曰”评价司马迁写作史书“不虚美,不隐恶”,请你从《史记》中列举一个历史人物对此简要分析。(3分)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荆州遂定。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B.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C.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D.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越”,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孙吴诸郡县山区的越人,与《过秦论》中的“百越”不同。
B. “拜”,授予官职。此外,表升官或加封之意的词语还有晋、进、擢、陟、拔、升。
C. “中郎将”,官名。《苏武传》“武以中郎将使”的“中郎将”职责是专门出使他国。
D. “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老年人,现也用来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蒙年少有志。年少时,他为了出人头地,偷偷跑到姐夫邓当的手底下去打仗,即使被姐夫邓当呵斥也不改变。
B. 吕蒙轻率莽撞。邓当手下小吏轻视侮辱他,吕蒙非常愤怒,拔刀杀了小吏,然后逃跑到同乡郑长家里。
C. 吕蒙作战勇猛。带头冲锋陷阵,杀死陈就,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跑,被士兵捉住,吕蒙因此得到孙权赏识。
D. 吕蒙严明宽厚。攻占南郡后下令军中不得干扰、冒犯百姓。他早晚亲自慰问、抚恤老人,生病的给医药,挨饿受冻的送衣粮。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2)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13. 成当、宋定、徐顾三将死后,吕蒙为什么不愿合并他们的部众?请简要概括。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段一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文段二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B.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C.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D.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是黑色,秦朝百姓以黑色头巾裹头,故名。
C.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D.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段一第①段极力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军事、政治、文化、防卫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突出其暴虐的特点,暗寓由盛转败的因素。
B.文段一第②段写陈涉起义与秦王朝的覆灭,通过凸显陈涉出身低微、才能不足、士卒弱少、兵器粗糙等特点,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C.文段二中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表示自己也比不上他,并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
D.文段一辞采华丽,文脉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富于气势,可见作者贾谊才华横溢,由此,他得到了文帝对他的信任和朝臣的钦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段二中司马迁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贾谊的传主形象的?请分条概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高平金海高级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嘉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操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操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若属以西事,公无忧矣。”操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
B.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
C.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
D.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的庙号。桓、灵,指汉桓帝、汉灵帝,桓、灵是这两位皇帝的谥号。
B.羌胡,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C.山东,是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在文中是指太行山以东。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操想讨伐袁绍,但担忧没有袁绍强大。郭嘉用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却最终战胜项羽的先例鼓励曹操,坚定曹操的决心。
B.“十胜”中的第三胜是“治胜”。郭嘉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C.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对比鲜明,说理透彻,曹操听后笑着说:“像你所说的这些,我不敢当。”
