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 7 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程目标】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城: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多为政治中心,是人类文明时代的标注之一。
市: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原始社会后期
原因: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二)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1、商朝:
商族人的祖先契被封到商这个地方。契的第六世后代王亥聪明多谋。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部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 ——《中国商邦》
殷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
表现:最初的商业贸易是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
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二)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2、周朝:
工商食官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思考:“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的原因?
春秋战国六位著名商人是: 白圭,子贡,吕不韦,管仲,弦高,范蠡
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手工业者
官商
官府供养、官营垄断
(二)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4、秦汉:
商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6、宋朝:
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超出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北宋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瓦子);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5、隋唐: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瓦子:又称“瓦市”、“瓦肆”、“瓦舍”,为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
大一统国家建立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
原因
与唐长安城比较,北宋东京城商业有哪些变化?
①市的范围扩大,突破时空限制,出现早市夜市;
②出现专业化市场;
③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6、宋朝: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卷三》
西市
东市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
材料一: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材料三: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 ——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
1、商品经济发展
材料二: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6、宋朝: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说出材料说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2、商人地位提升
原因:
①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超出了时间和空间限制。②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③农业、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水稻(新种)、棉花等的引入),丰富了商品的种类与数量。④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以及中外交往的加强,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二)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7、元明清: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中国历史“三大商帮”:晋商、徽商、粤商。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至清乾隆(1735-1799年)、嘉庆(1799-1820年)、道光(1820-1850年)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并形成山西“北号(票号)南庄(钱庄)”两大晋商劲旅。(乔家大院)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全盛期则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扣和茶叶。成化以后,因明王朝改变“开中法”,把商人输粮边区,换取食盐,在一定区域贩卖的方法,改为商入在产盐地区呐粮给盐,听其贩卖。这样一来,重要产盐地区一一两淮、两浙,成为盐商集聚中心,徽商占人地之利,逐渐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明代中叶以后,徽商形成了盐、典、茶、木四大行业。
时间 特点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
宋
元明清
(二)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工商食官制度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超出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北宋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瓦子)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
1、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2、汉朝:为休养生息,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重税,降低商人地位。
3、唐宋: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
4、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回归传统,不鼓励商业发展。
地区 表现
古埃及
古希腊
古罗马
拜占庭
阿拉伯
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三)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阿拉伯帝国: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
结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都促进各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材料:阿拉伯人在8世纪中叶建成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陆上与海上路线,大部分在阿拉伯人占领的范围之内。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起初是沿海岸航行。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罗盘传到阿拉伯,从此阿拉伯人可以离开海岸在大洋中航行。他们在濒临印度洋各地港口建立据点,成为欧、亚海上贸易的重要中介人。阿拉伯商人联系着东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两边都有商站。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辗转运往欧洲。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
贸易范围广泛
从沿海岸贸易发展到远洋贸易
航海贸易发达是东西方经济交往的桥梁
贸易种类繁多
史料实证:阅读材料概括阿拉伯商业发展的特点
陆路(主):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海路:广州、泉州—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南部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四)古代中国的贸易通道
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瓷器、漆器)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葡萄、苜蓿、黄瓜、胡椒、胡桃、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珍珠、金币等)输往中国。
(四)古代中国的贸易通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2)作用:
(1)含义:
(3)管理机构: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四)古代中国的贸易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
(1)路线:
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2)商品:
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唐玄宗开元间(713—741),广州即设有市舶使,是为市舶司前身。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创设市舶司于广州。
宋代设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市舶司。
市舶收入是宋王朝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四)古代中国的贸易通道
4、朝贡贸易
(1)含义: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2)特点:
(3)目的:
(4)影响:
(5)瓦解: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②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③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6)管理机构:
(四)古代中国的贸易通道
4、朝贡贸易
3、对世界: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大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五)商业贸易的影响
1、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②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二、货币、信贷、 商业契约
(一)货币
1、产生与发展
①古代中国:商朝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小亚细亚:公元前8—前7世纪,出现了金属铸币。
2、作用
①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史料实证】学思之窗——拜占庭帝国的金币
【学思之窗】拜占庭帝国的金币,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指出金币的史料价值,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可用于研究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及西方国家的商贸往来状况。
时代 货币 评价
最初
商
春秋战国
秦
汉
唐
北宋
元
明、清
晚清
国民政府
华北人民政府
新中国 铜铸币
圆形方孔钱
交子
钞
白银货币化
银元
银元、法币改革、金圆券、银圆券
开始发行人民币
人民币成为法定货币
可能是最初的货币
出现铜钱货币
被长期沿用
世界最早纸币
元末,恶性通货膨胀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失败告终
统一货币
地位稳定、促国民经济、利国际货币体系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中国货币的演进进程:
海贝
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
货币混乱
五铢钱
中央统一铸币权
开元通宝
以“通宝”“元宝”命名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时空定位:古代国外国内货币发展历程
结合时空定位图示,梳理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
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二、货币、信贷、 商业契约
(二)信贷
1、古代世界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
②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2、古代中国
⑥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①西周:《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⑤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③南北朝:当铺兴起,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
结合时空定位图示,梳理古代信贷的发展历程
时空定位:古代信贷的发展历程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二、货币、信贷、 商业契约
(三)契约
1、古代世界
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
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2、古代中国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结合上述时空定位图示,梳理古代契约的发展历程
时空定位:古代契约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描述唐人如何签订商业契约。
·写明交易物品特征、交易双方人名、交易时间、价格;
·明确规定契约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所有权的转移与风险责任的承担 、违约责任 。
【材料一】
紫挞牛壹头,陆岁,并无印记。寅年正月廿日, 令狐宠宠为无年粮种子,令将前件牛出卖与同部落武光辉,断作麦汉斗壹拾玖硕,其牛及麦,当日交相付了,并无悬欠。如后牛若有人识认,称是寒盗,一仰主保知当, 不干卖人之事,如立契后在(三) 日内牛有宿疾, 不食水草,一任却还本主 。三日以外, 以契为定,不许休悔, 如先悔者,罚麦伍硕,入不悔人。 恐人无信, 故立私契,两共平章。书指为记。其壹拾玖硕麦内,粟三硕,和(下缺)牛主令狐宠宠年廿九,兄和和年三十四,保人宗广年五十二, 保人趁日年四十、保人令狐小郎年卅九 。
——《寅年令狐宠宠卖牛契》,沙知《敦煌契约文书辑校》
结合三则材料思考:商业契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契约精神;
·证据意识:空口难凭,重视契约文书的签订;
·界限分明的财产观念;
·清晰的个体权利与义务意识……
【材料二】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此乃天下之通例也。
——【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
【材料三】契约文书本身就是人们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难)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 ——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