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失,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
①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七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B. 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C. 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D. 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牛、羊、猪俱用叫太牢,只用羊、猪二牲叫少牢。
B. 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供奉皇帝先祖,后经皇帝批准也可供奉功臣的神位。
C. 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的官署,从唐朝开始设置。
D. 刺史,又称“刺使”,古代职官名,原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后成为一州长官的称呼。
12. 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以“呜呼”感叹突兀起笔,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叹,又以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一叹一问,一退一进,醒人耳目。
B. 二段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态度,“受”“藏”“遣”“告”“请”“盛”“负”“纳”等词可见其恭谨及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
C. 三段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概括,“得天下”与“失天下”反差鲜明,肯定得之难、失之易的说法,进而以反问与引用强调成败由于“人事”的原因。
D. 文末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来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14.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末尾直陈“庄宗好伶,可不信哉”,结合文本(二)第二段的事例加以证明。
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本题共5个小题,20分。)
公孙狭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底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默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说,与议国事。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有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铁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备以受上瞪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甚身事未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及立三丈之木于王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因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奏并六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D.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庶孙:庶,非妻妾所生之子,与“亲”相对。庶孙指家族中亲戚后代。
B.社稷:社,土地神;稷,五谷神,二者均为农业的根本。后用以指代国家。
C.连坐:一人犯罪,相关的其他人连带受罚。
D.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大海环绕,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鞅年轻时就喜好法家的刑名之学,受到魏国国相高度赞扬并予以举荐,却没能得到魏惠王的认可,后来到秦国,得到秦孝公重用。
B.卫鞅不但有才识,而且胆略过人,公叔控劝说魏惠王如果卫鞅不听话就杀掉他,卫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并没有马上逃离魏国。
C.卫铁的变法并非一帆风顺,为此,他首先说服秦孝公,然后制订法令,再以行动取得民众的信任,做了充分准备后法令才正式颁布。
D.作为富国强兵之术,卫鞅新法涉及从普通民众到宗室贵族各阶层,涵盖军队、司法、生产生活等不同领域,主要包括赏罚两大方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卫鞅认为,魏王既然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任用他,就同样不会听从公叔座的话杀死他。卫鞅的这个判断其实犯了一个逻辑错误,请简要分析卫鞅错在哪里。(3分)
浙江省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
[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丙]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有删改)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序八州而朝同列
A.单于壮其节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逸豫可以亡身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相当。
B.此其所以为得也 得:得到,收获。
C.而不委郡邑 委:委托,委命。
D.遂过而不变 过:犯了过错。
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作为地理区域的名称,始于战国,时秦人称崤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代指东方诸国。秦以外六国都在山东。
B.“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只能设一庙。
C.“六合”意谓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它与“宇内”“四海”“八荒”,都可指“天下”。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原意指的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代亦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的能力等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B.乙文先写秦朝在统一了全国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了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了郡县长官,再加上它自身地形上的优势,有利于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C.乙文认为秦王朝不能正确地发挥郡县制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残酷的刑罚与繁重的劳役导致了人怨沸腾、官民皆反,这是政治之失,而非郡县制的过错。
D.丙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也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纠正主上之过。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2)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1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么后代的君子应如何治理国家呢?请结合丙文,概括说明。(3分)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打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威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成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节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司马迁《贾生列传》节选)
9、下列各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B.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C.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D.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10、下列选项对《过秦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秦论》是呈献给皇帝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自信与不卑不亢的态度凸显出作者的政治热情和满腹才学。
B.从历史角度来看,贾谊把秦朝的成败归结在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绝对正确的,后人都应该以史为借鉴,避免重蹈覆辙。
C.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上看,贾谊当时上书皇帝,是想要皇上认真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实行仁政来治理国家。
D.《过秦论》的核心思想是“仁”,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当时可以说诸子百家遗风犹存,贾谊本人思想主要以儒家为主。
11、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和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B.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约到汉朝定“型”,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
C.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D.《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收录了老子的部分作品,书中所述基本都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12、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3、老子认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请结合老子和《过秦论》中贾谊的观点,说说秦灭亡的相关原因对后世统治者的意义。(3分)
浙江省金华市、衢州市六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C.企者不立 企:企图 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鯫生”等。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3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浙江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失,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
①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七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B. 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C. 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D. 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牛、羊、猪俱用叫太牢,只用羊、猪二牲叫少牢。
B. 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供奉皇帝先祖,后经皇帝批准也可供奉功臣的神位。
C. 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的官署,从唐朝开始设置。
D. 刺史,又称“刺使”,古代职官名,原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后成为一州长官的称呼。
12. 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以“呜呼”感叹突兀起笔,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叹,又以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一叹一问,一退一进,醒人耳目。
B. 二段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态度,“受”“藏”“遣”“告”“请”“盛”“负”“纳”等词可见其恭谨及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
C. 三段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概括,“得天下”与“失天下”反差鲜明,肯定得之难、失之易的说法,进而以反问与引用强调成败由于“人事”的原因。
D. 文末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来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14.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末尾直陈“庄宗好伶,可不信哉”,结合文本(二)第二段的事例加以证明。
【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人事吗?
