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
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通典》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胡旋舞又称为团乱旋、团圆旋等,是从西域康居传入中原的一种民间舞蹈,与《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一道成为唐代最流行的三大乐舞。与传统中原舞蹈柔美、舒缓、婉约的风格不同,胡旋舞节奏迅疾、风格刚劲,白居易的诗句“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描述的正是女舞者“心应弦,手应鼓”翩翩舞胡旋的情景。
②也许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胡旋舞在唐代有多么流行。如果白居易所说的“臣妾人人学圈转”或许有文学家夸张的成分,那么《新唐书》《册府龟元》中,西域多国在开元年间屡献胡旋舞的记载更为可信。史料显示,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胡风在中原地区盛行,各大乐坊的舞伎、街头巷尾的百姓,许多都是胡旋舞的爱好者,在大型游乐活动、节庆活动中,也必然少不了胡旋舞的身影。
③在唐代红极一时的胡旋舞已经失传,人们只能在影视作品和历史资料中领略其风采、想象其神韵。近日,《王者荣耀》与敦煌研究院合作,邀请青年舞蹈家共同创作,演绎了敦煌胡旋主题舞蹈《遇见敦煌》。借助当代艺术家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力量,胡旋舞仿佛从敦煌壁画中走来,以鲜活灵动的方式与人们重逢,传统乐舞文化也因而走向更广阔的受众,寻找当代知音。
④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壁画《东方药师经变画》,场面恢弘、色彩瑰丽,望之有梦回盛唐之感。壁画上,舞伎脚踩圆毯、翻翩起舞,从飞动的舞巾中不难推断她们正在做急速旋转,令人想起唐代诗人对胡姬舞姿的描写,也印证了《新唐书·音乐志》中“胡旋舞,舞者立球(毯)上,旋转如风”的记载。
⑤对照《王者荣耀》推出的“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舞者赤足而立,上身穿紧身戎服短装,下身着绿色绫罗浑裆裤,衣带飘逸,流沙飞舞,跳起胡旋,急转如风,这种造型、气质全然不同于《王者荣耀》以往女性英雄皮肤的婉约之美,而是颇为硬朗,有英武之气,好像从《东方药师经变画》中走出来。服装“缠枝石榴捲草纹”的纹样配饰搭配垂蔓、菱格纹、圆叶纹、斜方格纹边饰等帷幔造型,臂有钏、腕戴镯,身饰璎珞、手持绸带,莲花型发冠中包含莫高窟中藻井元素,实战中弹出的“不鼓自鸣”来自敦煌乐舞中极具特,点的乐器图像,人物形象尽显敦煌乐舞文化的鲜明特征。在《王者荣耀》中,人们通过经典的人物形象、动作,遇见了敦煌、遇见了胡旋。
⑥一种流行极广的艺术形式中,往往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密码。胡旋舞热烈、奔放、豪健,充满激情与生命力,它的精神气质与包容开放、昂扬向上、气象磅礴的大唐非常吻合。基于同样的理由,胡旋舞也应该属于自信从容地面向世界、蓬勃发展的当代。《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正是秉承当代人文化传承的自觉与情怀,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
⑦除了传统乐舞、敦煌文化,近年来,《王者荣耀》与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越剧以及传统武术等都有精彩合作。传统文化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的魅力。
(摘编自夕君《在<王者荣耀>上“遇见胡旋”:千年乐舞,在科技中新生》)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旋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民间舞蹈,因舞姿急转如风而又被称为团圆旋。
B. 胡旋舞在唐代非常流行,这可以从白居易“臣妾人人学圜转”中得到证实。
C. 胡旋舞节奏迅疾、风格刚劲,在唐代传入中原后逐渐成为最流行的三大乐舞之一。
D. 胡旋舞已经失传,但舞蹈《遇见敦煌》让它从敦煌壁画中走出,重现在观众眼前。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胡旋舞走入中原民间,在很多场合、很多活动中都可以看到胡旋舞的表演。
B. “遇见胡旋”皮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服装纹样配饰搭配的帷幔造型,到发冠设计等,都与敦煌乐舞文化特征相符。
C. 胡旋舞热烈、奔放、豪健,它的精神气质与自信从容地面向世界的当代非常吻合。
D. “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舞者形象造型、气质与《东方药师经变画》相仿,是大唐文化密码的体现。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胡旋舞在唐代红极一时,可惜已失传,现代人可以从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壁画上领略到它的风采。
B. 诸如胡旋舞这样的与当代精神气质吻合的传统文化形式,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的魅力。
C. 在《王者荣耀》“遇见胡旋”皮肤作品中,人们通过经典的人物形象、动作,遇见了敦煌、遇见了胡旋。
D. 《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是对历史资源挖掘与回望。
4. 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5.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似乎成了“流量密码”“财富密码”,许多商家或商品追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称自己是“国潮(中国潮流)品牌”。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着墨很多,“生态文明”被提及多达12次,“美丽”有8次,“绿色”有15次,且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央主抓的重点任务之一。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文件超过20个。2015年底至2017年9月,中央环保督察覆盖全国31个省份,超过1.5万人被问责。中国俨然已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摘自十九大专访《高世楫:中国已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材料二: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此种睿智,值得今人借镜。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想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范畴,是宇宙本身,此为千古卓绝之论。
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自然”,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
(摘自冯天瑜《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材料三:
从东西方文明对比的角度来讲,可以更加体现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独特性。东西方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在原始自然观基础上,原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初始审视,从卡西尔的思想观念中,原始自然观中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体的关系,人和其他动物以及所有的自然物都属于一种生命关系。在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文明形态构成了一种原始自然观,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类的生存需要顺应自然,依赖自然,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发明的人工取火,保存火种,制造石器,骨器等,就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成就,从创造的劳动工具方面来讲,人和其他动物就存在了本质的区别,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但本质上仍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从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的差异性角度来讲,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工具的快速替代、科技的进步,体现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观念和行为。但是,从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原始自然观中生命一体化思想逐渐演变为天人合一,具有顺应自然和改变自然的双重性。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与工业文明时代中天人对立的自然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是将自然和社会碎片化,利用技术和资本将其重新组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掠夺、被操纵的一种形态。自然界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从而使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工业文明时期,人和自然之间由相互依存转变为相互对立,由于对自然任意开发,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形势逐渐严峻。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之间遵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摘自金凤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虽没有“生态”一词,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不违背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生态思想。