D.曹操和袁绍开战之前,郭嘉和荀彧针对吕布的建议有很大的不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4分)
(2)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4分)
14.针对曹操担忧“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的局面,荀彧提出了什么建议?结果如何?(3分)
湖南省部分名校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司马楚之奉其父荣期之丧归建康,会宋公裕诛翦宗室之有才望者,楚之叔父宣期、兄贞之皆死,楚之亡匿竟陵蛮中。及从祖休之自江陵奔秦,楚之亡之汝、颍间,聚众以谋复仇。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下士,有众万余,屯据长社。裕使刺客沐谦往刺之。楚之待谦甚厚,谦欲发,未得间。乃夜称疾,知楚之必往问疾,因欲刺之。楚之果自赍汤药往视之,情意勤笃,谦不忍发,乃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之,曰:“将军深为刘裕所忌,愿勿轻率以自保全。”遂委身之,为之防卫。
宋(高祖)永初元年春正月,宋王欲受禅而难于发言,乃集朝臣宴饮,从容言曰:“桓玄篡位,鼎命已移。我首唱大义,兴复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遂荷九锡。今年将衰暮,崇极如此,物忌盛满,非可久安;今欲奉还爵位,归老京师。”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玉即开门见之亮入但曰:“臣暂宜还都。”王解其意,无复他言,直云:“须几人自送?”亮曰:“数十人可也。”即时奉辞。亮出已夜,见长星竟天,拊髀叹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亮至建康。
(夏)六月壬戌,王至建康,傅亮讽晋恭帝禅位于宋,具诏草呈帝,使书之。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遂书赤纸为诏。甲子,帝逊于琅邪第,百官拜辞,秘书监徐广流涕哀恸。
丁卯,王为坛于南郊,即皇帝位。礼毕,自石头备法驾入建康宫。徐广又悲感流涕,侍中谢晦谓之曰:“徐公得无小过!”广曰:“君为宋朝佐命,身是晋室遗老,悲欢之事,固不可同。”广,邈之弟也。帝临太极殿,大赦,改元。其犯乡论清议,一皆荡涤,与之更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篡晋》卷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
B.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
C.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
D.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康,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朝京师之地。
B.永初,宋武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
C.九锡,古代帝王赏赐给有大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象征着对臣子的最高礼遇。
D.禅位,即禅让,原指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后指把帝位让给贤者。文中指把帝位让给刘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裕早做打算,剪除晋皇室中有才干和威望的人。他派沐谦刺杀司马楚之,无奈司马楚之礼贤下士,沐谦反倒投靠了司马楚之。
B.刘裕想让晋恭帝让位于自己,却难于直言,于是对文武百官说,自己准备辞官到京城养老,只有中书令傅亮听懂了刘裕的弦外之音。
C.在傅亮等人的暗示下,晋恭帝心甘情愿地在逊位诏书上签字,当文武百官拜辞晋恭帝时,秘书监徐广悲痛至极,流泪哭泣。
D.刘裕在建康南郊设祭坛,登上皇帝之位,后宣布大赦全国,宣称所有之前犯了罪的人不论轻重一律赦免,让他们改过自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情意勤笃,谦不忍发,乃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之。(4分)
(2)徐广又悲感流涕,侍中谢晦谓之曰:“徐公得无小过!”(4分)
14.文中刘裕说自己曾为晋朝建立了哪些功勋?请简要回答。(3分)
答案:
10.C(原文标点: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
11.B(“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错,有的皇帝在位期间不“改元”,即只用一个年号,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明清两朝的皇帝大都只有一个年号)
12.D(“所有之前犯了罪的人不论轻重一律赦免”错,由文中其“犯乡论清议,一皆荡涤”可知,应为之前犯乡论清谈之罪者一律赦免,并不是所有犯了罪的人)
13.(1)(司马楚之)情深意切地(询问病情),沐谦不忍心行刺,于是从病床的席子下拿出了匕首,并把实际情况告诉了司马楚之。【关键点“勤笃”、“发”和状语后置句(“乃出匕首于席下”)每点1分,大意1分】
(2)徐广又一次痛哭流泪,侍中谢晦对他说:“徐公您是不是稍微有点过分了!”(关键点“涕”“得无”“小过”每点1分,大意1分)
14.①桓玄夺权,复兴皇位。②南征北伐,平定天下。(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当初,司马楚之护送他父亲司马荣期的灵柩回建康安葬时,正好宋公刘裕着手诛杀司马宗室中有才千和威望的人,司马楚之的叔父司马宣期、兄长司马贞之都被杀死,司马楚之逃到竟陵地区的蛮人中躲藏起来。等到他的堂祖父司马休之被刘裕打败,从江陵逃亡后秦后,司马楚之又向北逃到汝水、颍水地区,聚集徒众,阴谋复仇。司马楚之年少时就很英勇,能够降低自己的身份笼络将士,聚众一万多人,据守长社。刘裕派刺客沐谦前往刺杀司马楚之。司马楚之对待沐谦非常好,沐谦几次想行刺,没有找到机会。于是夜里说自己生病,他知道司马楚之必定会来探望自己,准备到时候行刺。司马楚之果然亲自端着汤药前来,情深意切地(询问病情),沐谦不忍心行刺,于是从病床的席子下拿出了匕首,并把实际情况告诉了司马楚之,他说:“将军您被太尉刘裕忌恨太深了,希望您不要轻率行事,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于是,沐谦投靠司马楚之,成了其贴身侍卫。
