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10.1.1相交线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10.1.1相交线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2-02 21:2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1 相交线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2.能够运用对顶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并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对顶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并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如图,若把剪刀的两部分看成是两条相交的直线,那么形成的角中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对顶角的概念
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解析:选项A中的两个角的顶点没有公共;选项B、D中的两个角的两边没有在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条直线上,只有选项C中的两个角符合对顶角的定义.故选C.
方法总结: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
探究点二:对顶角的性质
【类型一】 直接运用对顶角的性质求角度
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40°,∠BOC=110°,求∠2的度数.
解析:结合图形,由∠1和∠BOC求得∠BOF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2的度数.
解:因为∠1=40°,∠BOC=110°(已知),所以∠BOF=∠BOC-∠1=110°-40°=70°.因为∠BOF=∠2 (对顶角相等),所以∠2=70°(等量代换).
方法总结:两条相交直线构成对顶角,这时应注意“对顶角相等”这一隐含的结论.在图形中正确找到对顶角,利用角的和差及平角等关系找到角的等量关系,然后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转化.
【类型二】 结合方程思想求角度
如图,∠1=∠2,∠1+∠2=162°,求∠3与∠4的度数.
解析:由已知∠1=∠2,∠1+∠2=162°,可求∠1、∠2;又∠1与∠3是对顶角,∠4与∠2是邻补角,根据对顶角,邻补角的数量关系可求解.
解:由已知∠1=∠2,∠1+∠2=162°,解得∠1=54°,∠2=108°.∵∠1与∠3是对顶角,∴∠3=∠1=54°.∵∠2与∠4是邻补角,∴∠4=180°-∠2=72°.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先求出∠1与∠2的度数,再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求解.
【类型三】 会应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如图,要测量两堵墙所形成的∠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请你写出测量方法,并说明几何道理.
解析:可以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把∠AOB转化到另外一个角上.
解:反向延长射线OB到E,反向延长射线OA到F,则∠EOF和∠AOB是对顶角,所以可以测量出∠EOF的度数,故∠EOF的度数就是∠AOB的度数.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对顶角的性质把不能测量的角进行转化.
【类型四】 与对顶角有关的探究问题
我们知道两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2对,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6对,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12对,…
(1)十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
(2)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
解析:(1)如图①,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2对对顶角;如图②,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6对对顶角;如图③,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12对对顶角;…;按这样的规律,十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对顶角共有=90对,故答案为90;
(2)由(1)得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n(n-1)对.故答案为n(n-1).
方法总结:像这样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全面分析所给的数据,特别要注意观察符号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列的特征.
三、板书设计
1.对顶角的概念
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且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的角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对顶角及其性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画这些角,结合图形说出对顶角的特征.对顶角识别是易错点,可以结合例题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纠错,不断进步