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02 09: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目录
CONTENTS
01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02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内容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含义
2、进程
3、影响
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生产力:“蒸汽时代”
生产组织:工厂制度
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VS工业无产阶级
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加快、休闲娱乐、体育运动、文化教育
社会问题: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等
世界联系:
珍妮纺纱机 万能蒸汽机 汽轮 蒸汽机车 铁路时代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
18C60S 1765 1807 1814 1825 19C40S 19C中期
(开始标志)(标志性成就)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
(一)生产力变化: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1、背景
2、影响
(1)生产专业化:
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
纺织业手工工场
1589年,威尔地区一个盐场雇佣了300人,规模相当宏大。
18世纪的英国冶铁业,在有高炉的地方,已经出现几十甚至数百人同时工作。
(2)技术革命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纺织业使用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一、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
(一)生产力变化: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二)劳作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
1、背景:
2、特点:
工厂的出现
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
手工工场
机器工厂
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
机器工厂
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
机器工厂
机器工厂
手工工场
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
零碎分散
专业集中
一、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
(二)劳作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2、特点:
(1)时间:
(2)工人:
(3)生产:
(4)原料:
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材料一:
第二条: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材料二:最典型的行业是陶瓷业,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场,在场内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原来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 ——钱乘旦《英国通史》
规章制度严格(纪律意识)
流水线(协同、厂主监管)
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一、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
(二)劳作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
1、背景:
2、特点:
3、影响: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买得起的“平民汽车”。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1)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2)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
催生
促进
项目 手工工场 机器大工厂
盛行时间 约14—18世纪
动力机械 使用手工工具
生产规模 规模小
生产技术 局限于手工技术
生产方法 分工少
管理制度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无现代管理制度
拓展提升:手工工场与工厂制度的区别
18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以来)
使用蒸汽动力机械,内燃机动力机械、电力机械等
规模大
采用先进科技,技术成熟
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
实行倒班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原料使用,有详细的市场方案
一、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
(一)生产力变化: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二)劳作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
4、扩展——工厂制度引进中国
(1)表现
①官方——洋务企业:
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企业
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大机器生产
(2)意义: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①民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世纪末,张謇、范旭东等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开办工厂
读图说史:根据图片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和生产方式,从而推动中国迈向近代化
天津永利碱厂
汉阳铁厂
创建新式学堂
二、工业革命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
(生产力)
生产方式变化
(工厂制度)
生活方式变化
(上层建筑)
材料: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比例
(一)积极
1、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人口结构:伦敦、巴黎等
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
(2)城市规划:相对滞后,工人
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建设新城
缓解压力
二、工业革命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1、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交通方式
(2)社会流动
人工运河、铁路运输;
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二、工业革命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1、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促进乡村的改变
(2)人们的眼界开阔:
工业大量人口从农村移向城市
(1)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大农场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田园》
二、工业革命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1、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促进乡村的改变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
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
伦敦伊丽莎白塔
伊丽莎白塔,俗称“大本钟”大本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
(2)表现: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出行戴表、标准钟
二、工业革命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1、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促进乡村的改变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5、初等教育推广,人们文化素质提高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西方: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
②中国:
材料一: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劳动时间并提出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教育。
材料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格兰5—12岁儿童的入学率达到80%。
材料三:“葵卯学制”科目包括:修身、中国文字、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门类
20世纪初,推行“葵卯学制”,开始出现大量中、小学堂
创办工人夜校
《夜校的明灯》(安源路矿工人夜校)
材料一:“工人区”对面,住着高等的或中等的资产阶级……挤满了工人的“恶劣的街区”,是周期性光顾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发源地。工业革命时期的住房短缺问题、贫民窟问题、卫生设施极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发展极快、人口膨胀有着密切的关系……
——龚敏《论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住宅问题》
材料二:我们发现六个星期以来他们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工作。
——社会活动家亚当斯
材料三:
二、工业革命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工时过长
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工作待遇差
1、表现:
材料四: 1833 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7口,4个人工作,但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2先令,这点钱要供全家人的吃穿。因此,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
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
二、工业革命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1、表现:
2、斗争:
阶级矛盾尖锐,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①表现: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②结果:
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最长工时受到限制
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③意义:
政治: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本课小结
1.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所谓大革命,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文中的“组织”“生产制度”是指(  )
A.手工工场     B.垄断组织
C.工厂 D.贸易公司
C
巩固训练:
2.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 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A
3.现代工厂制生产在早期呈现的显著特色是(  )
A.作坊式集中劳动    B.大机器集中生产
C.大企业聚合生产 D.为垄断资本生产
B
4.下表是美国城市人口在不同时段的统计
年代 2 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690 4 0.21 8.3
1790 24 3.9 5.1
1820 61 9.6 7.2
1860 392 31.4 19.8
1880 939 50.2 28.2
由此推知,美国(  )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
C
5.大本钟是伦敦市的标志和英国的象征,于1859年被安装在伦敦西敏寺北端议会大厦98米高的钟塔内,它著名之处在于它的准确和那重达13吨的巨大的用于报时的铜钟。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时间观念——标准时。这说明(  )
A.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B.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C.时钟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6.19世纪的英国工厂规定:“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不能少于十二小时,职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这表明(  )
A.工人权利缺乏保障 B.使用童工现象普遍
C.工厂制度效率低下 D.工人工资明显减少
A
关系
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化
01.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02.
属经济基础
属上层建筑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资产阶级的居住区
空气清新
环境舒适
交通方便
衣食富足
工人的居住区
肮脏混乱
治安很差
疾病四伏
贫困饥饿
城市的分裂:近代工业社会两大阶级的对抗和冲突
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