宋高祖永初元年(420)春季正月,刘裕谋划让晋恭帝禅让皇位却又难于开口,于是召集宴请文武百官,在宴席上刘裕若无其事地说:“当年桓玄篡夺了晋朝的皇位,实际皇位已经转移。是我首先倡导君臣之义,复兴了晋朝的皇位,后来又南征北伐,平定了混乱的天下,功成名就,于是接受了朝廷赐给的九锡。如今的我已经到了生命的晚年,朝廷给我这样崇高的地位,简直无以复加了,东西就怕装得太满,太满了一定不会长久;现在我准备把王爵和官位都归还给皇帝,回到京师颐养天年。”文武百官只是一味地称赞他的功绩,没有人理解刘裕的真实意图。这天宴饮到很晚,百官才回去。中书令傅亮走到了宫外才突然醒悟了(刘裕的言外之意),但是返回时宫门已经关闭,傅亮叩门请求和宋王见一面,宋王马上给他开了门。傅亮进入宫中,只说了一句话:“我现在应该返回京师去。”宋王立即明白傅亮的意思,也没有说别的,只说了一句:“需要派几个人护送你?”傅亮说:“几十人就可以了。”说完马上告辞。傅亮出宫后已经深夜,见到长星满天,拍着大腿惊叹地说:“我常常不相信天文历象,现在算是应验了。”傅亮抵达建康。
(夏季)六月壬戌(初九日),宋王(刘裕)到达建康,傅亮等人暗示晋恭帝应把皇位禅让给宋王,并呈上已经起草好的诏书,请求签署。晋恭帝愉快地提笔,对左右的侍臣说:“桓玄篡位时,晋朝已经失去天下了,后来依赖刘公才延续到现在,快二十年了。今天禅位于刘公,是我心甘情愿的。”于是,把拟好的诏书抄在红色的诏书纸上。甲子(十一日),晋恭帝让位,回到其原来琅邪王的府第,文武百官辞拜晋恭帝,秘书监徐广泪流满面,哀号痛哭。
丁卯(十四日),宋王(刘裕)在建康南郊设祭坛,登上皇帝之位。典礼完毕,乘坐准备好的天子车驾从石头城进入都城建康的皇宫。徐广又一次痛哭流泪,侍中谢晦对他说:“徐公您是不是稍微有点过分了!”徐广说:
“您作为宋朝的佐命功臣,而我却是晋朝的遗民,所以,是悲痛还是欢喜,自然不会相同的。”徐广是徐邈的弟弟。宋武帝登临太极殿,宣布大赦全国,改年号。并且宣称之前犯乡论清谈之罪者一律赦免,让他们改过自新。
湖南省湖湘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褒,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鐼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迷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迷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①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郎中,本是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帝王侍从官的统称,地位比较高。作为医生的尊称始自宋代。
B.《诗》《书》,即《诗经》《尚书》,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与《论语》《孟子》《春秋》并称为儒家经典“五经”。
C.《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D.赞曰,相当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汉书》中用来表示作者对所记载的人和事的评价、议论的标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年轻时代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查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司马迁子承父业,答应父亲全力编撰先人留下的史料,在父亲死后,服丧期满,司马迁就继任太史令,开始著述史书。
C.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入狱受刑,一度觉得自己不能写史,后来受“诗”“书”的影响,发愤图强,成就史书巨著。
D.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的历史截止到汉武帝“获麟”一事,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4分)
(2)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4分)
14.选文“赞曰”评价司马迁写作史书“不虚美,不隐恶”,请你从《史记》中列举一个历史人物对此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A(这句话是对于“孝”的一种诠释,三个排比句都是来揭示“孝”的内涵,因此,“且夫孝”应该单独列出。“立身”是“终于”的对象,对应前面的“事亲、事君”的动宾结构的词语。)
11.B(“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12.D(选文中“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说的是子著《春秋》截止到“西狩获麟”。此处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13.(1)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判断句,省略的“于”字构成的介宾短语倒装句式,“典”字,各1分,句意1分。)
(2)司马迁死后,他的书渐渐流传出来。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恽最先陈述司马迁的著作,(他的书)于是公布开来。(“稍”“祖”“宣布”,各1分,句意1分)