B.目前,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面临灭绝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之行。
C.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形态不是掠夺、被操纵,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D.“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外传统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需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讲天地人关系的时候,认为三者都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B.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C.生态文明思想是西方环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思想核心是强调对环境的绝对意义上的爱护和保护。
D.无论天人一体、天人对立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对天人关系的有益探索,都有合理的一面。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毛泽东)
B.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胡锦涛)
C.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
D.征服自然的工作是一项造福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必然受到神的鼓励。(培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北魏农学家贾思魏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习近平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两种思想的理解。(6分)
浙江省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当下文学批评之所以出现种种乱象,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本处于对话关系中的文学批评,被异化为独语。文学批评家为了改变文学批评陷入独语的窘境,也曾努力寻找过出路,一些学者尝试从西方现代文论那里去寻找终结文学批评独语的方法。但文学理论界和批评界舍近取远,忽视了我国悠久、丰厚的对话批评理论资源。面对当下文学批评发展大势,重新接续中国文学优秀理论传统,重振对话批评,有助于推动当下文学批评健康发展。
从批评家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古典文论提出“知人论世”的宝贵观点。《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论世”要求批评家在阐释作品时,要充分了解作者的时代环境、生平经历、思想观念。孟子还认为文学批评根本目的在于“尚友”。这就表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倡导的不是“捧”与“棒”,而是交友。当然,孟子所谓的“尚友”,并非指批评家和作家之间的一团和气甚至庸俗的友情,而是要对作家身世、趣味、价值观念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目的还是在于正确地阐释文学作品。
当下文学批评令人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常把文学作品作为阐释文学史的“材料”来运用。文学批评如何阐释作品,如何科学地建立起批评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呢?中国古代文论提出“以意逆志”“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具体方法。这些方法都强调从作品出发,始终尊重文学作品自身。
无论是“知人论世”还是“以意逆志”,都把文学作品视为灌注作者生命情感与思想的生命体。因此,文学作品是探究作者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的基本出发点。这样来理解文学批评,不是在文学作品和作家之间建立僵化的对应关系。事实上,如何发现作品的缝隙甚至是空白之处,才是批评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之所在。因此,古代文论还提倡“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注重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和价值取向。“微言大义”则是希望批评家去发掘作品隐含的意义。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阐发,虽不能脱离作家和文学作品本身,但可以充分发挥批评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摘编自《在对话中重新感知文学批评的温度》)
材料二:
为了凸显文学批评的客观性与学术性,批评者普遍努力淡化作为批评主体的“我”,使批评看起来端庄稳重、严谨客观。这种批评文章在回避批评者主观感受的同时,罕见具有文学性的表达,削弱了文章的审美属性,使批评文章丧失了感染力和应有的魅力。目前存在着大量对文学批评不满的声音,与此不无关系。
关于充满个体审美感受的文学批评,西方的理论家和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西方近代以来,批评家们主张批评脱离创作的从属地位。从狄德罗到史勒格尔,再到圣·佩韦和王尔德,纷纷坚持批评相对于创作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艺术性。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认为,批评家同时也是艺术家,批评之于创作,有其独立性,批评的目的并不在于揭示作家的意图,创作对于批评来说,是材料,就像视觉世界和情感世界是创作的材料一样,批评在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批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事实上,中国的文学批评有着更为悠久的美文传统。精美的批评诗文下,流淌着作者丰沛的生命活力和独特的艺术感受力。陆机的《文赋》以赋论诗文,用精致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总结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以巧妙的文体形式表达精到的文学创见。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臧否人物,褒贬诗歌,回答了唐诗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文学批评语言的工整、简省与精巧达到了新的高度。李白的《古风·大雅久不作》、戴复古的《论诗十绝》、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对这一脉络的延伸,经过历代文人的传承,“以诗论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伟大传统。及至现代,李健吾继承了这样的传统。他潇洒自如的美文批评风格,于社会功利目的之外,注重表达个人的阅读印象和感悟,其显著的主体意识使他的批评文字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然,这种充盈着个体审美感悟的印象式文学批评自身也存在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知音》篇中,就列举了文学批评者在批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批评者主观的好恶和认知的局限对批评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批评文章要凸显批评者个体的文学感受,又要警惕个人认知的局限影响批评的效用与公正。刘勰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他指出,从事文学批评的人需要“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即文学批评应以博观和比较来修正个体认知的偏狭。
(摘编自《呼唤“有我”的美文批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西方现代文论处寻找终结文学批评独语窘境的方法,这一做法既不正确,也无显著效果。
