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
格
斯
学习目标
1、了解历史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抓住文章的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
3、理清论述思路,掌握其论证方法,感受文章强大的
逻辑力量。
4、研读经典理论文章,获得思想启迪,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恩
格
斯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1820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1844年与马克思在巴黎会见,两人志同道合,成为最亲密的战友;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任,开始着手整理、出版马克思的著作;1895年,恩格斯在伦敦去世。 主要作品:《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合著)等。
【了解作者】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四个基本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和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资料链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①开头称呼——顶格,表示尊敬。
②问候语——另起一行,可以接正文。内容如“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一事一段。
④祝颂语——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内容一般为“此致”,“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表示尊敬,一般加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右侧,然后在署名下一行相同位置写日期。
书信格式
尊敬的XX:
你好! 正文一
正文二
正文三
此致
敬礼!
姓名
日期
文章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段):论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阐
经济关系的含义及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
第二部分(4-5段):论述经济条件制约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
基础有反作用。
第三部分(6-7段):分析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论述伟
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四部分(8-12段):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正
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告诫青年学生,看问题要全面,要把握
总的联系。
本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①引论部分,引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
②本论部分,论证了不应当忽视的两个问题。
③结论部分,再次点明经济的决定作用并给出阅读建议。
论证结构
1、回信第1条第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它有何作用
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3、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这两点内容。
准确理解作者阐述的观点和思想
①主要讲述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即我们所说的经济基础,讲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回信第1条第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它有何作用
②本段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后文论述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定义
内容
作用
经济关系
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定义
内容
作用
经济关系
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定义
内容
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作用
经济关系
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定义
内容
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作用
经济关系
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定义
内容
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作用
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经济关系
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
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
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
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定义
内容
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作用
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经济关系
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第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3.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这
两点内容。
第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3.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这
两点内容。
第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都是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这里的必然性就是指经济的必然性。
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3、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这两点内容。
体会多种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并予以简要分析。
举例论证
观 点 事 例
1、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2、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
3、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是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例证法(举例论证)就是举出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摆事实”的方法。
例证法
“事实胜于雄辩”,利用事实论证最具说服力。
首先是所选事例要真实、确凿、典型、新颖。
其次,概述事例要简洁,突出事例中与要证明的论点关系密切的方面。
最后,要注意揭示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点明事例之所以证明论点的地方。
定义
作用
使用
运用例证法“四注意”
①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例证法中所选的事例,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
③运用例证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④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枚举个别事实,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2、比喻论证
① 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
②强调“偶然性”始终围绕着“必然性”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品味语言特色
1、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赏析下列各句的语言特色
1、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①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
②“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
③“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赏析下列各句的语言特色。
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①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缜密严谨
②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3、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运用比喻,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经济关系”贯串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生动形象。
4、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请您”“可惜”“向您”等敬语或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恩格斯对青年朋友的真诚尊重和殷切期望。
语 言 风 格
①逻辑严密
②亲切、平易近人
③用词准确,言简意赅
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拓展延伸
所谓伟大人物,是指为着完成某种历史任务而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杰出人物。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偶然性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角度立论,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必然的”。从当时形势看,刘邦虽然战胜项羽,但项羽的巨大影响仍在,刘邦并没有取得全局的最后胜利。其实,项羽与刘邦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英雄,没有说谁胜就是应该的,是正统的,设若项羽拥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或许会改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