14.示例:项羽,书中描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功业,也揭示了他的目光短浅和气量狭小的不足。(举例1分,“不虚美”分析1分,“不隐恶”分析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司马迁生在龙门,在龙门山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生活。十岁时已能识读古文著作。二十岁南游江淮,他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遣迹,泛舟沅、湘水间。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之都研讨学业,观察孔子教化的遣风,还在邹峄学习乡射礼节;在游历蕃、薛、彭城等地的时候,一度遭受危困,经过梁、楚之地后回到长安。于是司马迁做了郎中,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的地区,巡视邛、作、昆明之后,回到长安向朝廷复命。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因此心中愤懑得病将要死去。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巧在这时出使返回,在洛阳见到了父亲。太史公抓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天下称颂周公,是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召的遣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公刘的功业,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损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以此为法则。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明,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摘抄了石室金柜收藏的图书档案。
于是按次序论述和编写其书。写作的第十年,遭受李陵之祸,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长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废没有用了。”事后仔细思量道:“《诗》《书》的文义之所以含蓄隐约,是作者藉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深沉思想。”他终于着手记述从黄帝开始,直到武帝获麟为止的历史。于是搜集天下散失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对帝王兴起的业绩,追本溯源,探究始终,观察朝代盛衰的原因,依据事实进行论述考订。略述三代,详录秦汉,从黄帝写起,直到当朝皇帝,着十二篇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全书总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这就是《太史公书》。
司马迁死后,他的书渐渐流传开来。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恽最先开始陈述司马迁的著作,于是得以公布开来。到了王莽的时候,有人请求封司马迁的后人,于是封其后人为史通子。
赞曰:从刘向到扬雄,这些人博览群书,他们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序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荆州遂定。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B.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C.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D.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越”,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孙吴诸郡县山区的越人,与《过秦论》中的“百越”不同。
B. “拜”,授予官职。此外,表升官或加封之意的词语还有晋、进、擢、陟、拔、升。
C. “中郎将”,官名。《苏武传》“武以中郎将使”的“中郎将”职责是专门出使他国。
D. “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老年人,现也用来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蒙年少有志。年少时,他为了出人头地,偷偷跑到姐夫邓当的手底下去打仗,即使被姐夫邓当呵斥也不改变。
B. 吕蒙轻率莽撞。邓当手下小吏轻视侮辱他,吕蒙非常愤怒,拔刀杀了小吏,然后逃跑到同乡郑长家里。
C. 吕蒙作战勇猛。带头冲锋陷阵,杀死陈就,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跑,被士兵捉住,吕蒙因此得到孙权赏识。
D. 吕蒙严明宽厚。攻占南郡后下令军中不得干扰、冒犯百姓。他早晚亲自慰问、抚恤老人,生病的给医药,挨饿受冻的送衣粮。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2)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13. 成当、宋定、徐顾三将死后,吕蒙为什么不愿合并他们的部众?请简要概括。
【答案】9. C 10. C 11. D
12. (1)后来通过校尉袁雄去自行投案,袁雄趁机替他说情,孙策召见了他,觉得他非同寻常,就接纳他并安置在自己身边。
(2)有人劝说鲁肃:“吕将军功名日益显赫,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当去拜访他。”
13. ①三将为国事辛勤操劳,对三将心存敬佩;②怜悯三将的子弟,希望保留他们的兵权。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不可”:不能,表否定,和后文联系紧密,不能单独成句,故排除AB;
“以乡里故”做状语修饰“废法”,故不能断开,排除D。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吕蒙帐下有一个士兵,是汝南人,拿了百姓家一个斗笠,用来遮盖铠甲,铠甲虽是公家物品,但吕蒙仍然认为他违犯军令,不能以同乡的关系废除法令,于是流着泪杀了这个士兵。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中郎将’职责是专门出使他国”说法错误。“中郎将”非专职使臣。西汉时,宿卫宫中的中郎分属五官、左、右三署,各设中郎将统率之。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他早晚亲自慰问、抚恤老人”理解错误。据原文“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可知,是吕蒙让亲近的人早晚慰问。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因”,通过;“承间”,趁机;“奇”,意动用法,认为……非同寻常/奇特。