B.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倡导的交友,以正确阐释作品为目的,要对作家有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
C.淡化批评主体“我”,弱化文学批评的审美性,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大众对文学批评的不满。
D.文学批评在凸显批评者个体文学感受的同时,也应以博观和比较来修正个体认知的偏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文学批评令人不满意,是因为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常常把文学作品作为阐释文学史的“材料”来运用。
B.要科学地建立起批评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可以参考中国古代文论提出的“以意逆志”“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具体方法。
C.西方近代以来主张批评脱离创作的从属地位的观点和中国文学批评悠久的美文传统一样,都意味着对“学院批评”的猛烈抨击。
D.“以诗论诗”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伟大传统,因其批评形式充盈个体审美感悟,故在学术化和规范化层面或存在一定的问题。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以诗论诗”这一传统的一项是(3分)
A.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元好问)
B.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步齐梁作后尘。(杜甫)
C.等闲缉缀闲言语,夸向人间唤作诗。昨日偶拈庄老读,万寻山上一毫厘。(张祜)
D.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
4.有同学打算写一篇关于李白《将进酒》的文学评论。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请你对他的写作提出三条建设性意见。(6分)。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双减”以其系统性的布局谋划,超越了原有的改革措施,推动减负改革实现由点状到面状的转变,也撬动教育生态系统实现整体性优化。正是这一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改革优势,帮助回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两个核心挑战-学段衔接问题和措施联动问题,从而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变革契机。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段衔接问题具体表现为基础教育阶段缺乏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实践,其实质是基础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双减”作为一场基础教育的系统性改革,其落脚点不再是课业负担治理本身,而在于引导基础教育的有人转向。“双减”改苹中出台的30条细则规范了校内题海战术、校外补习培训,传达了对于重分数、重升学的应试教育的批判,也引导了学校和社会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以“双减”落地为起点可以预见未来的基础教育会更加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强化回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将为创新性人才的早期发展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说系统性的“双减”,改革关注了基础教育的育人问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段衔接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化解路径。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联动问题要求我们系统规划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达成改革举措的关联和内洽。“双减”改革实现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联合,围绕着教育生态优化这一主旨,在战略布局上达成了课程教学改革、招生考试改革、质量评价改革等多项改革的同步推进。当我们在“双减”时代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时,就可以充分借助“双减”带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合力,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整体性环境支持,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人格塑造到专业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助力。
(《“双减”: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契机》)
材料二:
“双减”要减掉教育中的商业运作,实质上是强调了教育性质的公益性。教育是公共产品,而非公共的逐利产品。基础教育不是生意,是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让资本肆意横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商业资本运作使教育异化,对应试资本化、教育流程化现象的重奉出击,表明要以最快速度、最严措施将教育从军备竞赛的圈套中拉出,减少应试化产品的批量生产,使商业逻辑回归教育逻辑。也只有对教育的公益性有所坚守,学生成长不再依靠家长的钱袋子,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才能够实现。
减掉教育中的功利选拔与考核,标志着回归正确、专业的教育观念,弥合教育选拔与教育培育的鸿沟。如何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强化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保障措施,从“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角度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各级教育部门、学校与教师需要理性思考的。教育终究是赋予意义与人生希望的领域,若总以新概念、新方法的“加法”逻辑解决问题,则无法冷静纠错与剖析,回归教育观念的质朴实在。
减掉教育中短时、短视的套路与形式,标志着回归教育途径的长期主义,从追求教育效率转向遵循教育规律。长期主义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当我们形成正确、专业的教育观念,确定教育中值得做的事情并坚持实践后,剩下的便是等待时间的回报。理想的教育生态需要从追求短视的效率回归长期的规律。
(《回归理想教育:对减负与教育本质的厘清》)
材料三:
在教育参与主体层面,“双减”为利益相关者指明方向,防范反弹风险引导社会认清教育的公益属性。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社会既要提供校外活动场所和资源,也要探索社区教育服务,还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破除“抢跑文化”等功利现象,不炒作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昂然呼吁社会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并利用市场机制有效调节和保障教师待遇。引导家长看清学生真正的发展需求。家长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与者,要认识到知识之外的能力发展才是孩子成长隐性的刚需,“双减”政策正是改变育儿观念的契机。家长要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要盲目跟风送孩子去参加校外培训。学校要做提升教育质量的主阵地。如何开发出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课后服务,把孩子从校外培训班“争”回来;如何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堂教学和丰富的课后服务,是当前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坦言,校外培训机构要从过去的“单纯提分”进行正确转型,走出学科培训,逐渐将学习诊断、针对性服务、志向生成、生涯规划等学生成长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解决纳入业务范围,是校外培训机构未来的空间与机会。也有学者建议校外培训机构要做“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回归公益心态,做好教育而非做大生意。“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引导并努力做好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培训机构、社会公众,各方工作。唯有做到合力育人、标本兼治,回归教育本质,“双减”才能真正落地开花。
(《“双减”背后的政策导向与实践探索》)
1、下列对“双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减”是基础教育系统性改革,引导教育育人转向,推动了减负改革,有助于教育生态系统整体优化。