(2)常常亲自和杂耍艺人在庭院里演杂戏(杂耍嬉戏),伶人因此当权,最终导致灭亡。
14. 庄宗重获伶人周匝,赏赐慰劳,并答应其无礼请求:后因臣下劝谏有所搁置,却终不拂伶人情面而封赏刺史:可见确实宠幸伶人,不顾朝堂正义、秩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中,“皆英豪忠勇之士”的主语是“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所以“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再比较BD,“先”修饰“以伶人为刺史”,是其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译文:陛下共同作战夺取天下的人,都是杰出的忠诚勇敢之人。现在大功刚刚告成,一个人都还来不及封赏,却首先任用伶人为刺史,这样恐怕会失去天下民心,是不行的。于是任命没有得到执行。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时管理宫廷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的官署”说法错误,教坊是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其中没有管理绘画这一形式。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肯定得之难、失之易的说法”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可知,文中“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均是用的反问形式,结合最后作者得出的结论“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可知,文中对于“肯定得之难、失之易的说法”是否定而不是肯定。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赋分点:
(1)“抑”,还是;“本”,推究;“迹”,原因。
(2)“身”,亲自;“杂戏于庭”,状语后置,在庭院里演杂戏;“用事”,当权;“至于”,导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可知,庄宗重获伶人周匝,赐给他黄金与布帛,犒劳他的辛苦;
依据原文“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可知,周匝提出无理请求,希望用两个州来报答这两个人,庄宗都答应下来要任用他们做刺史,虽有忠臣进谏,但他还是执意任命两人做了刺史。可见他确实宠幸伶人,不顾朝堂正义、秩序。
译文:
(一)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二)
(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和杂耍艺人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当权,最终导致灭亡。
与梁在胡柳打了一仗,他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汴州,周匝拜于马前,庄宗得到他非常喜欢,赐给他黄金与布帛,犒劳他的辛苦。周匝回答说:“我身陷仇敌之中,能够不死而活着回来,是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功劳啊。希望请求用两个州来报答这两个人。”庄宗都答应下来要任用他们做刺史。郭崇韬劝谏说:“与陛下共同作战夺取天下的人,都是杰出的忠诚勇敢之人。现在大功刚刚告成,一个人都还来不及封赏,却首先任用伶人为刺史,这样恐怕会失去天下民心,是不行的。”于是任命没有得到执行。过了一年,伶人多次拿话在庄宗面前请求,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你让我见到这两人时很惭愧。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事。”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
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本题共5个小题,20分。)
公孙狭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底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默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说,与议国事。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有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铁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备以受上瞪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甚身事未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及立三丈之木于王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因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奏并六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D.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庶孙:庶,非妻妾所生之子,与“亲”相对。庶孙指家族中亲戚后代。
B.社稷:社,土地神;稷,五谷神,二者均为农业的根本。后用以指代国家。
C.连坐:一人犯罪,相关的其他人连带受罚。
D.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大海环绕,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鞅年轻时就喜好法家的刑名之学,受到魏国国相高度赞扬并予以举荐,却没能得到魏惠王的认可,后来到秦国,得到秦孝公重用。
B.卫鞅不但有才识,而且胆略过人,公叔控劝说魏惠王如果卫鞅不听话就杀掉他,卫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并没有马上逃离魏国。
C.卫铁的变法并非一帆风顺,为此,他首先说服秦孝公,然后制订法令,再以行动取得民众的信任,做了充分准备后法令才正式颁布。
D.作为富国强兵之术,卫鞅新法涉及从普通民众到宗室贵族各阶层,涵盖军队、司法、生产生活等不同领域,主要包括赏罚两大方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卫鞅认为,魏王既然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任用他,就同样不会听从公叔座的话杀死他。卫鞅的这个判断其实犯了一个逻辑错误,请简要分析卫鞅错在哪里。(3分)
答案:
10.B
11.A 庶,非正妻所生之子,家族的旁系。与“嫡”相对。“庶孙”,家族旁系的后代。
12.B“公叔,劝说魏惠王如果卫鞅不听话就杀掉他”错,“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的意思是“如果您不能重用公孙鞅,就一定杀掉他”。“听用”,听从并予采用或任用。
13.(1)我做事是国君在先臣子在后,因此今天的事是先替国君谋划,然后再把事情告诉你,你一定要赶快逃走!