(2)“说”,劝说;“故”,过去或者旧的;“顾”,拜访,看望。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三将死,子弟幼弱”“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可知,三将死后,三将的子弟幼弱,吕蒙给三位年幼的将领选择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体现了吕蒙怜悯三将的子弟及待人仁爱宽厚。
由“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可知,吕蒙坚决推辞,并上书给孙权说徐顾等人都为国事辛勤劳苦,他们的子弟虽然幼小,不应该废除他们子弟继承统其军队的权利,前后三次上书。这些都是因为吕蒙对三将心存敬佩。
参考译文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山越的战斗。吕蒙当时十五六岁,偷偷跟随邓当进攻贼寇,邓当回头看见吕蒙,大吃一惊,大声呵斥制止他,吕蒙不听。回去后,邓当将此事告诉吕蒙的母亲,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贱的日子难以让人生活下去,倘若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去探寻老虎的洞穴,怎么能捉得到老虎的崽子)?”母亲很哀伤,放弃了处罚。当时邓当部下一个官吏因为吕蒙年纪小而轻视他,说:“那小子有什么能耐?这是想拿肉来喂老虎而已。”后来有一天与吕蒙相见时又侮辱他。吕蒙非常愤怒,拔出刀就杀了那个小吏,然后逃走,逃到同乡郑长家。后来通过校尉袁雄去自行投案,袁雄趁机替他说情,孙策召见了他,觉得他非同寻常,就接纳他并安置在自己身边。
几年后,邓当去世,张昭举荐吕蒙接替邓当当领兵,被任命为别部司马。跟随孙权讨伐黄祖,黄祖命令都督陈就率领水军迎战孙权。吕蒙率领先锋部队,亲手斩下陈就的头,全军将士乘着取胜的时机进击攻城。黄祖听说陈就已死,弃城逃走,东吴兵士追击捉住了他。孙权说:“这次战事的成功,起因于先击败了陈就。”于是任命吕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鲁肃接替周瑜的事务,正当去陆口时,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有人劝说鲁肃:“吕将军功名日益显赫,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随即去拜访吕蒙。酒喝得正畅快时,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和关羽为邻,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率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虽然暂时结盟,但关羽实在是熊虎一样的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鲁肃于是离开席子,坐到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华谋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后拜访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离开。
当时吕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军的地方相邻靠近,这三位将军战死后,他们的儿子都还很幼小。孙权想把这三人的军队全部合并给吕蒙。可是吕蒙坚决推辞,上书陈说徐顾等都辛勤操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以废除他们的兵权。接连上书三次,孙权才同意这一做法。吕蒙于是又为他们选择老师,让老师辅导这些孩子,对此类事情他都是如此尽心。
后来关羽讨伐樊城,留下士兵将领驻守公安、南郡。吕蒙进据城中,尽得关羽和其他将士的家眷,都对他们安抚和劝慰,约定吴军不得干扰百姓,不得索要任何东西。吕蒙帐下有一个士兵,是汝南人,拿了百姓家一个斗笠,用来遮盖铠甲,铠甲虽是公家物品,但吕蒙仍然认为他违犯军令,不能以同乡的关系废除法令,于是流着泪杀了这个士兵。于是全军震惊,做到路不拾遗。吕蒙日日派出亲近的将士去慰问抚恤老年人,询问他们缺少什么,有疾病的给他派医送药,饥寒者给他送食送衣。关羽府中所藏的财货,都封存起来等待孙权前来处置。于是吕蒙平定了荆州。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段一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文段二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B.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C.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D.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是黑色,秦朝百姓以黑色头巾裹头,故名。
C.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D.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段一第①段极力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军事、政治、文化、防卫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突出其暴虐的特点,暗寓由盛转败的因素。
B.文段一第②段写陈涉起义与秦王朝的覆灭,通过凸显陈涉出身低微、才能不足、士卒弱少、兵器粗糙等特点,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C.文段二中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表示自己也比不上他,并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