B.“双减”落地后,未来的基础教育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C.“双减”要使教育从商业逻辑回归教育逻辑,教育是公共产品,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必须坚持其公益属性。
D.“双减”要求家长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是改变育儿观念的契机。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借助基础教育的改革合力,取得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专业发展的管理助力。
B.如何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各部门的理性思考,只有用“减法”逻辑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回归质朴实在的教育。
C.长期主义是方法论和价值观,理想的教育生态应该从追求短时、短视的效率回归到遵循长期的规律。
D.坚守教育的公益属性,让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多数人的权利,教育的公平性、社会的公平性才能实现。
3、根据材料三,双减如何做才能“真正落地开花”。(5分)
4、中国青年网说:“双减”是正本清源,激浊扬清的"苦口良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浙江省金华市、衢州市六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D.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B.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C.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D.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浙江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
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通典》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胡旋舞又称为团乱旋、团圆旋等,是从西域康居传入中原的一种民间舞蹈,与《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一道成为唐代最流行的三大乐舞。与传统中原舞蹈柔美、舒缓、婉约的风格不同,胡旋舞节奏迅疾、风格刚劲,白居易的诗句“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描述的正是女舞者“心应弦,手应鼓”翩翩舞胡旋的情景。
②也许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胡旋舞在唐代有多么流行。如果白居易所说的“臣妾人人学圈转”或许有文学家夸张的成分,那么《新唐书》《册府龟元》中,西域多国在开元年间屡献胡旋舞的记载更为可信。史料显示,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胡风在中原地区盛行,各大乐坊的舞伎、街头巷尾的百姓,许多都是胡旋舞的爱好者,在大型游乐活动、节庆活动中,也必然少不了胡旋舞的身影。
③在唐代红极一时的胡旋舞已经失传,人们只能在影视作品和历史资料中领略其风采、想象其神韵。近日,《王者荣耀》与敦煌研究院合作,邀请青年舞蹈家共同创作,演绎了敦煌胡旋主题舞蹈《遇见敦煌》。借助当代艺术家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力量,胡旋舞仿佛从敦煌壁画中走来,以鲜活灵动的方式与人们重逢,传统乐舞文化也因而走向更广阔的受众,寻找当代知音。
④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壁画《东方药师经变画》,场面恢弘、色彩瑰丽,望之有梦回盛唐之感。壁画上,舞伎脚踩圆毯、翻翩起舞,从飞动的舞巾中不难推断她们正在做急速旋转,令人想起唐代诗人对胡姬舞姿的描写,也印证了《新唐书·音乐志》中“胡旋舞,舞者立球(毯)上,旋转如风”的记载。
⑤对照《王者荣耀》推出的“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舞者赤足而立,上身穿紧身戎服短装,下身着绿色绫罗浑裆裤,衣带飘逸,流沙飞舞,跳起胡旋,急转如风,这种造型、气质全然不同于《王者荣耀》以往女性英雄皮肤的婉约之美,而是颇为硬朗,有英武之气,好像从《东方药师经变画》中走出来。服装“缠枝石榴捲草纹”的纹样配饰搭配垂蔓、菱格纹、圆叶纹、斜方格纹边饰等帷幔造型,臂有钏、腕戴镯,身饰璎珞、手持绸带,莲花型发冠中包含莫高窟中藻井元素,实战中弹出的“不鼓自鸣”来自敦煌乐舞中极具特,点的乐器图像,人物形象尽显敦煌乐舞文化的鲜明特征。在《王者荣耀》中,人们通过经典的人物形象、动作,遇见了敦煌、遇见了胡旋。
⑥一种流行极广的艺术形式中,往往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密码。胡旋舞热烈、奔放、豪健,充满激情与生命力,它的精神气质与包容开放、昂扬向上、气象磅礴的大唐非常吻合。基于同样的理由,胡旋舞也应该属于自信从容地面向世界、蓬勃发展的当代。《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正是秉承当代人文化传承的自觉与情怀,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
⑦除了传统乐舞、敦煌文化,近年来,《王者荣耀》与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越剧以及传统武术等都有精彩合作。传统文化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的魅力。
(摘编自夕君《在<王者荣耀>上“遇见胡旋”:千年乐舞,在科技中新生》)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旋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民间舞蹈,因舞姿急转如风而又被称为团圆旋。
B. 胡旋舞在唐代非常流行,这可以从白居易“臣妾人人学圜转”中得到证实。
C. 胡旋舞节奏迅疾、风格刚劲,在唐代传入中原后逐渐成为最流行的三大乐舞之一。
D. 胡旋舞已经失传,但舞蹈《遇见敦煌》让它从敦煌壁画中走出,重现在观众眼前。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胡旋舞走入中原民间,在很多场合、很多活动中都可以看到胡旋舞的表演。
B. “遇见胡旋”皮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服装纹样配饰搭配的帷幔造型,到发冠设计等,都与敦煌乐舞文化特征相符。
C. 胡旋舞热烈、奔放、豪健,它的精神气质与自信从容地面向世界的当代非常吻合。
D. “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舞者形象造型、气质与《东方药师经变画》相仿,是大唐文化密码的体现。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胡旋舞在唐代红极一时,可惜已失传,现代人可以从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壁画上领略到它的风采。
B. 诸如胡旋舞这样的与当代精神气质吻合的传统文化形式,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的魅力。
C. 在《王者荣耀》“遇见胡旋”皮肤作品中,人们通过经典的人物形象、动作,遇见了敦煌、遇见了胡旋。
D. 《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是对历史资源挖掘与回望。
4. 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5.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似乎成了“流量密码”“财富密码”,许多商家或商品追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称自己是“国潮(中国潮流)品牌”。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案】1. A 2. D 3. B
4. ①文章构成递进(层进)式结构。②先介绍胡旋舞及其在唐代的流行,引出它已失传的现状。③接着写舞蹈《遇见敦煌》和“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让人们感受到胡旋舞的魅力。④阐述像胡旋舞这样与当代精神气质吻合的传统文化形式,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魅力。
5. ①“国潮热”体现文化自信,但不可盲目追求。②“国潮热”秉承当代人文化传承的自觉与情怀,是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③要在设计理念、宣传推广等方面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而不是以之作为营销的幌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从白居易‘臣妾人人学圜转’中得到证实”错,原文第二段“或许有文学家夸张的成分”,说明这句诗不能作为史料来证实观点;
C.“在唐代传入中原后”错,原文为“胡旋舞又称为团乱旋、团圆旋等,是从西域康居传入中原的一种民间舞蹈,与《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一道成为唐代最流行的三大乐舞”,没有写胡旋舞传入中原的时间,只说在唐代流行。