(2)就在国都闹市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高的木杆,招募百姓中能将它搬到北门的人赏给他十金。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大意:“先”“后”,名词做动词:“谋”,谋划;“以”,把这件事,介词宾语省略。(4分)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大意:“于国都南门”介宾短语后置:“徒”,撤运:“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定语后置:“子”,给,贯。(4分)
14.当公叔痤向魏王举荐卫鞅时,魏王默然(不采纳公叔理的话而任用卫鞅),并非由于其对公叔痤不信任,而是魏王同时还考虑到了其他诸多原因,即是否信任公叔癌,并不是魏王是否任用卫狭的唯一原因,同样,是否信任公叔痉也不是魏王是否杀死卫鞅的唯一原因。所以,魏王完全有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而杀死卫鞅(3分。意思对即可)。
浙江省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
[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丙]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有删改)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序八州而朝同列
A.单于壮其节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逸豫可以亡身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相当。
B.此其所以为得也 得:得到,收获。
C.而不委郡邑 委:委托,委命。
D.遂过而不变 过:犯了过错。
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作为地理区域的名称,始于战国,时秦人称崤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代指东方诸国。秦以外六国都在山东。
B.“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只能设一庙。
C.“六合”意谓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它与“宇内”“四海”“八荒”,都可指“天下”。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原意指的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代亦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的能力等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B.乙文先写秦朝在统一了全国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了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了郡县长官,再加上它自身地形上的优势,有利于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C.乙文认为秦王朝不能正确地发挥郡县制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残酷的刑罚与繁重的劳役导致了人怨沸腾、官民皆反,这是政治之失,而非郡县制的过错。
D.丙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也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纠正主上之过。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2)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1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么后代的君子应如何治理国家呢?请结合丙文,概括说明。(3分)
答案:
9.D(A项“以……为壮”,意动用法;B项“彰明”,形容词作动词;C项“说坏话”,形容词作动词。)
10.B(B项,适合,得当。)
11.A
12.B(B项“庶人只能设一庙”说法错误,士可设一庙,庶人不能设庙。)
13.C(C项“导致了……官民皆反”有误,原文认为“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
14.(1)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译出“亟”“暴”“竭”“货贿”各1分,共4分。)
(2)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译出“因”“暴虐”“以”各1分,意思通顺1分,共4分。)
15.①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②用当代社会实际情况加以检验,采取符合当代形势的谋略;③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每点1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翻译】
秦朝统一了全国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
《封建论》节选译文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
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过秦论》下节选译文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打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威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成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节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司马迁《贾生列传》节选)
9、下列各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B.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C.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D.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10、下列选项对《过秦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秦论》是呈献给皇帝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自信与不卑不亢的态度凸显出作者的政治热情和满腹才学。
B.从历史角度来看,贾谊把秦朝的成败归结在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绝对正确的,后人都应该以史为借鉴,避免重蹈覆辙。
C.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上看,贾谊当时上书皇帝,是想要皇上认真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实行仁政来治理国家。
D.《过秦论》的核心思想是“仁”,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当时可以说诸子百家遗风犹存,贾谊本人思想主要以儒家为主。
11、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和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B.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约到汉朝定“型”,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
C.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D.《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收录了老子的部分作品,书中所述基本都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12、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3、老子认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请结合老子和《过秦论》中贾谊的观点,说说秦灭亡的相关原因对后世统治者的意义。(3分)
答案:
9、(3分)B
10、(3分)B(贾谊把秦朝的成败归结在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绝对正确的,错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秦国的灭亡还有其他诸多历史原因。)
11、(3分)D(收录了老子的部分作品,错误。《老子》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存有争议。)
12、(8分)(1)(4分)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重点落实“察察”“汶汶”和定语后置句式,句意通顺,各1分)
(2)(4分)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来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重点落实“是以”、第一个“欲”“学”、“复”、“辅”,各1分)
13、(3分)①老子认为“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②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泰“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就是统治阶级不懂得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是最终导致秦灭亡的深刻教训。
③后世统治者不仅要以史为鉴,多行仁义之举,还要善始善终,始终谨慎对待,才能真正避免重蹈覆辙,.
浙江省金华市、衢州市六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C.企者不立 企:企图 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鯫生”等。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3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答案: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C项,“企者不立”是说“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企:踮起脚。故选C。
12.B【解析】“鯫生”并非指百姓,而是指浅薄鄙陋的小人。
1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D项,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故选D。
14.(1)这些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2)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仍长存的人,就是真正的长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在道”应理解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曰”应理解为“叫作”;“余食”应理解为“剩饭”;“赘行”应理解为“赘瘤”;“物”,应理解为“人们”,“处”应理解为“做”。(采分点:“在道”,“余食”“赘行”,“物”,“处”)第二句中,采分点“强行者”应理解为“强劲奋进的人”“勤勉而行的人”1分;“志”应理解为“意志”“志气”“志向”1分;“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1分,“死而不朽的人”1分。
15.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其功。正是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功绩才不会泯没。(《老子》第二章)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老子》第十一章)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老子》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寿,身虽死而“道”仍长存的,就是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