D.文段一辞采华丽,文脉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富于气势,可见作者贾谊才华横溢,由此,他得到了文帝对他的信任和朝臣的钦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段二中司马迁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贾谊的传主形象的?请分条概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A【解析】依据文意。
11.C【解析】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儒、道、法。
12.D【解析】“文帝对他的信任和朝臣的钦佩”错,根据文段二,应是引起了朝臣对他的忌恨和不满。
13.(1)优良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过往行人。
(得分点:“信臣”“精卒”“陈”“谁何”各1分)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得分点:“数”“或”“非古之制“稍削之”各1分)
14.(1)贾谊有过人的文学才华。(2)贾谊有出色的政治才能。(3)贾谊有尽忠职守的人格品质。(每点1分,写出三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文段一
①到始皇的时候,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六国的人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此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凭借着高耸的华山,面对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优良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②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是下层百姓,(后来)做了被征发的人;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置身于成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
③况且统一天下秦国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像是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农具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崤山以东各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文段二
贾生名叫贾谊,是雒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于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手下任职,非常器重他。汉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以前和李斯同乡,又曾经向李斯学习,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廷尉就提到贾谊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他,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但贾谊却能一一应对,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的意思。博士们从此就认为自己比不上他。汉文帝很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升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兴起直到汉文帝,已有二十多年,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都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但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雒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任命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里。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乘机详细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了半夜,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前移动。听完之后,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老师。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没有留下后代。贾谊非常伤心,认为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了。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高平金海高级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嘉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操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操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若属以西事,公无忧矣。”操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
B.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
C.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