D.“舞蹈《遇见敦煌》让它从敦煌壁画中走出,重现在观众眼前”错,改变原意,原文第三段为“近日,《王者荣耀》与敦煌研究院合作,邀请青年舞蹈家共同创作,演绎了敦煌胡旋主题舞蹈《遇见敦煌》。借助当代艺术家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力量,胡旋舞仿佛从敦煌壁画中走来,以鲜活灵动的方式与人们重逢”,注意原文有“仿佛”二字,胡旋舞没有被复原,且《遇见敦煌》是胡旋主题舞蹈,而非纯粹的胡旋舞。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D.“‘遇见胡旋’皮肤作品……是‘大唐文化密码的体现’”错,原文第六段“一种流行极广的艺术形式中,往往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密码。胡旋舞热烈、奔放、豪健,充满激情与生命力,它的精神气质与包容开放、昂扬向上、气象磅礴的大唐非常吻合”,可见胡旋舞是大唐文化密码的体现,而不是“遇见胡旋”皮肤作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观点的能力。
A.本文的主要内容不是介绍胡旋舞;
C项、D项,“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在文中主要指敦煌胡旋主题舞蹈《遇见敦煌》和《王者荣耀》“遇见胡旋”皮肤作品,它们都属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成功案例。
本文在结尾处有所升华,应是要扩展到所有与当代精神气质吻合的传统文化形式。所以B项“诸如胡旋舞这样的与当代精神气质吻合的传统文化形式,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的魅力”更全面更准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共七段。
第一段“胡旋舞又称为团乱旋、团圆旋等,是从西域康居传入中原的一种民间舞蹈,与《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一道成为唐代最流行的三大乐舞。与传统中原舞蹈柔美、舒缓、婉约的风格不同,胡旋舞节奏迅疾、风格刚劲”先介绍胡旋舞的来源以及特点。
第二段“也许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胡旋舞在唐代有多么流行”介绍胡旋舞在唐代的流行。
第三段“在唐代红极一时的胡旋舞已经失传,人们只能在影视作品和历史资料中领略其风采、想象其神韵”指出胡旋舞已失传的现状。
第三段“《王者荣耀》与敦煌研究院合作,邀请青年舞蹈家共同创作,演绎了敦煌胡旋主题舞蹈《遇见敦煌》。借助当代艺术家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力量,胡旋舞仿佛从敦煌壁画中走来,以鲜活灵动的方式与人们重逢”接着写舞蹈《遇见敦煌》让人们感受到胡旋舞的魅力。
第四段“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壁画《东方药师经变画》,场面恢弘、色彩瑰丽,望之有梦回盛唐之感。壁画上,舞伎脚踩圆毯、翻翩起舞,从飞动的舞巾中不难推断她们正在做急速旋转,令人想起唐代诗人对胡姬舞姿的描写”补充介绍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胡旋舞。
第五段“对照《王者荣耀》推出的“遇见胡旋”皮肤作品,……好像从《东方药师经变画》中走出来。……在《王者荣耀》中,人们通过经典的人物形象、动作,遇见了敦煌、遇见了胡旋”接着写“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让人们感受到胡旋舞的魅力。
第六段“基于同样的理由,胡旋舞也应该属于自信从容地面向世界、蓬勃发展的当代。《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正是秉承当代人文化传承的自觉与情怀,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肯定《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使胡旋舞在当代绽放魅力的做法。
第七段“近年来,《王者荣耀》与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越剧以及传统武术等都有精彩合作。传统文化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的魅力”,由胡旋舞扩展到其它传统文化形式,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魅力。
由介绍胡旋舞及其失传,到写舞蹈《遇见敦煌》和“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让人们感受到胡旋舞的魅力,再到阐述像胡旋舞这样与当代精神气质吻合的传统文化形式,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魅力。文章构成递进(层进)式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一种流行极广的艺术形式中,往往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密码。胡旋舞热烈、奔放、豪健,充满激情与生命力,它的精神气质与包容开放、昂扬向上、气象磅礴的大唐非常吻合。基于同样的理由,胡旋舞也应该属于自信从容地面向世界、蓬勃发展的当代”可知“国潮热”体现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似乎成了‘流量密码’‘财富密码’,许多商家或商品追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称自己是‘国潮(中国潮流)品牌’”,启示我们不可盲目追求,使之变味。
由第六段“《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正是秉承当代人文化传承的自觉与情怀,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可知“国潮热”秉承当代人文化传承的自觉与情怀,是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
“近日,《王者荣耀》与敦煌研究院合作,邀请青年舞蹈家共同创作,演绎了敦煌胡旋主题舞蹈《遇见敦煌》。借助当代艺术家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力量,胡旋舞仿佛从敦煌壁画中走来,以鲜活灵动的方式与人们重逢,传统乐舞文化也因而走向更广阔的受众,寻找当代知音”,《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是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遇见胡旋”皮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服装纹样配饰搭配的帷幔造型,到发冠设计等,都与敦煌乐舞文化特征相符。这启示我们要在设计理念、宣传推广等方面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而不是以之作为营销的幌子。
浙江省舟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着墨很多,“生态文明”被提及多达12次,“美丽”有8次,“绿色”有15次,且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央主抓的重点任务之一。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文件超过20个。2015年底至2017年9月,中央环保督察覆盖全国31个省份,超过1.5万人被问责。中国俨然已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摘自十九大专访《高世楫:中国已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材料二: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此种睿智,值得今人借镜。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想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范畴,是宇宙本身,此为千古卓绝之论。
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自然”,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
(摘自冯天瑜《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材料三:
从东西方文明对比的角度来讲,可以更加体现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独特性。东西方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在原始自然观基础上,原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初始审视,从卡西尔的思想观念中,原始自然观中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体的关系,人和其他动物以及所有的自然物都属于一种生命关系。在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文明形态构成了一种原始自然观,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类的生存需要顺应自然,依赖自然,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发明的人工取火,保存火种,制造石器,骨器等,就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成就,从创造的劳动工具方面来讲,人和其他动物就存在了本质的区别,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但本质上仍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从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的差异性角度来讲,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工具的快速替代、科技的进步,体现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观念和行为。但是,从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原始自然观中生命一体化思想逐渐演变为天人合一,具有顺应自然和改变自然的双重性。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与工业文明时代中天人对立的自然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是将自然和社会碎片化,利用技术和资本将其重新组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掠夺、被操纵的一种形态。自然界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从而使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工业文明时期,人和自然之间由相互依存转变为相互对立,由于对自然任意开发,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形势逐渐严峻。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之间遵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摘自金凤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虽没有“生态”一词,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不违背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生态思想。
B.目前,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面临灭绝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之行。
C.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形态不是掠夺、被操纵,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D.“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外传统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需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讲天地人关系的时候,认为三者都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B.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C.生态文明思想是西方环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思想核心是强调对环境的绝对意义上的爱护和保护。
D.无论天人一体、天人对立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对天人关系的有益探索,都有合理的一面。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毛泽东)
B.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胡锦涛)
C.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
D.征服自然的工作是一项造福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必然受到神的鼓励。(培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北魏农学家贾思魏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习近平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两种思想的理解。(6分)
答案:
1.B 原文为“这种威胁……可能是”。(选择题:每小题为3分。以下略)
2.A B.生态文明思想不同于古人的生态思想,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新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C.生态文明思想不是西方环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西方环保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强调对环境的绝对意义上的爱护和保护,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置于对自然环境保护之下,客观上阻碍了人类的正常发展。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D.“都是对天人关系的有益探索,都有合理的一面”错,“天人对立”在天人关系上并无合理的一面。
3.C
4.本则材料的观点是“人类应该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作者首先明确了“生态”的内涵和外延,为论证做好准备,接着提出中心论点(1分),再以《易经》《淮南子》和老子的话加以证明(1分)。最后指出“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的现实并指出其危险性(1分).论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4分。观点1分,分析3分)
5.①二者都强调人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②贾思磊只讲人事不违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思想,是一种相对消极被动的自然观。习近平不但讲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还讲到对自然以尊重为前提的开发利用,是积极主动的生态文明自然观。(每小点2分)
浙江省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当下文学批评之所以出现种种乱象,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本处于对话关系中的文学批评,被异化为独语。文学批评家为了改变文学批评陷入独语的窘境,也曾努力寻找过出路,一些学者尝试从西方现代文论那里去寻找终结文学批评独语的方法。但文学理论界和批评界舍近取远,忽视了我国悠久、丰厚的对话批评理论资源。面对当下文学批评发展大势,重新接续中国文学优秀理论传统,重振对话批评,有助于推动当下文学批评健康发展。
从批评家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古典文论提出“知人论世”的宝贵观点。《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论世”要求批评家在阐释作品时,要充分了解作者的时代环境、生平经历、思想观念。孟子还认为文学批评根本目的在于“尚友”。这就表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倡导的不是“捧”与“棒”,而是交友。当然,孟子所谓的“尚友”,并非指批评家和作家之间的一团和气甚至庸俗的友情,而是要对作家身世、趣味、价值观念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目的还是在于正确地阐释文学作品。
当下文学批评令人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常把文学作品作为阐释文学史的“材料”来运用。文学批评如何阐释作品,如何科学地建立起批评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呢?中国古代文论提出“以意逆志”“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具体方法。这些方法都强调从作品出发,始终尊重文学作品自身。
无论是“知人论世”还是“以意逆志”,都把文学作品视为灌注作者生命情感与思想的生命体。因此,文学作品是探究作者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的基本出发点。这样来理解文学批评,不是在文学作品和作家之间建立僵化的对应关系。事实上,如何发现作品的缝隙甚至是空白之处,才是批评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之所在。因此,古代文论还提倡“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注重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和价值取向。“微言大义”则是希望批评家去发掘作品隐含的意义。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阐发,虽不能脱离作家和文学作品本身,但可以充分发挥批评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摘编自《在对话中重新感知文学批评的温度》)
材料二:
为了凸显文学批评的客观性与学术性,批评者普遍努力淡化作为批评主体的“我”,使批评看起来端庄稳重、严谨客观。这种批评文章在回避批评者主观感受的同时,罕见具有文学性的表达,削弱了文章的审美属性,使批评文章丧失了感染力和应有的魅力。目前存在着大量对文学批评不满的声音,与此不无关系。