D.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的庙号。桓、灵,指汉桓帝、汉灵帝,桓、灵是这两位皇帝的谥号。
B.羌胡,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C.山东,是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在文中是指太行山以东。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操想讨伐袁绍,但担忧没有袁绍强大。郭嘉用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却最终战胜项羽的先例鼓励曹操,坚定曹操的决心。
B.“十胜”中的第三胜是“治胜”。郭嘉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C.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对比鲜明,说理透彻,曹操听后笑着说:“像你所说的这些,我不敢当。”
D.曹操和袁绍开战之前,郭嘉和荀彧针对吕布的建议有很大的不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4分)
(2)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4分)
14.针对曹操担忧“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的局面,荀彧提出了什么建议?结果如何?(3分)
答案:
10.D(“所任”是“唯亲戚子弟”的主语,其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用人无疑”与“唯才所宜”形成对仗,“疑”后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C。原文加上标点为: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
11.C(“在文中是指太行山以东”错,应是崤山以东。现在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最早始于明朝时期。)
12.D(“郭嘉和荀彧针对吕布的建议有很大的不同”错误,郭嘉认为可以趁袁绍攻打公孙瓒时,派兵进攻吕布。荀彧认为要想夺取河北,必须先拿下吕布。他们的建议是大同小异的。)
13.(1)袁绍给曹操写信,言辞骄横傲慢。曹操对荀彧、郭嘉说:“现在我想讨伐袁绍,但没有袁绍强大,怎么办?”〔“与……书”“骄慢”“何如”各1分,句意1分。〕
(2)袁绍正在北方攻打公孙瓒,应该趁他远征的时候,向东进攻吕布。(“方”1分,“因”1分,“北”和“东”1分,句意1分。)
14.①建议:用恩德来安抚关中将帅,派遣使臣联合他们。(1分)②结果:马腾、韩遂就各自送儿子到朝廷侍奉天子,充当人质,关中得以稳定。(2分)(由原文“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可知,荀彧建议用恩德来安抚关中将帅,派遣使臣联合他们。由原文“腾、遂各遣子入侍”可知,结果是马腾、韩遂就各自送儿子到朝廷侍奉天子,充当人质,关中得以稳定。)
译文:袁绍给曹操写信,言辞骄横傲慢。曹操对荀彧、郭嘉说:“现在我想讨伐袁绍,但没有袁绍强大,怎么办?”郭嘉回答说:“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您是知道的。但汉高祖刘邦的智慧胜过项羽,所以项羽虽然强大,最终还是被打败。现在袁绍有十条失败的因素,您有十条胜利的因素,袁绍虽然很强大,也没有多大作为。袁绍讲究烦琐的礼节仪式,您待人接物从容而不做作,这在为人处世的思想上胜过他。袁绍的行为是叛逆,您是奉天子之命来统率天下,这在道义上胜过他。自汉桓帝、汉灵帝以来,政令上的失误在过于宽大,袁绍以宽大来弥补宽大,所以缺乏纲纪;您用严厉的法令来纠正,所以上下都遵守法纪,这在治理权术上胜过他。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猜忌,用人好猜疑,任用的多是他的亲戚子弟;您外表平易,但内心机敏,用人不疑,任人唯才,不分关系远近亲疏,这是在度量上胜过他。袁绍谋略多,但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有利时机;您有了正确的策略就立即施行,能随机应变,这是在谋略上胜过他。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讲究谦虚礼让,以此来获得好的名誉,那些华而不实的士人大多投奔他。您以诚心待人,不说虚情假意的话,那些忠诚正直、有远见、有真才实学的士大夫都愿意为您效力,这是在品德上胜过他。袁绍见到人饥寒交迫,怜悯之心从他的脸上就能看出,但对于他看不见的,就不考虑了;您对于眼前的小事,有时会忽略,但对于大事,与天下各地交往时所施加的恩惠,往往超过他们的期望值,即使看不到的事情,考虑得也很周到,这就在仁义上胜过他。袁绍的大臣争权,他经常被谗言迷惑,混淆是非,您管理下属有方,不听信谗言,这在明智上胜过他。袁绍不知道是非,您是非分明,对有功之人以礼相待,对有过之人用法律来惩罚他,这在以文教治理方面胜过他。袁绍喜欢虚张声势,不懂用兵之道,您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将士们信服您,敌人害怕您,这是在军事能力上胜过他。”曹操笑着说:“像你所说的这些,我不敢当。”郭嘉又说:“袁绍正在北方攻打公孙瓒,应该趁他远征的时候,向东进攻吕布。如果袁绍进攻我们,吕布支援他,这是很大的忧患。”荀彧说:“不先灭吕布,河北也不容易夺取。”曹操说:“你们说得对,但使我感到为难的是,恐怕袁绍侵扰关中,联合西边的羌人、胡人,引诱南方的蜀汉叛乱,这样我就要凭借兖州、豫州来对抗天下六分之五地区的敌人了,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的将帅有十多人,各自为政,只有韩遂、马腾最强,他们看到山东地区正在混战,必然会拥兵自保。现在如果用恩德来安抚他们,派遣使臣和他们联合,即使不能够长久相安无事,但在您平定山东的时候,足以让他们不发生骚乱。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如果把关中的事情交给他,您就不用忧虑了。”曹操于是上表推荐钟繇以侍中兼任司隶校尉,持节监督关中各军,授予他不受法令制约的特权。钟繇到长安后,给马腾、韩遂等人文书,向他们说明归顺和叛逆的利害关系。马腾、韩遂就各自送儿子到朝廷侍奉天子,充当人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