关于充满个体审美感受的文学批评,西方的理论家和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西方近代以来,批评家们主张批评脱离创作的从属地位。从狄德罗到史勒格尔,再到圣·佩韦和王尔德,纷纷坚持批评相对于创作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艺术性。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认为,批评家同时也是艺术家,批评之于创作,有其独立性,批评的目的并不在于揭示作家的意图,创作对于批评来说,是材料,就像视觉世界和情感世界是创作的材料一样,批评在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批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事实上,中国的文学批评有着更为悠久的美文传统。精美的批评诗文下,流淌着作者丰沛的生命活力和独特的艺术感受力。陆机的《文赋》以赋论诗文,用精致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总结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以巧妙的文体形式表达精到的文学创见。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臧否人物,褒贬诗歌,回答了唐诗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文学批评语言的工整、简省与精巧达到了新的高度。李白的《古风·大雅久不作》、戴复古的《论诗十绝》、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对这一脉络的延伸,经过历代文人的传承,“以诗论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伟大传统。及至现代,李健吾继承了这样的传统。他潇洒自如的美文批评风格,于社会功利目的之外,注重表达个人的阅读印象和感悟,其显著的主体意识使他的批评文字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然,这种充盈着个体审美感悟的印象式文学批评自身也存在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知音》篇中,就列举了文学批评者在批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批评者主观的好恶和认知的局限对批评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批评文章要凸显批评者个体的文学感受,又要警惕个人认知的局限影响批评的效用与公正。刘勰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他指出,从事文学批评的人需要“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即文学批评应以博观和比较来修正个体认知的偏狭。
(摘编自《呼唤“有我”的美文批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西方现代文论处寻找终结文学批评独语窘境的方法,这一做法既不正确,也无显著效果。
B.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倡导的交友,以正确阐释作品为目的,要对作家有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
C.淡化批评主体“我”,弱化文学批评的审美性,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大众对文学批评的不满。
D.文学批评在凸显批评者个体文学感受的同时,也应以博观和比较来修正个体认知的偏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文学批评令人不满意,是因为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常常把文学作品作为阐释文学史的“材料”来运用。
B.要科学地建立起批评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可以参考中国古代文论提出的“以意逆志”“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具体方法。
C.西方近代以来主张批评脱离创作的从属地位的观点和中国文学批评悠久的美文传统一样,都意味着对“学院批评”的猛烈抨击。
D.“以诗论诗”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伟大传统,因其批评形式充盈个体审美感悟,故在学术化和规范化层面或存在一定的问题。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以诗论诗”这一传统的一项是(3分)
A.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元好问)
B.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步齐梁作后尘。(杜甫)
C.等闲缉缀闲言语,夸向人间唤作诗。昨日偶拈庄老读,万寻山上一毫厘。(张祜)
D.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
4.有同学打算写一篇关于李白《将进酒》的文学评论。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请你对他的写作提出三条建设性意见。(6分)。
答案:
1.A(原文批评这种做法“舍近求远”,并非断言其不正确,更无效果判断。)
2.B(A项以偏概全,材料中原文是“一个重要原因是……”;C项于文无据,“意味着对‘学院批评’的猛烈抨击”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D项强加因果,“批评形式充盈个体审美感悟”与“在学术化和规范化层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成立。)
3.D(A项,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B项,在此诗中,杜甫科学地说出了古与今互相为用的辩证关系,对古今有所畸轻倚重,皆是一种偏见,应当弃短撷长,择善而从,兼收并蓄,自出机杼;攀屈宋则所谓取法乎上,轻齐梁则所谓力避纤弱。C项,庄老虽非诗而有诗的意境,轻率为文者虽自诩为诗,而迥非诗的语言,此所以古来写诗者万千家,而可传者甚少,故轻薄为文,为初学诗文者所宜力避。D项是李商隐写给身在长安的好朋友令狐绹的诗,作者用“嵩云”和“秦树”分别借指自己和朋友分居两地,用鲤鱼传书的典故来借指二人的书信往来,劝友人不要再询问自己这位昔日的幕僚宾客,因为自己近来多病,就像那司马相如一般。)
4.①充分了解作者(李白)生平,知人论世;②重视对作品(《将进酒》)的阅读,了解其丰富性与复杂性,可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③注重表达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写出有“我”的美文;④宜博观,多比较,避免评论片面。(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共6分)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双减”以其系统性的布局谋划,超越了原有的改革措施,推动减负改革实现由点状到面状的转变,也撬动教育生态系统实现整体性优化。正是这一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改革优势,帮助回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两个核心挑战-学段衔接问题和措施联动问题,从而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变革契机。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段衔接问题具体表现为基础教育阶段缺乏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实践,其实质是基础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双减”作为一场基础教育的系统性改革,其落脚点不再是课业负担治理本身,而在于引导基础教育的有人转向。“双减”改苹中出台的30条细则规范了校内题海战术、校外补习培训,传达了对于重分数、重升学的应试教育的批判,也引导了学校和社会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以“双减”落地为起点可以预见未来的基础教育会更加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强化回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将为创新性人才的早期发展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说系统性的“双减”,改革关注了基础教育的育人问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段衔接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化解路径。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联动问题要求我们系统规划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达成改革举措的关联和内洽。“双减”改革实现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联合,围绕着教育生态优化这一主旨,在战略布局上达成了课程教学改革、招生考试改革、质量评价改革等多项改革的同步推进。当我们在“双减”时代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时,就可以充分借助“双减”带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合力,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整体性环境支持,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人格塑造到专业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助力。
(《“双减”: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契机》)
材料二:
“双减”要减掉教育中的商业运作,实质上是强调了教育性质的公益性。教育是公共产品,而非公共的逐利产品。基础教育不是生意,是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让资本肆意横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商业资本运作使教育异化,对应试资本化、教育流程化现象的重奉出击,表明要以最快速度、最严措施将教育从军备竞赛的圈套中拉出,减少应试化产品的批量生产,使商业逻辑回归教育逻辑。也只有对教育的公益性有所坚守,学生成长不再依靠家长的钱袋子,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才能够实现。
减掉教育中的功利选拔与考核,标志着回归正确、专业的教育观念,弥合教育选拔与教育培育的鸿沟。如何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强化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保障措施,从“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角度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各级教育部门、学校与教师需要理性思考的。教育终究是赋予意义与人生希望的领域,若总以新概念、新方法的“加法”逻辑解决问题,则无法冷静纠错与剖析,回归教育观念的质朴实在。
减掉教育中短时、短视的套路与形式,标志着回归教育途径的长期主义,从追求教育效率转向遵循教育规律。长期主义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当我们形成正确、专业的教育观念,确定教育中值得做的事情并坚持实践后,剩下的便是等待时间的回报。理想的教育生态需要从追求短视的效率回归长期的规律。
(《回归理想教育:对减负与教育本质的厘清》)
材料三:
在教育参与主体层面,“双减”为利益相关者指明方向,防范反弹风险引导社会认清教育的公益属性。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社会既要提供校外活动场所和资源,也要探索社区教育服务,还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破除“抢跑文化”等功利现象,不炒作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昂然呼吁社会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并利用市场机制有效调节和保障教师待遇。引导家长看清学生真正的发展需求。家长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与者,要认识到知识之外的能力发展才是孩子成长隐性的刚需,“双减”政策正是改变育儿观念的契机。家长要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要盲目跟风送孩子去参加校外培训。学校要做提升教育质量的主阵地。如何开发出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课后服务,把孩子从校外培训班“争”回来;如何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堂教学和丰富的课后服务,是当前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坦言,校外培训机构要从过去的“单纯提分”进行正确转型,走出学科培训,逐渐将学习诊断、针对性服务、志向生成、生涯规划等学生成长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解决纳入业务范围,是校外培训机构未来的空间与机会。也有学者建议校外培训机构要做“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回归公益心态,做好教育而非做大生意。“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引导并努力做好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培训机构、社会公众,各方工作。唯有做到合力育人、标本兼治,回归教育本质,“双减”才能真正落地开花。
(《“双减”背后的政策导向与实践探索》)
1、下列对“双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减”是基础教育系统性改革,引导教育育人转向,推动了减负改革,有助于教育生态系统整体优化。
B.“双减”落地后,未来的基础教育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C.“双减”要使教育从商业逻辑回归教育逻辑,教育是公共产品,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必须坚持其公益属性。
D.“双减”要求家长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是改变育儿观念的契机。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借助基础教育的改革合力,取得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专业发展的管理助力。
B.如何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各部门的理性思考,只有用“减法”逻辑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回归质朴实在的教育。
C.长期主义是方法论和价值观,理想的教育生态应该从追求短时、短视的效率回归到遵循长期的规律。
D.坚守教育的公益属性,让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多数人的权利,教育的公平性、社会的公平性才能实现。
3、根据材料三,双减如何做才能“真正落地开花”。(5分)
4、中国青年网说:“双减”是正本清源,激浊扬清的"苦口良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案:
1、(3分)C(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引导“基础教育”的育人转向;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D项强加因果,“因此”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2、(3分)B(无中生有,原文无“只有减法逻辑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回归质朴实在的教育"。)
3、(5分)
①家长: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发展方向。
②学校: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效课堂教学和忧特色的课后服务。
③培训机构:向素质教育转型,走出学科培训。
④社会: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调节和保障教师待遇。(每点1分,答对4点给5分)
4、(6分)①“双减”从根本上整顿清理教育市场,优化了教育生态,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机会。②“双减”激浊扬清,减掉了教育的商业性,让教育回归质朴和增加了教育的公益性。③“双减”符合教育规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具有长期性素质教育工程的“苦口良药”。(每点2分,大致意思对即可,有其他理由,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浙江省金华市、衢州市六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D.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B.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C.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D.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答案:
1.B2.C3.D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A.“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错。相关信息在原文第①段“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可见选项强加逻辑关系,“化解”和“还”表述不当,曲解文意。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原文相关信息在第③段“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可见选项中的“我们”应是“画家”,曲解文意。D.“全部内容”绝对化。原文相关信息第②段“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可见并非“全部内容”,选项表述绝对。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C.“反衬”错,原文是第④段“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和推断的能力。A.“隔绝俗世”错误,原文是“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选项表述绝对。B.“静寒”“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错误,结合第⑤段分析,“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可见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联系现实考虑,中国画也不是听觉艺术。C.“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错误,结合该段首尾信息分析,目的是论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